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2020-12-09 騰訊網

現代意義上的軍服,起始自17世紀中後期的歐洲。當時的各國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發現了建立常備軍團制度的迫切需要。隨著火藥在軍事中的大量應用,作戰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近身擊打搏殺不再是殺傷敵方的唯一方法,防禦性質的硬質鎧甲逐漸失去存在價值。為了便於士兵減輕額外負荷,更加輕便的使用燧發槍,紡織材料製作的軟質制式服裝逐漸成了軍人的重要身份象徵。

為了激發官兵的榮譽感,當時的歐洲諸國窮極可能為軍隊設計最為威武華美的軍服。戰爭是科學的催化劑,同樣也在促進軍服的發展。在隨後二百餘年的戰爭,各國的軍服經歷了面料和式樣的革新,風格更趨於簡化和統一,更加側重於功能和實用。

1937年,十月革命勝利20周年閱兵式上的蘇軍士兵,頭戴M36式鋼盔,身穿M35式冬季制服,M36式鋼盔外形與法國M1916式亞德裡安型頭盔類似,經過戰爭初期大量消耗,很快就退出了蘇軍列裝,逐漸被避彈外形流暢的 SSH-40 式頭盔取代

一場結局失敗的榮譽之戰

蘇芬戰爭是第一次在極寒地區展開集團化作戰的現代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升級前的序篇,軍服裝具和後勤保障也第一次成為影響戰爭進程的重要因素。

1939年9月,蘇聯在波蘭戰役中獲得波蘭東部的大面積領土,隨後在同年10月又脅迫波羅的海三國籤訂「共同防禦協定」。至此,蘇聯幾乎恢復了沙皇俄國在1914年歐洲部分的版圖,芬蘭作為蘇聯西部邊境最後一塊「失地」,早已被覬覦已久。10月14日,蘇聯對芬蘭施以外交脅迫,提出以「交換土地」的方式,獲得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等地區的領土,此項提議被芬蘭政府拒絕。

芬蘭防務委員會主席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CarlGustaf Emil Mannerhei)作為芬蘭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從1939年秋季就開始以軍事演習的名義,將芬蘭軍隊化整為零,分批部署到前線。芬蘭官兵有充分的時間熟悉地形,測量炮兵射擊參數,完備防禦陣線。但是,芬蘭可以部署的部隊加上預備役僅有22萬人,戰爭中幾乎是傾全國之力進行防禦作戰。

芬蘭軍隊的防禦重點從最初就被圈定為卡累利阿地峽,那裡有歷時13年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這條防線長達135公裡,最大縱深95公裡,密布著防禦工事、碉堡和地雷。芬蘭國土的森林覆蓋面積將近70%,湖泊則達18萬個之多,與之連接的河流蜿蜒曲折,形成了複雜的水路網絡。冬季時溫度將會達到零下30—零下40攝氏度,大面積的冰凍,雖然可以削弱湖泊沼澤的遲滯問題,但是密布的森林地帶缺少足夠的公路,不利於大規模軍團實施推進。1939年11月30日,蘇聯以馬伊尼拉村遭受芬蘭不明炮擊為由,在蘇芬邊境發起了北部、中部、南部3個方向的全線進攻,計劃將芬蘭軍隊分割切斷,令其防線無法首尾呼應。

當時芬蘭軍隊已經基本換發M36式制服,這種制服的式樣與歐洲當時主流軍用制服基本一致,五粒紐扣的獵裝式上衣,下著馬褲和皮靴,制服顏色為灰色,配色有些近似於德軍的田野灰色。冬季配發的制服含有較高的羊毛成分,緻密厚實的面料有很好的保暖效果,另外冬季還會配發有帶護耳的M39式羊毛護耳帽。

芬蘭軍隊善於利用各種來源的服裝改良單兵裝備,獵人冬季使用的手套和皮氈混合的高筒拉普蘭式靴子,都是經過多年野外作業檢驗的戶外護具。帶風帽的全白色偽裝服大量取材於與床單一樣的布料,這些便於製造且易用的民用服裝和用具,很快變成制式服裝配發給軍隊。當戰爭降臨時,芬蘭人民主動向前線官兵捐贈了大量防寒保暖衣物,有效補充了自開戰以來因緊急動員而帶來的物資缺口。

