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5歲的華人男子,
從某一天開始突然食欲不振、乏力,
隨後又出現輕度腹痛、腹瀉。
他本來沒放在心上,
直到連續發熱3天後,
送到醫院檢測才發現,
他的左肝竟然已經被「掏空」了!
裡面甚至還爬滿了密密麻麻的
燈泡狀蟲卵...
澳洲驚現神秘寄生蟲感染病例,
女子突然神志不清,腦部出現大量可怕蟲卵!「不敢吃了!太嚇人!」
早前,一位55歲華人男子的經歷震驚了無數人。
而隨著媒體的報導,
也揭開了男子神秘病因背後、令人震驚的秘密...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收了一位特殊的病患,
55歲的謝師傅是四川人,在杭州已經生活了十多年。
(網絡配圖)
但就在前段時間,
他突然開始感到食欲不振和乏力,
有時還會有不明原因的輕度腹痛、腹瀉,
但最初他也沒怎麼放在心上,只認為是壓力和心情導致的。
(網絡配圖,圖文無關)
拖著拖著,4個月過去,
然後某一天,謝師傅開始出現畏寒和發熱的症狀,
在發熱持續了三天後,他挺不住了,去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
(網絡配圖,圖文無關)
誰知,這一檢查可把醫生都嚇壞了,
超聲影像檢查顯示
他的左肝竟然已經被「掏空」!
變成了一個大膿球!
(來源:杭州市一醫院供圖)
謝師傅緊急被安排了住院,而隨後的腹部CT檢查更是發現,
他的肝膿腫壁上長了很多腫瘤樣的結構,而且有很厚的壁。
醫生當時就覺得這個肝膿腫不簡單...
(來源:杭州市一醫院供圖)
為了先縮小膿球的體積,便於進一步追查「元兇」,
醫生給謝師傅做了膿球的穿刺引流,引出了大量的灰白色膿液。
但是醫生對膿液進行了一系列的檢查後,
卻沒有發現細菌、真菌、結核和惡性腫瘤的跡象。
(網絡配圖)
而經過3周的引流和保守治療後,
雖然左肝的膿腫小了一大半,但是CT複查時發現肝膿腫
厚壁上的腫瘤樣組織卻
依然沒有變化!
能引流出來的膿液也開始減少,
也就是說,之前的治療並沒有起效...
(網絡配圖)
醫生不禁開始頭疼,這個難纏的膿球究竟是什麼引起的呢?
經過了數位主任醫師的會診和討論,
最後,醫院決定為謝師傅進行左半肝切除手術。
(網絡配圖)
直到左半肝被切除後,醫生才發現,
原來肝臟那些腫瘤樣組織是密密麻麻的
華支睪吸蟲蟲卵!
數量更是多到數不清,看得人頭皮發麻...
而這個華支睪吸蟲,就是惡名昭彰的
肝吸蟲!
肝吸蟲是國內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蟲之一,
它可以寄生在人體的肝膽系統,產生毒素和分泌物,
(來源:CDC官網)
損傷肝細胞、膽管上皮細胞,
引起肝臟反覆的炎症、器官衰竭等症狀,
還可能發展為肝硬化,
嚴重時可能導致肝癌。
但寄生蟲又是怎麼進入謝師傅體內的呢?
他回憶後想起,原來竟是去年年底回老家時,
一時貪嘴種下的禍根...
據謝師傅回憶,當時他在老家市場上買了一條魚,
打算給自己做一次酸菜魚飽口福,
「為了追求鮮嫩的口感,
魚片我只用熱水氽了幾十秒就吃了。」
(網絡配圖)
謝師傅說,他們當地有生吃或半生吃魚片的習慣,當地人稱之為「魚生」。
自己當時也覺得是多大個事,但就是這樣,
寄生蟲借著沒有熟透的魚肉,進入了他體內...
(來源:杭州市一醫院供圖)
手術後,醫生勸誡謝師傅,
肝吸蟲蟲卵喜歡躲在淡水魚蝦等水產品體內,
當人們吃了衛生不達標的生魚片或未熟透的魚蝦等食物時,
它就會隨之悄悄潛伏進人體。
「一旦魚被肝吸蟲感染,
吃了生魚片之後人隨即也會感染。」
而醫生也告訴記者,
「肝吸蟲的繁殖力驚人,每次可產1400到2000個卵,
而且可存活20到30年。」
它們不僅會在肝內安家,而且會靠肝「吃」肝。
(網絡配圖)
醫生最後再三提醒,
不管是哪裡的淡水魚和淡水蝦,
連經淡水回遊的海魚都有可能被肝吸蟲感染,
一定要確保熟透之後再食用!
而最近的各種新聞也是不停地在提醒我們,
魚生也好、刺身也好,
甚至在我們注意不到的地方,
都暗藏寄生蟲的風險!
(網絡配圖)
這兩天,澳洲人被一條神秘的寄生蟲新聞嚇到了。
最近,一位25歲的女子在連續頭痛6天後前往醫院檢查,
誰知,這一檢查可就不得了了...
