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飲」:宋朝考生的噩夢,繁文縟節不是一般的多,不去還不行

2020-12-14 騰訊網

明清科舉程序太多,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即使每次考試都高分通過,也要參加六次考試。

宋朝科舉就簡省多了,考生只需在籍貫所在地參加一次解試,考中了就是舉人。宋朝舉人沒有做官的資格,含金量只相當於明清的秀才,但是可以直接去禮部參加省試,省試完了再參加殿試,殿試完了就成進士了。不過,宋朝的進士也沒有做官的資格,想做官還得再參加吏部的銓試,就像現在大學畢業以後想當公務員,還得再參加公務員考試一樣。

宋朝考生在通過解試以後和進京省試以前,地方官有義務請他們吃飯,這頓飯叫作「鄉飲」(按《宋史·禮志》,鄉飲分為三種,地方官請考生聚餐是最主流的一種)。能參加鄉飲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但對不喜歡繁文縟節的人來講,吃這頓飯就有點受罪了。

鄉飲一般在孔廟舉行。鄉飲那天,考生們起個大早,凌晨五六點鐘就得在孔廟大門外等著。過一會兒,當地領導駕到,向大家問好。再過一會兒,當地年過六十且有些名望的老年人也駕到了,考生必須向他們作揖。

人都到齊了,領導就請大家進去。進了孔廟大門沒多遠就是正殿,正殿下面是一溜臺階,眾人必須讓老年人走在前面,但是老年人謙讓,非讓領導先走,大家互相說著「您先請」,按照禮節推讓三回,最後還是老年人先走,領導其次,考生們走在最後面。

進了正殿,便會看到餐桌擺在東西南北四個角落,中間空出一大片。大家在中間空地上站好隊,集體向孔子磕三個頭,並把酒菜和果盤供到孔子像下面的香案上。磕完頭就座,領導坐東南角,主賓(年紀最大、輩分最長的老年人)坐西北角,領導的副手坐東北角,次賓(年紀不太大、輩分不太長的老年人)坐西南角。考生坐哪兒呢?坐在次賓後面,奉陪末座,要是座位不夠,就得站著。

這場宴席上有服務員負責倒酒。孔子香案下面整整齊齊擺著一個酒樽、一把勺子、一個櫥櫃和一個水桶。等大家都坐好,服務員長跪在地,從櫥櫃裡拿出幾十個酒杯,放到水桶裡洗一洗,用勺子從酒樽裡舀酒,一一斟入酒杯,然後端起一杯,送給坐在東南角的領導。

領導接杯在手,謙讓不喝,讓服務員送給西北角的主賓。服務員很聽話,端著酒杯走到主賓跟前,跪在地上,舉杯過頭,請主賓接酒。主賓一飲而盡,把杯子還給服務員,讓服務員替他給領導敬酒。服務員再端一杯酒送給領導,領導這回不客氣了,也一飲而盡。

然後服務員再端一杯酒送給坐在東北角的副,也就是領導的副手,副手也謙讓不喝,讓服務員送給西南角的次賓,次賓喝完,再讓服務員替他向副陪敬酒……等到領導、主賓、副陪和次賓都喝完了,服務員才會端酒給考生。

大家喝完一輪,拿起筷子吃菜,這時候服務員把酒杯收回去,再放到水桶裡洗一洗,倒上酒,再依次端給領導、主賓、副陪、次賓和考生,等大家拿起筷子吃菜的時候,服務員再把酒杯收回去,再洗杯、倒酒、端酒、敬酒……如此這般進行七輪或者九輪以後,宴席結束,領導站起來講話,講完話大家規規矩矩排好隊,還是老人在前,領導在後,考生最後,恭恭敬敬出門。

在這種宴席上,考生最憋屈(奉陪末座或者一直站著),服務員最受累(反覆洗杯、反覆倒酒、反覆磕頭)。

事實上,服務員往往還是讓考生去做,考生當中誰最懂禮節,誰的體力最好,誰就去做服務員。宋人李昂英描述過廣州地方官召集的一次鄉飲,有個考生當服務員,從早上開始到下午結束,宴席進行了七個半小時,他前前後後磕了七十多個頭,「強有力者猶不勝」(《文溪集》卷一《廣帥方右史行鄉飲酒記》),身板再好的人都會累得渾身癱軟。

如此折騰人的宴席,居然還要定期舉行。宋朝科舉每三年一次,所以地方官至少要每三年舉行一次鄉飲。平常不逢科舉年,有些地方也搞鄉飲,甚至一年搞兩次,秋收以後舉行一次,大年初一再舉行一次。

每次鄉飲都得花不少錢,這筆錢主要靠政府出。政府出錢辦鄉飲,不是為了讓考生受折騰,而是為了讓他們受教育。據說多參加幾場這樣的宴席,年輕人就會懂得敬老,懂得謙讓,意義非常重大。所以,宋高宗在位時出臺過一項規定:「非嘗與鄉飲酒者,毋得應舉。」(《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三《鄉飲酒》)讀書人如果不參加鄉飲,以後不許參加科舉考試。

