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白夜行》對小說敘事順序、視角、結局重構只為實現人性救贖

2020-12-22 夕露沾衿

前言:《白夜行》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先生的小說,小說自誕生之日起就備受青睞,先後被翻拍成韓國版、日本版電影,日本版電視劇。電影對原著的情節給予了還原。而日劇版《白夜行》讓我們看到了東野圭吾沒有寫出來的那些背後的故事。電視劇展現是編劇所解讀的劇情,讓我們看到了更具有情感色彩的男女主人公,男女主雖然殺人如麻,但觀眾卻看到了他們的無奈和在生活的種種選擇裡的各種身不由己。那麼日劇版《白夜行》是如何講述雪穗和亮司的故事的呢,下面我將從小說和日劇版進行對比,分析雪穗和桐原生命裡是否完成了救贖。

作家要寫靈魂深處最痛的地方。寫作的根本目的不是對某項政策的批判,而是對人性的剖析和自我救贖。寫人的靈魂,寫人的懺悔,這也許就是文學作品的價值所在。 —— 莫言

亮司和雪穗初識

正序的敘事順序,將懸疑小說變成愛情敘事

1.日劇《白夜行》的敘事順序

日劇《白夜行》從雪穗和亮司小時候的初識開始講述。他們生活在截然不同的家庭,卻有著相似的母親,母親或者在貧窮的生活裡垂死掙扎,或者在婚姻裡不忠和放縱。雪穗的母親沒有能力交房租,養育女兒,只有將女兒的身體賣給男人,並且一次次乞求女兒體諒自己的無奈,配合自己和男人之間的交易,而雪穗對母親的情感漸漸只剩下怨恨。亮司小小年紀就目睹母親和人偷情,還要裝作不知,在母親偷情時刻意迴避,他表面上擁有著祥和的三口之家,內心裡卻在生長出對母親怨恨的火苗,從而形成了和年紀不匹配的成熟和冷靜。

長大後的雪穗

亮司目睹了父親對雪穗做出的苟且行為時,毫不猶豫地將剪刀刺向了父親,而後悔恨和不知所措的他想要去自首,而雪穗為了不讓自己名譽受損阻止和安慰亮司,告訴亮司是她殺死了桐原,而不是亮司弒父,她會安排好一切。雪穗怕知道實情的母親說出真相,設計了母親自殺的假象,而她自己則流落到孤兒院生活。去往孤兒院之前,她給亮司留下了一封信,約定保守秘密彼此再不相見。

十幾年後,當笹垣繼續調查桐原洋介命案時,雪穗嗅到了危險的信號,她便再次找到了亮司,要求亮司保護自己,因為亮絲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兩人共同努力,只為了有一天能一起走在太陽底下。從此,在雪穗的指使下,為了她所謂的幸福,亮司不停地實施犯罪。而所有的犯罪都按時間順序依次展開,每一次犯罪之後是亮司的無奈和自責,一改小說裡亮司的冷酷無情。

2.小說《白夜行》注重小說的懸疑性,在情節中不停地設置謎團

小說《白夜行》作為懸疑小說,其情節的懸疑性,情節發展的難以預知性,吸引著讀者的閱讀興趣。而每一個懸疑的展開,都是在另一個懸疑的開始後進行的,到最後讀者才發現之前作家寫下的情節都是為了解開後面的謎團。待到小說結尾時,一切才豁然開朗。

暗夜裡的遊魂

而小說的描寫往往是跳躍式的,他並不將謎團解開作為敘事的重點,往往為了製造懸疑氣氛,在每個時間講述的一定程度時便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思考和猜測的空間。

敘事視角的改變,電視劇將小說暗處的主人公變成第一視角

1.小說的第三者視角,便於情節講述的全知視角

小說採用刑警笹垣的視角來講述,一切都是笹垣根據所調查的事實進行合理的推測和想像。在笹垣不斷的追查下,不斷有新的人物和情節牽扯進來,讓讀者在小說裡難以釐清真相。而主人公亮司則是小說裡幽靈一般地存在,出現的次數少,甚至都沒有開口說話的機會,亮司的一切都是經過旁觀者的講述和笹垣的推理。這個主人公就這樣消失在小說裡,默默地成為幕後最大的boss。

