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巨匠|焦菊隱的「一戲一格」,對當下話劇舞臺的啟示

2020-12-15 騰訊網

《百年巨匠·話劇篇》開機儀式2015年6月9日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舉行。央視CCTV-1《晚間新聞》、CCTV-13《新聞直播間》、CCTV-13《朝聞天下》、北京衛視、新華網、中新網、人民網、中國日報中文網、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等報導了開機儀式。1905年12月11日焦菊隱先生誕生於天津,2020年是焦菊隱先生誕辰115周年。

《蔡文姬》、《茶館》

說到焦菊隱的成功,經常會用「一戲一格」來稱譽,但細思起來,總覺得「一戲一格」尚不足以概括焦菊隱在探索、創新方面的特色。

按照通常的理解,所謂「一戲一格」,就是「一臺劇一種風格」。百度百科「焦菊隱」詞條:「在北京人藝,焦菊隱擔任導演先後排演了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武則天》,老舍的《茶館》,田漢的《關漢卿》、《名優之死》等。他有意識地將中國的戲曲藝術元素有機地融入話劇中。他一臺劇一種風格,不抄襲別人,也不重複自己,扎紮實實地開創了中國話劇民族化的道路。」

據我所知,最早用「一戲一格」稱譽焦菊隱的,大概是1985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論焦菊隱導演學派》一書,其中第一章的主要內容以「從兩個提綱看焦菊隱的戲劇美學思想」為題,先期刊載於1984年第4期《文藝研究》,文中寫道:「他(焦菊隱)對自己的創作實踐,始終採取了既堅持自己的目標方向,但又絕不墨守成規的原則,一戲一格,大膽實驗,不斷創新,不怕失敗。這樣,才形成了他的以話劇民族化為核心的導演學派。」這裡強調的是焦菊隱不墨守成規的創新精神,並沒有特別突出風格的意味。

事實上,結合焦菊隱的導演實踐及相關理論表述來看,他的追求絕不止於「一臺劇一種風格」,更不是簡單的求新求變。

首先,在焦菊隱看來,一部劇作採用何種表現形式,與該劇作特定的內容和文體有著直接的關聯。

焦菊隱相信,「如果單純地從形式的本身去考慮,就容易做出錯誤的結論。如果不從劇本本身的內容、條件和要求去考慮形式,就會走入唯美主義、形式主義的歧途」。他以《龍鬚溝》為例說明,劇本特定的生活內容決定了該劇「不能不運用現實的細節,甚至是『自然主義』(此處引號為焦菊隱所加,表明焦菊隱並不認同某些人批評《龍鬚溝》流於自然主義的觀點。筆者注)的細節來突出主題,來再現作者的藝術風格」。「《龍鬚溝》很難用戲曲的形式來表演,不能想像,丁四演成『開口跳』,趙大爺演成『架子花』……」《虎符》的情況則不同,作為一出歷史劇,不必強求生活細節,因而適宜採用戲曲形式來表現。不過,焦菊隱也不認為題材就是惟一的決定因素。同屬歷史劇,夏衍的《秋瑾》、《賽金花》就未必適宜戲曲表現形式。所以,除劇本內容外,劇作者的寫作方法、作品的風格形式,同樣也是導演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

正是基於這一認識,焦菊隱在《關於話劇汲取戲曲表演手法問題》一文中將話劇劇本劃分為兩大類型:「(1)散文式的;(2)詩意的、抒情式的。如果作家的感情是澎湃的,作品是富於詩意的,而我們用寫實的方式來處理,可能就限制了戲劇的感染力,演出就可能失敗。」

焦菊隱多次提到導演和劇作家的矛盾,而其糾結就在於導演對劇本的處理。其中《導演·作家·作品》一文特別談到導演隨意刪改作品的問題,並提出了導演對待劇本的基本守則,內容大要有三:一是導演對作品的刪改,必須得到劇作家的授權;二是作家若堅持原意,則應當按原稿演出;三是對早有定評的名著、當代作家的遺作、中外古典劇本、外國當代劇作,只可刪節,不能更改。

應該說,導演對劇本的刪改與表現形式的選擇有著直接的關聯,這裡最關鍵的,是導演能否甘於成為、真正成為「作家的化身」,成為作品的「助產士」,「死而復生在演員的創造中」。

