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興起的普拉提,是種令人精神上癮的運動。
作者/夢軒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在所有熱門的健身課程中,普拉提看起來是不夠健身的。
北上廣的普拉提館,幾乎不主打「減脂塑形」賣點,甚至顯著的體重變化,也並未發生於12周普拉提練習者身上。而作為來自康復室的訓練體系,普拉提更多是靜態運動代表,以核心控制、關節排列和配合呼吸等為基本原則。
但是,普拉提正被視為一種「時尚」運動。孫儷、劉嘉玲等明星在微博曬練習普拉提的照片,小紅書上的普拉提場館成為了運動博主打卡的地點,同時也有不少團課健身房,選擇開設普拉提課程。
普拉提日益興起,這是一種令人精神上癮的健身方式。
滿足人類的內在追求,是練習普拉提的關鍵動力。普拉提有六大基本原則——呼吸、居中、專注、控制、流動和精準,其中有半數都在強調精神對普拉提練習的重要性。
而2014年發表於蒂米什瓦拉體育與康複雜志的研究,分析對比了58位女性的健身數據和動機量表,也發現練習者的首要動機是對普拉提的求知慾和體驗性。
除此之外,愈多人喜歡普拉提的原因,在於個性化的訓練體驗。
和瑜伽不同,普拉提訓練更關注個體。在教學模式方面,以私教和小團課為主。在訓練器械方面,有Reformer、鞦韆床、萬得椅、脊柱矯正器等輔助工具,可以為用戶帶來個性化的進階練習。
普拉提訓練,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普拉提創始人Joseph H. Pilates曾提到,研發普拉提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練習者正確認識和使用身體的方式。
而精神上癮和個性化的訓練體驗,也滿足了人們對更好生活方式的追求。也許正像普拉提創始人的創作的書名《Return to Life》所言,練習普拉提的目的,既不是為了減脂和塑形,也不是為了普拉提體式,而是為了「回歸生活」本身。
從康復室到健身房,
普拉提日益興起
最早的普拉提不在健身房,而是在一戰的康復訓練室。
普拉提由德國人約瑟夫·普拉提 (Joseph H. Pilates)創立於一戰時期,基於解刨學和物理治療的原理,同時融合東方瑜伽的特點,曾被稱為控制術(Contrology)。
這套訓練方式是戰時病人的康復訓練方法,遵循核心控制、關節排列和配合呼吸等原則。
■ Joseph H. Pilates
後來,普拉提將這門運動帶到美國,在紐約芭蕾舞團旁,開設了專門教授普拉提技術的工作室。
在近百年的時間裡,普拉提訓練體系不斷被完善,發展為一套成熟的訓練體系,至今有經典普拉提、健身普拉提、康復普拉提等多種流派,也誕生了例如Club Pilates、Studio Pilates等連鎖工作室。
直到2004年,普拉提的繼承者Derrick Cope將這項運動首次引入中國,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業普拉提館。
之後幾年,國內出現愈多主打普拉提工作室,如李欣普拉提、Infinity Motion、Pilates ProWorks等。直到現在,超級猩猩等團課健身房和Fiture等家庭健身科技,也將普拉提作為一門課程,和瑜伽、舞蹈和力量訓練齊名。
普拉提這門運動源於運動醫學,在原著《以普拉提重返生活》(Return to Life through Contrology)中,Joseph Pilates指出普拉提鍛鍊的目的在於改善身體姿態、加強肌肉力量、提高柔韌性並促進身心整體健康。
至於更多人關心的普拉提減肥效果,沒有充分科研證實。
比如2015年,一項發表在生物醫學期刊AGE上的研究指出,練習12周普拉提的參與者,雖然增加了腹部和肢體力量,但去脂體重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 普拉提的減脂效果不明顯 來源:AGE
然而,普拉提卻在健身市場吸引了大眾興趣。
大眾點評上搜索「普拉提」有超過13000個結果,甚至比市場認知度可能更高的「瑜伽」還多出2000個結果。更多人願意嘗試這門運動。
普拉提似乎並不能實現更多人期待的健身效果,但卻愈發地火熱起來。這種來自康復室的運動方式,是如何吸引現代人的?
