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過了,在立冬前後,經過霜打過的、初雪壓肩的雪裡蕻是上品,也是最適合做醃菜,醃出來的味道更好,價格也便宜。說來也奇,仿佛雪裡蕻生來就是被醃著吃的,沒有醃過的新鮮雪裡蕻卻不太好吃。雪裡蕻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食物纖維,具有寬腸開胃、緩解消化不良之功效,記得小時候北方人的家裡幾乎家家都會醃製雪裡蕻,等到冬天拿出來再吃,當小菜、炒菜、做湯、做餡等等,能說得出來的美食比如:雪裡蕻燉豆腐、雪菜炒雞蛋、雪裡蕻炒黃豆、肉沫雪裡蕻、雪菜炒肉絲、雪裡蕻炒冬筍、雪裡蕻燒黃魚、雪菜辣椒蒸魚頭、雪菜肉絲麵、雪裡蕻蛋炒飯、雪菜豬肉餃子…雪裡蕻吃起來爽脆開胃,味香而清,是冬天裡一道特別的美味。
不只有北方,雪裡蕻在咱們國內南北各省都有種植:
據民國縣誌記載,廣東始興雪裡蕻古時屬菜之珍品,曾作為貢品送上宮廷供皇帝享用;浙江寧波鄞州雪菜已經有了五百餘年的歷史,明代鄞縣詩人屠本在其《野菜箋》一書中寫道:「四明有菜名雪裡蕻、頭昔蓄珍莫比雪深,諸菜凍欲死,此菜青青蕻尤美」;河北保定有句順口溜:「百年歷史春不老,慈禧吃了都說好!這是源自有一年慈禧太后挾光緒拜謁西陵時,途經保定,當地官員以「春不老」獻禮,慈禧吃後讚不絕口,賜名「備甕菜」,意為百姓家必不可少的常備菜。這裡的「春不老」就是雪裡蕻。不過,醃製雪裡蕻的方法也比較多,有整棵醃製的、有切碎醃製的,有不清洗直接醃,也有先清洗再醃…今天我來介紹我家裡的家常醃製雪裡蕻的方法,很簡單,只需準備雪裡蕻和食鹽即可,喜歡的朋友一起來試試吧~
一、家常醃製雪裡蕻的做法:
原料:雪裡蕻5斤,食鹽60克。製作方法:步驟1:把雪裡蕻的老葉、黃葉等去掉,根部髒物切掉,然後在清水中清洗至少三遍後,平鋪在籮上,放到室內乾燥通風處晾乾。
步驟2:等晾乾到7成,雪裡蕻的葉子明顯打蔫,體積也小了好多。這時,將雪裡蕻放到案板上,切成小碎丁,然後裝在大盆中備用。
步驟3:向盆中加入70克食鹽,戴上一次性手套,用雙手不停地搓揉雪裡蕻,讓雪裡蕻在食鹽的侵入下變軟、並將汁水殺出,大概三分鐘後,雪裡蕻變得水淋淋的深綠色,盆裡也汪著剛攥出來的汁水。
步驟4:準備一個無水無油的罐子,將雪裡蕻邊攥邊放進罐中,邊裝邊壓緊,然後再將盆中的汁水一併倒入罐中,最後,再在上面輕撒一層10克左右食鹽。用保鮮膜和蓋子雙層封口,放進陰涼處或者冰箱中冷藏。靜等至少20天左右等亞硝酸鹽含降低後再吃。
二、醃製雪裡蕻的技巧與特點:
1:洗乾淨的雪裡蕻一定要把水分晾乾,讓雪裡蕻變得有些,不然在醃製的過程中,容易變爛。最好在陰涼處陰乾,而不是太陽下曬乾,這樣,可以更多地讓醃出來的雪裡蕻呈綠色。
2:雪裡蕻與鹽的比例一般是10:1左右,鹽也可以稍多一些,等吃的時候,可以把醃製的雪裡蕻在清水中清洗掉過多的鹽分就可以了。
3:裝罐的時候要邊裝邊壓緊、壓實,出的汁水越多越好,我感覺這是幫助雪裡蕻與鹽融合、反應。
4:最後,別忘記把盆裡揉搓出來的汁水倒進罐子裡,這是「原汁」,這可以讓雪裡蕻味道更佳、保質期更長。
5:有朋友會說為什麼我的雪裡蕻醃出來是有些發黑、發黃,而不是翠綠色?其實醃菜時間長了一般都會是顏色發深,翠綠色的有可能是醃的時間短,或者加了一些鹼性物質:比如鹼面、氯化鈣等等來當作保脆劑,也會保持菜鮮豔的顏色。不過,自己醃製,好吃是第一位的,在晾乾的時候儘量陰乾、醃製前與鹽充分揉搓、將揉搓出來的原汁保留,這些步驟都是在很大程度地確保醃出來的雪裡蕻呈現綠色。(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表忘記留言告訴我~)
寒冬臘月的時候,舀2勺自己親手醃製的雪裡蕻,做上一盤美食,吃起來清香適口、開胃消食,簡單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然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我是趴窗看雨的小龜,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喜歡我就~關注!~點讚!~支持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