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爭,為何說是百年恩怨的了斷?誰是勝利者?

2020-12-19 桃花石雜談

20世紀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已經完整的過去了的世紀,所以從史料的角度來看,20世紀是一個最好研究的世紀。但它其實也是一個最難研究的世紀,因為人們對於這一世紀各個事件的視角與觀點也非常多樣。我們今天要說的蘇芬戰爭就是這樣一個事件。應該說這場戰爭在20世紀,並不算一場特別重要的戰爭。但是因為它涉及許多複雜的歷史背景,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再加上它牽扯到本身話題性就很強的蘇聯,所以也成為了一個相對熱門的小眾話題,今天桃花石雜談也來和大家一起談一談蘇芬戰爭的前前後後。

俄羅斯與芬蘭的一國時期

當然蘇聯和芬蘭的關係首先是兩個國家的關係,但是如果僅僅這樣簡單的定義這兩個國家的關係其實也是一葉障目了。因為蘇聯以及俄羅斯和芬蘭之間,其實有著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瓜葛。

首先在歷史上,芬蘭比較早就成為了瑞典的一部分。但關注桃花石雜談的許多朋友恐怕都知道,芬蘭人在歐洲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民族。因為芬蘭這個民族的早期歷史雖然也蒙著重重迷霧,但無論是其本民族的歷史傳說還是現代語言學分析都顯示,芬蘭這個民族最早是從亞洲遷居歐洲的。所以芬蘭語是歐洲大陸為數不多與印歐語系沒有任何關係的語言。因此,雖然芬蘭人在千百年的密切接觸中,與其他三個北歐民族也產生了許多共同點,但彼此之間的差異也仍然是非常明顯的。

瑞典的領土曾包括芬蘭

所以儘管芬蘭人因為實力上的巨大差距只能接受瑞典的統治,但對於其統治卻也並不滿意。而在公元1807年,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法國皇帝拿破崙籤署了《提爾西特條約》,在兩國之間實現停戰,並暫時結成了同盟。這個條約的核心內容是,法國承諾幫助俄羅斯對抗宿敵奧斯曼帝國,而俄羅斯則同意加入法國的大陸封鎖政策,幫助法國削弱英國的實力。

之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要求瑞典也遵守《提爾西特條約》的相關內容,加入針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而和俄羅斯本身就有積怨而且非常討厭拿破崙的瑞典,當然不可能輕易就範,於是在英國支持下,公開拒絕了俄羅斯的要求。在此之後,俄羅斯和瑞典之間就爆發了戰爭,而戰爭的主戰場就是今天芬蘭所在的這塊區域,因此這場戰爭也被稱為芬蘭戰爭。戰爭的結果是俄羅斯取得了勝利,瑞典人被逐出了芬蘭。但也許是俄羅斯人也意識到芬蘭人的獨特性,所以在將瑞典人逐出之後,俄羅斯並沒有直接佔領芬蘭,而是讓芬蘭人自己建立了芬蘭大公國,給予了其自治地位。

芬蘭戰爭後瑞典割讓給沙俄的領土

當然芬蘭大公國的自治是在俄羅斯帝國管轄下的自治,其統治者是要百分之百聽命於俄羅斯沙皇的。而在公元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的失敗對俄羅斯產生了很大刺激,隨後俄羅斯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現代化改革。而芬蘭大公國的工業、文化和教育系統在這一過程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因為其自治地位,芬蘭語在芬蘭國內的重要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所以芬蘭大公國對於沙俄的統治總體上是接受的。但俄羅斯控制芬蘭的目的,肯定不是讓芬蘭人建立自己的民族意識,所以在公元1898年,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取消了芬蘭的自製,開始在芬蘭推行俄羅斯化政策。1908年尼古拉二世還剝奪了芬蘭議會的一切權力,強化了在芬蘭推行的俄化政策,但這一舉措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發了芬蘭人的民族主義情緒。

芬蘭的獨立與內戰

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還派出了大量將領和士兵作為俄軍的一部分為其出戰。同時因為當時芬蘭的主要產業是生產黃油和牛奶,受到戰時需求大量增加的刺激,芬蘭的經濟在一戰期間還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繁榮景象。但沙俄在一戰戰場上不斷遭遇慘敗,同時巨大的戰爭消耗使其國內大部分地區的政治經濟體系很快走向崩潰,最終導致了二月革命的發生,沙皇統治被推翻。

