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縱觀中國整個古代史,記錄在冊的王朝共有83個,而出現的帝王則有559個,「帝」有397個,「王」有162個。在他們當中並非全部都能為人們所熟知,且世人對他們的評判也不同,有的開創盛世名垂千古,有的魚肉百姓,致使王朝傾覆遺臭萬年。但是要論起爭議最大的除了始皇帝嬴政,應該就是隋煬帝楊廣了。
01
隋煬帝楊廣,在位時間約為十四年,這十四年裡他修建大運河,西巡張掖,親徵吐谷渾,三攻高句麗,數次下江南,這一系列的操作,勞民錢財不說,還使得原本強盛的隋朝遍體鱗傷,民心盡失,最終導致隋歷二世而亡。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登基稱帝,楊廣被冊封為晉王,在此期間他將自己偽裝成一個禮賢下士,謙遜簡樸,不好聲色的形象,使得隋文帝夫婦與滿朝公卿對他讚譽有加。相比之下,他的哥哥太子楊勇卻生性好色,妻妾成群,喜愛奢侈,這使得母親獨孤伽羅對楊勇甚為不滿。外加楊廣聯絡楊素及其宮人向隋文帝夫婦數次讒言誣陷,使得楊勇愈發不得君心,最終被廢貶為庶人。而乖巧謙遜,深得母愛的楊廣則被立為太子。

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病重,召太子楊廣進宮問話,楊廣為了做好預防,寫了一封信給楊素,讓他說明宮中情況。本來一切都沒有問題,卻不曾想楊素的回信被手下誤送到隋文帝寢宮,此時的楊廣卻渾然不知,甚至還調戲了隋文帝妃子陳夫人。隋文帝得知後大怒,欲召楊勇進宮,楊廣得知後立即假傳聖旨,逮捕了大臣柳述、元巖,並派兵包圍仁壽宮,禁止任何人進出。不久,隋文帝駕崩,楊廣繼位。

歷史上對於隋文帝的死眾說紛紜,《大業略記》中說隋文帝被毒殺,而《通曆》則是說,仁壽宮中刀斧掠影,血濺屏風,隋文帝被張衡殺死。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楊廣繼位,繼位之後他立即假傳隋文帝遺囑,處死廢太子楊勇和他的所有兒子,更將蜀王楊素,漢王楊瓊貶為庶人,清除朝廷大臣,鞏固中央集權。
02
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楊廣徵調上百萬人修建運河,同年又親徵吐谷渾。612年,他調兵一百二十餘萬,兩百萬民夫親徵高句麗,一直打到了平壤附近,最後卻大敗而還。次年,第二次進攻高句麗時,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造反,這使得楊廣倉皇撤兵。隋大業十年(公元614年),楊廣第三次攻打高句麗,隋朝上下人心惶惶,各地農民起義揭竿而起,外加高句麗遣使投降,楊廣才兵罷回朝。

修建運河,三徵高句麗使得隋朝上下民心盡失,大量兵民死於沙場,以至於社會經濟凋零,國庫空虛,屍橫遍野,人民難以生存,這直接成為了隋末兵變的導火索。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6年),李密率領瓦崗軍包圍洛陽,並向天下發布討帝檄文。而此時,南遊江都的隋煬帝依舊整日聲色犬馬,飲酒作樂。隋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煬帝心腹宇文化及,裴虔通等人叛變,隋煬帝被殺,終年五十歲,盛極一時的隋朝歷經37年,最終分崩離析,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03
那麼隋煬帝楊廣當真是昏庸無能,毫無可取之處嗎?如今,民眾討論隋煬帝楊廣,共有兩個極端說法。有人說他推行科舉,修通運河,乃是高瞻遠矚,功在千秋的千古一帝;也有人說他好大喜功,窮奢極欲,殺兄弒父,是個不折不扣的千古暴君。不過要看待歷史問題,畢竟還是要用辯證的方法,不能以今人之目光,去看待古人之問題。對此史學專家也解釋到:片面評價要不得。

細論隋煬帝楊廣的一生,站在當時的人民的出發點來看,他一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大肆修建,數次徵兵,使得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不過,殘暴也不能抹去他在位的功績,他建立科舉,興辦學校,讓無數寒門學子踏破階級的門檻,走向更高的舞臺,這也讓中國的教育,達到另一個高峰。

除此之外,他修建運河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打通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可以說是弊在當代,利在千秋。徵契丹,徵吐谷渾,使得隋朝版圖擴大了數千裡,消除了周邊隱患,在外交上也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他遷都洛陽的政治目的,也是為了「控以三河,固以四塞。」

《資治通鑑》中有言:「煬帝爰在弱齡,早有會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籍。」所以不難看出,隋煬帝本人還是有著雄才大略的。不過楊廣此人太自傲,也太自信,拿著父親辛苦攢下的本錢大刀闊斧地想要施展一番手腳,到最後卻為他人做嫁衣裳。司馬光說過:「登山亦有道,徐行則不悖。」楊廣則是典型的例子,他步子邁得太大,結果摔了跤致使隋朝傾覆。
結語
小說演義中的楊廣,昏庸無道,荒淫無度,仿佛他是世間所有惡的集合體,所作惡事罄竹難書,但卻絲毫不提他的功績,這其實是過分地誇大了。正如後人評價楊廣一樣,事物都會具有兩面性,這是不變的道理。「其功也顯,其過也彰」,或許才是對楊廣最好的評價。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
《大業略記》
《通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