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畫充滿惡魔色彩,一生流連於娛樂場所和精神病院,極度渴望愛

2020-12-24 十三小姐說

藝術,是需要天賦的,老天爺賞這口飯吃,自然也奪取走一些東西,比如穩定的精神狀態。

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些著名藝術家精神上都有缺陷,比如:梵·高患有間歇性精神分裂,伊薩克·伊裡奇有躁狂抑鬱症,草間彌生有神經性視聽障礙和間歇性精神病。

以及,我們今天要說的愛德華·蒙克,他也患有遺傳性精神病。

不知道愛德華·蒙克?那這幅畫一定不陌生。

哦,不對!

是這

《吶喊》

這幅畫叫《吶喊》,是一幅具有傳神且感召力強的作品,以至於它成為了藝術史上僅次於《蒙娜麗莎》的世界第二名畫。

任何人都可以從人物尖叫而變形的嘴裡一直望進去,望到那一個深不見底的、令人恐懼的內心世界,以及對世界的絕望。

畫中的奧斯陸峽灣是發抖的,血紅、明亮的顏色,讓人很不舒服,甚至恐懼、噁心。遠處的橋上有兩個身份不明的人,峽灣裡還有一艘船,畫面內的一切充斥著原始而壓抑的氛圍。

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寫下《吶喊》的靈感來源:

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陣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累得要死,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而我則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覺察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吶喊》

在蒙克的其他作品中,有街上的行人、路邊的房屋、咖啡館中的顧客,還有床上裸體的女人,但他的焦慮與憂鬱似乎如一團迷霧般在每一個作品中消散不盡,以至剛剛歡愛過後的床鋪也像是經歷過一種生死場面,愛情和恐怖的關係變得模糊不定,而孤獨的感覺往往是孤注一擲。

愛德華·蒙克,於1863年12月12日出生在挪威雷登的一個鄉村農舍裡,父親是"極為"虔誠的基督教徒,母親在他5歲時,因肺結核去世。

《自畫像》

母親去世後,蒙克的童年噩夢便開始。

蒙克的姑媽開始照料他們兄妹5人,但姑媽經常虐待他們。父親常常強迫地向他們灌輸嚴格的基督教條,告訴他們,如果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罪,他的靈魂都註定會被置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還不斷給他們鬼故事,反覆念叨歷史和宗教中的教訓與懲罰。

這種內容的灌輸,使兒童時期的蒙克處在一種對於死亡的焦慮狀態裡。

1877年,蒙克最喜歡的姐姐索菲也因肺病去世,最小的妹妹被診斷出精神疾病,一個兄弟也在很早就病逝。

《絕望》

家人的離世,蒙克的父親變得無比暴躁、喜怒無常、神經質,還把家中的苦歸於神詛咒。

1889年,蒙克的父親在他的青年時代病逝。從此讓他過上了孤獨的日子。在這五個不幸的兄弟姐妹中,只有蒙克的兄長安德烈結過婚,但上帝也沒放過他,在他婚後不過數月內也病世了。

《病中的女孩》

而蒙克自小體弱多病,虛弱的免疫系統使得奧斯陸嚴酷的寒冬對他來說是一年一次的生命考驗,臥床不起的日子或多或少都會給精神蒙上抑鬱。加上父母雙亡、兄弟姐妹相繼離世,生活在生與死之間的交錯間,便定型了悲觀生活態度

