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新聞...

2020-12-15 科學網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

 

中新網南京1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該所戎嘉餘院士和黃冰研究員通過對相關層段中腕足動物群的深化研究,為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始標誌提出了新的認識。

這一研究成果《華南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的肇端標誌—腕足動物稀少貝組合(Manosia Assemblage)及其穿時分布》近日發布在《地質學報》上。

奧陶紀末大滅絕是顯生宙第一次生物災變事件,也是古生代演化動物群經長期大輻射而頗具規模後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創。它造成了海洋生物約50%屬和80%種消亡,滅絕量值居於「五大滅絕事件」中的第二位。

專家介紹,奧陶紀末大滅絕由兩幕組成,它的首幕與岡瓦納大陸冰蓋高峰期同時,通常認為始於凱迪末期到赫南特早期,新的涼水動物群佔領全球許多海域;次幕發生於赫南特晚期之初,起因於冰蓋消融,氣候快速回暖,海平面大幅上升,涼水動物群整體消亡。

示易變稀少貝的腹、背殼的殼表形態與內部構造、 南古所 供圖

在已有的研究中,第一幕後廣泛出現的赫南特貝腕足動物群常被視作是這次大滅絕的肇端標誌。華南揚子區富產這個動物群,大量資料記錄了當時全球環境的巨變和生物群繁盛、消亡的歷史。

本次研究根據半個多世紀積累的材料,系統記述了「混合相地層」的優勢化石腕足類稀少貝,並確立了它的分類地位。

研究人員通過識別稀少貝組合的基本特徵和時空分布,該研究探討了它的群落生態、環境及其標誌意義。

戎嘉餘院士稱,奧陶紀末的華南板塊,處於一個相對孤立的古地理位置,且稀少貝幼蟲的漂浮能力不強,故它始終未能「飄洋過海」、離開華南板塊一步;儘管如此,東西向從滇東北到蘇南,南北向從陝南到黔北,易變稀少貝成為一個滅絕初始階段的機遇泛濫屬種,遍布於整個揚子海域,並棲居於相對較深、低能、貧氧的海底水域。

本次研究根據對已知產地稀少貝地層分布的釐定和筆石化石帶資料,確定稀少貝組合的地層歷程是從上奧陶統凱迪階頂部到赫南特階下中部;其短暫的歷程反映了全球氣候和海洋環境大規模擾動對揚子海域不同地區造成不同影響的開始階段。

新的研究解釋了稀少貝腕足動物組合的時空分布有一個「先淺水、後深水」的穿時過程。其中,在上揚子區淺水海域,這個組合僅限於凱迪末期,幾乎同時遷移到較深水域並可延續到赫南特初期;在赫南特早期,該組合侵入到下揚子深水海域,並在中期滅絕。

同時,研究證實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的肇端並非始於赫南特初期,而是凱迪末期;其標誌不是赫南特貝動物群本身,而是稀少貝組合的出現。這就表明赫南特早中期揚子海域生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是非常複雜的。

