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戰爭年代,工兵不僅要完成「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基本專業任務,還需要從事布雷排雷、修築工事、安裝炸藥等多項工作,工程量和體力活都很繁重。並且還不止於此,早期的工兵那是一手拿鍬一手拿槍的,在很多時候還要直接投入作戰(德軍師屬工兵營光機槍就配備了34挺),這就是「戰鬥工兵」的範疇。而在中國遠徵軍反攻滇西和緬北的作戰中,工兵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遠徵軍「駐印軍」成立後,總部直轄兩個工兵團,而新22師和新38師也各自下轄一個工兵營。在1944年6月的孟拱河谷戰役中,根據史迪威的作戰安排,孫立人新38師負責進攻孟拱,而廖耀湘新22師則包打加邁,根據敵情偵察,新22師當面的日軍有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工兵聯隊,總兵力超過7000人,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廖耀湘為了跟孫立人競爭儘快拿下敵人,決定採取正面強攻和穿插迂迴相結合的戰法,力求切斷日軍後路一舉全殲之。為此他派出第65團附師屬工兵營、一個炮連等特種兵部隊,組成一個加強團實施穿插迂迴行動,該團經過七晝夜隱蔽行軍,終於在指定時間到達指定地點。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一個穿插團就要帶上一個工兵營呢?
因為緬北的森林裡根本沒有路,第65團的穿插路線更是人跡罕至,必須由工兵們刀砍斧鑿在前面開路,七晝夜的密林行軍,可想而知工兵兄弟們要付出多少體力和汗水。更要命的是,日軍還在一些巡邏隊不能覆蓋的區域埋下地雷,這也需要工兵用專業的訓練去發現和排除,完全可以說,新22師65團能夠穿插成功,工兵營居功甚偉。
這還不算完,第65團到達預定位置後,步兵迅速佔據有利地形切斷了日軍的退路,而工兵營還得馬不停蹄繼續忙活,居然僅用24小時就在叢林中開闢了一個簡易小型機場,可以供美軍輕型飛機起降。戰鬥打響以後,飛機不停運來彈藥補給,然後再運走傷員,如此的作戰條件,使整個穿插團士氣非常高漲,作戰極為賣力。而日軍為了奪路而逃,集中四個大隊在每日發炮5000發的掩護下多次攻擊,結果均告失敗。
戰至6月9日,新22師主力第64團、第149團以及配屬的裝甲部隊、炮兵部隊從正面全線壓來,日軍逃脫不成大部就殲,根據新22師的戰鬥報告,鬼子戰場遺屍多達5108具,同時俘中隊長以下122人,日軍加邁守備隊幾乎全軍覆沒。廖耀湘眉飛色舞請軍長鄭洞國前來視察戰場,自是得意萬分,而其中新22師工兵營為加邁戰鬥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駐印軍的工兵擁有全套的美式單兵裝備,以及美式的野戰工具,甚至還有大型的工程機械,但是相比之下,滇西方向的遠徵軍工兵裝具可就差多了,更多時候還是依靠人力,所付出的辛苦更甚。在著名的「十攻松山」戰役中,遠徵軍多次更換主攻部隊,前後八次總攻擊仍然未能克復松山主峰陣地,從重慶到衛立煌長官部都快急瘋了,追命電雪花般飄來。
此時奉命攻擊的已經是嫡系第八軍,軍長是何應欽的親侄黃埔一期何紹周,面對第八軍數次攻擊失利,這位何公子也快瘋了,大喊大叫讓部下們想辦法,什麼火攻、偷襲、空降的招數都用完了仍然不靈。萬般無奈之下,該軍第82師副師長王景淵憋出來一招:「坑道顛覆法」,那就是挖坑道埋炸藥,把整個松山主峰連同地道裡的鬼子一起掀上天。
何軍長紹周大喜,立即將第八軍直屬工兵營劃歸王景淵指揮:「景淵,你這個主意好,這事你去辦,軍工兵營交給你,把松山炸個底朝天,咱們有的是炸藥」!王景淵精於此道,領命後率領工兵立即開搞,首先選擇遠端隱蔽地點挖掘壕溝,上面覆以樹枝和雜草偽裝,快接近日軍主峰陣地時再改為坑道掘進,兩條坑道經過準確計算到達主峰底部時,同時開掘藥室。
這裡說起來容易那年頭做起來可難,數百名工兵從1944年8月7日開挖,整整幹了十二天直到8月18日才完工,期間的經歷既艱苦而又危險,當夜又緊急送進去10噸TNT炸藥,並安裝好起爆裝置。又經過一整天的檢查和準備,終於徹底具備了起爆條件,何紹周親臨工兵指揮所坐鎮,定於次日上午實施爆破和總攻。
1944年8月20日上午9時30分,隨著兩聲低沉而可怕的轟鳴,松山主峰的鬼子們屍骨無存,只剩下兩個深達20米直徑50米的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