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說「肝生於左」,錯了麼?

2020-12-24 復禾健康

「肝生於左」,語出《素問·刺禁論》,是《內經》對肝臟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揭示了肝具有升發功能的實質,它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助肺氣肅降以調暢氣機,濟心之君火以溫通血脈,啟腎中元氣以固護生命,協脾胃運化以化生氣血,帥衛氣達表以抗禦邪侵等。

「肝生於左」的實質

首先需要明確指出的是,「肝生於左」並非古人對肝臟位置的描述。有關肝的部位,《內經》中另有記載,《靈樞·本髒》云:「肝大則逼胃迫咽」。楊上善釋為:「胃居肝下,咽在肝傍,肝大下逼於胃,傍迫於咽」,是肝在胃右。

《本髒》篇又云:「肝高則上支賁切脅」(楊上善認為「賁」當為「膈」),是肝在膈下。《靈樞.論勇》說:「肝舉而膽橫」,是肝與膽鄰。可以看出,《內經》所論肝的解剖位置,大體是膈下偏右,眥鄰胃膽。

與現代認識基本一致,所以《內經》提出「肝生於左」,絕不是從其位置而言。故《刺禁論》原文「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一段,非現代認為之說。

那麼,「肝生於左」的實質是什麼呢?

「肝生於左」,實質上是對藏象肝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是指肝氣具有從左升發的生理功能。考其「生」字的本義,《說文解字》謂:「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王冰云:「生,謂動出也"。張介賓在《類經》中注釋此句時認為,肝木行「少陽」之令,主「生發」。

顯而易見,「生」,意為生發、上升。因此,「肝生於左」的「生」,無論從文理或醫理上講,概無「位」、「居」之意,而是指肝氣的「升發向上」的特性而言。

《內經》強調肝升發在「左」,是其天人相應思想的具體體現。《素問·陰陽離合論》強調「聖人南面而立」。張志聰進一步指出:「然人皆面南而背北,左東而右西。」故「左"是代表東方。

又《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春氣始於左」,所以「左」亦代指春天。東方為日月升起之處,春季主天地發陳之機,是升發之氣歸統於「左」。類通於人,肝屬木,應東方、春氣,故云「肝生於左」,以此比喻肝具有升發的特性。歷代醫家注釋「肝生於左」,大多從此入手。

可見,「肝生於左」實質是對肝的生理特性的生動表達,主要是論述肝之升發功能的。

容易忽視的肝損傷因素

肝臟不僅是一個沉默的器官,還是一個敏感的器官。很多因素都容易引起肝損傷,比如:酒精、肥胖、過度勞累等等。

還有一個會被大家忽略的因素:藥物。藥源性的肝損傷正在呈現一個逐年升高的趨勢,尤其是老年人。

老年人經常因為各種慢性病而服用大量的藥物。而藥物基本上都會在肝臟代謝,所以本身就有加重肝臟負擔的這種可能。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了解到慢性肝病的一些表現症狀,那麼當我們的肝臟出現問題,該如何保護肝臟,使其正常運行。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肝?

1、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嗜煙嗜酒、暴飲暴食;

2、規律作息,儘量在11點到3點之間處於深度睡眠中;

「肝生於左」,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昇陽發陰,啟陳從新的重要作用。「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借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

常用的清肝排毒之物,非草本莫屬,尤其是清肝毒、護肝臟的草本植物

在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配方的信息,其中主要是將兩錢菊苣、一錢梔子、兩克桑葉、兩克百合、兩克葛根與適量的水一起煎煮,分兩次進行服用,需要人們堅持飲用才可以發揮作用。

1、保肝利膽

提高肝膽功能,清肝排毒,能減少藥物對人類肝膽的傷害,日常生活中,適合那些肝膽功能不全和患有慢性肝膽問題的人群。

2、緩解痛風

含有一些天然鹼性成分,它能促進人體內尿酸代謝,而尿酸又是導致人體出現痛風的重要存在,人體內尿酸數量減少以後,痛風的發病率就會明顯下降,而那些已經出現痛風的人群,在喝了菊苣,梔子茶以後,還能讓痛風引起的疼痛明顯減輕。

3、高血脂和高血壓

對人類的心血管有明顯保護作用,稀釋血液,加快血液循環,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和韌性,經常飲用能防止心血管衰老,也能阻止血壓,血脂升高。還能調節人體內分泌,可以促進胰島素分泌,它對人類的高血糖也有一定緩解作用。

很多人想自己在家製作,但因為材料參差不齊,質量不一、配比不準等因素,很難將茶的功效發揮出來,況且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專研!