據了解,該篇論文還入選第四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獎。(完)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復甦之源」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5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穩步復甦始於志留紀伊始。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導致85%物種莫名消失,我國科學家發現其成因
    但是從那個時候至今的5億多年時間中,地球上經歷了至少5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分別是:第一次物種大滅絕,又稱奧陶紀大滅絕在距今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史上第一次物種滅絕事件發生了,約85%的物種滅亡,原因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冷造成的,不過具體原因一直有爭議,國際古生物學界為滅絕原因爭論了
  • 是什麼引起五次生物大滅絕?--中國數字科技館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地質歷史時期發生了五次生物大滅絕呢?  他們認為已有研究表明,大約6億年以來生命在不斷地演化,還沒有任何天外事件曾經毀滅整個地球生物圈,所有這些生物大滅絕事件幾乎都伴隨有劇烈的全球性環境變化。
  • 研究發現:地球上物種存在周期性大滅絕
    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一個規律,地球陸地上的生物,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大約每2,700萬年遭遇一次大範圍滅絕事件。巧合的是,這與以前研究發現的海洋生物的滅絕周期不謀而合——大約每2,600萬年發生一次,這些大型滅絕事件導致多達90%的海洋物種滅絕。
  • 顯生宙的五次生物大滅絕---「Big Five」
    ↑ 生物大滅絕( mass exinction)是指在相對短的地質時期內,全球環境嚴重惡化導致大量生物消亡。大滅絕重創或毀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加速和催化了優勢類群的更替,使演化軌跡發生重大改變。顯生宙以來,共發生過5次得到共識的大滅絕。
  • 生物大滅絕事件(一)
    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也就是咱們平時說的世界末日)。在集群滅絕過程中,無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過劫難,而且還經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類群一起滅絕,卻總有其它一些類群倖免於難,還有一些類群從此誕生或開始繁盛。
  • 人工智慧發現了生物的大規模滅絕,現在已經進入第六次大滅絕
    這顯示了物種滅絕和物種形成等重大事件對進化和生態的長期影響。顏色代表地質時期,從10億年前開始。紅到藍的轉變標誌著二疊紀末的大滅絕,這是化石記錄中最具破壞性的事件之一。查爾斯·達爾文的代表作《物種起源》以對他的進化論的優美總結結束:「生命的這種觀點是偉大的,它具有多種力量。
  • 人類正在經歷一場現實版的物種大滅絕
    可是地球生命進化演化之路卻並不平坦,歷史上一共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又稱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古生物學家認為是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冷即大冰河時期造成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又稱泥盆紀大滅絕,導致此次滅絕事件的原因現在還不清楚。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又稱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科學家認為這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和超新星爆發產生的伽馬射線暴照射地球有關。
  • 古生物學家稱地球大規模物種滅絕遵循2700萬年的周期
    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件讓很多人覺得相當寒心的事情。根據新的研究,包括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和鳥類在內的陸生動物的大規模滅絕遵循一個周期,時間跨度約為2700萬年。 有趣的是,這一大規模滅絕周期也與此前報導的海洋生物大規模滅絕相吻合。研究發現,大規模滅絕與地球上重大的小行星撞擊和火山噴發事件時間周期一致。
  • 古生物學家稱地球上的大規模物種滅絕遵循2700萬年的周期
    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件讓很多人覺得相當寒心的事情。根據新的研究,包括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和鳥類在內的陸生動物的大規模滅絕遵循一個周期,時間跨度約為2700萬年。有趣的是,這一大規模滅絕周期也與此前報導的海洋生物大規模滅絕相吻合。
  • 劫後重生:南盤江盆地三疊紀生物大復甦
    地球歷史上曾經發生過5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分別是奧陶紀末、泥盆紀末、二疊紀末、三疊紀末和白堊紀末,每一次都對地球上的生命帶來重大打擊。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距今2.5 億年的二疊紀末期,是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一次,造成了80% ~ 96% 的海洋生物以及70% 的陸地生物都在50 萬年內忽然消失,整個海洋、陸地的生命跡象都基本消失。
  • 被宣布滅絕30年的生物都出現了,野生華南虎會重新被發現嗎?
    有很多被科學家認為已經滅絕的生物一再出現,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最好的解釋就是這些生物其實是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滅絕,少數的它們生活在更隱蔽的、人類找不到的地方。歷史上曾經有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第六次或許正在發生,但是我們卻「只緣身在此山中」,科學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數量在過去的35年裡翻了一倍,但是蝴蝶、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已經減少了45%。非常多生物被人們擠到了瀕臨滅絕的角落,華南虎是其中一種,既然有的已經被宣布滅絕的生物,又一次出現了,野生華南虎還有可能會出現嗎?
  • 盤點地球發生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但第六次我們卻「視而不見」
    圖 / 奧陶紀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是距今4.4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是用來描述地球大尺度歷史事件的時間單位,一般只用在地質學和考古學種使用,我們不用知道這些什麼奧陶紀、侏羅紀、白堊紀是怎麼劃分的?地球生物起源於海洋,在奧陶紀的地球上淺海廣布、氣候溫和是浮遊生物的種類與數量都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我們熟悉的三葉蟲就是與奧陶紀繁盛的典型生物,在陸地上綠草佔據了大部分海岸線的沃土,並以菌根共生的方式從而在陸地上擴張,這些就是奧陶紀生物繁盛的模樣。4.45億年前岡瓦那超大陸移動至南極地區,陸地上形成了厚厚的積冰。
  • 再認識二疊紀末大滅絕期間的缺氧事件—新聞—科學網
    在距今約2.52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地質歷史上最具災難性的生物滅絕事件,該事件使得超過90%的海洋物種滅絕。
  • 與4.4億年前大滅絕期間海洋生物的時空對話
    奧陶紀末大滅絕中斷了史前規模最大之一的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它由兩幕組成,以不同方式與南方大陸冰川活動密切相關。當今人類正遭遇全球氣候變化。新生代與這次冰期及相關背景既有差異、又有較多相似性(如CO2分壓長期下降,板塊構造活躍,風化作用強烈,大量養分進入海洋)。於是,發生於奧陶紀末期,史前唯一一次與冰川吻合的大滅絕事件,越來越受學界關注。
  • 地球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生物大滅絕!97%生物消失,持續了500萬年
    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就目前以人類的文明科技探索,只能發現到歷史上出現過的五次的生物大滅絕。分別是發生於4.3億年前的奧陶紀末,3.7億年前的晚泥盆世,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和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以及大家最為熟悉的6500萬年之前的白堊紀末!
  • 【地理視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是什麼,地球是否正處於第六次大...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又稱奧陶紀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大約85%的生物滅種;在奧陶紀前期,無脊椎動物空前繁榮,大量海生生物分布在全世界範圍
  • 人工智慧將5億年生物進化變得可見,發現生物滅絕新模式
    「周期性物種大滅絕」理論認為「大滅絕事件」以大約2600萬年為周期重複發生,而正是物種的大規模滅絕創造了新物種進化的生產周期,又稱「生物大輻射」(radiation,或簡稱「輻射」),具有「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特點。
  • 地球上5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大約在5億多年前,地球迎來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在此次滅絕事件中,共有85%的生物死亡,其中主要是海洋底棲生物,引起滅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伽馬射電暴。在奧陶紀生物大滅絕之前,地球生物曾經迎來了一個繁盛的時期:寒武紀生物大爆發,在短短2千萬年-2.5萬年的時間裡,也就是不到地球生命發展史1%的時間裡,迅速出現了90%以上的動物門類。在此之後,地球環境變得溫暖且穩定,海洋比如今要高100多米,使得奧陶紀時期有許多淺海可以供生物生存。
  •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滅絕,無數物種徹底消失,人類或許正經歷第六次
    寒武紀大爆炸以後,地球出現過形形色色的生物,但最終卻因氣候的變換,生存環境的改變,而導致滅絕,其中,最著名的生物大滅絕共有五次,今天就來說一下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滅絕,看完之後,我們會發現生命原來如此脆弱,而我們人類,可能在經歷第六次的到來。第一次:奧陶紀大滅絕奧陶紀開始於公元前5億年,持續了長達6500萬年,是歷史上海域最廣泛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