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身份的轉變:從瑞典人到俄國人再到芬蘭人
生活在芬蘭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在13世紀前一直處於原始狀態,直到13世紀後,強大瑞典十字軍的擴張才給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帶來了文明,此後芬蘭就成為瑞典國的一部分,瑞典人不斷向芬蘭這塊土地移民,此時的芬蘭土地上,生活著的是瑞典人。
芬蘭地處瑞典,波蘭和俄羅斯三國之間,這三個國家都是歷史上典型的歐洲強國,相互間戰爭不斷,使得芬蘭土地上的人民飽受戰爭之苦。1809年,瑞典終於敗給了飛速崛起的俄羅斯,被迫割讓芬蘭,此後芬蘭便永久脫離瑞典,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此時芬蘭的土地上,生活著的是俄羅斯人。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承認芬蘭在俄羅斯聯邦中獨立,同年12月6日芬蘭宣布完全獨立。剛獨立的芬蘭,即發生了人民代表蘇維埃的赤衛軍和軍事委員會主席曼納海姆領導的白衛軍之間的內戰,戰爭的結果,赤衛軍全面退出芬蘭,此時芬蘭的土地上,生活著的是完全獨立自主的芬蘭人。
1920年10月14日,芬蘭和蘇聯籤訂《蘇芬多爾帕特(塔爾士)條約》,確立了雙方的邊界。
此後,芬蘭和蘇聯兩國又相繼在1931年出臺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932年出臺了《蘇芬和解專約》和1935年出臺了《蘇芬互助友好條約》等一系列條約。
芬蘭正式成為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此時的芬蘭國,有著佔絕大多數的芬蘭本地民族和6-7%移來的瑞典民族。
一、芬蘭的小國生存法則:無條件中立策略
自1917年獨立之後,考慮到自己的邊緣地理,文化信仰等因素,芬蘭就將自己的國策定為「無條件恪守中立」。
為此,芬蘭開始了它一切為了中立的外交戰略。
l 1920年12月參加了國際聯盟,希望國聯能「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和平與安全」。
l 1922年12月參加了由蘇聯、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在莫斯科舉行的裁軍會議;
l 1922年3月,芬蘭與波蘭籤訂友好條約;
l 1926年1月,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四國籤訂和平解決爭端協定;
對東邊的強鄰俄羅斯,芬蘭一直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既不得罪,也不過於靠近。
l 拒絕參加由波蘭及其他「邊界國家」(波羅的海三國)組織的反俄聯盟;
l 1921年,拒絕法國政府籌劃建立反對蘇俄的「防疫地帶」。
二、歐戰前夕的積極中立運動:終於獲得東鄰大國蘇聯的承認
剛獨立的芬蘭是一個僅300多萬人口的小國,國內森林覆蓋率約佔國土面積的80%,資源豐厚,這樣的一個小國要生存發展,只能靠自己勤勞的雙手進行國內建設,不願意被大國裹挾,最怕被大國入侵。
一戰之後德國崛起,希望重新瓜分世界,要求改變凡爾賽的不公平體系,新興大國蘇聯又和歐洲各國存在意識形態的衝突,歐洲戰雲密布,亞洲也由於日本的崛起衝擊著舊有秩序,世界處在動蕩的前夜。
芬蘭所在的地理,位於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這個半島正處於德國、波蘭、和蘇聯三個大國的虎視之中,半島上還有三個國家,即丹麥、挪威和瑞典,其中,丹麥比鄰德國,芬蘭則比鄰蘇聯,為了生存,芬蘭做了兩件事:
l 先聯合同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丹麥、挪威和瑞典成立「中立國集團」,為了增加影響力,後又拉進來波羅的海三國的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實現抱團取暖;
l 加強本國的國防建設,加強全國道路網、機場、海軍基地的建設,為了應對蘇聯可能的入侵,修築了堅固的曼納海姆防線。
事實上,蘇、德兩國也確實將注意力瞄向了這個半島,未雨綢繆的芬蘭給予了積極應對:
l 1939年5月,芬蘭、瑞典和挪威共同拒絕了德國關於籤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