其次,焦菊隱對話劇表現形式的探索是一種立足於中國話劇現實處境並具備長遠眼光的行為,並非只是導演個人在藝術上的求新求變。

我們知道,從導演《夜店》、《上海屋簷下》到《龍鬚溝》、《明朗的天》,焦菊隱探索的重心主要是尋找一套符合中國演員情況的、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他創造性地發展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排練方法,在斯氏「內心視象」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心象說」。焦菊隱「心象說」的提出,揭開了長期以來蒙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上的神秘面紗,使演員對如何「體驗」有了明晰而切實的認識,也從技術層面解決了話劇表演的一大難題。從導、表演的角度說,《龍鬚溝》的成功,主要得力於焦菊隱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借鑑,得力於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演出風格,而這恰好是與劇本本身所提供的現實生活內容相吻合的。此外,濃鬱的地方色彩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換句話說,劇本所描述的是一個正在發生的,而且正是發生在演員身邊的事件,事件中的人物又都是劇組人員較為熟悉,是周圍的現實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的。因此,當焦菊隱以其「心象說」理論組織排演,要求演員從生活體驗出發去把握角色,獲得「心象」時,就較為容易達到預期的目的,演員的表演也較為容易產生真實感。可是,一旦劇本的題材、風格發生變化,一旦劇中人物與演員所熟悉的生活有較大的距離,這種以現實生活為藍本,以酷似現實生活為追求的排練、表演方法是否還能奏效呢?

焦菊隱開始了新的探索。1954年8月執導曹禺的新劇作《明朗的天》時,便採用了由外到內的方法。根據從書本上掌握的知識,焦菊隱一反排演《龍鬚溝》時讓演員先體驗生活的做法,而是由導演直接向演員講解和分析角色的性格特徵。他要求演員先由掌握角色的外部動作入手,去體驗、感受角色內心世界,然後再在內心體驗的基礎上發展、豐富外部動作。這個思路不能說沒有理論依據,也確實符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關形體行動方法的表述,可是在實際的排演中卻收效甚微,實際效果與焦菊隱所預想的相去甚遠。

1956年7月,焦菊隱執導郭沫若的歷史劇《虎符》,這是他首次有意識地嘗試在話劇中借鑑戲曲手法。焦菊隱稱《虎符》是「吸取戲曲精神也兼帶形式的一種試驗」。就其本意而言,他希望話劇向戲曲學習應重在精神,但事實上,由於是第一次嘗試,《虎符》在形式層面上的借鑑相對說來更多一些。而在隨後執導的《茶館》中,焦菊隱便把學習的重心放在了戲曲精神上,並化用戲曲表現手法,使之與話劇的藝術特性有機融合,於寫實的基調中增添了寫意的色彩。

到了執導《蔡文姬》、《武則天》時,焦菊隱對戲曲精神的學習運用可以說已經深入其堂奧,達到了得心應手、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根據表現劇本特定內容、風格的需要,創造性地結合話劇與戲曲的美學精神,既豐富了話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又賦予演出以濃鬱的民族色彩。還應該提到《關漢卿》的導演。在這齣戲中,焦菊隱的話劇民族化探索又有新的突破,由舞臺形式延伸到劇本結構,延伸到「戲曲的獨特的藝術方法」的核心,即支配、決定戲曲程式的「構成法」。他希望通過這一新的探索,「給話劇創造一個自己的程式,使話劇的演出,也能和戲曲一樣具有連貫性,並使短短的過場戲在話劇裡也能產生揭示人物心情的效果」。儘管由於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焦菊隱未能完全實現他預期的構想,但這樣一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探索歷程卻是再明顯不過的。

第三,在焦菊隱心目中,繼承、發展、創造三者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守格·破格·創格》一文比較集中地闡述了這一思想。

《守格·破格·創格》一文是焦菊隱1963年6月在中國戲曲學校的一篇講演稿,主要講如何繼承、發展、豐富戲曲程式。焦菊隱認為,戲曲程式是「作家、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一種共同默契,一種共同的符號」,同時也是戲曲的方法體系,戲曲的藝術規律。「程式化是戲曲的特色。削弱或取消戲曲的程式,就意味著消弱或取消戲曲的藝術色彩,甚至於勾銷了它的藝術方法和藝術形式」。因此,「所謂破格,並不是說,要破壞或打爛戲曲既成的程式,而是說,首先要精通程式,精通運用程式的法則,並要依此法則,充分發揮程式的可塑性和適應性,使它們更好地為自己所創造的人物形象服務,從而豐富了程式,發展了程式」。若用兩句話來概括焦菊隱的觀點,那就是:守格是破格的前提,而破格的目的在於創格。