在此之後,芬蘭也跟隨俄羅斯的政治變化恢復了議會的權力。而在這裡我們要再次強調的是,直到此時,芬蘭都還是俄羅斯境內的一個區域,所以芬蘭的政治局勢其實跟俄羅斯其他地區差別並不是特別大。此時芬蘭境內也出現了兩個主要的政治勢力,即與俄羅斯紅色力量聯繫非常密切的芬蘭左翼,以及由保守派、自由派和代表舊貴族利益的團體結成的右翼力量。他們和俄羅斯其他地區一樣,矛盾不斷加深,對抗越來越激烈,而且開始各自組建各自的軍事力量。但與俄羅斯其他地區不同的是,此時芬蘭的民族主義迅速高漲,以至於很快爭取芬蘭獨立成為了芬蘭左右翼勢力的共同目標。

芬蘭白軍

1917年12月4日,芬蘭議會通過《芬蘭獨立宣言》,之後芬蘭政府和其境內的左翼社民黨分別向剛剛發生了十月革命俄羅斯派出代表團,爭取蘇俄政府同意其獨立。而蘇俄政府經過權衡認為:在俄羅斯核心區域爭取領導權,保持政權穩固才是其核心目標,為了集中力量達成這個核心目標,放棄芬蘭這樣的邊遠地區也是其不得不做的犧牲,所以同意承認芬蘭獨立地位。

芬蘭紅軍

這樣芬蘭就獲得了獨立,但很快其國內的左右兩派勢力就發展到勢同水火,最終分別組建了白軍和紅軍,使芬蘭在1918年1月也陷入內戰之中。其實看到這裡大家也可以感到,芬蘭內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廣義的俄羅斯內戰的一部分,但因為蘇俄政府從一開始定下的戰略就是在俄羅斯核心區域贏得勝利,所以對芬蘭紅軍的支持自始至終非常有限,但芬蘭白軍則得到了在一戰中正垂死掙扎的德國的強力支持,德國不但在其境內的洛克斯特為芬蘭白軍培訓了大批軍事人員,還向芬蘭派出了兵力達到1.5萬人的波羅的海師,直接支持芬蘭白軍作戰。最終在德國的強力支持下,芬蘭白軍迅速在內戰中佔據了上風,1918年5月,芬蘭內戰結束,白軍取得勝利。

蘇芬戰爭的前因後果

此時蘇俄政府雖然對芬蘭內戰的結果並不開心,而且兩國之間還爆發了一定程度的衝突,芬蘭的一些民兵在1918年和1919年還曾先後兩次攻入在沙俄時期不屬於芬蘭卻有芬蘭人居住的卡累利阿和奧洛涅茨地區,但都被蘇俄挫敗。不過因為蘇俄當時也面臨內憂外患,在1920年還與和芬蘭情況類似的波蘭爆發了波蘇戰爭,所以也無意再和芬蘭為敵,因此兩國在1920年10月14日籤署了《塔圖爾和約》,宣布停戰。而這份和約在一定程度上對芬蘭非常有利,因為在其中蘇芬邊界被確定在了離列寧格勒只有25公裡的地方,使列寧格勒成為了一座邊境城市,而這一點後來讓蘇聯始終感到非常不舒服。

在此之後,芬蘭也沒有放棄佔領卡累利阿地區的企圖,在1921年還允許其境內的民兵進入卡累利阿地區,支援當地人的暴動。而蘇聯則也收容了芬蘭紅軍的殘餘勢力,在1922年還跨境對芬蘭發動了襲擊。