對死亡的惶恐、無助,無法逃避便成了蒙克一生刻寫的主題。

《卡爾約翰街的夜晚》

孤獨的他,不惜撕開傷口,回味童年的僅有的溫暖,拿起畫筆懷念離世的親人。

《病中的孩子》

他意識到他內心的最深最痛徹的情感,無法在自然主義和印象主義表達出來。

這種對情感宣洩的固執,使他最終走上了表現主義道路。

他的恐懼折射到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青春期》,就是一幅滿是恐懼的畫作。

《青春期》

這是剛經歷初潮的少女,床上的一塊血跡,讓她的緊張無處安放,她的雙腿緊緊併攏。

對於意味身體變化、代表成熟的"血跡",使她瘦弱的身體不斷地顫抖。

臥室被莫名的曖昧的黃色光源照亮,牆上被巨大的黑影印上,而這黑影正是男性的生殖器的造型,這正是女孩的恐懼來源。

可能也折射出,蒙克對性的嚮往和恐懼。

藝術離不開愛情,而蒙克的愛情,總是糾纏甜蜜與詛咒與死亡。

二十出頭的他,愛上了一個已婚婦女。

《次日》

這個婦女對他來說,是誘惑的,因為她成熟的性經驗讓蒙克欲罷不能。

後來,蒙克遇到一個白富美挪威大酒商千金——圖拉拉森。他們彼此相愛,但蒙克因自幼家庭的噩夢,對婚姻具有恐懼,兩人也沒開花結果。

《女兇手》

1902年,兩人爭吵中,圖拉不小心用槍枝打傷了蒙克的兩根手指。

此後,蒙克開始流連在各種娛樂場所,不斷在燈紅酒綠的地方,用音樂、酒精麻痺自己。

《妓院場景》

幾段感情的失敗,讓蒙克將女人和愛欲視為危險武器,所以在他關於女人的作品中,女人都是充滿誘惑卻危險的蛇女。

她們是火焰,讓人想靠近,可靠近就灰燼。

女人對他的誘惑、利用以及殘忍,在他心上留下深深得傷痕。但他又離不開,他不但渴望她們的身體,還渴望她們的愛,渴望到一種病態。

這種愛是本能的欲望,也是精神的撫摸。

可,誰不渴望愛?尤其從小缺乏愛的人。

但,他又怕那愛是死神的化身。

《馬拉之死》

1908年,蒙克因精神疾病進入療養院治療。

從小飽受病魔和精神折磨的蒙克,曾懷疑自己活不過30,但他在這場起起落落的身體狀況下,活到了80高壽。

蒙克在晚年的時候說:

"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著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了我的一生。"

1944年1月23日,蒙克終於離開了這個讓他痛苦的世界。

《臨終》

在這個漫長的歲月裡,他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是脆弱的,又是強大的。

他的靈魂與他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他的存在卻如此真實,他在呼吸和感受,並痛苦的愛著。

就像周國平《人得救靠本能》說的:

"不過是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支撐,從而較能夠忍,並非不需要忍了,一切透徹的哲學解說都改變不了人格一個人確鑿的災難事實,佛教教人看透生老病死之苦,但並不能消除生老病死本身,苦仍然是苦,無論怎麼看透,身受時還是得忍。"

