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世,該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學家:這3大力量支柱非常關鍵

2020-12-19 林子說心理

失去至親至愛,恐怕是人生中最悲傷的事情之一。

每隔一段時間打開自媒體新聞端,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的某個地方,總會有人離開。

死亡每天都在發生,人們閉口不談的死亡禁忌,其實是一種常態。

常態到什麼地步呢?換句話問,你知道中國每年會死多少人嗎?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我國死亡人口高達998萬,死亡率為7.14%,也就是說,平均下來每天有2.7萬人,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離開人世。

假設一個人死了,會影響另外五個人,比如他的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伴侶等等,那麼這就意味著,每年會有至少5000萬人經歷痛徹心扉的悲傷。

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我們表面上似乎生活在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但或許,很多人正是通過「娛樂」這種掩人耳目的方式,來隱藏內心某種難以釋放、難以訴說的壓力和悲傷。

1、悲傷是種怎樣的情緒?

什麼是悲傷?悲傷主要是一種關於離別和失去的情感反應。

很多人談到悲傷時,會很容易把它和抑鬱搞混淆。悲傷和抑鬱有一些相似,比如都會情緒低落、對人和事缺乏興趣、反應遲鈍、意志消沉。

但抑鬱和悲傷又是不同的,抑鬱是比悲傷更複雜的情緒反應。

悲傷一般有具體的、可描述的外在事件,而抑鬱在很多時候是難以形容和解釋的。

抑鬱情緒更多的是絕望、空虛、無價值、一無所有、沉重、無希望、頹廢、墜落、麻木,如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無限蔓延的失落感,在抑鬱的「黑洞」裡,是望不到盡頭的。

如果一個人悲痛萬分,長時間難以走出悲傷,就很有可能會「過渡」到抑鬱。

2、為什麼處理悲傷很重要?

人們應對悲傷的慣常反應,一般是本能地逃避痛苦。

在得知「噩耗」的那一刻,甚至好幾個月裡,人都會拒絕接受事實、不肯正視真相,對發生的事情進行否認。

悲傷是無法逃避的,人在失去的那一刻,就是會本能地悲傷,這是很正常、也很合理的反應。

喪親治療師、英國心理學家茱莉亞·塞繆爾在《悲傷的力量》這本書裡指出,允許自己去悲傷,允許自己去釋放內心裡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反而對走出悲傷是有利的,因為治癒悲傷的第一步,就是要允許自己感受傷痛

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毫無顧忌地「釋放悲傷」。有些人可能過於內向和矜持,有些人可能不想讓其他親人過分擔心,而不得不忍住悲傷,假裝表現得「很堅強」,或者「很看得開」。

但是,我們的情緒是一條河流,河流會自動地流入大海,如果把它堵住,不宣洩它們,遲早會以更大的能量爆發。

喪親之痛的「破壞力」是巨大的,很難說,每個人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順利走出悲傷。

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15%的心理疾病的根源在於未被解決的悲傷,也就是說,一部分精神疾病就是因為悲傷沒有處理好,他們在傷痛最深的時候,沒有得到恰當的援助,從而導致了更壞的結果。

茱莉亞·塞繆爾在書裡寫到,「真正持久傷害一個人的並不是失去本身,而是持續為了逃避痛苦所做的事」

比如,為了逃避悲傷的痛苦,很多人抽菸、酗酒、宅家不工作、整日打遊戲、發呆、一蹶不振,甚至通過吸毒和藥物來麻痺自己,當下或許很「爽」,但之後,內心只會升騰起更多的悲傷,久而久之,很容易患上精神疾病,所以正確處理好悲傷,是非常重要的。

3、如何應對悲傷?

喪親之痛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按照自然的規律,我們都遲早會面對父母的離世,只是時間點不同,只是所經歷的喪失程度不同。

比如,突然離世所帶來的破壞力遠遠大過於「預先知情」,因為什麼都沒有準備,還有很多話沒有說出口、還有很多該做的事情沒有做,所有的一切都在那個死亡瞬間定格,成了終身的遺憾。

走出悲傷是需要力量的,茱莉亞·塞繆爾在《悲傷的力量》這本書裡一共介紹了八大力量支柱,我總結了一下,把它提煉為3個。

01、處理與逝者的關係

顯然,我們與逝者的關係越親近、愛意越深,我們的痛苦和悲傷就會越濃烈。一個至親至愛的人離開了自己,沒有了他的生活該如何繼續?

