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系列,苦難的三兄弟,為什麼痛恨蘇聯?

2020-12-15 騰訊網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國家我們可能不熟悉,但是這三個國家旁邊有個海叫波羅的海,所以這三個國家統稱為波羅的海三國。這樣說的話大家可能會有點印象了,就是在俄羅斯的東北方向。這三個國家的歷史比較曲折,由於靠近波羅的海,擁有天然的出海口,所以當年北歐的國家和沙俄都一直想要這個地方。由於這三個國家加起來面積只有17萬平方千米,人口又比較少,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別人佔領的。在一戰的時候這三個國家趁機獨立,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二戰的時候這三個國家又被吞併了。

一戰的時候,由於戰亂,所以沙皇俄國對這個地方的控制力比較弱。隨著戰爭的進行,沙俄政府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所以這個地方獨立的呼聲就更高了。再加上後來我沙俄國內進行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國內大亂。當時沙俄國內自顧不暇,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隨時都有可能被滅了。為了活命列寧和德國《布列斯特和約》,就是為了緩和對自己不利的局勢。當時這個條約幾乎把沙俄整個歐洲的重工業區全部割讓出去了。可見當時俄國國內是有多亂。而且當時還有十四國幹涉,國內到處都是叛軍。

這個時候波羅的海三國開始獨立的步伐了。當時這三個地方沙俄和新生的蘇維埃都沒有實際控制,出現了權力的真空。而且由於《布列斯特和約》的原因,德軍趁機進入了。所以德國在這三個地方都扶持了傀儡政權。但是沒多久德國失敗,所以這三個地方都成立了自己的政權。而這個時候蘇俄還沒有處理好國內的問題,無暇顧及。所以他們就成功地獨立了。獨立之後也都獲得了國際上的承認。

在經歷了幾百年的佔領之後,好不容易獨立之後,還沒來得及高興,二十年後二戰來了。這次二戰可以說席捲了整個歐洲,歐洲一共只有幾個國家獲得了中立,其他國家都沒有倖免。而波羅的海這三個國家卻沒有這麼幸運,因為這三個國家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不僅僅控制著出海口,最主要是這三個國家是蘇聯西面防線的重要環節。這三個國家和蘇聯關係又不好,所以蘇聯總覺得自己西面防線不安全。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經歷了獨立前後的戰爭時代之後,波羅的海三國享受了20年短暫而又珍貴的和平時光,隨後厄運又一次降臨。前蘇聯對于波羅的海三國的「丟失」一直耿耿於懷,到了1939年,前蘇聯終於開始訴諸強硬手段來恢復沙俄時代的帝國邊界。1939年8月23日,前蘇聯與宿敵納粹德國籤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其附件「秘密議定書」 確認波羅的海三國領土劃歸前蘇聯(了解內情的希特勒果斷地提前從三國撤出了全部德國僑民)。在排除了德國幹涉的前提下,史達林開始伸手了。

需要指出的是,立陶宛一開始在「秘密議定書」中規定為德國的勢力範圍。在前蘇聯看來,立陶宛距離前蘇聯較遠,不與其接壤,所以德國的提議也就得到了前蘇聯認可。但不知出於什麼樣的目的,「秘密議定書」最終還是把立陶宛劃歸了前蘇聯。如果歷史可以假設,立陶宛也許可以避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那樣的悲劇,最多也就像斯洛伐克那樣成為德國的附庸國。

二戰爆發後前蘇聯迅速和德國第四次瓜分了波蘭,然後以波蘭潛艇逃往愛沙尼亞為由,要求愛沙尼亞為蘇軍提供軍事基地,並強迫其籤訂「相互援助條約」,隨後,前蘇聯對其他兩國也如法炮製。當年10月,波羅的海三國無奈接受全部條件與其籤約。在籤約期間,史達林和莫洛託夫曾對「應邀」訪問前蘇聯的拉國外長蒙泰爾茲毫不掩飾地指出:「波羅的海地區對我們來說具有戰略上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在不凍港建立基地。」

條約籤訂後兩周,蘇軍同時進駐拉脫維亞的利耶帕亞和文茨皮爾斯兩個海軍基地、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和立陶宛各戰略要地。前蘇聯的最終目的是將三國完全納入自己的版圖,籤訂所謂的友好條約只是虛晃一槍而已。在第一步目標達到之後,前蘇聯同時對三國開刀,從1940年5月下旬開始,前蘇聯或以「違反條約」為口實(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或以謊稱士兵失蹤為藉口(立陶宛),分別向三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未等三國回應,前蘇軍已經破門而入。