l 1939年6月,芬蘭公開反對蘇聯提出的關於由蘇、法、英聯合保證芬蘭及波羅的海國家獨立的建議;
l 1939年9月德波戰爭爆發後,芬蘭宣布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l 1939年9月,在丹麥的哥本哈根的北歐外長會議,四國重申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芬蘭一系列的活動,終於贏得了東方鄰國蘇聯的承認,蘇聯外長莫洛託夫明確表示:「蘇聯尊重芬蘭的中立」。
三、德國將來可能會來,蘇聯現在就來:拒絕蘇聯的蠶食
德國的崛起,讓芬蘭的東方鄰國蘇聯有一種很強烈的不安全感。
1938年9月,德國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這是英、法兩國不理睬蘇聯對德國進行強力幹涉的建議,轉而對德國妥協的產物,這件事的結果,讓蘇聯認為英法兩國有意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其目的是想將德國引向蘇聯。因此,蘇聯的態度立刻從反德轉而對德妥協,並在1939年8月23日和德國秘密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分了蘇德兩國的勢力範圍:
屬于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地區如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時,立陶宛的北部邊界將成為德國和蘇聯勢力範圍的界限。
雖然和德國籤訂了條約,但是蘇聯並不輕鬆,他還是感覺到,德國雖遠,戰爭卻很近。
蘇聯估計,如果戰端開啟,蘇聯北部的列寧格勒將成為德國的目標,而德國入侵列寧格勒的路線將有三條,一條是穿過芬蘭,從陸地上進攻;一條是從芬蘭灣的海上進攻;再一條就是穿過波羅的海三國進攻。
由於國土龐大,因此蘇聯的軍事戰略歷來是大兵團大縱深,又由於雖然國土龐大,但是重心在歐洲,因此蘇聯在歐洲的國土幾乎沒有戰略緩衝。拿蘇聯和芬蘭來說,蘇聯重要城市列寧格勒距離西北部的芬蘭邊界僅32公裡,也就是德軍裝甲集團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
也就是說,如果德軍裝甲集團穿過芬蘭入侵蘇聯,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抵達列寧格勒,而芬蘭的軍力在德軍面前不值一提,因此以蘇軍大縱深的戰略思想,蘇軍必須擴大戰略縱深,而這個縱深只能向芬蘭要。
於是,蘇聯向芬蘭提出,要求獲得「在芬蘭灣的某些芬蘭島上設防的權利」,被芬蘭拒絕後,又提出想「想租借這些島嶼30年」,又被芬蘭拒絕。
芬蘭人的理由很充分,芬蘭是中立國,而且芬蘭和蘇聯兩國之間有互不侵犯條約。
中立的芬蘭很悠閒,而時刻感受到德國戰爭威脅的蘇聯卻很著急,好比芬蘭說:放心吧,我是中立國,不會讓德國進入我的領土;蘇聯說:德國不會理睬你的中立,他一定會打進來,我沒法放心。
兩家談不攏。
可是,德國的戰爭機器卻在隆隆開動,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蘇聯也緊隨著出兵波蘭,佔領了波蘭境內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贏得非常輕鬆。
輕鬆佔領波蘭之後,蘇聯認為有必要落實《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勢力範圍問題。
1939年10月,蘇聯又開始與芬蘭及波羅的海三國進行談判,希望以和平方式實現其戰略目標—禦敵於國門之外,蘇聯很明確的告知了自己的戰略:「紅軍將不會呆在邊界等待敵人,而是會儘可能遠地前去迎擊他們。」
在蘇聯的軟硬兼施之下,波羅的海三國的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不敢反對,他們同意蘇聯駐軍,於是,這三國被蘇聯囊括,直到50年以後才恢復獨立。
但是芬蘭堅決反對。
四、蘇聯的要求:為了我的利益,希望你受點損
芬蘭的反對,讓蘇聯不得不認真對待,也不得不開出一些條件,於是,雙方於1939年10月11日在莫斯科開始了鄭重的談判。
蘇聯非常耿直的向芬蘭交心,他們向芬蘭坦露了保衛列寧格勒的戰略:
l 從兩岸用炮火封鎖芬蘭灣.使敵人的艦隻不能進人芬蘭灣水域;
l 不讓敵人從北面或西北面接近位於列寧格勒要衝的芬蘭灣群島;
l 把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後移。
