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爭中芬蘭損失慘重,芬蘭選擇和蘇聯拼命是對還是錯?

2020-12-19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蘇芬戰爭是1939年11月到1940年3月在北歐地區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雙方為世界頂級強國蘇聯和北歐小國芬蘭,戰爭打了足足有4個月,最終蘇聯獲得了勝利。在這場戰爭中芬蘭損失慘重,損失了十分之一的土地,丟失了卡累利阿等戰略要地,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二戰後都沒有恢復元氣。很多人認為蘇芬戰爭不該打,認為如果芬蘭接受蘇聯的條件作出讓步,芬蘭損失不會那麼大,芬蘭輸的不會那麼慘。那麼芬蘭選擇和蘇聯死磕是對還是錯?

先來看看當時的具體情況,先說下兩國的關係。芬蘭和蘇聯雖然關係非常緊張,但實際上兩國淵源頗深,芬蘭和蘇聯都是從沙俄分裂出來的,算得上是一家人。沙俄統治時期,芬蘭臣屬於沙俄,俄國沙皇兼任芬蘭大公,芬蘭和俄國人其實就是一家人。對於俄國統治芬蘭,芬蘭人其實並不排斥,而且非常願意接受沙俄的統治。沙俄統治時期,芬蘭具有高度的自治權,和一個獨立的國家差不多。由於擁有自主權,又有俄國人的保護,所以芬蘭獲得了難得的發展契機,長期的和平使得芬蘭經濟增長很快,人民生活非常富裕。當時俄國人非常羨慕芬蘭的生活,但想成為芬蘭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的芬蘭和俄國關係就和現在我們和香港差不多。芬蘭的地位和富裕程度可見一斑。

俄國十月革命後,由於沙皇被推翻,芬蘭人認為他們和蘇聯已經沒有了合作的基礎,加上對蘇聯的不信任,所以芬蘭宣布獨立,從此和蘇聯分道揚鑣。不過蘇聯並沒有打算讓芬蘭離開,蘇聯很快策動芬蘭國內的布爾什維克進行起義,結果激怒了芬蘭,芬蘭從此由親俄走向反俄,兩國越走越遠。蘇聯對家門口的這個反蘇政權自然是非常排斥的,把芬蘭視為眼中釘,不過蘇聯也沒打算怎麼樣芬蘭,畢竟芬蘭對蘇聯沒什麼威脅,當時蘇聯自己的處境也不怎麼樣。不過二戰爆發後,隨著歐洲形勢的發展,加上蘇聯實力的增長,蘇聯考慮到自己的安全,加上野心的膨脹,所以開始打芬蘭的主意。

由於擔心德國從芬蘭進攻蘇聯,所以蘇聯向芬蘭提出交換領土。蘇聯提出了一個他們認為相對合理的方案,用奧涅加湖地區的5000平方公裡土地去換卡累利阿地區約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儘管奧涅加湖地區的土地價值比不上卡累利阿的土地,但對於一向侵略成性、不給就搶的蘇聯來講,這已經非常給芬蘭人面子了。此外,對於蘇聯提出的租借漢科半島和拆除卡累利阿地峽的防線也不是不能接受,因為蘇聯提出和芬蘭籤訂互助條約,承諾向芬蘭提供保護。