焦菊隱的這一主張不僅富於辯證性,而且其意義也不僅僅是就戲曲程式而言。正如焦菊隱所說,程式即構成戲劇的「藝術形式單元」,「話劇有話劇的程式,戲曲有戲曲的程式」,戲曲的發展不能廢棄其程式,話劇的發展同樣如此。我在討論焦菊隱話劇民族化思想時曾提出,焦菊隱話劇民族化的一個根本點,是以話劇為本位吸收、借鑑戲曲手法以至戲曲精神,而不是取消話劇與戲曲的差別。這就是話劇發展創新中的「守格」。與戲曲的情況相似,精通話劇程式,精通運用話劇程式的法則,這才有可能從破格走向創格。「墨守成規,才有可能、有條件成為獨創一格的作家、藝術家;但同時,獨創一格的作家、藝術家,必然不肯墨守成規。」結合焦菊隱一生的藝術經歷來看,《守格·破格·創格》中的這兩句話的確非常耐人尋味。

其實,一個劇院、一個導演乃至一個演員,又何嘗不是如此。守格的前提是有格可守,這意味著必須首先形成真正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破格是發展、豐富固有的風格;而創格則是形成新的跨越,達到新的高度。惟有守格、破格、創格三者並重,藝術才會健康發展,繼往開來。

文章來源 | 文藝報1949

聲明 | 文章和圖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眾號已標明來源,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即作處理。

《百年巨匠·話劇篇》開機儀式出席嘉賓合影

《百年巨匠》話劇篇攝製組採訪藍天野

《百年巨匠·話劇篇》攝製組採訪濮存昕

監製 | 衎堂 燕辰

責任編輯 | 大白

美術編輯 | 神奇海螺

關於我們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銀谷藝術館等聯合攝製的《百年巨匠》,是我國第一部聚焦20世紀人文、科技領域大師巨匠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第一季分為美術篇、書法篇、京劇篇、話劇篇、音樂篇、文學篇,共110集。《百年巨匠》第二季由建築篇拉開帷幕。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發現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光陰、博覽欄目)、重慶衛視、浙江衛視、黑龍江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甘肅衛視、新疆衛視、青海衛視、寧夏衛視、西藏衛視、廣東衛視、廣西衛視、北京紀實高清頻道、上海紀實頻道等國內100餘家省級衛視、地方電視臺,以及馬來西亞電視臺等海外電視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百年巨匠》已獲8項紀錄片獎項。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項目,連續兩年立項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實施的「紀錄中國」傳播工程,被列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紀錄片重點項目,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項目,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大主題主線宣傳暨重點選題項目,並獲得國家藝術基金、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華藝文基金會、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北京市文化創新發展資金、北京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發展基金資助。

《百年巨匠》系列叢書連續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列為高雅藝術進校園教材。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員網」將《百年巨匠》美術篇紀錄片、書籍作為視頻教材和知識講座內容。2017年,《百年巨匠》影像製品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向全國老年人推薦的優秀出版物。2018年,《百年巨匠》系列叢書(10卷)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

