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圖片仍是膠東村莊故事系列,要介紹的村莊位於煙臺萊陽市大夼鎮境內,名字叫做「杜家泊」。
杜家泊雖然帶有一個「杜」字,但其實是一個張姓人聚居的村落,並且在萊陽歷史上很有名氣。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修撰的《萊陽縣誌》當中,記載了兩支比較有名的張姓人,分別是雙山張氏和杜家泊張氏。
雙山張氏此前曾有過介紹,明代萊陽籍大理寺卿張夢鯉就出自這一家族。而杜家泊一系的張姓,在科舉史上也出過不少人物,其中以張家灌分支較為出名。
關於杜家泊張姓的淵源,族譜記載道:「始遷祖原籍雲南大理府浪穹縣川橫溝,明初撥於山東萊陽汪家莊,旋遷邑之杜家泊。」《萊陽縣誌》稱:「張氏,貢士澤之族,其先雲南大理人由武定徙居三區杜家泊村,隸靖海衛籍,散居迎甲莊、張家灌、張格莊、鮑村、宗格莊、五處渡及二區赭埠諸村。」
上面提到的這些村莊,基本都分布在大夼鎮和照旺莊鎮一帶,富水河的周圍。
杜家泊為張姓村莊,為何帶個「杜」字?對此,大體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民間傳言,張姓遷來之前,曾有杜姓在此居住。一種說法是《萊陽市地名志》的記載,張姓祖先在古代曾經為官,為督促後人繼承祖志,取名督家泊,後來演變為杜家泊。結合《萊陽縣誌》中,張姓先祖隸屬靖海衛軍籍的說法,「督家泊」一說,的確亦有可能。
作為這一支張姓人的祖居地,杜家泊村也保留了不少老輩的物件和建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村莊裡的一座張氏宗祠。
根據張姓族人的考證,這座宗祠始建於明朝中期,光緒元年十三世孫重修至今。因為族中子孫不少人有功名在身,故宗祠的規制也相對較高,房脊上還有走獸的造型。
現在看到的宗祠外觀,是重新修葺之後的樣子,牆壁雖然翻新,但布局基本還是遵照當年的模樣。
這是門檻處的長條石,顯然是老輩的物件。
這是宗祠的牌匾和大門,門上的對聯是:「樹發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萬派。」
從歷史情況來看,萊陽杜家泊張姓的確是人丁興旺、支派眾多,是個底蘊深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