不過對於蘇聯提出的條件,芬蘭根本不願意接受。因為芬蘭人認為蘇聯提出的條件太過苛刻,而且蘇聯人向來言而無信。如果真按照蘇聯提出的條件拆除了防線,割讓和租借土地,芬蘭將沒有任何安全可言。雖然蘇聯答應提供保護,但蘇聯能不能保護自己是一方面,更嚴重的是一旦蘇聯對芬蘭發動入侵,芬蘭只能束手就擒,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所以經過權衡利弊,芬蘭人斷然拒絕了蘇聯的條件,選擇了和蘇聯頑抗到底。蘇聯人對芬蘭的不識時務非常惱怒,很快對芬蘭發動了入侵。就這樣,蘇芬戰爭爆發了。在蘇芬戰爭中,芬蘭人表現出了高昂的愛國熱情和戰爭素養,加上西方的幫助,芬蘭人狠狠的教訓了蘇聯人,讓蘇聯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儘管最終芬蘭戰敗割讓了大片土地,但芬蘭保持了國家的獨立,而且讓蘇聯有所忌憚,不敢再隨便打芬蘭的主意。事實證明,芬蘭人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蘇芬戰爭結束沒多久,接受蘇聯條件的波羅的海三國就被吞併了。芬蘭人用行動證明,和強盜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只有拳頭才能保衛自己的利益。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想要了解更多歷史故事記得下期不見不散喲!