普拉提,
令人精神上癮的運動
普拉提有大眾吸引力,因為它是令人精神上癮的健身方式。
普拉提創始人Joseph Pilates在書中指出了練習普拉提的六個原則:呼吸、居中、專注、控制、流動和精準。六大原則裡面三項——專注、控制和流動,都是關於精神意志力的重要性。
2014年發表於蒂米什瓦拉體育與康複雜志的一篇研究指出,滿足求知慾的內在追求,是練習普拉提的關鍵動力。
實驗人員分析對比了58位女性的健身數據和動機量表,發現普拉提練習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塑形和健康,而練習者的首要動機卻是對普拉提知識的渴求。
■ 普拉提練習動機源於內在
來源:蒂米什瓦拉體育與康複雜志
在普拉提訓練中,「富蘭克林技法」(Franklin Method)即是指導如何將思考作為工具來改善身體的方法。該技法的創立人Eric Franklin說:「我們所思所想會影響身體的感受。」
在上海BC普拉提看來,普拉提是「很聰明」的運動,是由大腦先構建出想像空間,建立身體意識,然後再控制身體來完成的過程。
普拉提基於意念來控制身體的訓練方法,其實在心理學也有依據。早在1994年發表在劍橋大學《行為與腦科學》上的一篇論文就指出,運動者在頭腦中想像動作的發生,會引起生理層面上肌肉的知覺反應。
而2016年發表在《體育與醫學雜誌》的一篇文獻綜述進一步論證,將心理圖像和體式相結合的訓練方法,比單純訓練體式了更有效地提高練習者的力量水平。
對於普拉提習練者,將精神帶入練習過程,可以幫助實現心流的狀態。用普拉提博主和培訓師思儂的話講,「普拉提是「腦袋指導身體的運動」」,她曾每天從早到晚拿著模型畫人體解剖圖,不斷加深的自我認知令她感到精神上癮。
而作為普拉提教師,她對普拉提帶來的精神體驗更有感觸。有次當她在教授普拉提時,用描述性語言指導學員想像某一脊柱側屈動作的圖景,感到靈光一現,突然理解了動作的要義。
普拉提基於想像這一特點,也許是愈多人對普拉提「精神上癮」的關鍵。想像化提示可以幫助學員更好的理解動作的過程,而不是只關注動作形式和結果。同樣的動作第n次重複依然可以有新的感知和收穫。
甚至普拉提的愛好者中,有句頗為流行的比喻方式——喜歡上HIIT的健身者像是愛喝白酒的,瑜伽愛好者像是喜歡喝啤酒的,而普拉提練習者則像是懂得品味紅酒的。
此外,現代人被普拉提吸引的另一原因,還在於練習者能夠以「適合自己」的節奏,實現精準力量訓練。
普拉提運用多種器械,包括Reformer、鞦韆床、萬得椅、脊柱矯正器、梯桶等器械。李欣普拉提創始人在接受採訪時說,「普拉提有不同訓練工具,可以衍生新的訓練效果」。
而可以藉助於輔助器械,實現個性化的進階練習,也許是曾經瑜伽愛好者轉行進入普拉提的原因之一。曾經是瑜伽老師的北極星普拉提認證教練肖肖對GymSquare說,「因為有器械輔助,普拉提訓練可以變得簡單,也可以更有挑戰」。
從另一方面來說,能夠以「適合自己」的節奏實現精準訓練,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運動的安全性。
普拉提創始人Joseph H. Pilates在設計動作時,一開始只是基於墊上訓練,但後期加入輔助器械,是為了輔助人體進行精準安全地練習。
在普拉提六大原則中,包括了控制和精準兩點。相比之下,瑜伽似乎缺少相應的科學指導。在GymSquare的採訪中,北極星普拉提認證教練時速也透露,「有些學員是在練傷了後,才選擇轉到普拉提。」
2017年發表在《身體運動療法雜誌》的一篇研究發現,瑜伽造成的疼痛發生率每年超過10%,與所有運動的受傷率相當。
而在這項研究中,同時也有74%的參與者說「瑜伽可以改善現有的疼痛」,反應了瑜伽本身並不是導致肌肉骨骼疼痛的關鍵,使得「瑜伽傷」出現的關鍵因素,也許是訓練方法不適合練習者的身體狀況。
也就是說,「瑜伽傷」可以通過和教練充分溝通和謹慎練習來預防。
這也許也是愈多人選擇普拉提的原因。相較於幾十人的瑜伽館課,普拉提大多採用以私教和小班制為主的授課模式。
而且,基於想像的漸進式感知,是很難從健身房裡機械重複式訓練而獲得的。
曾任孫儷私人教練的葆沃普拉提創始人布朗在接受GymSquare採訪時說,「大多數健身課程是基於幾個簡單動作的重複,訓練內容大同小異,然而普拉提更關注的是每個體式的質量,而不是動作的數量。」
但是反過來說,普拉提對練習者精神狀態的要求,可能也是練習的門檻。
數位培訓師在採訪中坦言,普拉提這兩年雖然在興起,但相比於其他健身規模,發展還是相對慢的。李欣普拉提創始人李欣告訴GymSquare,「原因之一,也許是普拉提要求練習者不能浮躁,而需要專注。」
練習普拉提,
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雖然健身機構通常將普拉提歸為訓練體系之一,然而從本質上而言,普拉提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普拉提解剖學》一書中,指出「中軸延伸」作為普拉提原則,又稱為「動力源」,指的是人體內在的平衡感。BC普拉提相關負責人對GymSquare說,「不管你是坐是臥,只要你在活動身體時想著「中軸延伸」這一原則,你就已經在練習普拉提了。」
簡單來說,普拉提運動的核心不在於體式規則,而在於人體運動原則。
比如,Pilates Proworks主理人之一Chris在接受採訪時就談到,她經常鼓勵學員多去嘗試不同的健身方式。不少學員在上普拉提課的同時,還會去練有氧性較強的運動。
愈多人追求更多樣化的健身體驗,普拉提作為綜合運動計劃的一部分,也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無論是現代人更需要的精神訓練,還是個性化的訓練方式,似乎都是現代生活方式中比較缺失的。也許,在運動作為生活方式的趨勢下,普拉提在未來的發展將有更多機遇。■ GYMSQUARE
-END-
歡迎參與GYMSQUARE精練
《2020中國健身教練職業調研》
問卷旨在調研中國教練從業現狀與職業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