儘管人已經不在,但我們仍然可以延續與逝者的關係。比如,舉行一些定期的儀式,在一些特殊的節日來銘記他們。

逝者只是肉體離開了,但仍然可以通過精神的方式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他們會經常「回來」,以夢或記憶的方式來「光顧」我們。

從本質上來講,人們與逝者的連接都是依靠記憶在維持。存儲逝者的物品、照片和視頻,都是與逝者聯結的方式。

人老了,記憶會變差,會遺忘很多東西。如果有一天,發現自己已經記不起他們的模樣了,想必會非常痛恨自己,會有一種深深的內疚和自責感。

想念他們的時候,有記憶的證據在,比什麼都想不起來、什麼都是空白要好得多。

記憶是一種「安慰」,讓人們感覺他們並沒有走遠。

02、找到表達悲傷的正確方式

喪親之痛是一種難以消解的情緒,就如同身體裡的毒素,一次性、一個月、甚至一年都是排不淨的,我們需要經常表達悲傷,每一次表達都是一次「排毒」的過程

正向的表達方式是找人傾訴、做一些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興趣愛好。

擁有20多年喪親治療的心理學家茱莉亞·塞繆爾說,「悲傷是一個往返於失去與恢復的動態過程」。

承受喪親之痛時,我們往往無法活在當下,因為活在當下就意味著要接受失去的殘酷現實。

家屬萬分痛苦,是因為家屬活在「他們還在」的過去,家屬很難從過去中抽離,除非他們已經選擇接納和放下。越是沉浸在過去親人還在的美好畫面中,就越是對現實感到悲傷。

所以,為了防止悲傷情緒不斷蔓延開來,要確保「身邊有人」或者「手頭有事」。

身邊有人,這個人可以是親人、好友,也可以是一個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這樣悲傷來襲的時候,就可以盡情傾訴。

那些心裡想說的話,那些難以癒合的傷口,那些存在心底的遺憾,那些無處安放的憤怒,都可以一股腦傾瀉出來,因為說出來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手頭有事,比如,寫作、畫畫、唱歌、跳舞、上班、養花養草養寵物等等,只要是自己喜歡做的事都可以。忙碌能夠把我們從過去拉回到現在,忙碌讓人專注,而一個人專注的時候,會忘掉很多事情,從而少掉很多煩惱。越是無所事事,反而越會胡思亂想。

03、他人的愛與社會支持

很少有人能一個人走出悲傷,在困境中,有人拉一把,是非常重要的。

茱莉亞·塞繆爾在《悲傷的力量》這本書裡指出,「很多失親者重建生活最重要的因素是身邊有愛的人」。就像一個神父說的,「有愛就有痛,但也只有愛,能治癒因愛而來的痛」。

難過的時候,有人陪著說話;失落的時候,有人陪著散步;沒有食慾的時候,有人做好愛吃的菜,端到面前。在最低谷的時候,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卻能帶來最大的溫暖。

這些關心會讓人覺得,原來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在愛我們,也只有他人的愛才能逐漸讓人走出悲傷,重新找到生活中的愛與樂;也只有他人的愛,才能讓人不繼續在悲傷中沉淪,選擇慢慢好起來,珍惜剩下的身邊的人。

4、悲傷的意義是什麼?

據說,現在有些90後已經寫好了電子遺囑,也有些人已經籤了器官捐獻協議,還有些人提前到「棺材」裡模擬死亡。

這些「排練」和「準備」都可以降低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感,但是,正如心理學家所說:「你永遠也不可能接受死亡的準備」。

如果有一天,死亡的厄運到來,我們只需明白,有時候,世事難料,我們將不得不伴著事與願違的現實來生活。

同時,我們需要醒悟,有時候,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無法修復的,我們一定要學會珍惜和感恩,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保證,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相關焦點