相關焦點

  • 兼任皇帝的宋朝皇家美術學院院長趙佶
    宋朝有這樣一位皇帝,文學、藝術天賦極高,詩詞,書畫樣樣了得,並且還創造出了瘦金體這種極具個性的字體。出於個人愛好,他特別重視國家在文藝方面的發展,親自出任宋朝皇家美術學院院長職務,親自給前來應試的考生出考題,親自閱卷選拔人才,親自去學院授課和學子們探討藝術。在他親力親為的推動下,宋朝皇家美術學院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書畫家,國民審美水平普遍很高,中國的文化藝術到達了一個歷史高峰。
  • 文官吃香的宋朝,普通士兵竟還被迫打工
    做武將也許還不如做一個小小的文臣武將都如此,對於那些參軍的人,那些普通的士兵來說,也就更加的困難,這困難還不僅在不受待見上,更體現在金錢上宋軍可大致分為三個兵種:禁軍、廂軍、鄉兵。禁軍乃是北宋的正規軍,是天子之衛兵,守京師,備徵戍宋國開國之初,禁軍人數還並不多,為了架空節度使的權力,便不斷地擴大禁軍,削弱地方軍宋太祖將地方軍中的精銳,全都收編為禁軍,給他們配備最精良的裝備。
  • 在宋朝還可以點「外賣」看「電影」?皇帝還給主播「刷」過禮物
    每到宵禁的時間就跟疫情期間似的管制起來,到這個時候你若還敢在街上亂逛,嘻嘻,後果你懂的,大牢套餐了解下?包吃包住,安保極嚴。但宋朝不同,宋朝沒有宵禁,商業發達,甚至堪比如今。因為政府政策的不同,所以從宋朝開始,我們華夏子民的夜生活便開始豐富起來,燈紅酒綠,人影瞳瞳,下光耀夜,萬家燈火。現在網上總說「幹啥啥不行,熬夜第一名」其實在宋朝的時候老祖宗們就開始熬夜了,說不定古人熬起夜來比你還要嗨呢!
  • 宋朝的夜宵有什麼好吃?這種現代人愛吃的消暑食品,原來宋朝也有
    這些酒樓24小時營業,菜品也多達上百餘種,街邊的各種大小茶館、路邊小吃店也層出不窮。一般路邊攤往往出售多為填飽肚子的食物,比如水飯、熬肉、幹脯,也有些出售野味的攤主,獾兒、狐狸、野雞這些如今被保護的野生動物,也都成為宋朝人過過嘴癮的新鮮食材。
  • 《連平州志》卷之六:貤封.鄉飲.名宦.鄉賢.節孝
    何蒿,州庠生,以子多學貴,贈文林郎、山東堂邑縣知縣。郭氏,儒士文對女,以子多學貴,贈孺人。性勤儉,內助起家,教子諄篤,皆成名。制詞曰:"郭氏淑慎,其儀柔嘉,維則宣訓詞於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慶澤於門閭式被,自天之寵蓋實錄也。"
  • 宋朝文官制度的形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即使是在宋朝,一旦考官確定,若有心傳遞消息,考官往往延誤到貢院的時間,只需簡單的一個時間差,就足以洩露天機,野史《鶴林玉露》就曾披露,大名鼎鼎的宋軾就幹過類似的糗事,只不過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便宜了他人。 「彌封「制度,針對的是「窩私」之弊。就是糊住考生姓名、鄉貫,決定錄取卷後,才拆彌封。
  • 在宋朝,為什麼男人寧願去擺地攤也不去當兵?
    最近幾天,「地攤經濟」這個詞火了,因為在今年我們國家的兩會上,不少代表和委員們都提出了放鬆對「地攤經濟」限制的建議,以此帶動城市內大量失業人口的就業,還可以讓城市更有「煙火氣」給廣大市民朋友提供生活上的便利。
  • 論宋朝的名將到底多不多?
    昨天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上面居然說宋朝的名將非常多,然後還說宋朝的國祚是最長的。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宋朝的名將到底多不多?凡事呢都是對比出來的,所以我們今天找一個朝代跟它對比一下吧!宋朝名將最出名的莫過於嶽飛和韓世忠,但唐朝有李靖和李績啊!嶽飛和韓世忠跟他們兩個比比呢?宋朝開國的時候,功勞最大的就是曹彬和潘美,但是你把這兩個人和唐朝號稱宗室功勞第一的李孝恭與跟李靖和李績並稱唐初軍事三大家的薛萬徹比比呢?這兩個人不比他們牛啊!
  • 為何御書錢宋朝獨有?別朝皇帝書法不行嗎?
    不久前有朋友問文瀚樂拍:什麼只有宋朝有御書錢?是因為它的王朝的皇帝們書法不行嗎?在文瀚樂拍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的政治制度與其他王朝有著本質差異。御書錢,就是由皇帝親筆書寫錢文,然後鑄造錢幣流傳後世。
  • 如何稱謂宋朝女人?小姐不要亂叫,養娘未必是娘
    語言是進化的,稱謂當然也在變化,不過,不管是啥時候,人在江湖嘴巴要甜,你在生活中遇到長者們,要是大伯大媽地叫人家,敬人一尺人自然還你一丈。不過,咱們現在的稱呼放在古代還是不行的,還真有些大不一樣。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你在大街上問路,看到一位漂亮的年輕美眉,你上前稱人家一聲小姐,人家就不高興:你媽才小姐呢!