在拉脫維亞,蘇軍在三天之內就搶佔了所有城市、政府機關、交通要道和重要軍事設施,在愛沙尼亞,8萬前蘇聯紅軍在兩天之內佔領了總人口還不到100萬的愛沙尼亞全境,在立陶宛,15萬大軍開進了這個幾乎不設防的國度,而國際聯盟卻對這一切置若罔聞。隨後,前蘇聯分別在三國扶植了傀儡政府,三國在一夜之間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在各自共產黨控制下的人民會議「不約而同」地通過了一項決議——併入前蘇聯。於是三國又一次淪為了俄羅斯帝國(前蘇聯)人遙遠而微不足道的邊疆地區,又一次被整個世界遺忘……

●多災多難的民族

合併後前蘇聯要做的頭等大事就是徹底摧毀三國原有的社會體系,方法非常簡單——肉體消滅。史達林當時對內務人民委員部(大清洗的執行機構、克格勃的前身)首長葉若夫說,「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就是把人消滅,人死了,問題也就解決了。」於是,凡在三國資產階級政府擔任過要職的官員和社會精英悉數被捕並處決。在拉脫維亞,以前總統烏尼馬尼斯為首的一大批政府部長和軍事領導人被逮捕,其中烏尼馬尼斯總統被流放到高加索強制勞役並於1942年死於該地。前蘇聯內務部官員賽列夫和馬連科夫就任裡加的警備司令後,迅速擬出一張長長清單,上面列出了數百名「人民公敵」,凡上了名單的人全部被槍決。當然,這一切在愛沙尼亞和立陶宛沒有例外。

與肉體消滅同時展開的,是前蘇聯在三國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強制推行蘇維埃化。所有私營企業、銀行無償收歸國有,農民的土地全部被沒收。更為悲慘的是,前蘇聯勒令三國民眾強制遷徙,以降低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比例。從1941年6月14日開始,前蘇聯強迫1萬5000名拉脫維亞人離開家園,遷徙到西伯利亞服苦役,光在遷徙途中就有數千人被殺害。幾乎在同時,1萬名愛沙尼亞人和1萬3000名立陶宛人在蘇軍押送下被勒令遷徙到白俄羅斯,不過這些人因德國在6月22日入侵前蘇聯而「因禍得福」,德軍以迅雷之勢在行進間佔領了三國,押送的蘇軍還沒走出愛沙尼亞和立陶宛國境就被殲滅了。

波羅的海三國正好處於德國進攻前蘇聯的地理直線上,兵鋒所指,蘇軍迅速被驅逐出波羅的海地區,到了7月中旬,波羅的海三國全境脫離前蘇聯統治。坦白地說,雖然波羅的海三國淪為德軍的領土,但對三國的民眾而言,他們對前蘇聯人的恨更多一些。雖然納粹黨衛軍抓捕了一批為前蘇聯工作的拉脫維亞人、愛沙尼亞人和立陶宛人,但也有相當多人視德軍為「解放者」,積極加入進攻前蘇聯的行列,比如成立了一個由愛沙尼亞人組成的黨衛軍師,立陶宛人建立了反蘇臨時政府,很多人以志願兵的身份加入德軍對蘇作戰。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44年,蘇軍又打了過來。對於蘇軍的捲土重來三國民眾驚恐萬分,大約有14萬拉脫維亞人、7萬愛沙尼亞人和5萬立陶宛人連夜逃離家園,不幸的是,80%的人死在了逃亡路上,一部分被淹死,一部被蘇軍抓獲,另一部分在海上遭到前蘇聯飛機掃射而死亡,只有幾千人到了海外,流亡到德國、瑞典,甚至更遠的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得以保存三國的文化和語言,期望有一天能回到祖國。另外還有大約數萬名青年男女拿著武器逃入茫茫原始森林,在森林的掩護下(三國平均森林覆蓋率超過46%)組織遊擊隊不斷抗擊蘇軍,他們被稱為「森林兄弟」。戰後,「森林兄弟」在前蘇聯的鐵幕統治下,他們或被殺害,或被抓捕,到了上世紀50年代,「森林兄弟」日漸消亡。

 