這款茶,在此古方基礎上升級,添加了甘草等草本食材,經科學配比,製成方便我們日常衝泡的茶包。

6種原料組成「剋星」

中醫很多植物都有清肝利膽的作用,它們的結合才是清肝最堅強的力量。

由菊苣、桑葉、梔子、葛根、百合、甘草等6種名貴食材組成,屬於天然食物。

菊苣看似大白菜,其實為菊科植物,被國家營養聯盟專家譽為綠色「健康之王」。

它含有的多種營養成分,清肝排毒,調節腸胃功能、清腸通便、降火潤燥、纖體護膚、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多重作用。

菊苣中含有蛋白質,胺基酸,黃酮,菊粉,菊苣酸等多種營養物質,具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健胃消食的作用

梔子 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等。含有的藏紅花素,藏花酸等物質,具有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

桑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鉀,鈣,維生素C,黃酮以及黃酮苷類物質,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

對於肝臟、腎臟的健康,都可以發揮明顯的幫助,適合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葛根,甘、辛,涼。有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之功。

葛根中含有異黃酮,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黃酮,大豆黃酮甙及β -谷甾醇,花生酸等,還含有多量澱粉營養豐富的物質,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加強肝臟解毒,還具有提高細胞的再生能力。

百合具有解毒,理脾健胃,利溼消積,寧心安神,潤肺止咳,養心安神。

還具有良好的營養之功,對虛弱的人非常有益。對於因疼痛睡眠不好的痛風也起到一定的催眠安神作用。

這款菊苣梔子茶精選原產地優質食材,確保每一茶包發揮出最大功效。

使用組合草本植物保肝利膽,降低體內血脂、血糖的含量,幫助痛風減輕痛苦。

三高人群也適合,同步調節血脂、血糖、血尿酸,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肥胖症、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等問題。

