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阿希姆·派普。出生在柏林,他的父親瓦爾德馬(Waldmar)是一名陸軍軍官,在一戰期間曾在東線作戰,官至陸軍上尉。圖為18歲時的派普。
在柏林接受教育,1933年加入希特勒青年團,同年10月加入普通黨衛隊,黨衛隊證號:132496。1935年1月,派普加入了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經迪特裡希親自審核進入「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同年3月就被選送進入不倫瑞克黨衛隊軍官學校,學習成為一名戰場指揮官所需的知識。1936年4月從軍校畢業後,派普獲得黨衛隊三級突擊隊中隊長銜,回到「警衛旗隊」,在第3營第11連任排長,1938年2月升任第3營副官。同年7月被調到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的參謀部工作,這項調動對於派普的職業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於派普容貌英俊、儀表不凡,於1939年1月擔任希姆萊的二級副官,並晉升為黨衛隊二級突擊隊中隊長,陪同希姆萊出席各種公眾活動,很快就成為柏林社交圈裡的明星,同年6月又升任希姆萊的一級副官。正是在這個職位上,派普遇到了他的妻子西格德(Sigurd),兩人婚後生有一子兩女:海因裡希(Heinrich)、埃爾克(Elke)和西爾克(Silke)。
上圖為時任希姆萊副官的派普。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國宣戰,二戰正式爆發。「警衛旗隊」和其他幾支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一道首次走上戰場,派普也第一次接受了戰爭的洗禮,但不是作為「警衛旗隊」的一員,而是跟著希姆萊在戰場上轉了一圈。當1940年5月法國戰役打響後,派普被希姆萊派往前線,出任「警衛旗隊」第3營第11連排長,不過仍掛著希姆萊副官的頭銜。在這次戰役中,他帶隊追擊撤退的法軍,俘虜了一個連的敵軍。因此,派普獲得了二級和一級鐵十字勳章,並晉升為黨衛軍上尉,並升任第11連連長。
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開始1941年10月,派普的部隊也被調往前線。1941年10月,派普跟隨部隊殺到羅斯託夫城下,但在蘇軍的打擊下,「警衛旗隊」只能放棄剛剛攻克的羅斯託夫,和其他德軍部隊一道撤過米烏斯河,掘壕據守。在1941年的東線戰役中,「警衛旗隊」傷亡慘重,不得不撤到法國重組,直到1942年底才重返東線。在此期間,「警衛旗隊」被擴編為一個裝甲擲彈兵師,而派普也在1942年9月被任命為黨衛軍第2裝甲擲彈兵團第3營營長,並在1943年1月晉升為黨衛軍少校。
1943年初的「天王星」行動中,德國第6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Stalingrad)全軍覆沒,蘇軍趁勢發起反攻,迫使德軍節節敗退。為了挽救危局,德軍將在後方休整的黨衛軍「警衛旗隊」、「帝國」和「髑髏」師合編為黨衛軍裝甲軍,在保羅·豪塞爾指揮下重返東線,與蘇軍在哈爾科夫城下展開激戰,但遭到了蘇軍頑強的抵抗,使德軍的攻勢陷入停頓。隨後在1943年3月的另一次攻勢中,終於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後重新佔領哈爾科夫,將戰線穩定下來。
在哈爾科夫戰役後,派普率部參加了1943年7月間的庫爾斯克戰役,後來又短暫地調往義大利進行反遊擊作戰。不久,「警衛旗隊」師被改編為裝甲師,再次投入到東線殘酷的防禦戰中。