蘇芬戰爭爆發前部署在邊境叢林的芬軍

所以在芬蘭獨立之後,芬蘭和蘇聯之間的關係其實一直都不算太好,而蘇芬邊境就在列寧格勒市旁邊更讓蘇聯感到非常頭疼。所以從1938年開始,蘇聯開始和芬蘭就邊境問題展開談判。在談判中蘇聯表示德國對於蘇聯來說不值得信任,兩國之間很有可能會發生戰爭,蘇聯不能消極地在邊境等德國人入侵,必須採取一些主動的行動,防範德國人的入侵。因此要求將列寧格勒附近的蘇芬邊境向芬蘭城市維堡一側遷移,並要求芬蘭將北方的雷巴奇半島和南方的漢科半島部分領土讓給或租借給蘇聯。而作為交換,蘇聯則願意將與芬蘭接壤的東卡累利阿地區部分領土讓給芬蘭,而這一地區的領土面積是蘇聯要求芬蘭讓給自己領土面積的兩倍左右。

因為這一交換對於芬蘭來說其實並不太吃虧,所以當時芬蘭政府內部也有人傾向於接受蘇聯的條件,但最終經過激烈爭論,芬蘭還是拒絕了蘇聯的要求。而芬蘭政府也向蘇聯提出了自己的領土交換方案。在他們的方案裡,雙方領土交換之後,列寧格勒距蘇芬邊境的距離將從30公裡左右延長到60公裡左右,但這完全達不到蘇聯想為列寧格勒建立戰略緩衝區的需要,所以蘇聯也拒絕了芬蘭的領土交換建議。

戰後退出維堡的芬蘭軍隊

而在此後不久的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就爆發了。應該說在戰爭中芬蘭人為了保衛國土,打的非常英勇,給蘇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現代的一些研究認為,芬蘭在蘇芬戰爭中陣亡軍人總數在2.5萬到4.8萬人之間,而蘇軍的陣亡人數則在6萬到16萬人之間,所以從陣亡人數這個角度講芬蘭無疑要少得多。但如果就此說芬蘭在蘇芬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則還是有些偏頗的。因為戰爭的結果是芬蘭將11%的國土割讓給了蘇聯,其中甚至還包括其第二大城市普裡和其國內大部分的工業區,遠遠超過了戰前談判中蘇聯所要求的領土,而這些領土上擁有芬蘭30%的經濟資產,所以從戰爭角度,芬蘭其實無疑是失敗的一方。

蘇芬戰爭後芬蘭割讓給蘇聯的領土

當然認為芬蘭獲得了勝利的說法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它的理由是蘇聯發動蘇芬戰爭時的目標是完全佔領芬蘭全境,將芬蘭併入蘇聯國土之中。支持這種觀點的主要理由是蘇聯在蘇芬戰爭期間建立了由其控制的「芬蘭民主共和國」政府,而且有人認為蘇聯高層在1939年就已經決定要全面恢復沙俄時期的所有領土,也就是要完全吞併芬蘭。但這種觀點其實在國際上也是有爭議的,因為在二戰期間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後,芬蘭也迅速出兵重新奪回了之前割讓給蘇聯的領土。但在二戰末期蘇軍反攻時,憑當時蘇聯的軍事實力橫掃芬蘭並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蘇聯只是要求芬蘭把之前奪回的領土重新交給蘇聯就完事了,並未採取任何行動去重新吞併芬蘭。所以一些學者也認為,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目標從一開始就不是完全吞併芬蘭,而確實是想為列寧格勒創造出戰略緩衝空間。

所以蘇芬戰爭雖然只是一場持續了4個月的局部戰爭,但從不同視角看待這場戰爭所能得出的結論也還是有很大差異。從芬蘭是否滅國這個角度上講芬蘭肯定是達成了目標,但如果從雙方之前的談判和二戰之後的最終結果來看,蘇聯也通過蘇芬戰爭達成了自己的戰略目標。