芬蘭軍隊缺少足夠的摩託化車輛,因此很早就開始著手改良單兵裝備和步兵戰術。冬季的漫天冰雪成為芬蘭軍隊最好的戰場,狙擊手在芬蘭軍隊是一個獨立兵種,3-5名狙擊手組成一個小隊,採取獨立遊擊的方式投入前線。這些身穿白色偽裝服的狙擊小組,如同掠過冰雪大地上空的死神。

蘇芬戰爭時期,身穿白色偽裝服的芬蘭士兵,芬蘭軍隊善於利用各種來源的服裝改良單兵裝備,帶風帽的全白色偽裝服大量取材於與床單一樣的布料。蘇軍在戰爭初期,配發的是M35式制服,頭戴「布瓊尼」野戰便帽,身穿長大衣,手持M1891莫辛-納甘步槍。蘇聯士兵的著裝形象,與「紅星勳章」的正面造型幾乎完全一樣。

這些身著單薄的M35式野戰服的蘇軍士兵行進困難,就像雪地裡笨拙的麋鹿。芬蘭漫長的冬季,白晝只有短短的7個小時,夜間的溫度很快會下降至零下30—零下40攝氏度,一旦被冰雪浸溼的卡其布製成的軍服沒有及時乾燥,在夜晚徹骨的寒風中,很快就會被凍成堅硬的外殼。輕則會造成凍傷,重則失去生命。這些大批的非戰鬥減員需要醫療救治,為本已捉襟見肘的蘇軍補給增加了更大的難度,嚴重降低了蘇軍的戰鬥力。

蘇芬戰爭時期被芬蘭軍隊抓獲的蘇聯士兵,他頭上戴的「布瓊尼」帽,雖然也有下翻的單薄護耳,但無法抵禦芬蘭冬天的嚴寒,容易造成頭頸部的凍傷,而正前方的紅色五星成了最佳的瞄準目標。

出於全軍自上而下對蘇芬戰爭的過分樂觀情緒,參戰官兵配發裝備的服裝鞋靴缺乏實用性,且保暖性不足。由於後勤部門對芬蘭冬季惡劣的環境和交通準備不足,後勤運輸調配的低效率,後續補充的白色偽裝服、護耳帽等急需的冬季軍服和裝具,又無法及時配給到前線蘇軍手中。

戰役初期,過分樂觀的蘇軍官兵以為憑藉坦克和大炮,就可以嚇退對方,然後步兵們就可以喝著伏特加,愉快地接受芬蘭軍隊投降。但芬蘭軍隊利用靈活的戰術,不動聲色地藉助環境優勢,切斷蘇軍補給線,大批消滅著困在冰雪中的蘇軍。蘇軍高級軍官缺少這種寒冷地區的作戰經驗,面對這種靈活的阻滯後殲滅的遊擊戰,深感無力施展。到了12月,芬蘭軍隊甚至在多處局部戰線向陷入防禦的蘇軍發起了進攻,反而向蘇軍發起了分割和包圍。

這場歷經3個多月的戰爭,據最近時期的考證,芬蘭軍隊48243人陣亡與失蹤。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公布的蘇軍數據是,陣亡71214人、失蹤39369人。芬蘭以較低的損失,換來了一場結局失敗的榮譽之戰,並由此損失了4萬平方公裡土地,超過10%的國土面積。但蘇芬戰爭極大地激發了芬蘭人的愛國情緒,大批預備役軍人開赴前線,加入保衛祖國的戰爭。

蘇芬戰爭時期,頭戴M39式羊毛護耳帽的芬蘭軍隊使用彈弓向蘇聯士兵發射手榴彈。 戰役初期,過分樂觀的蘇軍官兵以為憑藉坦克和大炮,就可以嚇退對方,但芬蘭軍隊利用靈活的戰術,不動聲色地藉助環境優勢,切斷蘇軍補給線,大批消滅著困在冰雪中的蘇軍

漫長的凍土

蘇德戰爭是一場兩個強大的對手都等待了很久的較量。這場鋼鐵角逐的結果將會最終決定世界格局的未來走向。1941年夏天開始的這場戰爭之初,德國人取得了一系列空前的勝利。幅員廣闊的蘇聯仿佛永遠有可以退守的防線,史達林和他的將軍們終於拖住了德國人疲憊的進攻節奏。當寒冷的冬季降臨時,一望無際的凍土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就仿佛是看不到邊際的天然防禦屏障。

德國由於對進攻蘇聯的進度缺少足夠的準備,冬季軍服缺口很大,嚴重缺少冬季軍服、大衣、厚靴子、棉耳帽等,當時實際運抵前線的冬季軍服僅夠稍多於10%的部隊使用,因此大部分德軍官兵只能穿著夏季軍服作戰。