笹垣的視角下,小說情節以暗線推進,增加了讀者的想像空間,也使小說具有多元解讀的可能性。

亮司自殺之後的雪穗

2.日劇《白夜行》第一人稱視角,側重刻畫人物情感

亮司和雪穗的視角之下,一切情節都以明線在推進。不同於小說對主人公親自出場的迴避,日劇從一開始就讓亮司和雪穗從幕後走到人前,親自進行故事敘事。無論是從殺人的設計,殺人後的善後,以及日後惡行的原因及手段都事先暴露在觀眾眼前,而電視劇側重的不是情節的懸疑,而是主人公情感的刻畫。

所以在日劇版中,觀眾能體會到雪穗和亮司愛之不易,生之痛苦,而觀眾則陷入了同情之中,常常忽略了兩人為了利己而犯下的罪行。

日劇版增加了人性救贖的實現,彌補了小說的缺憾

1.小說裡笹垣的使命和救贖

小說《白夜行》中的刑警笹垣19年來不懈的追蹤案情,在追蹤過程中笹垣對自己19年前未能將案件調查到底而不斷地自責,常常認為自己沒有在19年前找出案件的真相而導致了桐原亮司不斷地犯罪,他覺得自己對亮司的墮落和痛苦有直接的關係,所以笹垣不能原諒自己,他也在用自己的行為努力完成對亮司和雪穗的救贖。

笹垣認為背負著謊言的兩個人在現世裡活著只能是在黑暗裡爬行,永遠不能幸福。而他就在接近真相的時刻,亮司從樓上縱身躍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笹垣想要實現的救贖因為亮司的自殺而失敗,而雪穗依然像無事人一樣悄然走開,從此她的世界就真的沒有太陽了。而雪穗的救贖更無從談起。

雪穗

2.日劇版的最後主人公實現了人生的救贖

不同於小說結尾的日劇版《白夜行》,笹垣對真相的追逐之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使命。笹垣用亮司母親自殺的事實,使深陷自責與矛盾的亮司內心再次泛起波瀾,而後又用他剛出生的孩子為他喚起未來的希望。亮司最終沒有對笹垣下手,而他也在面對和笹垣的較量之時,聽進去了笹垣的勸導,而他只能選擇自殺來結束一切,而死亡在日本文化裡的意思並不是結束,而是重生的希望。亮司在生命的盡頭最終完成了自我救贖。

亮司死後,雪穗也最終選擇了向笹垣坦白,表面上的人生贏家實則輸得體無完膚。而電視劇最後,雪穗安閒地坐在公園長椅上,亮司的兒子跑向她,兩隻手牽在了一起。可以說電視劇結尾用盡全力給人以希望,用亮司留在這個世界的孩子給沒有太陽的雪穗生命裡安放了一盞明燈。

結語

相比於小說,日劇版《白夜行》走出了陰暗的黑夜,努力美化這個世界和世界裡孤獨的人們。縱然罪惡深深,已不能得到法律的寬恕,卻可以通過人和自我完成救贖。亮司用一生來努力彌補雪穗,希望雪穗可以走上幸福的道路,而這扭曲的愛與依賴終究不能讓彼此真正幸福,唯一的幸福只能是來自於心靈的救贖。