日復一日的戰鬥使派普獲得了更多的榮譽,他在1943年5月獲得了金質德意志十字獎章,同年11月晉升為黨衛軍中校,並被任命為黨衛軍第1裝甲團團長,當時他才28歲,是武裝黨衛軍中最年輕的團長。1944年1月27日,派普成為第337位獲得橡葉飾的軍人。派普的一路晉升和獲獎自然都少不了希姆萊的關照。
1944年4月,在東線戰場上損兵折將的「警衛旗隊」師再次撤到西歐重組,但沒過多久就投入了諾曼第地區,抵抗盟軍的登陸。並隨後在莫德爾的指揮下,參加了對「市場花園」行動中美國101空降師的圍剿。在1944年12月的阿登戰役中,派普被任命為一個戰鬥群的指揮官,以他的命字命名為「派普」戰鬥群,作為「警衛旗隊」師的先鋒部隊向馬斯河上的橋梁發起進攻。派普再次表現出不顧一切的兇悍作風,儘管遇到美軍出乎意料的抵抗,複雜的地形,擁擠的道路和油料短缺這一系列問題,派普還是竭盡全力向預定目標挺進,為此不惜強佔其他部隊的進軍道路,搶奪友鄰部隊的燃料,甚至強行把一個傘兵營併入自己的戰鬥群。儘管如此,派普的部隊還是在拉吉雷澤村耗盡了最後一滴汽油,陷入了美軍的包圍。最後,派普不顧上級要求「帶車輛一同撤退」的命令,拋棄了包括39輛坦克(其中有9輛「豹2」)在內的百餘臺車輛,率200名殘部徒步突圍,回到己方戰線,而戰役開始時這個戰鬥群有5000人之眾。
上圖為阿登戰役中派普戰鬥群伏擊美軍車隊
在阿登戰役中,派普連續九天九夜沒合眼,他的狂熱戰鬥精神給對手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曾與派普進行過長談的被俘美軍軍官這樣形容他和他的部下:「與其說他們是為了信仰而拼死戰鬥,不如說這些魔鬼真正愛好的是戰鬥本身,我從未見過他們那樣的戰鬥方式,我相信他們真的是從地獄來的。」也正是在這次戰役中,派普永遠成為了「戰爭罪犯」,他的派普戰鬥群被指控下於12月17日槍殺了180多名美軍戰俘,這就著名的「馬爾梅迪慘案」。雖然阿登戰役最後以失敗告終,「派普」戰鬥群丟盔卸甲,一無所獲,但派普還是在希姆萊的照顧下於1944年12月28日獲得了雙劍飾,是第119位獲得這一殊榮的軍人。
阿登戰役後,派普隨「警衛旗隊」師調回東線,參加了1945年3月在匈牙利巴拉頓湖(Blaton)地區發動的「春醒」攻勢。面對異常泥濘的戰場,派普沒好氣地向上級報告:「我只有潛水艇,沒有坦克!」德軍的攻勢遭到了慘敗,派普和他的部隊只能且戰且退,一路向西撤退,最後向美軍投降。在戰爭結束前夕,派普在1945年4月晉升為黨衛軍上校。
上圖為戰後紐倫堡審判中的派普
戰後,派普被美軍逮捕,並因馬爾梅迪慘案在1946年4月在達豪接受審判,最後被判處死刑,後來減刑為終身監禁。在獄中,派普還接受了美軍戰術專家的訪問,向他們講述在東線和蘇軍裝甲部隊交戰的經驗。1956年12月,在監獄裡呆了十年的派普終於假釋出獄。出獄後,派普到法國北部的小鎮特拉福斯(Traves)隱居起來,並開始撰寫一本有關馬爾梅迪慘案的書。
派普戰後始終堅持對納粹的信仰,對戰爭中黨衛軍部隊犯下的罪行毫無悔改之意。派普的頑固態度使他受到納粹受害者的仇視和憎恨。1976年7月,派普受到恐嚇,派普對此不屑一顧。7月13日晚間,他坐在門口乘涼。一些不明身份的人果然如約而至,派普的房屋被點燃。第二天,人們在廢墟中發現了派普已經燒焦的屍體,和他那些長眠在蘇聯和西歐的部下們一樣,不得善終。這次襲擊事件的兇手始終沒有抓到,但很多人都懷疑和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有關。
派普的妻子在1979年去世,他的兒子海因裡希後來移居美國,成為一名銀行家,而他的兩個女兒則隱姓埋名,下落不明。
派普的座右銘:快樂的生活,微笑著戰鬥,大笑著死亡。是戰士還是戰犯?是紳士還是惡魔?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