  • 「親人去世,我沒哭也被悲傷,我真是鐵石心腸嗎?」
    這首耳熟能詳的詞——《江城子》是北宋詞人文學家蘇軾所寫的。這首詞主要是蘇軾悼念亡妻所做,雖然親人已經離世十年,可是仍然會讓蘇軾留下淚千行。在中國人的風俗之中,當親人離開我們,我們總會難以抑制自己內心的悲痛,然後號啕大哭,我們俗稱為哭喪。
  • 「以家人之名」的她,如何走出失去母親的痛苦(下)
    (接上期)我們談到了面對親人離世,該如何應對內心的痛苦,如何走出這段灰暗的歷程,今天繼續深入地聊聊。肆丨悲傷的意義在哪裡?一般而言,健康的悲傷會有多種可能性,表達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悲傷雖然無孔不入,但你只有經歷這一過程才能走出來。一個赫赫有名的心理諮詢師,威廉·沃登已經解釋過悲傷的問題。這些問題將在下面討論。走出悲傷也許會花好幾個月甚至是好幾年的時間。1、接受失去親人的現實當親人死去,人們通常感覺這不是真的,會覺得他還活著。
  • 疫情下,失去親人讓人難以接受?心理學家給出4個方法,幫你轉化哀傷
    但無論如何,你都要知道,我們要學習「在失去親友的日子裡活下去」,還要學習超越生死的智慧。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這也是重整生命的寶貴機會,值得我們珍惜! 哀傷,是一段痛徹心扉的人生經歷,很難靠別人安慰和講道理來化解。
  • 湖北十堰七旬老人突然離世,留下6歲孫子,令人心痛
    非常時期,生活中的黑色就這樣不期而遇,面對生命中重要的親人離世,這種巨大的悲痛,對6歲的孩子來說,過於沉重,也過於殘忍。其實,大部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早晚都會遇到親人離世這件事。今天,我會認認真真與大家談談,對於三到六歲的孩子來說,面對親人的離世,處理不好會怎樣,以及到底該如何與這種悲痛好好告別。一、迴避的態度,會引發孩子「延長哀傷障礙」當孩子問起:「爺爺為什麼會去世?」、「爺爺去哪裡了?」
  • 親友自殺離世,媒體該如何報導?
    在回答我們在線調查的140名親友自殺離世親歷者中,有許多人描述了對記者的入侵行為、不適當詢問以及失實報導的感受。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新聞報導是增強意識和防止其他自殺事件的機會。Samaritans已經發布了關於如何安全地報導自殺事件的媒體指南,以及關於與死者家屬共事的附加指南,以保護這些家屬免受不必要的困擾,並保護公眾免受不負責任報導的潛在傷害。
  • 心理學:當你遭遇負性事件或者挫折,如何才能走出悲傷?
    悲傷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情緒,我們都會有過小的挫折或是比較嚴重一些的悲傷。當面對這些悲傷時,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理,才能讓自己能夠順利走出悲傷情緒呢?今天就來聊一聊,當我們陷入悲傷情緒,該如何處理。所以,當這段關係終止或是變得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失去了一些東西。那些失去的東西,給了我們悲傷的感受。我們如此重視的關係突然產生了變故,這才是我們悲傷的深層原因。
  • 《永恆的禮物》國內難以買到,寵物溝通師如何看待狗狗離世?
    但也有人在思考,如果有一天,狗狗不在了,我該如何走出悲傷?在知乎、頭條上很多人問過這個問題,我給的建議是來一次鄭重的告別,保留一些狗狗生前的毛髮,或者照片,又或者腳印。有了儀式感,會在心理上有個暗示,可以跟過去告別了。我在第3期的內容給大家推薦過一本書《永恆的禮物》,有不少的人問我從哪裡可以買到。
  • 武漢心理學家曾奇峰:要相信自然痊癒的力量
    在疫情暴發之初,面對各種各樣令人悲痛的新聞,聽說很多不幸的病人急需救助,這也引發了他的一些抑鬱情緒。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像曾奇峰這樣知名的心理學家,怎麼也會有抑鬱?但就像曾奇峰的老朋友、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的那樣,許多心理學家其實都有抑鬱傾向,武志紅甚至在一篇文章中,透露過自己的抑鬱傾向曾經非常嚴重。
  • 葉羅麗:親人沒有力量重要,曼多拉違背條約,靈犀閣又該如何脫險
    看完第8集精彩內容,讓人最氣憤的就是女王曼多拉,她不僅違背了和聖級仙子的約定,還利用姐姐辛靈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麼狡詐的一個人,真不知道接下來還會幹出什麼壞事,而被困生息秤上的眾人,又該如何脫險呢?親人沒有力量重要,曼多拉辜負大家的信任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有一種力量來自於不完美
    當我們走出象牙塔般的校園,生活中各種不如意、煩惱開始紛沓而至,曾經的夢想似乎一下子幻滅了,我們變得沮喪、悲傷、恐懼,這時該如何面對?《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豆瓣上評分8.2分,據說是改變千萬年輕人的療愈經典,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找到負面情緒背後的正面價值,進而打開生命的通道,認識自我、療愈自我。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解析3點如何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普通人中大約有6%會患上邊緣性人格障礙,他們總是在生活中非常矛盾、糾結、為什麼他們這一刻柔情蜜意,下一秒恨不得撕碎身邊的親人,剛剛還誇讚親人或者愛人才華橫溢,轉眼間又對親人大吼大叫,抨擊對方一文不值……而陪伴在這種人身邊的,無論是家人、愛人、朋友都有種被操縱的痛苦,無法割捨的情感和無處查證的緣由,這本書的作者調查得知,北美有600萬人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
