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坊間傳出斯堪尼亞在中國成立集團公司的消息,並任命已在斯堪尼亞集團工作近20年的斯堪尼亞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原執行董事何墨池(Mats Harborn)為斯堪尼亞中國集團主席(Scania China Group ,President),這一任命已於2020年5月份正式生效。這意味著斯堪尼亞集團在中國設立生產企業邁出實現性的一步。目前該機構還沒有正式對外發布官方信息。
目前,斯堪尼亞集團在中國擁有3個實體機構和1個虛擬機構。實體機構包括斯堪尼亞銷售(中國)有限公司、斯堪尼亞銷售服務(廣州)有限公司和斯堪尼亞融資租賃(中國)有限公司,股東均為斯堪尼亞海外股份有限公司(SCANIA OVERSEAS AB);虛擬機構為斯堪尼亞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何墨池已經在此機構擔任多年的執行董事。而斯堪尼亞中國集團成立之後將領導上述機構在中國的業務。
獨資生產企業即將落地?
關於斯堪尼亞在中國成立生產企業的消息已經傳過很多次,但基於斯堪尼亞的特殊經營理念——不成立合資公司。由於受制於中國汽車產業投資政策及持股比例的限制,所以在中國投資設立獨資或控股的生產企業事宜始終難地確定,但這次或許「靴子」終於能落地了。這從根本上來說是得益於中國持續的對外開放政策,為斯堪尼亞在中國成立獨資或控股的生產企業奠定了基礎。
2018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出:中國會儘快放寬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隨後,國家發改委在給出的詳細計劃中明確: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於2020年6月24日最新發布的《2020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中確定」放寬製造業、農業準入。其中,放開商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而這一政策將於自2020年7月23日起全面施行。
何墨池(Mats Harborn)
事實上,在《2020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正式發布之前,四川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已經於2020年2月5日更名為「現代商用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變更後,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持股比例為100%,公司類型也從中外合資變更為外國法人獨資。這是意味著國內第一個外國獨資控股的商用車生產企業正式誕生。
當然,自2018年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布商用車生產企業可獨資化的時間表之後,斯堪尼亞在中國已開足馬力準備著各項的工作,其中就包括經銷商網絡的建設。過去2年中,斯堪尼亞按照大眾集團的「合規化要求」,先後找到原來已經籤約的經銷商,商量「希望能收回部分區域的銷售權,由斯堪尼亞組建自營經銷商網絡」,但由於國內及各個地方土地供應的政策限制,導致這一工作計劃推進過程非常之艱難。未來,斯堪尼亞想要在中國快速布局經銷商網絡,形成全國覆蓋,並規避各地政策風險,採用授權經銷的模式將依然是主流。
收購還是新建獨資企業?
關於斯堪尼亞在中國採用收購、控制還是新建企業的方式呈現呢?據一位熟悉斯堪尼亞的行業專家透露,「與國內企業的合同已經籤訂,正在走審批流程,相信很快就能正式對外公布方案!」從這一點上來看,對國內現有重卡企業的控股或獨資將是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事實上,關於斯堪尼亞在中國投資設立生產企業的過程歷時已久,內部觀點亦有差異。早在2012年,時任斯堪尼亞中國戰略中心執行董事何墨池(Mats Harborn)曾透露說過,斯堪尼亞在中國沒有「10000輛」銷量,就不會考慮在中國建設生產工廠的;而在2014年,斯堪尼亞集團的重卡考察團負責人 GoeranPersson(約蘭·佩爾松)就曾到重慶考察時就明確表示,斯堪尼亞已經確定要在歐洲和南美之外,在中國建立其全球第三個工廠。
此外,斯堪尼亞在中國獨資生產企業落地何處的問題,坊間最靠譜的版本就是指向中集集團旗下的聯合卡車。聯合卡車在成立之初就參考了斯堪尼亞集團的不少標準,包括卡車外觀設計,生產要求,傳播和營銷理念等等。此外,在2019年2月28日,中集集團正式同意聯合卡車總經理李衍碩的辭職報告,所說同樣是受到斯堪尼亞集團收購(或控股/參股)聯合卡車之事宜的影響,但具體是「收購」或「控股」(參股)的形式呈現,待雙方正式公布結果就真相大白了。
對國內商用車行業產生哪些影響?
《2020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正式公布之後,就有媒體、行業從業者紛紛詢問筆者:外國獨資商用車企業的持續進入,會不會對自主品牌為主的商用車格式產生重大衝擊呢?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商用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鍾渭平認為,外資商用車品牌進入中國,總體來看是利大於弊的。他表示:第一,中國是全球範圍內產銷量最大的國家,但全球影響力還遠遠不夠,還不是強國,中國商用車企業要想實現做大做強必須在充分競爭的環境得以千錘百鍊才能實現強大;第二,跨國品牌的進入,能把全球先進的管理、設計、研發、服務等理念帶到中國來,能提升自主商用車品牌在各方面的能力;第三,跨國品牌的進入,能為中國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品牌解決方案,更多樣化的車輛選擇途經;
鍾渭平強調,對於已經實現充分競爭的商用車市場來說,究竟是自主品牌還是外資品牌更能適應中國市場,將由用戶說了算。這正是國家反覆強調的要讓市場成為配件資源的主體。目前自主品牌佔據了99%以上的市場份額,但在不少專用車領域,外資品牌佔據了主要份額,需要自主商用車品牌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