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和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11月22日-24日,新華日報與長江經濟帶11省(市)省級黨報及黃河流域部分省級黨報代表一道,聯合啟動「大江奔流攜手共進主戰場主動脈主力軍——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活動。採訪團圍繞「最美岸線行、保護濱江行、最美江灣行、綠色園區行」四條主題線,踏訪南京、南通、張家港和常州四地,切身感受大江巨變。交匯點記者一路隨同,發回江蘇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的故事。
最美岸線行——揚子江畔,渚清沙白鳥飛回
駐足南京江寧濱江開發區濱江廣場,一江春水靜靜東流,不遠處,新濟洲國家溼地公園宛如一顆「綠寶石」熠熠生輝。這裡是南京打造最美長江岸線的起始段。
濱江廣場所在地,以前散亂分布著大小企業10家。72歲的附近居民湯成秀說,記憶中的濱江建材廠、陳塘造船廠,現在成了綠色生態帶,濱江美景讓她心曠神怡。近年來,南京江寧區對沿江19.08公裡的生態環境系統修復,累計整治「散亂汙」企業52家、8.5萬平方米。
「綠水青山正在轉化為金山銀山。」江寧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樊向前說,生態修復已經成為江寧濱江最耀眼的「名片」,良好的生態推動了區域的招商引資工作。
從江寧濱江到燕子磯,採訪團乘船沿江而下,沿江水清岸綠。南京市棲霞區委書記黎輝介紹,燕子磯新城片總面積18.81平方公裡,在鼎盛時期,這裡曾有各類企業404家,其中小化工、電力、橡膠等企業100多家,成為南京的一大汙染源。為破解「化工圍江」困局,棲霞區通過「關停並轉」綜合施策,累計投入150多億元,全面完成404家企業關停、搬遷、拆除工作。此後,棲霞區又投入約8億元,完成南京化工廠、鐘山化工廠等43家企業、約3500畝土壤及地下水的場地調查、綜合治理。現在,燕子磯地區已被列入我省「土壤汙染綜合防治先行區」。
保護濱江行——滄桑巨變,讓人流連忘返
11月23日,採訪團來到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
狼山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理辦公室主任成賓介紹,五山及沿江地區共有岸線14公裡,是長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態腹地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源地。這裡的江邊一度密布著碼頭和工廠,使南通「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2016年底以來,南通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統籌推進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幾年間,騰出修復岸線5.5公裡,建成軍山綠野、龍爪巖濱江風光帶等一批生態景觀,新增森林面積約6平方公裡,將五山及沿江地區打造成了「城市客廳」。
「南通城的水系與長江貫通,守護好一江清水,我們都是責任人。」南通市水利局副局長蔡莉告訴記者,南通的水系治理採取系統化治理模式,原來中心城區的78條河道中,有18條是黑臭水體,還有44條是斷頭河,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將所有斷頭河全部疏通,現在,南通主城區的水質基本保持在Ⅲ類水。
最美江灣行——四個「最美」,打造江海第一灣
張家港依江而建,因江而興,但隨著港城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人水爭地矛盾突出,12公裡長的張家港灣,生產岸線達9公裡,環境生態失衡,岸線過度開發等問題凸顯,生態亮起了紅燈。
去年起,張家港投資37.6億元,實施「五大整治提升工程」,將9公裡生產岸線全面調整為生態岸線。原本遍布碼頭、工廠的江岸,如今已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地毯」,「張家港灣」成為市民親近長江、回望鄉愁的好地方。通過生態提升,張家港灣形成最美江灘、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最美江灣等4個「最美」特色。
張家港市發改委副主任徐道娟介紹,近年來,張家港大力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十大板塊提標、百裡岸線還綠、千企騰挪擴容、萬頃良田保護),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重點在張家港灣、雙山島等區域,加快實施產業騰挪,復原生態自然循環,讓長江沿岸「長」出美麗新內涵。去年,長江沿岸完成植綠復綠2162畝,自然溼地保護率維持在61.1%。
綠色園區行——生態回歸,無邊江景一時新
24日,採訪團來到常州濱江化工園區內的一棟黃白相間的辦公樓前,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記者很難將這裡與長江大保護展示館聯繫到一起。
「常州長江大保護展示館是在原來的常隆化工行政樓舊址上改建而來。」工作人員介紹,常隆化工拆除前廠房林立,如今僅保留了這幢行政樓,其餘地塊都已基本復綠。
沿濱江前行,記者發現,從過去兩岸煙囪聳入雲,到無邊江景一時新,常州讓生產岸線回歸生態岸線。目前,長江常州段生態岸線佔比高達80.6%,位列全省第一。
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新北區委書記周斌介紹,常州按照長江大保護工作要求,進一步加快化工企業騰退速度,2016以來,濱江化工園區累計關停化工企業77家。預計今年底化工企業數目將壓縮至41家,而明年年底將壓縮至30家。在加快落後產能騰退的同時,常州也在積極謀劃新的高質量項目。
交匯點記者 許海燕 趙冉 胡春春/文 朱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