在戰爭中就地取材繳獲的敵方裝具,既能及時補充自用,也是老兵們炫耀資深的搶手道具,圖為1945年頭戴繳獲德軍M42式頭盔的蘇軍官兵(前排中、右),身穿經典的套頭衫

戈培爾向全國發表演講,號召德國人民向前線將士募捐禦寒衣物,這次運動成功募集到了大批的衣物,但是運抵到蘇德邊境時卻受到了滯留。由於蘇聯的寬軌與德國的窄軌互不兼容,鐵路改軌的進度降低了鐵路運輸的效率,有限的運力需要優先供給武器裝備和燃料物資,冬季軍服基本運抵前線幾乎延滯到了1942年1月。進攻受阻的前線德軍只能就地籌集禦寒衣物,各種式樣參差不齊的衣物和保暖物資被從當地徵用,甚至還會從陣亡的蘇軍官兵身上取得衣物,被這些式樣奇特的衣物包裹起來的德軍官兵,顯得狼狽不堪。

套頭衫在蘇軍服役了半個世紀

蘇軍在蘇德戰爭初期佩戴的是M36式和SSH-40式頭盔,前者外形與法國M1916式亞德裡安型頭盔類似,經過戰爭初期大量消耗,很快就退出了蘇軍列裝,逐漸被避彈外形流暢的SSH-40式頭盔取代。這種工藝大為簡化的頭盔僅通過束縛三塊內襯的束繩,來實現簡單的調節尺寸,外層也為單色塗裝,取消了蘇芬戰爭時期顯眼的紅色五星。舒適輕便的M35式船形帽也深受蘇聯士兵喜愛,也常用於日常和作戰時佩戴。

軍服上衣為經典的套頭衫(Gimnasterka),這種半開襟上衣的式樣同樣繼承自沙俄時期,分為卡其布制的夏裝和呢絨制冬裝兩種面料。在蘇軍服役了半個世紀,其間經歷了數次軍服換裝,但套頭衫的基本式樣一直被保留下來,直到M69式換裝時才被全部替換。

蘇軍在冬季還裝備了M31式冬季大衣,這是一種使用完整羊皮製作的冬季大衣,內翻的羊毛內襯,保暖效果非常出色。1941年7月,從遠東地區外貝加爾軍區的16集團軍和西伯利亞集團軍的24集團軍整編至西部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這些來自遠東的增援部隊,由於長期部署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配發了完善的冬季軍服和裝具,幾乎都裝備了M31式冬季大衣的官兵,不僅讓德軍羨慕不已,也讓友鄰部隊大為眼紅。

鞋靴為統一制式產品的黑色或褐色的長筒靴子,材質是鉻鞣工藝加工的牛皮,軍官的皮靴多為牛犢皮或羊皮的全皮製成,士兵的皮靴是下半部皮製,上半部漆布或人造皮革的搭配而成,在戰爭中後期還有更為廉價的全漆布製成的靴子。另外,美英援助的鞋靴也在廣泛配發給前線官兵。

裹腳布是俄羅斯人特有的傳統習慣,使用一塊邊長約為40釐米的方形棉布或絨布,按照特定的方法裹在腳上,再套上皮靴。這種看似陳舊的傳統方式可以充分填充腳與靴子之間的空隙,避免了當年工藝粗糙的硬質皮靴對腳的磨傷。這些服裝廠的生產邊角料,既能保護雙腳,又可以降低後勤生產壓力,不經意的同時解決了兩個戰爭時期的重要問題。

戰爭時期蘇軍大批配發的是一種簡易的背囊式樣的M39式帆布背包,它的外形很像一個以細繩捆綁收口的帆布口袋,帆布背帶縫製在袋身,用金屬扣環調節長度,實際使用感覺有些像現在馬拉松比賽大量發放的領物袋。袋內可以放置衣物、乾糧、罐頭等各式日用品。

