提起暴君這個詞,相信大家能輕而易舉地想到幾個名字,如:商紂帝辛、隋煬帝楊廣等。誠然,封建統治的性質決定了我國歷史上存在許多暴君,但這些被史官蓋棺論定的暴君真的是十惡不赦的統治者嗎?
並非如此。
拿剛才我們提到的隋煬帝來說,歷史上,真實的隋煬帝著實做過許多豐功偉業,這些功績足以讓他名列史上十大有為之君裡。
那麼,為什麼後人還要對楊廣存有那麼多的偏見呢?
筆者認為:這完全是因為他的劣跡被史官無限放大所致。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個話題,隋煬帝的黑鍋從何而來?他的「人設」為何被史官扭曲?
隋朝是個短命王朝,而楊廣則是這個短命王朝的第二任統治者。所謂隋煬帝,其實,則是這個皇帝的諡號,是唐朝統治者追諡的。以隋朝正統(楊廣之孫楊侗)的叫法來看,楊廣的諡號為「世祖明皇帝」。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稱楊廣為「隋明帝」,而不是「隋煬帝」。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皇帝生前有過哪些豐功偉業。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楊廣是個頗有政治抱負的理想主義者。在楊堅改立太子事件中,我們就能看出楊廣頗能隱忍,他的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絕不是後人認知中的糊塗皇帝。
楊廣登基之初,曾主張修建貫穿南北的大型工程——隋大運河。除此之外,漢末逐漸荒僻的絲綢之路也被楊廣重新打通,東西方貿易恢復正常。
此外,楊廣還推行了科舉制,讓普天下的寒門子弟有了上位的機會。在軍事方面,這位皇帝亦頗有建樹,在他的戎馬生涯中曾三次遠徵高麗。
這樣的功業,不管放到哪一位統治者身上,都足以被後世歌頌萬世。然而,楊廣卻沒能得到後人的讚譽,後人選擇性地對這些功在萬世的建樹視之不見。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位統治者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以至於,在完成那些豐功偉績的同時,消耗了太多民力,所以,他才難得到時人的理解。
京杭大運河是一項影響了未來千百年交通的大型工程,但是,這項大型工程卻頗耗民脂民膏。修建大運河的過程中,每年楊廣都要徵調上百萬個民夫。
此外,在三次遠徵高句麗的過程中,楊廣每次都傾全國之兵趕赴遼東,給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所以,活在隋朝的老百姓,完全有資格說楊廣是一名暴君,但活在後世的人卻不應該這樣評價楊廣。
因為,楊廣做的事功不在當代,不論是京杭運河還是疏通絲綢之路,都是為後世謀福的事。可以說,唐初的盛世便享受到了隋朝的餘利。曾看過一篇統計隋唐兩朝生產力、人口、糧食儲量的文章,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隋朝的國力十分強大,甚至,超越了貞觀、開元時期的盛唐。
所以,誰都不能否認,楊堅、楊廣兩父子為大隋盛世做出的努力。
後人對楊廣存在偏見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楊廣涉嫌謀殺父兄。在《資治通鑑》和《隋書列傳》中我們能看到這樣的記載,楊堅大病未愈時,入宮的楊廣調戲了父親的妃子宣華夫人,一怒之下的隋文帝拍案而起,痛罵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並打算重新立楊勇為太子。
楊廣聽說這件事後,立即先下手為強,將父親的兩名親信柳述、元巖草逮捕入獄,隨後更是派屬下張衡謀殺楊堅。(《通曆》稱楊堅被張衡刺殺,《大業略記》則稱楊堅被張衡毒殺)在楊廣登基上位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假傳父親的遺詔,脅迫兄長楊勇及弟弟楊諒自殺。
幹掉了這兩名競爭者之後,楊廣仍不滿足,大業三年時楊廣還殺掉了楊勇和楊諒的子嗣。後人對楊廣的偏見,大多源於其殺父殺兄的惡名。不過,記載這些情節的史料大多是唐人所撰,所以,可信度非常值得懷疑。退一萬步講,弒父殺兄這種事在唐朝皇室裡屢見不鮮,楊廣與這些後來人比起來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罷了。
還有記載,楊廣少好學,喜歡詩文。其文初學庾信。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薛、盧之輩,自然更不易與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數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詞。」王夫之評楊廣《泛龍舟》曰:「神採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猶有英氣。」
從前文中的種種我們就能看出,真實的楊廣是一位有為之君,他不能得到後世的讚頌是一種遺憾。正因為楊廣是國家鬥爭中的失敗者,所以,勝利者便揪住他的劣跡不放,給他扣上永遠無法抹去的汙名。畢竟,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若想通了這一點,我們完全沒必要跟隨史官的思路貶低這位有為之君。
參考資料:
【《隋書·卷三·帝紀第三》、《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