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長江的漲落榮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興衰,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縈繞於心、謀劃於胸。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總書記指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五個關係」,並用一些典型事例予以生動的說明。怎麼理解這些事例及其背後的內涵?筆記君與大家一起來學習!
嘉陵江的輸入型汙染之痛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首要任務是生態修復。在講話中,總書記提到:「位於嘉陵江上中遊分界點的一些城市反映,儘管他們堅持生態優先、加緊防治,但仍飽受防不勝防的輸入型汙染之痛,城區及沿江城鎮幾十萬人口飲用水安全頻頻受到威脅。」
總書記引用這個事例,意在說明當前制約生態修復的突出問題:目前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謀一域」居多,「被動地」重點突破多;「謀全局」不足,「主動地」整體推進少。
怎麼破解這個問題?
劃重點:關鍵是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首先,要從生態系統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增強各項措施的關聯性和耦合性,防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單兵突進、顧此失彼。其次,要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採取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
綠水青山怎樣變成金山銀山
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2016年6月,湖北開出了高達2700萬元長江流域「史上最大環保罰單」。收到罰單的是長江「九曲迴腸」石首段的一家臨江化工企業。這是當地的一家納稅大戶,但也是一家排汙大戶,嚴重汙染問題曾多年難以解決。總書記指出,這張「環保罰單」實現了「一舉兩得」的效果:「倒逼企業關閉汙染嚴重、難以改造的生產線,投入約1億元引進行業最先進的治汙裝置,不僅解決了多年的汙染問題,而且推動企業實現了轉型升級,一舉兩得。」
總書記講的這個例子,反映出他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關係的深邃思考:「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然而,現實中有些人依然存在著「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修復」等舊觀念。
怎麼破解這個問題?
劃重點:關鍵是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強調大保護、生態優先,不是說不要經濟發展,而是要以大保護、生態優先的規矩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搞大開發,也不是說不要開發,更不是不要大的發展,而是要剎住無序開發、破壞性開發和超範圍開發,實現科學、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總書記在講話中還專門點讚浙江麗水市,就在於麗水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天府新區的做法
在這次講話之前,總書記曾到四川成都天府新區視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這次講話中,總書記再次對成都天府新區的做法予以表揚。是什麼做法呢?「為了治理嚴重汙染問題,當地政府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按照一年治汙、兩年築景、三年成勢的時序要求,推動截汙、清淤、補水同向發力,並採取景觀提升、長效管理等措施,計劃在今年5月底前實現幹流和重要支流無汙水下河,最終徹底解決河段嚴重汙染問題。」
其實,天府新區的做法,體現了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發展一貫的要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要做好頂層設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一張藍圖幹到底,以釘釘子精神,腳踏實地抓成效,積小勝為大勝。
具體應該怎麼辦?
劃重點:關鍵是正確把握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的關係。這裡面包含著「快」與「慢」,「加法」與「減法」,「取」與「舍」的辯證思維。比如對保護生態環境等這些已經明確的方向和重點,要用「快思維」,做加法;對一些重大項目等問題,如果一時看不透,或者認識不統一,就要用「慢思維」,有時就要做減法。
湖北宜昌的經驗
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舊動能轉換很關鍵。在講話中,總書記提到了湖北宜昌的經驗做法。2016年起,宜昌痛下決心,淘汰落後產能、化解化工過剩產能,同時利用舊動能騰退出的新空間,培育精細化工產能。一「破」一「立」之後的2017年,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7.14%、水耗下降13.7%,主要河流水質變好,但地區生產總值仍然保持穩定增長。
「化工圍江」,曾是長江流域產業發展問題的真實寫照。長江沿岸積累的傳統落後產能體量很大,風險很多,動能疲軟。總書記對此十分憂心,多次對加快長江流域發展動能轉換提出明確要求,強調長江經濟帶要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怎麼實現高質量發展?
劃重點:關鍵是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關係。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要在紮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經濟體系上下功夫。一方面,「鳥」要捨得換。老「鳥」不走,新「鳥」就進不來。要做好淘汰落後過剩產能的「減法」,堅決處置「殭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堅決拔掉「輸液管」、「呼吸機」。另外一方面,要引進培育更多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做好培育新動能的「加法」,強化科技創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三峽船閘「腸梗阻」問題
共抓大保護,難就難在這個「共」字上。「你離不開我,我少不了你」,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每個地區、每個城市都要樹立「一盤棋」思想。在講話中,總書記一口氣發出「三連問」:「一直以來嚴重製約長江航運的三峽船閘「腸梗阻」問題,能不能從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局出發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沿江三大城市群在各自發展過程中能不能結合所在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放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一盤棋』中研究提出差異化協同發展的新目標新舉措?」「各大中小城市在明確自我發展定位和方向時能不能立足整個城市群的發展定位和方向,找到自己錯位發展的重點方向,解決好同質化發展的問題?」
這一連串的提問,直指要害所在,也指明了問題的解決之道,這就是要堅決摒棄「碼頭意識」、「本位主義」,克服「各自為政」、「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怎樣才能堅持「一盤棋」?
劃重點:關鍵是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長江經濟帶的各個地區、每個城市都應該也必須有推動自身發展的意願,這無可厚非,但在各自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把自身發展放到協同發展的大局之中,實現錯位發展、協調發展、有機融合,形成整體合力。
編制:尹霞、吳曉迪、韓辰、李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