  • 宋朝為什麼對田地採取「不抑兼併」的政策?
    土地問題一直都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問題,各個封建朝代為了維護自身專制權力統治及保證國祚,大多朝代在其前期都實行堅持抑制土地兼併的土地政策,一般都是對土地買賣進行禁止或者多加限制,從法律上抑制土地兼併,而宋朝卻可能是個例外,而宋朝的「田制不立」和「不抑兼併」的土地買賣政策卻是異於一般封建朝代上述的土地政策,呈現出獨特性,為什麼宋朝又會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宋朝還享國三百餘年
  • 如果可以穿越,最好去宋朝
    格物致知與自我意識電視劇《清平樂》的片頭,一改日常影視劇片頭以劇情片段拼接的習慣,而是選取了多幅宋朝的知名畫作來呈現「宋朝印象」。這一點,與吳鉤認識宋朝日常生活的方式不謀而合。現代的「拂曉時辰」寫了這麼多關於宋朝的書,字裡行間又極盡愛意,吳鉤被網友戲稱為「宋粉」。「我是『文明粉』,不是『宋粉』。」
  • 國人都知道宋詞厲害,可是你知道宋朝對自來水管控有多厲害嗎?
    五代之後的宋朝,當然有這種自來水。宋朝的自來水跟我們今天的一樣嗎?可以說,水自來這個特性是一樣的,但使用的管道材料,卻完全不一樣。究竟是怎樣的管道材料呢?這要從蘇東坡說起。王禎雖是元朝人,但這種技術,其實是宋朝的技術。宋時自來水,已經進了家門。宋人用水之方便水既然很方便地進了家門,宋朝人除了像今人一樣用水來淘米洗菜之外,還用來做些什麼呢?
  • 語文課文迎面向我們走來,宋朝真是學生的噩夢呀
    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晏殊以詞著於文壇,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
  • 宋朝之後,再無宋朝。
    那麼宋朝到底有多富呢?宋朝的工商業極度發達,其GDP水平遠超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當時佔世界的60%!連後來人口數倍於宋朝的清朝都不到其三分之二。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
  • 古代宴飲文化:從曲宴和節日賜宴入手,解析宋代君臣的宴飲制度
    外國使臣來朝,皇上接見並賜予外史的宴會被稱為「外史宴」,一般是在兩國邦交正常,國家相安無事之際召開,也屬於宋代曲宴中的一種。兩宋時期,周邊政權林立,外史宴作為國家最重要的對外宴會貫穿了宋代的整個歷史時期,可謂歷史彌久,長盛不衰。宋代舊制,「每命將出師、勞還,曲宴於便殿。」「國朝凡宰相、樞密、參知政事、使相、節度、外國使見辭日,皆賜飲。」
  • 17歲女孩撿到宋朝古董,總價值超過千萬,專家表示不上交就麻煩了
    特別官窯產的精美瓷器,一般情況下拍出個幾百萬上千萬,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就會認為古董就是一種很貴重的東西,對它自然也會有些了解了。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故事是17歲女孩撿到宋朝古董,總價值超過千萬,專家表示不上交就麻煩了。據了解這個女孩子是龍泉市道太鄉上嚴兒村人叫做何招弟,1954年4月她17歲,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女孩。
  • 宋朝茶文化:一株樹葉塑造一個時代,茶葉對宋朝人有多重要?
    精緻的宋朝人:一個茶具都有這麼多講究唐朝所興起的飲茶方式是煎茶法,這一飲茶方式在歷經中晚唐的鼎盛期之後,經過五代十國的消磨,到了宋朝已經趨於沒落。砧椎是用來碎茶的工具,一般由砧板和擊椎組成,砧板一般都是木質,擊椎可以用金屬材質製成,這兩樣工具的作用就是把茶餅敲碎。南宋《攆茶圖》局部茶碾的材質比較多樣,既可以是石頭的,也可以是金屬材質,但是人們一般不用金屬的,尤其是鐵和銅做的茶碾。
  • 遊山玩水、參加遊宴、宋朝「人在旅途」有多受歡迎?
    在正月可以去看花燈,在二月可以賞花,在三月可以去看蠶吐絲,四月可以交換織錦,五月又能去買團扇,如果你的女朋友想要吃桂花糕的話一定要等到八月桂花上市,買可以吃夠一年的量,存放在儲物罐裡。如果銷售經理了解到成都的十二月市後,就會發現當今的汽車博覽會,翡翠銷售會在祖先面前不值一提。
  • 以「品茗圖」為視角,看宋朝從皇族到市井有多愛喝茶
    在提到茶葉的起源和來歷時,《茶經》還提到前朝先人民生都有喝茶的習慣,並唐朝當時的普及情況已經是"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即是說像長安、洛陽這樣的都城基本都是家家戶戶有喝茶的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