相關焦點

  • 《我有一片星空》梵谷在精神病院374天的生活和115幅畫背後的故事
    《星空》是梵谷最著名的畫作之一,也是精神病院時期的代表作。梵谷在聖保羅看到了日出前的金星,非常明亮。由於當時照明條件有限,梵谷在夜晚看到的星空異常美麗,他在1889年6月15~16日的周末,充滿激情地作畫,僅用2天左右的時間便完成了《星空》。
  • 美國那些廢棄的幽靈精神病院,是怎麼建成的?
    夜晚走進一棟明亮寬敞的廢棄古建築,牆畫斑駁,藤蔓植物瘋長,空氣中瀰漫著生鏽的金屬味和陳腐氣息。這時一陣寒風從背後敞開的大門襲來,借著月光隱約照亮屋內的沙發、病床、輪椅等器具…… 最恐怖的不是現場氛圍,還是這棟建築的前身。一個多世紀前,它還是一間擠滿了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院,病態的行為舉止在這裡輪番上演。
  • 梵谷最精彩的四幅畫,「真沒那麼好看」,壓抑又瘋狂,卻像一道光
    又或者是他割下耳朵、被送到精神病院的驚人傳聞?是的,提起梵谷我們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梵谷是我們最熟悉的外國畫家。梵谷,以其極致絢爛的色彩、縱情奔放的筆觸,和極其狂熱的感情,震撼驚豔著無數的人們。作畫背景:在梵谷辭去畫商店員、教員工作後,經學習去比利時的礦區做了福音傳教士。在礦區,他看到了礦工們極度貧困的生活和極艱苦的工作,看到的一切深深觸動了梵谷,他用自己最熾熱的心給礦工們講道。
  • 論電影色彩運用,我只服中島哲也導演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兒時的松子,極度渴望父親的愛,但父親將所有的愛都給了臥病在床的妹妹久美。這種被冷落的場景,導演用暖色調來表現這段故事。小松子穿的紅色連衣裙,代表她的熱情和夢想,還有門前盛開的一排黃色花朵,夕陽溫暖地照耀著松子的家,所有的事物都是溫馨的。
  • 《夢旅人》:精神病院「圍牆」背後,灰暗青春的迷茫、掙扎與毀滅
    回來後,捲毛迷戀上《聖經》,他從中「悟出」了神的存在,並找到了世界末日的佐證。於是,捲毛帶領著可可和小悟又一次開啟了圍牆上的「世界末日」的探險之旅。過程中,小悟和可可一個意外死亡,一個自殺,以黑暗的結局,撥動了夢旅人脆弱的神經。
  • 《怪物先生》奇幻的平行世界充滿現實主義色彩
    ,渴望別人了解她的恐懼。將看到的埋進心裡不像外界談及從而走出了精神病院。在超市工作的時候,也因為獨來獨往備受同事和經理的欺負,她的世界變得灰暗無光。她想盡辦法想要逃離自己看到的東西,也在躲避著內心最真實的自己,靠著日日夜夜的辛勤勞作使自己忘記,忘記和別人的不同,裝作無所事事的樣子,內心的痛苦與孤獨只能獨自承受。
  • 將幻覺入畫,某某畫苑講述「超現實主義的達文西」恩斯特
    恩斯特於1891年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的小鎮,科隆有著鍊金術傳統、流傳著關於亡靈的奇幻故事,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恩斯特,少年時代便對幻覺與隱喻充滿興趣。他痴迷古老的傳說,對佔星術與天文學同樣感興趣。在波恩大學學習的時候,他沒有學習繪畫,而是學習藝術史、哲學、文學及精神分析學,對尼採及弗洛伊德的思想尤為興趣。他還多次拜訪精神病院,研究精神病人創作的畫。
  • 亡妻生前最愛看他畫貓,他用餘生所有時光畫貓,畫到瘋魔
    Wain是家裡的老大,也是唯一的兒子,之後父母又連續給他生了5個妹妹。因為Wain出生時就有兔唇,醫生建議父母在Wain長到10歲之前都不要送他去學校讀書,只給他請家教輔導。幼年被剝奪了社交圈子,Wain開始變得有些孤僻和反叛,到了10歲真正進學校讀書的時候,他極度不適應,因為天生的缺陷,又遭到了其他同學的嘲笑,Wain開始各種逃課,成天在倫敦街頭廝混。
  • 91歲老人住精神病院48年,所有畫作都是「圓點」,賣畫一年賺7億
    草間彌生對於畫畫的熱愛和興趣,產生於她10歲時患上的精神病,她的幻覺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波點、條紋和一些奇奇怪怪的形狀。起初,草間彌生對她腦海中產生的幻覺感到陌生和恐懼,直到她習慣了幻覺與現實混淆的生活,草間彌生開始把她幻覺裡的圓點畫進畫裡,用獨特「圓點」和豐富的色彩將它們創作成了一幅幅藝術品。
  • 太宰治《關於愛與美》:渴望
    文:讀閱評說太宰治的《關於愛與美》講的是一個非常有生活情趣的故事。父親早故,一家兄弟姐妹五人與母親一起生活,最大的大哥二十九歲,最小的小弟十八歲。太宰治在開篇分別介紹了幾個人的人物性格特點——大哥軟弱溫柔但又妄自尊大、大姐喜歡讀書寫作缺乏自信、二哥吝嗇小氣有才氣也自傲、二姐極度自戀、小弟渴望長大成人而故作深沉。一家人無聊的時候會玩故事接龍。母親偶爾會加入其中。
