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蘇芬戰爭是1939年11月到1940年3月在北歐地區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雙方為世界頂級強國蘇聯和北歐小國芬蘭,戰爭打了足足有4個月,最終蘇聯獲得了勝利。在這場戰爭中芬蘭損失慘重,損失了十分之一的土地,丟失了卡累利阿等戰略要地,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二戰後都沒有恢復元氣。很多人認為蘇芬戰爭不該打,認為如果芬蘭接受蘇聯的條件作出讓步,芬蘭損失不會那麼大,芬蘭輸的不會那麼慘。那麼芬蘭選擇和蘇聯死磕是對還是錯?
先來看看當時的具體情況,先說下兩國的關係。芬蘭和蘇聯雖然關係非常緊張,但實際上兩國淵源頗深,芬蘭和蘇聯都是從沙俄分裂出來的,算得上是一家人。沙俄統治時期,芬蘭臣屬於沙俄,俄國沙皇兼任芬蘭大公,芬蘭和俄國人其實就是一家人。對於俄國統治芬蘭,芬蘭人其實並不排斥,而且非常願意接受沙俄的統治。沙俄統治時期,芬蘭具有高度的自治權,和一個獨立的國家差不多。由於擁有自主權,又有俄國人的保護,所以芬蘭獲得了難得的發展契機,長期的和平使得芬蘭經濟增長很快,人民生活非常富裕。當時俄國人非常羨慕芬蘭的生活,但想成為芬蘭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的芬蘭和俄國關係就和現在我們和香港差不多。芬蘭的地位和富裕程度可見一斑。
俄國十月革命後,由於沙皇被推翻,芬蘭人認為他們和蘇聯已經沒有了合作的基礎,加上對蘇聯的不信任,所以芬蘭宣布獨立,從此和蘇聯分道揚鑣。不過蘇聯並沒有打算讓芬蘭離開,蘇聯很快策動芬蘭國內的布爾什維克進行起義,結果激怒了芬蘭,芬蘭從此由親俄走向反俄,兩國越走越遠。蘇聯對家門口的這個反蘇政權自然是非常排斥的,把芬蘭視為眼中釘,不過蘇聯也沒打算怎麼樣芬蘭,畢竟芬蘭對蘇聯沒什麼威脅,當時蘇聯自己的處境也不怎麼樣。不過二戰爆發後,隨著歐洲形勢的發展,加上蘇聯實力的增長,蘇聯考慮到自己的安全,加上野心的膨脹,所以開始打芬蘭的主意。
由於擔心德國從芬蘭進攻蘇聯,所以蘇聯向芬蘭提出交換領土。蘇聯提出了一個他們認為相對合理的方案,用奧涅加湖地區的5000平方公裡土地去換卡累利阿地區約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儘管奧涅加湖地區的土地價值比不上卡累利阿的土地,但對於一向侵略成性、不給就搶的蘇聯來講,這已經非常給芬蘭人面子了。此外,對於蘇聯提出的租借漢科半島和拆除卡累利阿地峽的防線也不是不能接受,因為蘇聯提出和芬蘭籤訂互助條約,承諾向芬蘭提供保護。
不過對於蘇聯提出的條件,芬蘭根本不願意接受。因為芬蘭人認為蘇聯提出的條件太過苛刻,而且蘇聯人向來言而無信。如果真按照蘇聯提出的條件拆除了防線,割讓和租借土地,芬蘭將沒有任何安全可言。雖然蘇聯答應提供保護,但蘇聯能不能保護自己是一方面,更嚴重的是一旦蘇聯對芬蘭發動入侵,芬蘭只能束手就擒,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所以經過權衡利弊,芬蘭人斷然拒絕了蘇聯的條件,選擇了和蘇聯頑抗到底。蘇聯人對芬蘭的不識時務非常惱怒,很快對芬蘭發動了入侵。就這樣,蘇芬戰爭爆發了。在蘇芬戰爭中,芬蘭人表現出了高昂的愛國熱情和戰爭素養,加上西方的幫助,芬蘭人狠狠的教訓了蘇聯人,讓蘇聯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儘管最終芬蘭戰敗割讓了大片土地,但芬蘭保持了國家的獨立,而且讓蘇聯有所忌憚,不敢再隨便打芬蘭的主意。事實證明,芬蘭人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蘇芬戰爭結束沒多久,接受蘇聯條件的波羅的海三國就被吞併了。芬蘭人用行動證明,和強盜是沒有道理可講的,只有拳頭才能保衛自己的利益。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想要了解更多歷史故事記得下期不見不散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