  • 千夫所指的陸小曼,對於徐志摩的離世,為何是最悲傷的一個?
    但這句詩卻像一句讖語,本是他告別康橋「悄悄的走了」,卻真的在三年後悄悄的走了,天妒英才,整個文藝界為之震動,無不惋惜這位才華橫溢的新派大詩人的離去,他的死,是文藝界的一大損失。但很多人不知道,徐志摩的意外離世固然令人悲傷,似乎都不及一個人的悲傷,這個人就是陸小曼,她也因此曾被千夫所指,但其實原因不全在她,並且她是對於徐志摩的離世最悲傷的一個,為何?眾所周知,在徐志摩短暫的一生當中,出現了三個重要的女人,分別是張幼儀,林徽因,跟陸小曼。
  • 走出傷痛重新啟程,林肯公園主唱麥克信田:不再表達悲傷
    查斯特的突然離世對於樂隊的其他成員都帶去了沉重打擊,一年的悲痛與沉寂,主唱麥克·信田在創傷後回歸,發布新專輯《Post Traumatic》,並在今夏來到中國巡演。8月16日,麥克·信田將來到成都,帶來他對於生死的困惑、哀悼、憐憫與自我思考。而在此之前,麥克·信田接受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的採訪,講述了他的音樂、專輯、中國巡演以及對成都的印象。
  • 《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原來悲傷有五個階段
    離婚,這兩個字,提起來就很沉重。提起離婚,第一感覺,大多都是財產切割,孩子撫養權,等等。在這樣的年代,很少有人會真心關切,對當事人問一句:are you ok?你還好嗎?如何走出心理的低谷,是一個被忽略的問題。如何度過這個低谷時期,重新開始新的人生?
  • 火影:短的時間成為人類的支柱力量
    我相信大家對這一點沒有意見。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忍者,以及那些令人興奮的戰鬥場景。當然,除了這些,還有那些強大的尾獸。尾獸的存在對忍者村來說非常重要。尾獸的出現也使一個非常特殊的人出現在我們面前,那就是人類縱隊部隊。通常尾獸是在人體柱力的作用下。成為人類支柱的忍者可以使用尾獸強大的能力。然而只要尾獸離開人類縱隊,忍者立馬就會死去。
  • 親人離世安慰節哀順變的短句 安慰去世人家屬的暖心話語句子
    家裡有親人去世,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的悲痛的,那麼要安慰去世人家屬呢?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親人離世安慰節哀順變的短句大全。  親人離世安慰節哀順變的短句 安慰去世人家屬的暖心話語句子  1、親人已 乘黃鶴去,人去音存樓不空。但以笑顏慰慈恩,從來此恨最無窮。
  • 哀傷啟程,喪親者如何從創傷中出走?
    多傾聽,多陪伴,有時候一個真誠的擁抱比任何言語都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提供一些實際的幫助。對於剛剛失去所愛的人來說,悲痛會削弱他們的判斷力,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能夠幫忙處理一些具體事務,如接聽電話、收拾家務、提醒飲食、照料孩子、準備一些生活必需品等,則會起到非常大的支持作用。正確表達關心與共情實際上,我們對疫情下喪親者的感受是很難體會的。
  • 朱俊生:第三支柱是養老基金積累最重要力量
    2.接下來整個養老金跟資本市場的關係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第三支柱,董老師說是私人養老金,我更具體一點,過去一些年中國的企業年金整個增長態勢有比較大的受到抑制,有企業年金的都有了,新增的非常少,前段時間大家討論自動參與機制,確實從英國的經驗看,自動參與機制能夠快速拓展企業年金覆蓋率。
  • 兩親人同日去世,親情和疫情之間這名基層院長依然選擇了後者!
    兩親人同日去世,親情和疫情之間這名基層院長依然選擇了後者!一邊是疫情來勢洶湧,災難無情殘酷;一邊是親人的相繼離開。這場國難,對正陽縣人民法院院長張元真來說,更是自己人生中悲傷卻堅強的經歷。「元真,你趕快趕回來吧,咱媽剛剛昏迷了,醫生已經下了病危通知書,你看能不能今天趕回來?」
  • 心理學家:走出抑鬱症其實並不難,堅持這四種方法就行了
    心理學家:走出抑鬱症其實並不難,堅持這四種方法就行了抑鬱症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軀體症狀,如;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腸胃功能失調、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從這方面來說,抑鬱症更像是一種性格缺陷的結果。而對於抑鬱症的治療,往往就是性格(心理)完善的過程。大量的臨床案例表明,只有患者的舊有心理模式改變了,才能達到真正的痊癒。單純依靠藥物往往是治標不治本。那麼,對於抑鬱症患者如何改變自己的心理模式呢?是不是一定要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