相關焦點

  • 「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化藝術巨匠作品展」再現經典藝術魅力
    展覽上亮相的90餘件展品包括書畫作品、出版物、手稿、照片、道具等實物,以及《百年巨匠》紀錄片、宣傳片及巨匠生前影像資料等。這些珍貴的展品將43位巨匠的生平、歷史、創作、生活融為一體,呈現一位位有血有肉的巨匠形象,令觀者得以更為立體地了解這些文藝大師的為人與成就。
  • 話劇《路遙》西安上演帶觀眾走進一代文壇巨匠的內心深處
    30年後,西安話劇院大型原創話劇《路遙》成功創排,用舞臺藝術形式致敬這位中國文壇驕子。12月8日晚,陝西省「一戲一劇一片」廉政文化精品項目話劇《路遙》在西安正式演出。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王興寧觀看演出。
  • 話劇《深淵》:升維的舞臺,升級的懸疑
    話劇《深淵》在舞臺呈現上,採用了影像結合的手法。(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供圖)懸疑大戲《深淵》第二輪演出前天在上海大劇院大劇場內圓滿收官。這部開票伊始「一秒售罄」的人氣之作,也成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2020年最成功的原創製作。
  • 再現一代科學巨匠的家國情懷!話劇《今夜星辰》昨晚在合肥公演
    話劇《今夜星辰》公演現場 記者 宋炎駿 攝昨晚,話劇《今夜星辰》在安徽大劇院公演,這也是市委宣傳部主辦的「文化有禮 全民暢享」第六季合肥市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11月份的第三場演出。話劇《今夜星辰》從細節出發,以李佩和女兒郭芹的情感意識流動為線索,把追憶和現實置於時空交錯中,呈現一代科學巨匠的跌宕人生。全劇以小家庭串聯大事件,運用多重場景再現以郭永懷、錢學森為代表的「兩彈一星」共和國功臣的奉獻精神和偉大人格,勾勒出那個篳路藍縷、傾情奉獻的光榮年代,將家庭親情、革命友情、師生真情、家國之情融為一爐。
  • 時隔20年 苗圃聶遠重返話劇舞臺
    一出《情系賀蘭》,促成了苗圃和聶遠20年後重回舞臺的機緣。這部由中國煤礦文工團和銀川市文化旅遊廣電局聯合創作的扶貧大戲,近日登臺二七劇場。苗圃:多年舒適圈有些疲憊了20年沒有上過話劇舞臺,苗圃表示,「排練過程是一段緊張的周期,20年沒上舞臺,對於一個老話劇演員來說很興奮,然而上臺也是一個焦慮的過程。這麼多年一直在舒適圈裡,拍了那麼久的影視劇,過了興奮期也有點疲憊了。
  • 話劇《孔子》全球首演
    9月28日,在孔子誕辰2571周年之際,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出品、著名藝術家張繼鋼執導、山東省話劇院傾力打造的山東省重點舞臺藝術創作項目——話劇《孔子》,今晚在山東省會大劇院進行了世界首演。據介紹,話劇《孔子》從2017年開始策劃,歷時三年嘔心創作,五易其稿,是一次藝術的遠徵。
  • 40位大師走進紀錄片《百年巨匠》
    據新華社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從中國藝術研究院獲悉,記述20世紀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鬥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將推出第二部——《潘天壽》《李可染》《傅抱石》《林風眠》,並於今年下半年播出。
  • 理察耶茨經典小說《革命之路》首登話劇舞臺
    電影版《革命之路》據了解,此次話劇版是原著小說全球範圍內首次授權戲劇改編。80後編劇田曉威感嘆,小說《革命之路》是一部很偉大的文學作品。20萬字的小說中,沒有任何了不起的事情發生在兩個主人公身上,直到結尾,讓人驚愕。「理察耶茨所賦予我們的,是一雙格外透徹的眼睛,一顆擁有足夠勇氣的心,使我們恢復清醒——直面生活的真相。」
  • 話劇《於無聲處》經典回歸
    此輪復排,依舊是由著名編劇宗福先和導演蘇樂慈搭檔,一如40年前的10月這部劇從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走出來時那樣。「人民不會永遠沉默」,大家呼喚正義的渴求,讓這部劇一經問世就掀起了熱潮。
  • 從話劇舞臺到電影獲獎,齊溪:每個角色都是我的朋友
    如果沒有婁燁導演,齊溪表示自己當下可能還局限在話劇舞臺上,「是婁燁導演把我帶進了電影世界,為我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也得到了我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獎項。」在拍王小帥導演的《地久天長》過程中,讓齊溪見證了演員通過角色、通過自身的沉澱,是可以夢想照進現實的過程。在國內還未公映的《平靜》這部影片中,齊溪把與賈樟柯導演的合作看作是一次機緣。