●「美女成災」的苦衷

前蘇聯在波羅的海地區的統治再次確立後,又一次實施了狂飆突進的蘇維埃化(俄化)運動。在拉脫維亞,幾乎所有的青年男子都被迫加入蘇軍,當時該國人口只有100萬,卻有5萬人「被參軍」,而其中的80%都在戰爭結束前陣亡。今人皆曰拉脫維亞美女如雲,而且女性人口比男性多出18%,卻很可能不知這是因為戰爭期間大批男子死亡所造成的。在愛沙尼亞,所有一切帶有民族特徵的東西和記憶統統被抹去。為了懲罰愛沙尼亞人與納粹德國的合作,前蘇聯還調整了該加盟共和國的邊界,把一部分領土轉給了俄羅斯。

 

從1945年到1949年,分別有2萬多名愛沙尼亞人和4萬3000名拉脫維亞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大部分一去不復返。嚴重的勞動力不足使得前蘇聯乘勢以產業復興為名動員俄羅斯工人和農民赴兩個加盟共和國定居,期望把這兩個桀驁不馴的民族徹底蘇維埃化(俄化),從45年到59年,拉脫維亞的俄羅斯移民超過了50萬,愛沙尼亞東部城市納爾瓦和科赫特拉耶爾瓦也成為了俄羅斯產業工人的天下,俄羅斯人比例高達九成。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得兩國中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族的人口比例一降再降,以拉脫維亞為例,其佔總人口的比例從45年的84%劇減到53年的60%,到了89年只佔到52%。

立陶宛的遭遇也大致相同,不過俄羅斯移民並沒有蜂擁而入,這也和其最高領導人——加盟共和國第一書記司涅邱克斯有很大關係。作為地道的立陶宛人,他抵制了俄羅斯移民的流入,這一點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避免了像拉脫維亞那樣存在至今都極其解決的俄羅斯移民問題。另外,當時立陶宛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較低,對俄羅斯移民缺乏吸引力。

到了赫魯雪夫時代,前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高壓統治有所緩和,但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一切又開始倒退,俄羅斯人持續不斷地流入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特別是1968年發生在捷克共和國的去前蘇聯化改革「布拉格之春」之後,前蘇聯當局對三國的控制變本加厲。

即使如此,愛沙尼亞仍然通過芬蘭頑強地引進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兩國之間只隔著一個芬蘭灣,從塔林乘船向北,兩個多小時就能抵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可是東西方冷戰的鐵幕早已拉下,前蘇聯當局固然禁止愛沙尼亞人前往西方世界,但卻禁止不了自由的電波橫渡芬蘭灣。而且兩國屬同一民族,兩國雖然有各自的語言但完全能夠互通,前蘇聯一直想方設法幹擾電波信號,但在技術上很難做到完全屏蔽。

●「三兄弟」終獲自由

1985年戈巴契夫上臺後,試圖以激進的改革「新思維」來拯救前蘇聯嚴重僵化的體制,沒想到此舉直接招致了前蘇聯的崩潰,也讓波羅的海三國贏得了獨立的良機。當中央集權消除或僅僅是受到削弱之後,各加盟共和國的民族主義勢力就開始抬頭,它既包括邊疆加盟共和國自發地反抗蘇俄政權長期的統治,也包括少數民族抗議加盟共和國內強勢民族的統治。三個波羅的海沿岸共和國在許多方面走在了前面,而且它們的獨立過程是以一種同步而又相互合作的方式進行的。

前面提過,三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獲得獨立,以立陶宛為例,它在更長時間、更豐富和複雜的歷史長河中都以獨立的面貌存在。三國擁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化,其民眾總體上也擁有相對熟練的技術並受過良好的教育,一旦有表達的機會毫無疑問會要求獨立。1988年6月,愛沙尼亞第一個大規模非共產黨政治聯盟「人們陣線」獲得合法地位,此舉引發了一連串多米諾骨牌效應。同年11月又是愛沙尼亞率先宣布有權否決侵犯其自治權的前蘇聯法律。

1989年5月,立陶宛立法機構通過了尋求獨立的決議,當年8月23日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籤訂50周年紀念日,三國共同宣布前蘇聯從1940年起對其的佔領無效且非法。同時為表脫離前蘇聯的決心,三國舉行了有兩百萬人參加的「波羅的海之路」的遊行活動,遊行者手拉手組成了長達650公裡的人鏈,從維爾紐斯經裡加一直連接塔林。從這裡不難感受到三國對脫離蘇俄統治的迫切、其民族情感之熾烈。