相關焦點

  • 當年的蘇芬戰爭,蘇聯為什麼不一舉吞併芬蘭?蘇聯還是明智
    1939年,當時的蘇聯在與德國瓜分完波蘭之後,便將矛頭對準了北歐小國芬蘭,並在隨後發動了蘇芬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蘇聯可謂是傷亡慘重,雖然說獲得了一部分的利益,但最後還是落得個聲名狼藉的下場。當時的蘇聯為什麼不選擇,直接一舉吞併芬蘭呢?
  • 蘇芬戰爭,百萬蘇聯大軍為何拿不下小小芬蘭,還差點被反殺?
    反殺不至於,但對於蘇聯來講,慘勝芬蘭也相當於是敗了,我覺得更嚴重的後果是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的實力,並在一年之後和芬蘭一起給了蘇聯一個大大的驚喜(二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整一代蘇聯男人幾乎全部死亡),在芬蘭他們叫做繼續戰爭,意思是蘇芬戰爭的延續。
  • 再看1939年蘇芬戰爭,反正落得聲名狼藉,蘇聯何不直接吞了芬蘭?
    彼時,歐洲局勢相對平靜,於是蘇聯著手調整與鄰國波蘭和芬蘭的關係,在1932年分別同兩國籤訂了條約。《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中規定:雙方保證互不侵犯現有邊界,避免任何指向對方的敵對行動。雖然雙方都清楚一紙條約不過是權宜之計,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還是一度緩和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1934年,蘇芬兩國進一步確定條約為10年有效。
  • 老照片:蘇聯進攻芬蘭損失慘重,德國從中窺探到什麼?
    冬季戰爭,對蘇聯人來說,是未曾料到的夢魘。芬蘭軍隊的狙擊手,打到他們懷疑人生。這個白天拉通話線路被殺的,一點也不冤。 整個芬蘭,當時才350萬人,而蘇聯,則有1.8億。蘇聯有源源不斷的預備隊,芬蘭沒有。當雙方均無能一舉定勝負的武器時,戰爭拼的,就是人。
  • 在與納粹德國全面開戰前,蘇聯為什麼一定要大舉進攻芬蘭?
    然而在全球目光集中在納粹德國與西歐諸國身上的時候,蘇聯卻在1939年11月30日大舉進攻弱小的鄰國芬蘭,史稱「蘇芬戰爭(冬季戰爭)」。蘇聯的綜合國力遠勝芬蘭,但蘇軍在蘇芬戰爭中卻打得一塌糊塗,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蘇芬戰爭還導致蘇聯在國際輿論中陷入被動,間接影響了對納粹德國的備戰。那麼蘇聯為什麼要大舉進攻芬蘭呢?
  • 蘇芬戰爭:擁有巨大優勢的蘇聯為何被打的顏面盡失?
    蘇芬戰爭,又被稱為「冬季戰爭」,這是蘇聯與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激烈軍事衝突。從1939年11月蘇聯向芬蘭發動戰爭開始,到1940年3月芬蘭投降,看似時間短暫的戰鬥居然讓蘇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蘇聯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這樣慘勝還是讓蘇聯在國際上顏面盡失。
  • 「蘇芬戰爭」: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芬蘭為何能支撐近4個月?
    「蘇芬戰爭」發生在1939年11月,德國的野心初步展現,逐漸大膽的軍事行動也在不斷試探著英法兩國的底線。在希特勒的魔爪下,西歐形勢逐漸嚴峻。各方面發展初見起色的蘇聯也趁機希望分一杯羹。於是,蘇聯決定從北部鄰國芬蘭下手。
  • 蘇聯租借戈格蘭島,芬蘭為什麼寧可戰爭也不租?
    蘇聯最早是想和芬蘭談判,讓芬蘭割讓一些地盤給蘇聯。 蘇聯警告芬蘭:想和市場巨大的蘇聯做生意,先把戈格蘭島「租」給蘇聯。 對芬蘭來說,蘇聯實力強大,惹不起。可芬蘭又不想割讓地盤。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1939年9月,蘇聯在波蘭戰役中獲得波蘭東部的大面積領土,隨後在同年10月又脅迫波羅的海三國籤訂「共同防禦協定」。至此,蘇聯幾乎恢復了沙皇俄國在1914年歐洲部分的版圖,芬蘭作為蘇聯西部邊境最後一塊「失地」,早已被覬覦已久。10月14日,蘇聯對芬蘭施以外交脅迫,提出以「交換土地」的方式,獲得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等地區的領土,此項提議被芬蘭政府拒絕。
  • 冬季戰爭一觸即發,芬蘭軍隊應對方略
    1918 年,芬蘭內戰爆發。瑞典、德國支持的白軍和蘇俄支持的紅軍展開殘酷廝殺。最終,戰爭以芬蘭紅軍的失敗而告終。1920 年,隨著芬蘭內戰的結束,蘇俄和芬蘭政府在愛沙尼亞第二大城市——塔爾圖籤署和平協定。雖然蘇芬兩國已經建交並劃定邊界,但兩國的關係還是鬧得很僵。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馬伊尼拉村事件,冬季戰爭一觸即發。
  • 芬蘭戰事緊急,蘇聯近乎瘋狂的車輪戰