  • 中學生自導自演話劇,入戲加戲為青春添新筆
    7月19日,廣州中學創新班經典話劇展演拉開序幕,校園演藝廳一天內上演了三場話劇,觀眾無需買票,就過足了戲癮。這幾部話劇分別是《寶島一村》、《無人生還》和《風雪夜歸人》,無論是臺前的劇本刪改、角色演繹、戲劇編排,還是幕後的服裝道具、宣傳海報等,全程均為高二、高三的學生一手操辦。時間倉促、人手缺乏,他們是如何創造「一出大戲」的?不如從《風雪夜歸人》話劇中,看看中學生的「話劇思路」。
  •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重啟劇場!話劇《熱乾麵之味》回歸舞臺
    晚上7點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後浪新潮演出季劇目、原創話劇《熱乾麵之味》在戲劇沙龍首演,由編劇倪姍姍創作、導演何念執導、桑琦擔當舞美設計,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張瑞涵、李黎、許子皓聯合主演。根據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要求,演出現場採取觀眾限流措施,上座率為30%,每場演出僅69位觀眾,實行「隔一坐一」 的觀摩方式。《熱乾麵之味》將演出至6月14日,僅演三場。
  • 國家大劇院話劇《基督山伯爵》即將登臺 以重構聯繫經典與當下
    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高凱)11月10日至15日、17日至18日,國家大劇院2020年度巨獻——新製作話劇《基督山伯爵》將亮相戲劇場舞臺,致敬原著作者大仲馬逝世150周年,再現那段為世人所熟知和喜愛的傳奇復仇故事。  21日,該劇進行了首輪演出的新聞發布。
  • 英達重返人藝舞臺:執導《陽光下的葡萄乾》,告慰母親吳世良
    我的母親(翻譯家吳世良)生前,在1963年時把這部戲翻譯了過來,當時的環境條件沒能允許這部戲排演甚至發表。冥冥之中,特別機緣巧合我拿到了這部戲原始手稿,人民文學出版社即將出版。我的母親生前是人藝的演員,她最大的願望一定是把它推向人藝的舞臺,我最終要完成她老人家的心願。」
  • 走近巨匠| 吳昌碩花鳥畫的四大藝術特色
    這一時期,他除了畫梅蘭竹菊等傳統文人墨戲題材外,也開始涉獵山水及人物,並已初具其山水畫的基本特色。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吳昌碩的摯友吳大澂督師北上禦敵,年過半百的吳昌碩不顧家人勸阻,束裝就道,慨然赴敵。然而,甲午戰爭最終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吳大澂被削職返鄉,「永不敘用」。吳昌碩的仕途理想亦就此破滅,遂以「破荷亭長」「破荷道人」為號。
  • 走近巨匠|楊廷寶,他號稱中國建築界的「南楊」
    關肇鄴曾回憶初見清華圖書館時的情形,抗戰剛勝利,以清華園為傷兵醫院的日軍撤走不久,到處荒草沒膝,滿目瘡痍,然而「外表的悽涼」絲毫不能掩蓋這座建築一二期設計,渾然一體「內質的壯美」,使人「久久不忍離去」。
  • 小劇場話劇《關係》再度亮相北京人藝舞臺 依然一票難求
    小劇場話劇《關係》再度亮相北京人藝舞臺。(北京人藝供圖)人民網北京1月17日電 (尹星雲)一部小劇場話劇,演出12年超過百場,仍然一票難求,這樣的票房熱度讓《關係》成為北京人藝小劇場當之無愧的熱門代表作。
  • 《蒼穹之上》中國航空人首登話劇舞臺
    3月8日-9日晚,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出品演出的現實題材話劇《蒼穹之上》作為2019年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開幕大戲在首都劇場上演。《蒼穹之上》這部作品是首次用舞臺藝術的形式,講述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航空工業大發展階段中國科研人員鍥而不捨研發創新的故事,也再現了我國新型戰機艱難的研製歷程。
  • 片場手記|話劇《孔子》幕後,細節出大器
    對於話劇《孔子》而言,細節上雕琢的功夫,尤顯突出。由張繼鋼導演執導的話劇《孔子》,正在山東省話劇院的大排練廳裡進入緊張有序的排練階段。日前,記者在排練現場目睹了演員們的一舉一動,大家追求完美的執著,讓人印象深刻。8月31日下午,舞臺側方屏幕緩緩打出——第七場「渡河」。這是今日的排練主題。
  • 用話劇講述美麗鄉村溫暖故事——本溪市歌舞劇院創作話劇《與你同...
    12月18日,由本溪市歌舞劇院創作排演的大型話劇《與你同在》在瀋陽師範大學演出兩場,生動溫暖的故事、精彩鮮活的舞臺表演,深受觀眾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