1989年12月立陶宛宣布脫離莫斯科領導,從而成為前蘇聯境內第一個獨立並純粹為選舉而存在的政黨,1990年3月11日,在總統蘭茲貝吉斯領導下立陶宛宣布完全獨立。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也走上類似的道路。然而由於數十萬俄羅斯移民的存在,反獨立的「民意」也很強大。1991年1月20日,在反獨立勢力支持下,以魯皮庫斯為首的保守派黨員宣布成立「民族救濟委員會」,與改革派相對抗。

戈巴契夫嚴重低估了三國的決心,起初非常漠視三國要求前蘇聯承認其獨立的願望,一旦危機暴露,他又開始採取說服、強制脅迫的方法試圖讓三國改變初衷。1991年1月13日拂曉,前蘇聯內務省的內衛部隊突入首都維爾紐斯,蘇軍裝甲部隊攻擊了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臺,造成14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群情激奮的立陶宛國民於17日組建了名為「國防義勇軍」的臨時陸軍和蘇軍對抗。同樣,拉脫維亞首都裡加的政府辦公大樓也受到「黑色貝雷帽」部隊的襲擊,後來經過調查發現這實際上是前蘇聯的特種部隊試圖阻礙獨立進程。

1991年上半年,三國就獨立問題相繼舉行全民公決,91%的立陶宛投票者贊成國家獨立,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全民公決也以三比一的優勢贊成獨立。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立陶宛人至少佔了該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三,而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人只佔到兩個共和國總人口的二分之一多一點。很明顯,不僅是波羅的海人,連許多俄羅斯移民以及其他民族的人都認為三個國家應該脫離前蘇聯。1991年8月,在前蘇聯保守派發動「八一九政變」失敗之後,三國得到了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承認,當年9月6日,前蘇聯也承認三國獨立。三國從此不用再擔心前蘇聯坦克會在城市的街頭橫行。

這三個新獨立的國家都以本民族語言為單一的官方語言,並傾向於制定比較排外的政策,特別是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始終因無法消解的俄羅斯移民問題而如鯁在喉,這一點在國籍問題的處理上就能看出端倪。獨立後拉政府規定,只有在戰前共和國時期就已定居的人及其子孫才能自動取得拉脫維亞國籍,從而排除了俄羅斯過來的移民。在獨立後首次議員選舉過程中,擁有投票權的公民中幾乎沒有俄羅斯裔。到了2002年,成功加入拉國國籍的俄羅斯裔居民只有5萬5000人,而與此同時該國還有超過50萬的俄羅斯裔是沒有任何國籍的「外星人」。

三國獨立後在經濟領域實施了市場化改革,徹底改變了前前蘇聯時期僵化的經濟模式,建立起西歐式的市場經濟體制。而且三國還努力擺脫對俄羅斯經濟的依存度,數據顯示,到2000年,三國進口的商品中平均只有十分之一是俄羅斯貨。三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為其經濟發展增添了不少主力,其各大海港作為連結中西歐與俄羅斯經貿往來的中轉港持續不斷發揮著獨特的價值。