    從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爆發開始,12月芬蘭人在戰場上,近乎羞辱性的擊敗了入侵的蘇聯,幾乎整個1940年的1月,蘇軍都在進行重組,重新訓練和戰術思考,終於,新上任的鐵木辛哥將軍行動了。「鐵木辛哥的計劃,就是用野蠻而簡單的方式進行車輪戰……而芬蘭軍隊難以應對,對芬軍的壓力不只是體力上的,同時也是心理上的,他們沒有睡眠、溫暖和希望,最終……即使是芬蘭人也無力堅持"——William R.Trotter《冬季戰爭:1939—1940年的俄芬戰爭》芬蘭軍隊嚴重缺乏炮彈,以至於大炮只能在蘇軍直接地面進攻時才能開火
  • 二戰時蘇聯向芬蘭要什麼?其實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他也在被算計
    此後,芬蘭和蘇聯兩國又相繼在1931年出臺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932年出臺了《蘇芬和解專約》和1935年出臺了《蘇芬互助友好條約》等一系列條約。芬蘭正式成為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此時的芬蘭國,有著佔絕大多數的芬蘭本地民族和6-7%移來的瑞典民族。
  • 蘇芬戰爭因果概述,它對當時歐洲乃至二戰局勢的影響深遠!
    1939年8月末蘇德籤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此條約中秘密對東歐的國家進行分割,芬蘭在條約中被劃給蘇聯,同年9月初蘇德合圍波蘭並進行了分割。 與此同時蘇芬之間再次交涉,蘇聯在談判中提出的條件被芬蘭當場拒絕,蘇聯當時出於國土安全方面考慮,提出與芬蘭置換部分領土的要求,但芬蘭人拒絕了蘇聯的提議。
  • 淺談芬蘭維納莫伊嫩級戰列艦,它是如何成為,芬蘭海軍中堅力量
    在蘇德戰爭之前,蘇聯已經開始了戰爭,這場戰爭就是「蘇芬」戰爭。雖然對手是北歐小國芬蘭,但是這個國家也讓蘇聯吃盡了苦頭。比如世界狙擊之王,就是芬蘭的西蒙·海耶。他在「蘇芬」戰爭中,讓蘇軍非常膽寒,他因此被稱作「白色死神」。當然今天的主題是芬蘭的「維納莫伊嫩級岸防戰列艦」。
  • 「歐洲平頭哥」芬蘭曾配合德軍侵蘇,如何逃過嚴懲?及時退出戰爭
    不要過分渲染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高大形象,什麼「歐洲的平頭哥」云云,筆者個人的看法,芬蘭基於自己國家的利益,並沒有把自己死死地綁在軸心國的戰車上,某種意義上還成為了德國的「豬隊友」:第一,1939年蘇芬的冬季戰爭,讓小鬍子對蘇軍的戰鬥力產生了嚴重的誤判和鄙視,堅定了他對蘇開戰的決心;第二,在北線攻擊列寧格勒的戰役中,芬蘭軍隊從未取得決定性戰果,使德國北方集團軍群被粘死在冰天雪地中
  • 蘇芬戰爭蘇軍精銳師慘烈一戰,人數佔優被全殲,師長逃回被處極刑
    這就是蘇芬冬季戰爭中的拉特路之戰。蘇芬戰爭在1939年11月30日開始,由於兩國長期存在邊界糾紛,數次談判無果,蘇聯以「曼尼拉炮擊事件」為出兵理由對芬蘭宣戰。芬蘭的軍力和國力,當然連蘇聯的零頭也比不上,但這場戰爭大出風頭的不是蘇軍,而是處於弱勢的芬軍。
  • 蘇芬戰爭的爆發到底是誰的過錯?只因兩國在一連串事件中矛盾激化
    如果說起蘇芬戰爭的爆發,很多人會把責任一股腦的扔到蘇聯的頭上,認為是蘇聯無信無義而入侵了芬蘭。通常來說,這也是西方史學界多年的結論,將責任歸結於蘇聯。但是事情的爆發不會是單方面引起的,民族主義十分強烈的芬蘭未嘗也不是對戰爭的爆發毫無責任。今天我們則回顧那段歷史,在對歷史抽絲剝繭式的分析後,看看蘇芬兩國之間到底是如何爆發戰爭的。
  • 蘇芬戰爭,為何說是百年恩怨的了斷?誰是勝利者?
    所以從1938年開始,蘇聯開始和芬蘭就邊境問題展開談判。在談判中蘇聯表示德國對於蘇聯來說不值得信任,兩國之間很有可能會發生戰爭,蘇聯不能消極地在邊境等德國人入侵,必須採取一些主動的行動,防範德國人的入侵。因此要求將列寧格勒附近的蘇芬邊境向芬蘭城市維堡一側遷移,並要求芬蘭將北方的雷巴奇半島和南方的漢科半島部分領土讓給或租借給蘇聯。
  • 蘇芬戰爭:為何強大的蘇聯最後卻敗給了芬蘭?因一個錯誤決策
    戰爭給我們的第一感覺是輸贏如何,戰爭中的士兵氣勢如何。士兵們有沒有很好的在堅持和奮鬥,是否在體現著他們強大的戰鬥精神和國家信仰。而我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一個好的領導者。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會給一場戰爭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 小國的抗爭——冬季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為了拓展列寧格勒防禦縱深,於1939年10月5日緊急邀請芬蘭政府代表赴蘇談判。談判中,前蘇聯除建議蘇芬雙方籤訂互助條約,共同保衛芬蘭灣外,還進一步提出了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的要求,即要求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蘇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裡,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前蘇聯;把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前蘇聯,為期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