相關焦點

  • 以《白夜行》《惡意》為例,解讀東野圭吾本格與變格小說的魅力
    下面分別以《白夜行》《惡意》這兩部小說為例,來一一分析它們的特點:1. 《惡意》中設置了一個又一個反轉,從陰謀實施到真相大白,其間精巧的設計,體現了本格小說的特徵。這種手記式敘事手法,不僅利於小說內容的表現,還增強了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現了小說蘊含的主題:人性的深不可測。
  • 《白夜行》:扭曲的愛,是毀滅,而不是救贖
    電影《白夜行》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講述兩個「弒父殺母」的孩子,背負著沉甸甸的「惡」,在暗夜中行走,都懷著能夠在陽光下行走的期望,在世間試探性的求活。有漢的世界,當看到母親被一個男人強硬侵犯之時,他的世界仿佛就被下了一個詛咒;在那個他時常玩耍的破舊船上,他看到自己的父親侵害自己喜歡的女孩(童年的柳美皓,也叫李佳)的時候,他的世界坍塌了。
  • 以《惡意》為例,解讀手記式敘事策略的魅力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後,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
  • 《白夜行》,欲揚先抑的懸疑小說,層層揭秘的懸疑電影
    東野圭吾是日本廣受歡迎的偵探推理小說家,他通過通俗易懂的敘述語言,懸念迭生的曲折情節,細膩大膽的描寫方法,環環相扣的感人結局,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深刻思考社會中出現的尖銳問題和複雜人性,其中《白夜行》就是他眾多作品中的佼佼者。2011年,這部將近35萬字的作品被改編成了電影。
  • 東野圭吾最好看的5本小說,白夜行只排第二……
    喜歡看小說的人,尤其是喜歡看推理小說的人,尤其是喜歡看推理小說又智商高的人,比如說小編我,大概都繞不過「東野圭吾」這個名字。 入坑文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白夜行,堪稱顛覆了我的整個人生觀,從來沒想過,原來小說到了極致,竟然會那麼美,那麼傷,讓我很長一陣子鬱鬱寡歡,神魂顛倒,終無法自拔。 每讀到他的一本書,就像看過了書中人的一生,讓人不禁喟然長嘆,寫作,真的是需要天分的。 我覺得最好的就是這15本。 5.
  • 《白夜行》:推理小說系列——東野圭吾
    故事開頭的一宗離奇命案,牽出了一個跨度20年的步步驚心的故事:悲涼的愛情、弔詭的命運、令人髮指的犯罪方式,以及複雜人性的對決與救贖……對於這部作品,讀者幾乎一致地將故事基調定義為黑暗和絕望。女主雪穗的那句經典臺詞「我的天空裡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
  • 日本推理小說天王東野圭吾鴻篇巨製——白夜行
    東野圭吾早期作品多為精巧細緻的本格推理,後期筆鋒愈發老辣,文字鮮加雕琢,敘述簡練兇狠,情節跌宕詭異,故事架構匪夷所思,擅長從極不合理處寫出極合理的故事,作風逐漸超越傳統推理小說的框架。20年間作品逾70部,幾乎囊括日本所有大獎。不過,東野圭吾的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差距極大。有經典如《嫌疑人X的獻身》、《白夜行》、《解憂雜貨店》,也有腦殘如《從前我死去的家》《綁架遊戲》。
  • 戈爾丁《蠅王》:雙重視角下的暗黑童話,人性暴露後的反向救贖
    「寓言編撰家」戈爾丁通過把成人的世界和觀感注入到孩子們的視角下,創作了一部寫給成年人的暗黑童話《蠅王》。而從另一方面,《蠅王》中,以孩子們為主角的視角呈現又再一次地復刻了現實生活的殘忍與荒誕。然而, 作為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戈爾丁在經歷慘無人道的世界戰爭之後,深知生活的虛幻和苦難。
  • 東野圭吾《白夜行》|雖情由可原,但罪不可恕!
    只希望能手牽手在太陽底下散步白夜行 東野圭吾我的天空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讀這本書完全是因為室友的影響,三個室友都是這本書的死忠粉,可以說這是我第一本懸疑小說。前面的部分太枯燥讀的我幾乎快放棄,因為人物複雜,名字難記,主線不明確,可是越是到後面就越是停不下來,東野圭吾給《白夜行》織了個繭,繭越剝的深,絕望就越加沉重。
  • 深度解析東野圭吾《白夜行》|情有可原,罪無可恕
    而且整本書始終用平實的語言在敘寫著,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地塑造詭異的氣氛,但是人性的殘酷,命運的無情確實在這些樸素的文字下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當我看完小說後意猶未盡的來源,覺得不寫一些文字都對不起它。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價值觀與敘事視角分析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李安執導的一部改編自揚·馬特爾同名小說的電影。喜歡商業片的觀眾看到炫目壯觀、扣人心弦的特效呈現;文藝氣質的觀眾看到電影中的小情小調;生態環境保護主義者看到人、動物與自然之間的情感;宗教人士看到了對信仰的探尋;利己主義者以此開始討論人性的陰暗。電影完整而豐富的呈現著李安對這個世界各種觀點的融合:自然、宗教、苦難、罪性、救贖、人生意義。