為此,蘇聯希望租借漢科港及周圍地區30年用於建立海軍基地,把芬蘭灣的某些島嶼以及卡累利阿地峽南部等總共1761平方公裡的芬蘭領士轉讓給蘇聯,而蘇聯把卡累利阿東部地區5523平方公裡的蘇聯領土給芬蘭。
芬蘭同意讓出芬蘭灣的一些島嶼,拒絕卡累利阿邊界向後移,因為這將對芬蘭本國的陣地和安全造成威脅,芬蘭強調:
在芬蘭的領土上以某種形式部署另一國家的衛戍部隊和建立海軍基地、這既與芬蘭的主權和它的國際地位不相容,也與芬蘭所承擔的無條件中立義務不相容。
蘇聯認為:「建立海軍基地為了保了保衛列寧格勒安全的絕對必要的條件」這是蘇聯的「最低要求」,而芬蘭拒絕卡累利阿邊界向後移,將「完全不足以保證從芬蘭灣東端衝向列寧格勒要衝的最起碼的安全」。
再次遭到芬蘭的拒絕後,蘇聯又提出可以將這些地方賣給蘇聯,這樣地方屬於蘇聯,也就不影響芬蘭的中立。
蘇聯這樣小聰明的建議,自然又遭到了芬蘭的反對,雙方的談判於11月13日破裂。
11月30日凌晨,八路蘇軍以奉命回擊芬蘭侵略的名義進入芬蘭。
五、蘇聯的進攻:你的地盤我做主
11月30日凌晨,5個集團軍約50萬的蘇軍,在2500架飛機和2000輛坦克的配合下,分八路向芬蘭進攻。
此時芬蘭的兵力,只有不足20萬人的9個師,少量輕型坦克和不足300架的飛機。
冬季的北歐異常寒冷,而且芬蘭境內有著80%的森林,森林內樹木參天,遮天蔽日,地上橫七豎八的粗大樹木成了機械化軍隊的天然敵人,再加上還有大量的湖泊,這樣的地理和氣候嚴格限制了蘇軍飛機大炮等特種武器的運用,而芬蘭人善於滑雪的技巧使得他們靈活機動,佔據了天時地利與人和,使得蘇軍初期的進攻受到嚴重挫折。
蘇軍進攻受挫後,不得不增兵百萬,以重炮、轟炸機和重型坦克配合,在第二年的2月1日對芬蘭建立的曼納海姆防線進行狂轟濫炸,兩個星期後終於突破曼納海姆防線,在另一路從芬蘭灣登陸蘇軍的配合下,佔領芬蘭大城維堡,芬蘭軍隊全線退卻。
蘇聯悍然對一個中立國家的入侵行動,使得他在國際上陷於孤立,多個國家的志願軍到芬蘭作戰,英法還策劃派遣遠徵軍支援芬蘭,在此形勢下,蘇聯停止進攻,並重啟和芬蘭的談判。
這次談判對芬蘭來說是城下之盟,因此只能被迫接受蘇聯的條件,其苛刻程度已經超過了戰爭之前:
蘇聯不僅得到原來要求的芬蘭領土,而且把整個曼納姆防線的地區都劃歸蘇聯,蘇聯共獲得約477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漢科港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為期30年。此外,蘇聯還強迫芬蘭政府支付9500萬至14500萬金盧布的賠款,作為芬蘭對割讓給蘇聯的土地上的財產遭到戰爭損失的賠償。
六、蘇聯被德國玩了黃雀在後:芬蘭悲憤中的反擊
以恪守中立為國策的芬蘭,被蘇聯奪走了12%的國土,損失了12%的森林資源、17%的鐵路線、25%的水力資源、12%的工業能力、13%的國民財富,使得42萬多芬蘭人民流離失所。
除此之外,蘇聯已然將獨立的芬蘭視為自己的衛星國,粗暴幹涉芬蘭主權活動,對芬蘭人民自己選出的總統候選人進行幹涉,提出對芬蘭境內的鎳礦要求;還插手芬蘭的外交事務,阻止芬蘭和瑞典及挪威籤訂防禦互助條約。
此時蘇聯對芬蘭的態度已經日漸明朗,就如蘇聯外長莫洛託夫在1940年11月向希特勒所說:「在比薩拉比亞及其毗鄰國家的方式一樣。」即要將芬蘭吞併。
蘇聯之所以將自己對一個主權國家的態度如此明目張胆的向德國明說,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吃定了芬蘭。
更重要的是,此時蘇聯外長對希特勒的話,證明了蘇聯對芬蘭所做的一切,並非只是為了保衛列寧格勒,而是為了像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一樣吞併芬蘭,落實蘇德兩國劃分的勢力範圍。
此時法國已經淪陷,英國被擠壓在英吉利海峽對岸苦苦支撐,芬蘭的鄰國丹麥、挪威已經陷入德國之手,蘇聯正可以實現他和德國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劃定的勢力範圍,波羅的海三國已經被囊括,現在就剩下芬蘭了。
只是蘇聯人得意忘形的將自己的如意算盤告訴德國之後,芬蘭人立刻就知道了。
因為3個月前,即1940年8月,德國就已經和芬蘭建立了秘密聯繫,兩國籤訂了軍火交易合同,德國要求芬蘭給予德軍的過境權。
2個月前的9月22日,芬蘭和德國籤訂了過境協定。
1個月前的10月,德國向芬蘭暗示將進攻蘇聯。
蘇聯外長莫洛託夫被德國人玩了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在德國人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中,芬蘭軍隊的任務是:
芬蘭應掩護從挪威調來進行重新部署的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第21軍團的部分)的集結,並與該集團軍群協同作戰,此外,芬蘭還將擔任攻克漢科的任務。
1941年6月22日,德國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芬蘭以14個精銳師的兵力配合德軍,從芬蘭方向向蘇聯進攻。
8月份,芬蘭收復了被蘇聯侵佔的全部領土,9月,芬蘭軍隊聯合德軍越過和蘇聯的舊有邊界。
芬蘭加入德國陣營,事實上站在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對立面,但是其目的是為了藉助德國完成失地的收復,芬蘭人認為自己進行的是「第二次衛國戰爭」,和德國也並非「盟友」,他們的敵人是蘇聯,是為了「自己的自由和安全而戰」,是「人民違背自己的意願被迫參加的一場防禦戰」。
雖然如此,國際反法西斯陣營還是對芬蘭進行了譴責,而且隨著德國的失敗,蘇軍開始反攻,芬蘭又退回到第一次蘇芬冬季戰爭後的戰線。
芬蘭似乎跟著德國做了一場白白的努力,戰爭損失還大於蘇芬第一次的冬季戰爭,但是大多數芬蘭人卻認為值得,因為相比波羅的海被蘇聯吞併的三國,正是因為芬蘭的奮起抗爭才避免了被蘇聯吞併,也使得戰後芬蘭的國際地位和經濟發展大大超越了波羅的海三國。
七、蘇聯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得不償失的勝利
蘇軍在蘇、芬戰爭中也獲得了兩個主要收穫:
1、蘇軍第一次接觸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戰爭,也是衛國戰爭前的一次實戰練習。史達林說:「我們的現代化紅軍是在芬蘭戰場上習慣打仗的,這是它的第一次洗禮。」;
2、通過蘇芬戰爭,蘇軍得以暴露原先被掩蓋著的諸多問題,並及時對軍隊進行了整改,這次整改是全方位的,是從訓練,編制,後勤,情報,交通運輸,炮兵坦克運用各個方面的全面整改,還對國防人民委員部進行了改組,對蘇軍按照現代化戰爭的要求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建設。
也正是有了對芬蘭作戰的經驗教訓,使得蘇軍在後來的對德作戰時,其作戰效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蘇聯入侵芬蘭,算是達到了他需要的戰略目的,從這方面來說,蘇聯是勝利了。
可是,後來發生的事,特別是德國和芬蘭聯手的突然入侵,是蘇聯沒有料到的,也是蘇聯看錯的一步棋,因此蘇聯對芬蘭的勝利,無法彌補在芬德聯軍共同進攻下的損失。
蘇聯入侵芬蘭的目的,明面上是為了保護列寧格勒,實際是要吞併芬蘭,可是卻沒有想到最後引來了芬蘭和德國的聯合進攻。
如果沒有蘇聯的入侵,以後來的形勢發展,蘇聯和芬蘭聯軍完全有可能在芬蘭境內聯手抗擊德國軍隊,將一個本可以和芬蘭聯軍在芬蘭境內的作戰,反轉成芬蘭和德國聯軍在自己國土境內和自己作戰,不能不說是蘇聯的戰略錯誤。
事實上,蘇聯得到芬蘭的領土後雖然有了150公裡的戰略縱深,可是在這樣大的戰略縱深下,蘇聯反而產生了麻痺,以為有了這150公裡的縱深就可高枕無憂,因此並沒有認真加以利用,各軍區也並沒有在國境線上集結和展開,造成蘇芬邊界到列寧格勒一線的防線形同虛設,德軍北方集團軍當天就深入蘇聯境內達50公裡,在戰爭的頭3個月,德國北方集團軍向前推進了450-500公裡,9月份就打到了列寧格勒。
蘇聯的麻痺,正說明了他們的主要任務,即獲得芬蘭國土的任務已經達成,而所謂建立戰略緩衝並非主要任務。
蘇聯和芬蘭的戰爭,讓德國人沒有想到的是,世人眼中強大的蘇軍,居然在弱小的芬蘭面前遭受如此浩大的損失:近100萬蘇軍官兵,此戰死53522人,失蹤16208人,負傷163772人,凍傷12000多人,被俘5000多人,前線空軍損失540架飛機;而不足20萬的芬蘭軍隊,此戰近2萬人死亡,3273人失蹤,4萬多人負傷,1000餘人被俘,整整抵抗了蘇軍104天。
此戰之後,德國人看準了龐大的蘇軍其實是個泥腳巨人,以德軍的強大軍力,將「在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內佔領蘇聯」,於是德國在還沒有解決英國的情況下,很快就向蘇聯發起了閃擊戰,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造成了蘇聯在戰爭初期的巨大損失。
因此,蘇聯對芬蘭的戰爭,是保衛列寧格勒名義下的國土吞併,其所謂的勝利是得不償失的,蘇聯對芬蘭的吞併是螳螂捕蟬,卻不知還有黃雀在後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