相關焦點

  • 當年的蘇芬戰爭,蘇聯為什麼不一舉吞併芬蘭?蘇聯還是明智
    1939年,當時的蘇聯在與德國瓜分完波蘭之後,便將矛頭對準了北歐小國芬蘭,並在隨後發動了蘇芬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蘇聯可謂是傷亡慘重,雖然說獲得了一部分的利益,但最後還是落得個聲名狼藉的下場。當時的蘇聯為什麼不選擇,直接一舉吞併芬蘭呢?
  • 蘇芬戰爭:擁有巨大優勢的蘇聯為何被打的顏面盡失?
    蘇芬戰爭,又被稱為「冬季戰爭」,這是蘇聯與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激烈軍事衝突。從1939年11月蘇聯向芬蘭發動戰爭開始,到1940年3月芬蘭投降,看似時間短暫的戰鬥居然讓蘇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蘇聯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這樣慘勝還是讓蘇聯在國際上顏面盡失。
  • 蘇芬戰爭的爆發到底是誰的過錯?只因兩國在一連串事件中矛盾激化
    如果說起蘇芬戰爭的爆發,很多人會把責任一股腦的扔到蘇聯的頭上,認為是蘇聯無信無義而入侵了芬蘭。通常來說,這也是西方史學界多年的結論,將責任歸結於蘇聯。但是事情的爆發不會是單方面引起的,民族主義十分強烈的芬蘭未嘗也不是對戰爭的爆發毫無責任。今天我們則回顧那段歷史,在對歷史抽絲剝繭式的分析後,看看蘇芬兩國之間到底是如何爆發戰爭的。
  • 蘇芬戰爭,百萬蘇聯大軍為何拿不下小小芬蘭,還差點被反殺?
    反殺不至於,但對於蘇聯來講,慘勝芬蘭也相當於是敗了,我覺得更嚴重的後果是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的實力,並在一年之後和芬蘭一起給了蘇聯一個大大的驚喜(二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整一代蘇聯男人幾乎全部死亡),在芬蘭他們叫做繼續戰爭,意思是蘇芬戰爭的延續。
  • 蘇芬戰爭因果概述,它對當時歐洲乃至二戰局勢的影響深遠!
    蘇芬戰爭爆發原因: 蘇芬戰爭背景複雜,芬蘭於17世紀初被沙皇俄國收為附屬國。 因此,一些參加過「蘇芬戰爭」的芬蘭老兵總是自豪地說,每一名倒下的芬蘭士兵,10名蘇聯士兵將為此付出代價。然後問題出現了,為什麼芬蘭能把強大的蘇聯打得這樣狼狽呢?這裡綜合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 韓戰,朝韓兩方到底誰是真正的勝利者?
    1950年爆發的韓戰,是一場改變東亞格局的戰爭。這場血戰整整歷時三年,傷亡數百萬軍民百姓,損耗數百億軍費物資,最終以雙方的妥協而告終。朝鮮停戰協議籤訂後,朝韓雙方都聲稱自己是最後的勝利者,時至今日,他們仍然如此宣傳。那麼,朝韓兩方到底誰是真正的勝利者呢?
  • 再看1939年蘇芬戰爭,反正落得聲名狼藉,蘇聯何不直接吞了芬蘭?
    再看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波蘭究竟為何暗中支持萬裡之外的日本?1920年2月,芬蘭與正在打蘇波戰爭的蘇俄政府籤訂了塔爾圖條約。在兩國的邊界劃分上,芬蘭得到非常理想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距當時的彼得格勒僅30公裡,北部與東部邊界也超出大公國時期,不僅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貝柴摩。據此,之後芬蘭和蘇聯的關係自然好不到哪去。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逐漸被避彈外形流暢的 SSH-40 式頭盔取代 一場結局失敗的榮譽之戰 蘇芬戰爭是第一次在極寒地區展開集團化作戰的現代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升級前的序篇,軍服裝具和後勤保障也第一次成為影響戰爭進程的重要因素。
  • 蘇芬戰爭中芬蘭損失慘重,芬蘭選擇和蘇聯拼命是對還是錯?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蘇芬戰爭是1939年11月到1940年3月在北歐地區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雙方為世界頂級強國蘇聯和北歐小國芬蘭,戰爭打了足足有4個月,最終蘇聯獲得了勝利。在這場戰爭中芬蘭損失慘重,損失了十分之一的土地,丟失了卡累利阿等戰略要地,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二戰後都沒有恢復元氣。