大家平時吃肉都比較多,而且運動少,也可以多喝菊苣梔子茶,把我們的脂肪、尿酸降下去。

獨立小茶包,乾淨衛生,沁人心脾,口有回甘

每袋都是獨立包裝,衝泡衛生。雙層真空覆膜外包裝,高透氣濾紙茶包,抗菌防潮。

取一包菊苣梔子茶用開水泡開,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輕抿一口,口有回甘。

每天一杯菊苣梔子茶,6種食材合力幫你,還你一身輕鬆。

不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問題,買來給自己、父母、朋友、家人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中醫講究的是五行生剋的道理
    中醫講究的是五行生剋的道理五行的文化,所謂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現在研究它第一個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認為是走路,那就絕對錯了。如中國醫學,在《內經》上女人的第一次月經來,我國古代認為直接說出女人的隱秘很不禮貌,所以說「女子十四而天癸至」。為什麼不說「天壬」至?因為月經是成形了的水,同時女子屬陰,所以稱為「天癸」。如果把這套東西融會貫通起來,就可以發現它並不是迷信,而是科學,至少是古代的中國科學,而且這種科學在人類的文化中,還維持了這許多年。說到天癸,便涉及到中醫了。
  • 中醫所說的「風邪」是什麼?為什麼說它是百病之首?如何防範呢?
    在中醫中,「淫邪」的本義是指太甚、太過,也可引伸為「異常」,風、寒、暑、溼、燥、火這六種外感病邪被中醫稱為「六淫」。中醫認為春為木,夏為火,長夏為土,秋為金,冬為水,其對別對應著人的五臟中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春季多是東風,所以若受風邪至病,則發生於肝(木),而肝經氣注於頸部,所以春季得病多在頭部,如眩暈或是流鼻血等;夏季多南風,所以若受風邪至病則多發生於心(火),而心經氣注於胸脅部,所以胸脅部病症多於夏季發生,同理,長夏易發病為脾(土),比如腹瀉等疾病;秋季多西風,對應於肺(金),
  • 男子左肝被「掏空」,布滿厚厚蟲卵,原來是吃了這種東西
    這一檢查可把醫生和謝師傅都嚇壞了,因為超聲影像科檢查顯示謝師傅的左肝已經被「掏空」了,變成了一個大膿球,醫生仔細測量了一下,大膿球達到19cm×18cm×12cm大小。謝師傅的CT結果 杭州市一醫院供圖入院後腹部CT檢查發現肝膿腫壁上長了很多腫瘤樣的結構,而且壁很厚。
  • 百病皆生於氣,兩味中藥,疏肝理氣和胃
    圖|網絡 文|柒大夫 中醫有「百病皆生於氣」的說法,各種大大小小的疾病以及腫瘤,都與「氣」是有一定關係的。 頸部、咽喉部的病變 肝經走行經過咽喉,肝氣鬱結於咽喉,則會阻滯局部的氣機,出現咽喉部如有異物,吞不下、咳不出,即中醫所說的「梅核氣」。
  • 中醫:陽氣產生於脾,根於腎,萌芽於肝!送你一則補肝妙法
    因此說,陽氣對於我們非常重要,養生要養陽,治病也要養陽。只有明白了陽氣的意義,我們才不會無謂的耗損自己的陽氣。養陽與溫陽、扶陽、通陽雖然用詞不同,其本質卻是相同的。溫陽重在祛寒,扶陽意在補虛,通陽則以化濁為主,歸根到底,三法皆是養陽。我們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治病或養生總需在陽氣上下功夫。
  • 效仿日本人,餐餐吃「生食」,最後左肝被摘除,你還在吃嗎?
    不過近日王先生發現自己出現胃口差、全身無力,還伴隨著發生腹痛、腹瀉的情況,王先生隨後去醫院進行了檢查,居然發現自己的左肝已經出現了異常,最後醫生只能把他的左肝摘除,具體是怎麼回事?是「生食」的原因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男子左肝被「掏空」,還布滿密密麻麻的蟲卵!這幾個吃魚的...
    幾個月後,他不僅住進醫院做了手術,還發現自己的肝居然被「掏空」了……連續三天畏寒、發熱,檢查發現,左肝已經被「掏空」了55歲的謝師傅(化名)是四川人,來杭打工10餘年,去年年底因父親病故回老家小住了一段時間。
  • 中醫之「脾」≠西醫之「脾」,你的脾是否健康,只要看這兩個地方
    中醫所說的脾,和心、肝、腎是一個概念,中醫描述的脾的形態,和西醫所說的胰腺類似,而中醫認為的脾的功能,又與腸胃相關,譬如脾的陽氣,能溫旭胃的受納,脾氣的運輸則影響著腸胃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西醫之脾,是位於腹腔左上方,暗紅色、質軟的淋巴器官。
  • 男子左肝被掏空,布滿密密麻麻的蟲卵,只因吃了這個…澳洲隨處可見,很多華人都愛吃!
    他本來沒放在心上,直到連續發熱3天後,送到醫院檢測才發現,他的左肝竟然已經被「掏空」了!(網絡配圖,圖文無關)誰知,這一檢查可把醫生都嚇壞了,超聲影像檢查顯示他的左肝竟然已經被「掏空」!變成了一個大膿球!
  • 抑鬱症早期的六個症狀與中醫調理
    中醫有辦法防治抑鬱症,尤其是抑鬱症的早期,建議首選中醫,往往能收到卓效。 從中醫來分析,這是柴胡證的典型症狀。這類人群的特點是,擔心患病,而且,疑神疑鬼,多數都會反覆去檢查,有焦慮症狀。臨床上我也觀察到,這類人群往往反覆描述身體的各種不適症狀,越說症狀越多,甚至受暗示影響而有無休無上的描述。 用柴胡類方即可解決此類問題。