相關焦點

  • 獨立、聯合與再分裂:淺析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係
    但是隨著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和崛起,三國的領土被壓縮至波羅的海一線,最終被沙俄所吞併,並且遭受著俄羅斯帝國的殘暴剝削。在近現代的東北歐世界格局之中,波羅的海三國往往與俄羅斯呈現出「獨立、聯合與再分裂」的歷史關係,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三國民族與俄羅斯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起源、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
  • 拉脫維亞「冬季盾牌」聯合演習 說一說波羅的海三國「瘋狂作死」
    作為最晚加入,又最早脫離蘇聯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拉脫維亞,似乎在反俄立場上非常堅定。2004年3月29日成為北約成員國,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成員國。2014年1月1日,拉脫維亞正式成為歐元區第18個成員國。
  • 對俄國充滿怨恨,波羅的海國家如何對待國內1/4的俄羅斯族人?
    那莫過于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這些國家因為對俄國(蘇聯)的反感,甚至連帶著有些人對我國都有了有色眼鏡。當然,他們排斥俄國也有理由,畢竟當年蘇聯是強行吞併了它們的。 一直到現在,波羅的海三國普遍對俄羅斯積怨頗深,親西方思想非常嚴重。
  •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掠奪多少土地?
    首先,它佔據了芬蘭卡雷利亞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芬蘭屬於瑞典,位于波羅的海入海口,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712年,沙皇彼得大帝將首都從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以控制北歐,1809年,芬蘭從瑞典被佔領,波羅的海的大門打開了,然而,芬蘭獨立後,俄羅斯失去了波羅的海入口,使聖彼得堡成為俄羅斯首都的邊境城市,因此蘇聯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 為什麼西方世界如此痛恨俄羅斯
    世界為什麼痛恨俄羅斯?這裡面有很多原因,有西方的原因,有俄羅斯的原因,更有美國從中搗鬼的原因。本文想從俄羅斯的角度談一下西方為什麼痛恨俄羅斯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俄羅斯慣於侵略擴張。況且蘇聯就是這樣一個有實力的國家,西方對於蘇聯一直很恐懼。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龐大的家業,也繼承了西方世界對蘇聯的恐懼。而這幾年普京總統的一系列作為也更加加深了西方世界對於俄羅斯的恐懼。近些年,普京總統的三亞行動,南打喬治亞支持南奧塞梯獨立,西取烏克蘭克裡米亞,中線支持敘利亞政府軍。
  • 二戰時期的蘇聯,實則並不正義偉大,信仰利益至上原則
    此後的50多年,蘇聯官方對於這個問題一直採取迴避的態度,直到戈巴契夫上臺後,蘇聯才逐漸承認秘密協定書的存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官方將這份檔案進行公布。學者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國的興亡中》羅列的秘密協議包括如下幾條:1、一旦屬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各地區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立陶宛北部邊界同時應成為德國和蘇聯勢力範圍的邊界。
  • 二戰時蘇聯向芬蘭要什麼?其實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也在被算計
    後又拉進來波羅的海三國的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實現抱團取暖;l 加強本國的國防建設,加強全國道路網、機場、海軍基地的建設,為了應對蘇聯可能的入侵,修築了堅固的曼納海姆防線。1939年10月,蘇聯又開始與芬蘭及波羅的海三國進行談判,希望以和平方式實現其戰略目標—禦敵於國門之外,蘇聯很明確的告知了自己的戰略:「紅軍將不會呆在邊界等待敵人,而是會儘可能遠地前去迎擊他們。
  • 和中國有淵源的前蘇聯加盟國,對蘇聯沒啥感情,現在發展要靠中國
    前蘇聯現在分為15個主權國家,這15個國家可以大概可以分為4大部分,即俄白烏摩四國、波羅的海三國、高加索三國、中亞五國。其中,俄白烏摩四國歷史上的重心在歐洲、波羅的海三國和高加索三國遠離中國。因此,與中國最有緣分的人應該數中亞五國。
  • 為什麼北歐三國僅剩挪威還保留北冰洋出海口?
    ▲北極巷道圖那為什麼最後只有挪威保住了北冰洋海岸線?二戰後的北極地緣格局中,人們常常談到美蘇(俄)在北極的爭霸,但除此之外其實挪威也是北極地緣格局的第三力量。德國也顯然意識到了,如果挪威的海岸線被任何敵對國家控制,自己的軍艦根本出不去波羅的海。所以在二戰前夕,不僅是蘇聯希望奪得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全部海岸線,德國也在蠢蠢欲動。趁著德國猶豫不決,1939年蘇聯率先向芬蘭宣戰,意圖一舉拿下芬蘭乃至挪威,企圖進一步控制北冰洋海域。
  • 與眾不同的新北歐6國12日風光之旅 (波羅的海~峽灣渡輪*挪威景觀火車*詩麗雅遊輪*經典古城)