  • 《白夜行》:只希望能手牽手在太陽下散步,結局只能是死亡
    《白夜行》是東野圭吾迄今口碑最好的長篇傑作,具備經典名著的一切要素,豆瓣評分是9.1分。亮司這看似讓人內心沉重的結局卻是最好的結局。只有死亡桐原亮司才能得到救贖。桐原亮司死亡後,西本雪穗生命中的太陽也隨著消失了,故事當然也就結束了。全書情節構思巧妙,以不同人物為角度描述故事。
  • 《白夜行》,一場關於人性的考驗,殘忍到讀者讀不下去
    第一次看這本小說的時候,我還不認識東野圭吾。個人以為《白夜行》和之前看過的很多小說差別不大,無非是男女為愛糾纏,最後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但是這本書給單純的我狠狠上了一課,讓我明白了人性的可怕。總之最終事情的結局是雪穗被一位通情達理的富太太領養了。在這位太太良好的家教之下,雪穗長成了一位淑女。就這樣雪穗順利的結婚,但是她的丈夫並不愛她不久之後就出軌了,雪穗最後傷心不已和他離婚了。不久之後雪穗認識了筱冢康晴,嫁入了豪門。
  • 東野圭吾五本必讀的小說:論推理情節,三本《白夜行》也比不上它
    其中獨出心裁的「密室逃脫」更是全書的精華所在,結局完全出乎意料。全書中讚揚的是少女們在意的「美麗、純粹、真實的東西」,但整部小說體現出來的無不是人性的醜惡。《白夜行》看過《白夜行》的人在提到桐原亮司和唐澤雪惠的種種「毫無人性」的行為時總會脊背發寒。若得幸福安穩,誰願顛沛流離?
  • 讀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掩卷沉思: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如果說亮司最後的自殺實現了殘酷的自我救贖的話,那麼雪穗直到最後都沒有從自己的暗黑的心理中走出來,反而是在這樣的一去不回的絕路中走向了深淵。或許,死亡也不能拯救雪穗,所以東野圭吾刻意安排了這樣一個開放性的結局。
  • 事件的敘述順序,將直接影響到微型小說的文本效果!
    視角是指故事的敘述者根據情境的需要具體選擇從哪一個細微的角度觀察動態和敘述故事。內聚焦的敘事視角,又或者稱之為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是以作品中塑造的某個人物的視線觀察呈現完整的事件,包括第一人稱敘述中「我」對正在發生事件的意識和態度以及作為故事中心見證者的「我」對正在發生事件的意識和態度。該敘事視角的特點和優勢在於「這個人物作為敘述者兼角色,他既可以參與事件過程,又可以離開作品環境面向讀者描述和評介,這雙重身份使這個不同於作品中其他角色,他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於理解。」
  • 《金剛川》:戰爭片多重敘事視角的嘗試
    但與《八佰》明顯不同的一點是,《金剛川》中通過三個不同的視角進行了非線性敘事,多重視角敘事便是本片的一大特色,但也因此產生了很大的爭議。全片的高潮設計在高炮班關磊、張飛的視角中,這個視角主要展現的是關磊與張飛的情感關係,關磊原本是張飛的師傅,但戲劇性地因抽菸被降職,指揮權意外地落入張飛手中。表面上,似乎二人一直在為「第一高射炮」的使用權「明爭暗鬥」。
  • 《白夜行》:在複雜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引言:《白夜行》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在1997年於期刊連載的一部懸疑小說,該小說以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悲涼而厚重的愛情故事,書中更是塑造出了諸多經典的人物形象,一經出版,便被陸陸續續地改編成各種版本的電影和電視劇。
  • 那些敘事視角獨特的小說家
    英國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的新作以在子宮內胎兒的視角講述了一起謀殺案。本文作者露西·斯科爾斯(Lucy Scholes)為我們選取介紹了一些敘事視角獨特的小說家。(這部小說與《哈姆雷特》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驚險的故事情節激起了人們的閱讀興趣。儘管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古怪,但是有關故事中特殊旁白者的設定,遠不止麥克尤恩一人進行過突破和推陳出新。他把胎兒被定位成有著豐富血統的敘述者,能發出意想不到的敘述聲音和不同尋常的觀點,而這一切也為小說的故事情節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 芥川龍之介:人性之惡,無法救贖
    芥川小說的影響有多大?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曾將他的《竹林中》搬上電影熒幕,改名為《羅生門》,這部電影從此也讓黑澤明青史留名,獲獎無數。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實際上是芥川兩篇小說的結合體,名字是《羅生門》的,故事是《竹林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