1941年,莫斯科,炮兵學院的蘇聯士兵練習完後將帶刺刀的步槍放歸原位,斜挎一個貌似「乾糧袋」式樣的東西,實際上是一件被仔細摺疊成條狀的長款軍服

德軍軍服和裝具

德軍在東線戰場裝備的野戰軍服主要為M40、M41、M42、M43式,這四種野戰軍服都演化自M36式野戰軍服,形制大致相似,主要區別是服裝材質的羊毛含量和紐扣的材質等涉及生產成本的細節,軍服的顏色為原野灰色。最後期裝備部隊的M44野戰服很大程度上區別於以往式樣,採用下擺收緊的短夾克式版型。實際作戰穿著時,可以減少軍服對實施戰術動作的妨礙,短小的軍服式同時也節省了布料。德軍對軍服和裝具的功能區分,就像他們對機械製造一樣執著。例如鞋靴的裝備,空軍、海軍、山地部隊、炮兵、坦克兵、突擊炮兵多為輕便的短幫皮靴,陸軍官兵統一配發的是皮革或人造皮革的長筒行軍靴,軍官可以定製馬靴,由於來源不統一,版型有所差異。皮質重型Y帶是德軍在單兵裝具領域的一項重要改進,在配合腰帶使用時,Y帶可以有效地用肩部和腰部分散負載的裝具重量,進而達到提高士兵在行軍時的負荷和舒適度。Y帶分為M40和M42兩種。

德軍的野戰褲相比上衣的複雜演化,在生產過程中改良變化較少,分為M37式和M43式。M37式為傳統的搭配內用Y型吊褲帶的直筒褲,式樣少許類似普通的民間長褲。在蘇德戰爭初期,穿M37褲的士兵需要穿著長筒行軍靴。M43式野戰褲配發時,考慮到皮質重型Y帶已經大批配發到前線,實際穿著時既可以搭配內用Y型吊褲帶使用,也可以搭配普通腰帶使用。戰爭後期,前線官兵對於短幫野戰靴的熱衷,常見到這兩種搭配。

德國和蘇聯都在戰爭中一樣犯過很多錯誤,但是蘇聯擁有人員和工業上的優勢,大量抵消了德國難以持久的戰術優勢,來自美英的物資援助又為修正錯誤提供了重要的加權。

1941年9月29日,美英蘇三國代表在莫斯科籤訂對蘇聯的援助議定書,其中約定美英兩國在援助的第一階段(1941年10月1日至1942年6月)向蘇聯提供的軍需物資,再由美英兩國提供運輸工具,將貨物運到蘇聯。每月交付物資的清單共計71項,其中關於軍服生產用消耗原材料就包括: 鞋底用皮革1500噸,羊毛2000噸、軍靴40萬雙、軍衣料120萬米。