    ,另運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以最順暢的方式串聯景色秀麗的「波羅的海」沿海三國,造訪多處名列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絕佳景點;無數令人讚嘆的自然美景、古老的歷史建築與獨特的歷史背景,成就了此一精華旅遊路線最多元的內容,滿足您一次旅遊多國的願望!
  • 二戰時,德國為何不先進攻蘇聯,反而先進攻英法兩大世界霸主
    在德國滅亡了波蘭之後,這兩個國家都以為德國會進攻蘇聯,因為蘇聯當時也參與瓜分了波蘭。兩國接壤的地方是在波蘭境內,這兩國爆發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後來發生的事情卻超出所有人意料,德國並沒有進攻蘇聯,反而向西進攻了法國。人們之所以認為德國會進攻蘇聯也是有道理的。德國在進攻波蘭之前,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這些都是向東擴張。吞併波蘭後更是直接和蘇聯接壤。
  • 二戰期間,蘇聯損失慘重,為什麼戰後迅速成了為超級大國?
    而戰爭也基本發生在了蘇聯最為重要的經濟區,也就是歐洲地區,基本上蘇聯的歐洲區域打了個遍,全國最大的幾個城市不是遭受了戰火就是被德軍佔領過,德軍也曾一度打到莫斯科,在戰爭剛結束的時候,蘇聯也是一片廢墟。從1946年開始的蘇聯的第四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後,到1950年的時候蘇聯GDP有1710億美元,當時來說世界上只有美國是超過蘇聯的,為4280億美元,其他的國家英國為810億美元,法國710億美元,德國650億美元,日本410億美元,義大利370億美元,蘇聯成為了世界經濟第二的經濟大國。
  • 當年的蘇芬戰爭,蘇聯為什麼不一舉吞併芬蘭?蘇聯還是明智
    1939年,當時的蘇聯在與德國瓜分完波蘭之後,便將矛頭對準了北歐小國芬蘭,並在隨後發動了蘇芬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蘇聯可謂是傷亡慘重,雖然說獲得了一部分的利益,但最後還是落得個聲名狼藉的下場。當時的蘇聯為什麼不選擇,直接一舉吞併芬蘭呢?
  • 蘇聯國土面積達到2240萬平方公裡,15個加盟共和國都是怎麼來的
    在1977年蘇聯寫法裡也明確寫道: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這15個加盟共和國按地域來分分別是:東斯拉夫三國: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莫斯科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史上著名的諸葛三兄弟,同一家族為何分別輔佐三國呢?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諸葛人物,不少人會想起的是諸葛亮,其實諸葛亮和另外兩個人被稱為「諸葛三兄弟」,他們就是諸葛亮的哥哥和堂弟,諸葛瑾和諸葛誕。諸葛三兄弟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全都出仕為官,他們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強的組合。諸葛瑾是東吳大將軍,諸葛亮是蜀漢丞相,諸葛誕是曹魏大將軍,魏蜀吳各佔一個。
  • 都是超級大國,美國如果解體了,會不會走蘇聯的老路?
    上個世紀有兩個超級大國,一個是現在的美國,一個是蘇聯!不過,人們現在提起蘇聯時,喜歡在前面加一個「前」字,叫他前蘇聯。把蘇聯喚作「前蘇聯」,卻不把美國喚作「前美國」,就是因為蘇聯已經是過去式了,早已不復存在!
  • 俄大批軍艦現身波羅的海,艦炮聲紛紛響起
    在波蘭看來,加裡寧格勒發展速度慢,經濟水平低,是波羅的海沿岸最落後的地區,這意味著俄羅斯根本不重視加裡寧格勒,加之波蘭將加裡寧格勒視為被俄羅斯奪走的波蘭領土,因此波蘭國內一直都有收回加裡寧格勒的聲音,面對波蘭對加裡寧格勒的領土要求,俄羅斯選擇用強勢手段回應,俄波羅的海艦隊約20艘艦艇出海舉行海上演習,用猛烈的炮火警告波蘭不要對加裡寧格勒懷有野心。
  • 蘇聯解體並非一個因素導致,其背後的原因非常複雜,都是什麼呢?
    1991年12月25日,克裡姆林宮懸掛的鐮刀錘子旗幟被緩緩降下,存續七十年,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轟然倒塌了。蘇聯曾經不止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同時還在冷戰時期處處與美國競爭。要知道當時蘇聯的體量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工業方面,絲毫不落後於美國。那麼為什麼最後會解體呢?其一、我們先說一點。蘇聯的工業確實非常強大,但這裡面有個問題,那就是蘇聯的工業發展非常畸形,那就是突出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忽略了其他,尤其是國民經濟的發展。最終導致國內的經濟一落千丈,百姓們的生活也是苦不堪言。
  • 三國「萌男」天團由你定義!《桌上桃園》系列盲盒驚喜來襲!
    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十分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人按年歲長幼認了兄弟,這便是最為人熟知的三國典故「桃園三結義」。然而在史書中,劉、關、張三人雖關係親近、患難相攜,且關、張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可對三人結拜之事卻隻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