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202-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曹魏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姜維出身於天水郡,其家多在本郡擔任小吏,父親姜冏是天水郡功曹。
建安十九年(214年),羌、戎叛亂,姜冏挺身護衛郡守,戰死沙場。幼年喪父的姜維受賜官為中郎、天水參軍,與寡母一起生活。姜維十分喜好鄭玄的經學,後來又任本郡上計掾,州裡徵召他為從事。
蜀建興六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首次北伐、軍出祁山。當時,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隨從太守馬遵在各地巡查。馬遵得知蜀軍到來,各縣都響應,懷疑姜維等人異心,於是扔下他們,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姜維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時城門已閉,於是率領所部前往冀縣。而冀縣也不肯放姜維入城,姜維不得已,投降諸葛亮。馬謖兵敗街亭後,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回蜀,導致姜維與母親分開。
回朝後,諸葛亮闢姜維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還曾給蔣琬寫信,稱姜維是涼州上士,有膽略,並讓他統領蜀軍精銳「虎步軍」。後來,遷升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遺命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但魏延不願聽從楊儀調遣,率軍從別道率先撤退,姜維率虎步軍擊退了試圖追擊的司馬懿。回到成都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晉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軍漢中,為營司馬,率領偏軍多次西入羌中作戰。
延熙三年(240年),姜維率軍攻打隴西,魏將郭淮進軍強中,姜維退軍。
延熙六年(243年),姜維遷升為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姜維率軍進攻隴西,擊敗郭淮、夏侯霸等。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遷升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這年,汶山郡平康縣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涼等地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延熙十二年(249年),蜀漢朝廷使姜維假節,他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姜維自以為熟知西方風俗,文武雙全,所以想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這樣就可以控制隴西。每當姜維想興兵前往,卻遭費禕制裁,使姜維率軍不超過萬人。
延熙十三年(250年),再次率軍攻打西平,俘虜魏將郭循。
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朔日,費禕被降將郭循刺殺身亡。是年夏,姜維率軍數萬出石營、圍攻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率軍來援、行至洛門,姜維卻已因軍糧耗盡而退軍。
延熙十七年(254年),蜀漢朝廷加姜維督內外軍事,姜維率軍出隴西,狄道長李簡舉城降。姜維進圍襄武,殺敗魏將徐質,並將其斬首,魏軍敗退。姜維乘勝追擊,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拔其縣民還蜀。
延熙十八年(255年)夏,姜維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徵西大將軍張翼等諸軍出狄道,於洮西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王經死傷數萬、退保狄道城,姜維圍城攻打,魏國派徵西將軍陳泰前來解圍。姜維設伏不成,退軍駐紮鍾題。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維升任為大將軍,他整頓兵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有來,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擊敗,死傷甚多;百姓因此埋怨,而隴西也躁動不安。姜維於是自請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舉兵反抗司馬氏,姜維趁魏關中空虛率兵出秦川,又率領萬人出駱谷。魏大將軍司馬望於鄧艾據守長城,姜維駐軍於芒水,依山紮營,姜維多次挑戰,但司馬望與鄧艾堅守不出。
景耀元年(258年),姜維聽聞諸葛誕兵敗身死後返回成都,後主恢復了他大將軍的職位。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率軍出漢城、侯和,被鄧艾所擊敗,退駐沓中。時宦官黃皓弄權,更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姜維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麥。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治兵關中,上表後主速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但黃皓聽信鬼神,告訴後主敵軍不會到來,而蜀漢群臣也不知道此事。魏軍五路伐蜀,等到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時,劉禪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張翼與董厥支援陽安關口。姜維被鄧艾所牽制,退駐陰平;鍾會圍攻漢、樂二城,又另派軍進攻關口,蜀將傅僉格鬥至死,而副將蔣舒卻開城投降。鍾會見關口已經攻下,於是長驅直入,姜維和廖化只好放棄陰平,與張翼、董厥會合,退保劍閣。鍾會寫信勸降姜維,但姜維不作回應,鍾會久攻不下,於是商議準備撤還。
此時,鄧艾卻由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擊破諸葛瞻;劉禪開城投降,並敕令姜維投降。姜維的軍士個個都拔起刀劍揮砍石頭髮洩心頭的憤怒,但無可奈何,率軍向鍾會投降。
魏景元五年(264年),姜維投降鍾會後,鍾會問姜維:「你為什麼來遲了?」姜維卻神色嚴正哭道:「現在來已是太快了。」鍾會對此很驚訝,非常器重姜維,讓姜維繼續統領他原來的軍隊。而姜維知道鍾會素有謀反之心,勸鍾會設法殺掉魏將、擁兵造反。鍾會於是誣陷鄧艾造反,司馬昭派人將鄧艾收押,鍾會進據成都,自稱益州牧。鍾會想讓姜維率領五萬人為先鋒討伐司馬昭,而姜維想先借鍾會之手殺盡魏將,而後再殺鍾會、復興蜀漢。然而事情敗露,姜維、鍾會及蜀將張翼等都被殺害,鄧艾也被田續殺害,姜維死時享年六十三歲。傳言,魏將士對姜維的反間計非常憤怒,剖開了他的屍體,發現姜維膽如鬥大。
姜維之子後世無載,只知其妻名柳氏。姜維後裔姜寶誼,在唐高祖李淵時為將領,官至右武衛大將軍;與宋金剛作戰被俘不屈死,追贈左衛大將軍。其子姜恪,在唐高宗時以戰功官至左相。
作為蜀漢中後期最有名的大將,姜維繼承諸葛亮北伐遺志,一直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力。
當初劉備為漢中王,留魏延鎮守漢中,在各個圍戍內留重兵以抵抗外敵。如果敵人來犯漢中,可以將敵人擋在關外,無法進入漢中。興勢之戰,王平抵抗曹爽的進攻,就是用的這個方式。但是姜維認為,這個方法雖然符合《周易》「重門」的意思,可以抵禦的住敵人,卻無法獲得大的戰果。不如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打遊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這樣一來,可以拉長敵軍的補給線,又無法就地得到糧草的補充,長久下去,敵軍疲弊,退還的時候,諸城守兵與打遊擊的軍隊,一起趁機進攻,這樣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於是令漢中都督胡濟守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都立圍守,以備強敵。
鍾會伐蜀時率領大軍圍住漢、樂二城,久攻不下。鍾會無奈,寫信給駐守在漢城的蔣琬之子蔣斌,勸其投降,但遭到拒絕。而此時關口守將蔣舒獻關投降,傅僉戰死。鍾會於是只留輕軍圍漢城,自率大軍長驅直入。姜維的軍事布置因為朝廷用人不當而導致失敗(蔣舒本為武興督,因為在職期間沒什麼表現,所以被派往關口助關中都督傅僉守關)。
雖然作為武將,姜維對於文學上亦頗有成就。《魏晉文學史》中說姜維在文學上有著獨特的才能,在漢魏晉的文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作品有《蒲元別傳》等。
關於姜維,後世的評價莫衷一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元代史學家胡三省說:「維之智固足以玩弄鍾會於股掌之上,迫於時、制於命,奈之何哉!?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千載之下,炳炳如丹,陳壽、孫盛之貶,非也。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