德國非但沒有可以依賴的援助,反而還要向軸心國的盟友和僕從國輸出援助。雖然戰後,蘇聯的將軍們對物資援助諱莫如深,但其為蘇聯取得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不可置疑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蘇芬戰爭,百萬蘇聯大軍為何拿不下小小芬蘭,還差點被反殺?
    反殺不至於,但對於蘇聯來講,慘勝芬蘭也相當於是敗了,我覺得更嚴重的後果是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的實力,並在一年之後和芬蘭一起給了蘇聯一個大大的驚喜(二戰蘇德戰爭爆發,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整整一代蘇聯男人幾乎全部死亡),在芬蘭他們叫做繼續戰爭,意思是蘇芬戰爭的延續。
  • 蘇芬戰爭因果概述,它對當時歐洲乃至二戰局勢的影響深遠!
    1939年8月末蘇德籤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此條約中秘密對東歐的國家進行分割,芬蘭在條約中被劃給蘇聯,同年9月初蘇德合圍波蘭並進行了分割。 與此同時蘇芬之間再次交涉,蘇聯在談判中提出的條件被芬蘭當場拒絕,蘇聯當時出於國土安全方面考慮,提出與芬蘭置換部分領土的要求,但芬蘭人拒絕了蘇聯的提議。
  • 蘇芬戰爭中芬蘭損失慘重,芬蘭選擇和蘇聯拼命是對還是錯?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蘇芬戰爭是1939年11月到1940年3月在北歐地區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雙方為世界頂級強國蘇聯和北歐小國芬蘭,戰爭打了足足有4個月,最終蘇聯獲得了勝利。
  • 蘇芬戰爭,為何說是百年恩怨的了斷?誰是勝利者?
    所以從1938年開始,蘇聯開始和芬蘭就邊境問題展開談判。在談判中蘇聯表示德國對於蘇聯來說不值得信任,兩國之間很有可能會發生戰爭,蘇聯不能消極地在邊境等德國人入侵,必須採取一些主動的行動,防範德國人的入侵。因此要求將列寧格勒附近的蘇芬邊境向芬蘭城市維堡一側遷移,並要求芬蘭將北方的雷巴奇半島和南方的漢科半島部分領土讓給或租借給蘇聯。
  • 二戰時期,蘇芬戰場上的西蒙·海耶狙殺了多少蘇聯人?
    1938年4月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後,蘇聯多次以維護西北邊界和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同芬蘭交換領土和租借軍事基地,但是芬蘭拒絕了蘇聯的要求,雙方的談判也在1939年11月徹底破裂。11月底蘇聯率先向芬蘭軍隊發起攻擊,芬蘭為維護國家的統一被迫向蘇聯發起反擊。此時早已參軍的西蒙·海耶,也參加了蘇芬的這次戰爭,並開啟了他狙擊手生涯的傳奇經歷。
  • 二戰中最帥的軍服,沒有之一,他家的勳章更是簡潔大氣
    二戰中最帥的軍服,沒有之一,他家的勳章更是簡潔大氣知兵堂摘要:軍服,是軍人的服裝,代表著軍人的身份和榮譽。在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的軍服是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典型代表,但拋開意識形態,德國的軍服絕對是二戰所有國家軍服中最帥的,沒有之一,而且德國的勳章簡介大氣,各個級別之間從下而上晉級標準明確,更是極有特色。圖1:德軍軍服是二戰各國軍服中最帥的,沒有之一最帥的軍服,沒有之一軍服,是軍人的服裝,代表著軍人的身份和榮譽。
  • 當年的蘇芬戰爭,蘇聯為什麼不一舉吞併芬蘭?蘇聯還是明智
    1939年,當時的蘇聯在與德國瓜分完波蘭之後,便將矛頭對準了北歐小國芬蘭,並在隨後發動了蘇芬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蘇聯可謂是傷亡慘重,雖然說獲得了一部分的利益,但最後還是落得個聲名狼藉的下場。當時的蘇聯為什麼不選擇,直接一舉吞併芬蘭呢?
  • 蘇芬戰爭的爆發到底是誰的過錯?只因兩國在一連串事件中矛盾激化
    如果說起蘇芬戰爭的爆發,很多人會把責任一股腦的扔到蘇聯的頭上,認為是蘇聯無信無義而入侵了芬蘭。通常來說,這也是西方史學界多年的結論,將責任歸結於蘇聯。但是事情的爆發不會是單方面引起的,民族主義十分強烈的芬蘭未嘗也不是對戰爭的爆發毫無責任。今天我們則回顧那段歷史,在對歷史抽絲剝繭式的分析後,看看蘇芬兩國之間到底是如何爆發戰爭的。
  • 紅星鐵翼,二戰中的蘇聯戰鬥機
    這種飛機參加過西班牙內戰、蘇芬戰爭、抗日戰爭、諾門罕戰役。蘇德戰爭爆發後該機完全不是新銳德機的對手,多承擔對地攻擊任務。波利卡爾波夫伊-153。伊-15系列最後的量產型,也是蘇德戰爭爆發時的主力戰鬥機之一。該機安裝了更大馬力的發動機,主輪可收放,主翼恢復為基本型的倒海鷗翼。該機已偏離戰鬥機的發展趨勢,屬於投產前就過時的機型。1942年後蘇軍的雙翼戰鬥機全部轉為二線使用。
  • 蘇芬戰爭:擁有巨大優勢的蘇聯為何被打的顏面盡失?
    蘇芬戰爭,又被稱為「冬季戰爭」,這是蘇聯與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激烈軍事衝突。從1939年11月蘇聯向芬蘭發動戰爭開始,到1940年3月芬蘭投降,看似時間短暫的戰鬥居然讓蘇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蘇聯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這樣慘勝還是讓蘇聯在國際上顏面盡失。