  • 梵谷自畫像|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大變,他的畫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1888年後,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梵谷的瘋病(有人記載是「癲癇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 天才少年11歲考入哈佛,卻被送進精神病院,家庭教育決定孩子一生
    他8歲就精通8種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但他最終竟然被送進精神病院。他究竟有多聰明呢?席德斯自幼就與普通的孩子不一樣,在他出生6個月的時候,就能夠清楚地說出複雜的金屬元素單詞,8個月的時候可以識別各種星球,一歲半就可以獨立閱讀報紙了。
  • 梵谷:痛苦便是人生,逆境中畫出的杏花,不再有向日葵的熱烈奔放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為出名的畫家之一,梵谷的一生幾乎都被擠迫在命運的邊緣,飽嘗世態炎涼和心靈創傷,正是來源於生活的苦難,造就了他畫作中深刻的人生蘊意和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梵谷死於自殺,他精神錯亂,死的時候才37歲,他創作了大量的畫作,卻只在生前賣出過一幅畫。
  • 印象派先驅卡米耶·畢沙羅:始終用畫作為愛做註腳
    但他是唯一一個參加了8次印象派展覽的畫家,歐文·斯通更是把以畢沙羅的傳記小說《渴望風流》作為絕筆之作,這位串聯起整個印象派藝術史的畫家,始終平和如一,他對世界的愛、對家人的愛。對朋友的愛永遠是他筆下不變的主題。1830年,卡米耶·畢沙羅出生於加勒比海的聖託馬斯島,當時為丹麥殖民地,父母為葡萄牙籍的猶太人,來到聖託馬斯島做生意。
  • 被嫌棄松子的一生:心疼討好性人格,你是否也總渴望得到別人認可
    她這一生最對不起自己。這部在中國較火的日本影片,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7分,據說幾十萬人看完都若有所思,也感到心痛、壓抑。影片主要講述了女主松子渴望被愛、飛蛾撲火般用力去愛,卻唯獨忘了愛自己的一生。也是我看過的色彩鮮豔,內容偉大而又絕望的電影。電影用了很多喜劇元素但是更加體驗了片中人物的悲劇!
  • 如何理解《娛樂場所管理辦法》中的娛樂場所定義?
    如何理解《娛樂場所管理辦法》中的娛樂場所定義?現場檢查(勘查)照片顯示原告門外有「夜色CLUB」標示、場所內有音響設備、燈光設備、各種酒水價目表,且燈光已經開啟,並有顧客在消費。同年8月7日,被告向原告送達了《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和辦理許可手續建議書》,責令原告立即停止實施娛樂項目未取得環境影響評價批准文件的行為。
  • 原來水彩也可以這樣畫,色彩活潑,令人心情愉悅!
    原來水彩也可以這樣畫,色彩活潑,令人心情愉悅!「水彩畫」是指用水彩顏料,以水為稀釋媒介,在紙張上作畫的繪畫方式。與國畫和油畫相比,水彩畫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從繪畫材料上看,水彩畫的繪製材料簡單,畫具攜帶方便,且畫紙和顏料有了很大改進,使水彩畫的保存時間延長至200年;從藝術性上看,水彩畫水色交融、揮灑淋漓,具有清新、明快、雅致的藝術特色,給人以獨特的美感Ted Nutall1949年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位格市,畢業於科羅拉多藝術學院他的作品讓你我眼前一亮,水彩也可以這樣畫
  • 他是希特勒最愛的作曲家,《星球大戰》和《指環王》也離不開他
    事實上,在15歲那年,當時他考慮將來成為劇作家而非作曲家,然後他寫了一個劇本,這個劇本是典型的華格納風格,充滿了謀殺、精神失常,相當悲劇。1840年,他在俄國裡加的劇院任首席音樂指揮,但是直到1842年,華格納在德國德雷斯頓上演了歌劇《黎恩濟》,他才成為著名的作曲家。
  • 他和她,兩個著名畫家傳奇的一生!「合尚故事匯」
    無聲的藝術是人生的語言表達有得人,一生都在創造藝術有得人,一生就是藝術2020.01.04今天和大家分享兩個畫家的一生。他說:「遠沒有什麼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一個極其善良的聖徒,殉道者。一個內心充滿愛的渴望的孤獨的男人。集中在他身上的那幾個關鍵詞:癲癇、瘋狂、自殺、貧窮、無人問津的天才......
  • 他畫了一輩子貓,被送入精神病院後畫風大變,網友:看久讓人不適
    繪畫是1種非常高大上的藝術,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著名畫家,其中好多人都擅長畫動物。齊白石老爺子善於畫蝦,徐悲鴻大師喜歡畫馬,孫菊生非常擅長畫貓。不過在國外卻有個人畫了一輩子的貓,結果得了精神病後突然風格大變,硬把貓畫成了人,讓其越看越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