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在經濟上確實無法與美國一較高低,但是在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短短數年的時間裡,蘇聯就有了與美國一較長短的的能力,這是為什麼?其實蘇聯之所以能夠成為匹敵美國的超級大國,從頭到尾也不是因為經濟強大,而是因為它的政治強大和軍事力量。軍事力量在二戰結束以後,蘇聯依然有超過1000萬的軍隊,在當時除了美國有這種力量,根本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與之相比,所以說蘇聯自建國以來就是一個軍事大國,軍事強國是沒有疑問的。
另一方面,蘇聯也是一個政治強國,政治大國。因為在蘇聯是一黨執政,並且人多集中力量辦大事,所有的方面只要通過決策就可以全部付諸實施,執行能力和效率也是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蘇聯的這兩個特性也一直在歷史書當中被作為蘇聯能夠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的最關鍵的兩大原因,美國是民主國家,多黨執政選舉制,所以在這一方面,美國的政治並不強大,政治更多的是服務於本國國家利益和經濟戰略的,這種國家利益更具社會性,但是蘇聯的政治體制也是服務於國家利益的,但是這種國家利益更多的強調的是政治方面。
此外,蘇聯在二戰以後又進一步將自己的安全防線向西部推進,囊括了數十個加盟共和國,這些加盟共和國雖然經濟發展沒有西歐完善,但是經濟基礎和基本狀況相比於打的稀巴爛的蘇聯而言,還是可以的,這些國家進入蘇聯大家庭以後,也開始為蘇聯服務,並且這些加盟蘇聯利益團體也是蘇聯政治強大的保障。
另外,蘇聯在當時經歷蘇德戰爭,國土內部一窮二白,很多軍事工業體系不是在戰爭當中摧毀,就是被納粹德國所得,很長一段時期裡都依靠著英國以及美國的軍事援助,而這些軍事幫助在二戰期間是有一些過火的,這也使得蘇聯在戰爭結束以後,美國的一些援助沒有消耗完,可以短時間內供給蘇聯進一步支撐對外戰略,甚至是短期內可以加入另一場戰爭,當然,蘇聯也不會如此,或者是以此作為滿足,而是在此基礎之上,加大產能的恢復。
尤其是將各種指標分攤到了十多個加盟共和國當中,所以對於這樣一個集權領袖式的國家而言,可以以及全國,甚至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力量保證自己在冷戰以來的爭霸戰爭當中獲得更多的資源,但是這些資源更多的是通過一些行政指標去達到的,並沒有形成經濟循環,對於很多加盟國而言,其實是被剝削的,因為這是指標,不是生意沒有你來我往。
但是美國不同,美國最不差的就是錢,與盟友之間的貿易和經濟戰略合作,都是通過錢的循環完成的,你提供給我物資,我給你錢,這樣一個資本大循環,使得很多人都願意和美國打交道,畢竟真金白銀,誰不喜歡?但是對於蘇聯的加盟國而言,完成了指標,不會有錢,但是完不成指標則會有很多政治後果,所以蘇聯的強大是不可持續的,在後續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也確確實實看到了蘇聯一直想要解決自身的經濟問題,但是僵化的行政,經濟體制和指標化的目標,與經濟的自由穩定發展矛盾重重,沒有資本的循環,蘇聯根本無法保證向美國那樣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而自己的經濟改革政策卻越來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