  • 蘇芬戰爭:為何強大的蘇聯最後卻敗給了芬蘭?因一個錯誤決策
    戰爭給我們的第一感覺是輸贏如何,戰爭中的士兵氣勢如何。士兵們有沒有很好的在堅持和奮鬥,是否在體現著他們強大的戰鬥精神和國家信仰。而我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一個好的領導者。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會給一場戰爭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 硬核FPS《風起雲湧2:越南》Mod「蘇芬戰爭」推出!
    發行商Tripwire Interactive旗下表現越戰戰場的多人硬核FPS遊戲《風起雲湧2:越南(Rising Storm 2: Vietnam)》的大型MOD「蘇芬戰爭-冬季戰爭(Talvisota - Winter War)」現已在Steam正式推出(
  • 「蘇芬戰爭」: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芬蘭為何能支撐近4個月?
    「蘇芬戰爭」發生在1939年11月,德國的野心初步展現,逐漸大膽的軍事行動也在不斷試探著英法兩國的底線。在希特勒的魔爪下,西歐形勢逐漸嚴峻。各方面發展初見起色的蘇聯也趁機希望分一杯羹。於是,蘇聯決定從北部鄰國芬蘭下手。
  • 蘇芬戰爭蘇軍精銳師慘烈一戰,人數佔優被全殲,師長逃回被處極刑
    1940年1月6日,在蘇芬邊境的拉特公路南段,爆發了一場經典的戰役。在這場戰役裡,蘇軍第44步兵師連同第163師的一部被芬軍消滅,損失9000多人,芬軍的只有輕微的400多人損失。這場戰役被外國軍事學院列為「以寡擊眾」的經典戰役。
  • 蘇芬戰爭中步坦協同失敗的典型戰役——蘇馬村之戰
    1939年11月30日,蘇軍以「曼尼拉炮擊事件」為由,向芬蘭發動了全線進攻,蘇芬冬季戰爭開始。戰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39年11月30日到12月31日。這一階段,由於各種原因,蘇軍雖然實力比芬軍強大許多,卻在極地的冰雪中遭遇了不小的失敗。
  • 相聲百年恩怨之張壽臣:真正的相聲老祖,與馬三立勢同水火?
    大家好,今天是「相聲百年恩怨」第二篇。這篇文章講一下相聲界兩位大宗師級藝人的恩怨糾葛,就是張壽臣和馬三立。 如果說70年代以後相聲藝人管馬三立叫「老祖」是崇拜到不知道怎麼稱呼了的話,那張壽臣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相聲老祖」。
  • 曠日持久的「百年戰爭」,最終的受益者是英國還是法國?
    為了紀念戰爭帶來的劃世紀的影響,後來的世界史學家們,將英法這段時間的戰爭命名為「百年戰爭」。英法百年戰爭戰爭爆發的歷史淵源百年戰爭之所以爆發,與英法兩國的歷史恩怨密不可分。雖然這場戰爭開始於1337年,但是在開戰之前,兩國就已經劍拔弩張,恩怨頗深了。關於英法兩國的恩怨宿仇,應該從兩國的王室家族的內部爭鬥說起。其實,早在12世紀,英國王室就在法國擁有大量的自留領地。這個王室就是當時在法國大量圈地的「金銀花家族」。金銀花家族在法國一點也沒有把自己當做外人看待,相反的,還對外宣稱自己是從屬於法國的諸侯,為自己的圈地行為尋找藉口。
  • 小國的抗爭——冬季戰爭
    冬季戰爭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蘇芬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分領土
  • 蘇芬戰爭中最經典的戰役,芬軍如何以少勝多,擊潰蘇軍兩個精銳師
    蘇芬冬季戰爭在1939年11月30日爆發,持續不到半年,意義卻不小,它是二戰的前奏,影響了德軍的戰略意圖和蘇軍的軍事理念。蘇奧木薩爾米之戰,是冬季戰爭裡最著名的一戰。它是蘇奧木薩爾米—拉特路會戰的一部分。
  • 二戰時期,蘇芬戰場上的西蒙·海耶狙殺了多少蘇聯人?
    此時早已參軍的西蒙·海耶,也參加了蘇芬的這次戰爭,並開啟了他狙擊手生涯的傳奇經歷。據統計在戰爭中被西蒙·海耶確認擊斃的紅軍人員共有505人是出自於他之手,除此之外,他在輕機槍上也殺害了近200人總共有70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