  • 再看1939年蘇芬戰爭,反正落得聲名狼藉,蘇聯何不直接吞了芬蘭?
    1920年2月,芬蘭與正在打蘇波戰爭的蘇俄政府籤訂了塔爾圖條約。在兩國的邊界劃分上,芬蘭得到非常理想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距當時的彼得格勒僅30公裡,北部與東部邊界也超出大公國時期,不僅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貝柴摩。據此,之後芬蘭和蘇聯的關係自然好不到哪去。
  • 二戰時,美國為何不在蘇德兩敗俱傷後,將蘇聯一起收拾?
    毫無疑問,當然是美國,因為遠在北美洲的美國,不但本土沒有絲毫受到戰爭的影響,反而大發戰爭財,並從此一舉坐穩了世界第1強國的位子。 當然不是,美國對蘇聯的現狀和表現其實心知肚明,而且,美國也並非對於蘇聯一心一意的援助,美英等盟軍直到1944年,蘇德戰場上的蘇聯已經徹底扭轉局勢、大局已定之後才發動了諾曼第登陸。就是想坐視蘇德雙方拼得兩敗俱傷,最大限度的消耗蘇聯的有生力量。
  • 「蘇芬戰爭」: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芬蘭為何能支撐近4個月?
    「蘇芬戰爭」發生在1939年11月,德國的野心初步展現,逐漸大膽的軍事行動也在不斷試探著英法兩國的底線。在希特勒的魔爪下,西歐形勢逐漸嚴峻。各方面發展初見起色的蘇聯也趁機希望分一杯羹。於是,蘇聯決定從北部鄰國芬蘭下手。
  • 二戰時期的蘇聯,實則並不正義偉大,信仰利益至上原則
    對二戰歷史不熟悉的朋友往往會形成這樣一個概念:軸心國就是熱衷擴張,侵略他國掠奪戰爭資源的惡棍,美英蘇中都是毫無汙點的,至少在這段歷史時期內沒有侵略他國的行為。特別是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的大本營,由於當今我國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加之中蘇歷史上的外交蜜月期在民間廣泛流傳,我們下意識地認為蘇聯是神聖正義的偉大國度。但其實並不盡然。
  • 二戰蘇聯直面德國的罕見的令人興奮電影,戰爭是殘酷的
    紅軍中的愛沙尼亞士兵(俄國人愛沙尼亞人)還親眼目睹了象徵愛沙尼亞民族獨立的藍色,黑色和白色三色旗。德國人於9月18日撤離後,懸掛了塔林-赫爾曼塔的象徵歷時四天,終於在9月22日被蘇聯的紅旗所取代……佔領塔林並不是愛沙尼亞蘇維埃雙方之間的最後一戰。 11月,在塞勒馬島的泥濘茂密的森林中,愛沙尼亞士兵驅逐了最後一批愛沙尼亞德國人,以抵抗德國船隻的炮火。
  • 藏在二戰軍服中的秘密:39歲蘇聯女坦克手的最後一戰
    1944年1月18日,這是一個寒冷的冬日,此時正值二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激烈交鋒,冰雪覆蓋的大地上進行著冰與火的對決。01木蘭從軍:蘇聯80萬女性上戰場在二戰期間,為了贏得世界發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同盟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
  • 二戰時期,為何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蘇聯是二戰的戰勝國,也是二戰中陸地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在二戰時期,其海軍卻比日本聯合艦隊差的多。這主要是因為各個大國都有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發展環境和歷史,而且地理環境也不同,因此,每一個國家在自己的成長壯大的過程中,都有自己側重的方面和短板領域,如果放棄了自己的獨特優勢,那就等於放棄了國運。
  • 蘇聯舉世矚目的坦克,總產量高達84000輛,二戰中拯救蘇聯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德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歐洲戰場迅速推進,在短時間內幾乎大部分的歐洲都淪為德國的殖民地,但是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遇到了侵略過程中前所未有的困難,最終德國兵敗蘇聯。其中蘇聯之所以能抵抗強大的德國,不僅依靠特殊的地理環境,還依靠這蘇聯的一款舉世矚目的坦克——T-34中型坦克,該型塔克在蘇德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坦克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坦克,該坦克的總產量不可思議的達到了八萬四千輛,可以說在二戰中重創了德軍的機械化裝甲部隊,拯救了蘇聯。該坦克非常重視進攻和防禦,在防禦上下了大工夫。
  • 蘇德戰爭前夕,蘇聯紅軍步兵師編制的調整
    二戰蘇聯陸軍部隊的編制發展史(1941~1942)蘇聯紅軍步兵師編制的調整蘇聯紅軍的步兵師也是個多兵種的混合體,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1941年4月份的時候,蘇軍步兵師的規模還是挺大的,這個時候蘇軍剛剛通過了一個新的步兵師編制。
  • 蘇聯半自動步槍史,韓戰讓美軍十分恐懼的武器
    在此前,託卡列夫的SVT-38步槍早就已經參加了蘇芬戰爭,而在總結出經驗教訓之後,對託卡列夫對SVT-38進行下一步的改進,從而演變成了SVT-40半自動步槍,並於1940年7月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