  • 中醫基礎理論——肝與膽的病機
    肝的病機肝主疏洩,主藏血,體陰(血)用陽(氣),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鬱。這些生理特點決定了肝的病機特點為肝氣肝陽常有餘,肝陰肝血常不足。肝為五臟之賊,肝的病變常影響到其他臟腑,主要表現有氣機失調、血液生成運行失常、消化吸收功能異常、神志活動改變、水液代謝失常。
  • 「中醫指南」中醫控糖重在調三髒
    【中醫指南】 中醫控糖重在調三髒 楊 華 說起糖尿病,現在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西醫療法,而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糖尿病的記載,當時稱為「消渴」「熱中」等。
  • 中醫說的「冬藏」,到底藏的是什麼?
    不論是民間俗稱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還是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都表明冬天不「養藏」,對身體健康不利。那麼,冬藏到底藏的是什麼呢?今天孟奇鵬小兒推拿為您詳細解答。
  • 男子左肝被掏空,壁上布滿密密麻麻的蟲卵,只因吃了這個東西
    這一檢查可把醫生和謝師傅都嚇壞了,因為超聲影像科檢查顯示謝師傅的左肝已經被「掏空」了,變成了一個大膿球,醫生仔細測量了一下,大膿球達到19cm×18cm×12cm入院後腹部CT檢查發現肝膿腫壁上長了很多腫瘤樣的結構,而且壁很厚。看來這個肝膿腫不簡單。為了讓膿球變小,進一步追查「元兇」,醫生在超聲指引下給謝師傅做了膿球的穿刺引流。結果大量的灰白色膿液被順利引出,但是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卻沒有發現細菌、真菌、結核和惡性腫瘤的「蹤跡」。那謝師傅到底得了什麼病呢?
  • 藏象學說對中醫臨床有重要意義
    藏象是一個動態的生理、病理概念,它是通過對人體進行觀察所知的生理、病理變化的徵象,並結合自然界季節氣候與這些現象的相應關係,以一些臟腑器官名稱,進行分別歸類,來歸納當時人們在與疾病鬥爭中所積累的若干經驗認識,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藏象」涵義。
  • 中醫也能治腫瘤嗎?老中醫說特色和優勢很突出,在於這3點
    在腫瘤的治療上,很多人有一疑問「中醫能否治療腫瘤?」其實,中醫在腫瘤治療方面具有諸多特色和優勢。1、整體理念中醫治療腫瘤是從整理出發地,兼顧局部病灶,分辨虛實,將局部病變與整體生理相結合。具體來說,多因飲食不節或情志不遂、憂思惱怒等,導致肝失疏洩,胃失和降;或因久病損傷脾胃,導致肝胃不和;或因為體質因素,正氣不足、脾胃虛,加之情志、飲食失調,導致運化失健,痰凝氣滯,熱毒血瘀阻於胃,積聚成塊而發病。總的來說,胃癌病位在胃,而與肝脾腎等臟腑關係密切。
  • 男子左肝被掏空,壁上布滿密密麻麻的蟲卵,只因吃了……很多人都愛吃
    這一檢查可把醫生和謝師傅都嚇壞了,因為超聲影像科檢查顯示謝師傅的左肝已經被「掏空」了,變成了一個大膿球,醫生仔細測量了一下,大膿球達到19cm×18cm×12cm 大小。入院後腹部CT檢查發現肝膿腫壁上長了很多腫瘤樣的結構,而且壁很厚。看來這個肝膿腫不簡單。為了讓膿球變小,進一步追查「元兇」,醫生在超聲指引下給謝師傅做了膿球的穿刺引流。結果大量的灰白色膿液被順利引出,但是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後,卻沒有發現細菌、真菌、結核和惡性腫瘤的「蹤跡」。
  • 「貴州四大名醫」之石氏中醫:三代中醫人 百年中醫情
    群康堂中醫館。 喬啟明 攝第一代:石氏中醫閃耀黔中言及石氏中醫世家,其始源自石玉書先生。石玉書,名國麟,1893年生於現今的金沙縣(原名打鼓新場)。家境殷實,6歲便入私塾,勤學上進。坊間有多個版本的「貴州四大名醫」之說,但不論哪一個版本,「石玉書」皆名列其中,佳話不斷。第二代:傳承精華發揚光大血脈相連,醫脈相繼。
  • 「慢中醫」也能治眼科急症
    當天下午坐門診的名醫是眼視光醫院特聘專家——浙江省名中醫、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任中醫師胡臻。候診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已被右眼眶的疼痛困擾了20年,但喝了胡臻開出的中藥湯劑才一周,疼痛就明顯減輕,她這次是過來複診的。□晚報記者 胡海珍省名中醫坐診眼視光作為中醫名家,為何此次把專家門診設在眼視光醫院?
  • 上海市名中醫胡義揚:走在中醫傳承與創新路上的追夢人
    意外踏上中醫路「中醫究竟走的是什麼路子?在我們外行人看來,中醫似乎總是裹著一層朦朧的色彩,讓我們摸不著、看不透。有時西醫治不好的病,中醫『望聞問切』開了幾貼藥,還真神奇地好了,多少有些『玄學』的味道。」「你要這麼說也的確沒錯,中醫啊,講究的無非是人體的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