醫生最開始在她的腦袋裡發現了囊腫的跡象,
但真正可怕的是,
在手術將病變部份切除後,醫生驚訝地發現,
她腦子的根本不是囊腫!
而是一團寄生蟲的幼蟲!
醫生隨後確定,這名女子所患的就是
神經囊蟲病
這是一種由豬肉絛蟲的幼體引起的疾病,
通常在食用未煮熟的食物、特別是豬肉,
或食用被絛蟲卵汙染的水或蔬菜而感染。
在此之前,神經囊蟲病在澳大利亞並不常見,
而這名感染神經囊蟲病的女子近期也從未離開過澳洲,
這樣也就是說,
她就是澳洲本地感染的首個病例!
目前仍不清楚她是如何感染的,
也讓大家心裡蒙上了一層擔憂的陰影...
而這則新聞也提醒我們,
寄生蟲一直潛伏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就在不久前,另一條寄生蟲的新聞也上了澳媒熱搜。
(來源:每日郵報)
據雅虎新聞報導,一位來自西澳的漁夫,
在釣到的魚肚裡發現了驚悚的一幕!
(以下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
(來源:每日郵報)
只見一條條像紅色血絲的東西,
盤踞在一條黃條螄魚的體內...
而這些不是別的,
正是一條條噁心的寄生蟲...
(來源:每日郵報)
細數後發現,
這一條魚體內就有足足8隻寄生蟲,
細長的蟲子還在魚肉上不斷蠕動,試圖爬出...
看著就讓人覺得害怕!
(來源:每日郵報)
淡水魚組織專家Alan Lymbery表示,
這種寄生蟲屬於蛔蟲和線蟲,
很多海洋生物體內都有。
(來源:每日郵報)
而一旦含寄生蟲的魚肉被生吃,
或者處理不合理的話,
這些寄生蟲
就有傳染到人類身上的風險!
(網絡配圖)
很多人可能都認為,
淡水魚不能生吃,但海魚就沒什麼問題,
但專家卻表示,
「線蟲在許多淡水、河口和海水魚中都相當普遍。」
(來源:每日郵報)
而之前也有很多新聞曝出,
網友在超市裡售賣的海魚裡發現了寄生蟲...
澳洲廣播新聞就曾報導過,
北美一網友在Costco買的三文魚裡,
發現了一條活的蟲子....
(來源:澳洲廣播新聞)
找不到對吧,我們把鏡頭拉近一點...
(來源:澳洲廣播新聞)
眼神但凡差一點,都很難找到!
而這條蟲子被發現時還在蠕動...
這要是不留神吃進肚子裡...想想都嚇人!
(來源:澳洲廣播新聞)
新聞下的評論紛紛表示:
「想起之前吃的刺身,忽然覺得
肚子裡都是寄生蟲,好噁心!」
(網絡配圖)
雖然寄生蟲很嚇人,但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無論是淡水魚、海魚還是豬肉,
最好的預防寄生蟲的方法,就是
煮到熟透再吃!
(網絡配圖)
只要經過高溫煮熟,很多細菌、寄生蟲自然都會被殺滅。
不過還有幾個誤區需要注意:
誤區一:醬油、芥末等調味料能殺死肝吸蟲?
肝吸蟲的囊蚴對調味品的抵抗力比較強,
調味品短時間內無法起到殺蟲功效!
專家指出,肝吸蟲囊蚴在醋中可存活2小時,在醬油中可存活5小時。
誤區二:喝白酒能殺蟲?
不能!
白酒的酒精進入身體後不但殺不死肝吸蟲,
反而會加重對肝臟的負擔。
誤區三:與別人共餐時有魚生,自己不吃魚生就不會感染?
還是錯!
因為寄生在魚肉上的肝吸蟲囊蚴可汙染到筷子,
交叉汙染到別的熱菜。
(網絡配圖)
而具體的預防措施主要分為以下6點:
1、烹調河鮮海鮮(包括牡蠣、貽貝等貝類)時,加熱要徹底。
㈠有殼貝類:①煮,水沸至貝殼張開後5分鐘;②蒸,至貝殼張開後9分鐘③不要吃烹調過程中殼未張開的貝類。
㈡其他魚類:要保證至少高溫烹飪10分鐘以上。
2、烹調時避免交叉汙染。
①切生熟食品所用的刀和砧板要分開,不可混用;②盛過生肉的各種用具要洗刷乾淨。
3、處理食材時最好戴手套,避免通過暴露的傷口或皮膚破損感染。
4、不要用生的魚鱗、魚內臟、魚鰓等餵貓狗。
5、勤洗手,注意用手衛生。
生活中常見的美味其實也暗藏風險,
寄生蟲更時不時讓我們防不勝防,
大家一定要提高對生食的警惕,
不要因為一時貪嘴而傷了身體!
【獨家折扣】24小時滾動更新🛒
【最新資訊】緊跟時事熱點
【澳洲攻略】得心應手享生活️
【曬單曬貨】拔草種草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