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上古傳說人物,關於上古傳說,《史記》只收錄了「五帝」,而「三皇」是後人依據上古傳說對「五帝」的補充,所以「三皇」的概念的出現要晚於「五帝」,但其傳說的出現並不都晚於五帝,通常認為是三位比五帝更古老的部落祖先。
關於「三皇」也是有眾多版本的,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出自《三字經》的伏羲、神農、黃帝組合。
《三字經》有:「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這個組合的影響力最大不是因為它準確,而是因為《三字經》的影響之廣泛。事實上,《三字經》成書不早於宋代,而在此之前,「三皇」的版本已經有很多種了。
成書於漢代的讖緯類典籍《春秋運鬥樞》有「伏羲、女媧、神農」三皇說,而東漢班固所著的《白虎通義》有「伏羲、神農、燧人」之說,《白虎通義》同時也引用了《禮》的:伏羲、神農、祝融之說。
《白虎通義》有:「《禮》曰:『伏羲、神農、祝融』」
相比於《三字經》、《春秋運鬥樞》和《白虎通義》,《禮》的說法顯然更早,也更權威,更靠譜,但《禮》失傳後,這個「三皇」的說法也隨邊緣化,不再被提及。
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禮》為什麼要把「祝融」列為三皇之一?
祝融與「祝融」
我先給出結論:上古傳說中的祝融其實有兩個,一個早,一個晚,那個早期的祝融是部落首領,一個具體的人,而後一個祝融是一個職稱,很多人都擔任過這個職位,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個祝融,所以我把後一個祝融加上了引號,下面我分別來講講他們的淵源。
祝融與炎帝
在講祝融之前,我還是得先強調一個觀點,即,炎帝不是神農氏。對這一點有歧義的,建議多讀幾遍《史記·五帝本紀》中關於黃帝的部分。
另外,《史記》和《山海經》都有關於炎帝的記載,但是,它們記載的炎帝並不是一個炎帝,《史記》所載的炎帝是末代炎帝,而《山海經》所載的炎帝是首任炎帝,他倆相距數百年。也就是說,《史記》裡的炎帝與黃帝同時代,而《山海經》裡的炎帝要比黃帝早數百年,而祝融就是《山海經》裡的炎帝的後裔。
《山海經·海內經》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
那麼,這個祝融又憑什麼可以位列「三皇」呢?
因為他開創了一個上古的新時代,那就是「祝融遷江水」。
《山海經·海內經》有:「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
那麼我們也就有了祝融的一條家譜:炎帝--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術器,注意這裡的祝融與共工的關係,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後面再講。
注意這裡的「江水」,上古的江水指的是長江的中遊地區,對應的就是現今的江漢平原一帶,有時候我們也稱之為荊楚大地,祝融及其後裔就是在這裡開啟了屬於他們的農耕文化,即所謂「是復土壤」,如果按時間推算,祝融所建立的部落對應的就是考古學上的分布於江漢平原的屈家嶺文化(距今5300-4500年),那麼,作為開創者的祝融所在的時代應該取其上限,也就是距今5300年左右。
而屈家嶺文化其實是大汶口文化向西向南擴張取代大溪文化之後發展而來,也就是說,《山海經》裡所記載的那個炎帝對應的其實是大汶口文化的某一個支系,源自東部沿海地帶,這才是精衛填海神話的背景和前提。
《山海經·北山經》有:「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祝融與神農
祝融所建立的部落被稱之為祝融氏,祝融後裔開創了稻農業,因為水利工程是水稻種植的前提和保障,所以祝融的後裔共工同水密切相關,並成為傳說中的水神,也許他們並不是水稻種植的最早族群,但卻是把水稻種植廣泛傳播的重要功臣。那麼,我們也可以說,今天的湖北地區不僅是祝融文化的源頭,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水稻種植地區之一,很可能就是水稻種植技術的發源地。
作為中國農業文化的兩大開拓者之一,祝融當然有資格位列「三皇」,另一個農業開拓者就是來自渭水流域的以粟農業為代表的神農氏,所以神農同樣佔據「三皇」的一席。
神農氏所對應的就是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其最早出現的時間可以上溯到距今7000年左右,他們由西向東佔據中原地區,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時間點上消亡,也就是說,屈家嶺文化和仰韶文化純在三百多年的並存期,而導致仰韶文化消亡的恰恰就是屈家嶺文化的北向擴張,這就是先秦文獻所載的「共工霸九州」
《展禽論祀爰居》有:「共工氏之伯九有也」
結合我們前面的那個祝融的家譜:炎帝--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術器,這個共工氏其實就是祝融氏的一個分支,這個共工氏北進中原攻滅了神農氏,由其發展而來的就是中原地區在考古學上所體現的廟底溝二期文化,所以廟底溝二期文化所體現出來的大汶口文化特徵其實是由屈家嶺文化帶來的,所以,廟底溝二期文化並不是龍山文化(山東)的前驅,只是它們都繼承於大汶口文化而已。
共工與「炎帝」
這個加了引號的炎帝就是《史記》所記載的炎帝,在《山海經》也有這個人,但不稱之為炎帝,而是夸父。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自量」
需要補充一個知識點,在《山海經》裡,但凡「珥蛇」、「乘龍」、「把蛇」的都是部落首領,夸父顯然就是一個重要的部落首領。這裡又有了一個新的譜系,即:后土--信--夸父。那麼,后土又是誰呢?
《山海經·海內經》有:「共工生后土」
那麼,在《山海經》裡,從炎帝到后土是形成了另一條譜系,即:
炎帝--炎居--節並--戲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
而這個譜系也就是炎帝後裔傳承「炎帝」這一稱謂的脈絡,也就是說,炎帝後裔有一個把部落首領稱之為「炎帝」的傳統,而這個首領可能存在氏族之間輪轉的情況,而最後一個「炎帝」就是夸父。
夸父繼承了共工氏打下的「九州」後繼續擴張,這就是《史記》所載的「炎帝欲侵陵諸侯」,在向北方擴張的時候,他們遭遇了來自北方的黃帝部落,在燕山南麓發生了阪泉之戰,阪泉之戰的失利導致夸父的首領之位被部下蚩尤奪取,蚩尤替代夸父率領部落與黃帝發生了逐鹿之戰,蚩尤戰死,夸父帶領殘部向西北逃竄,最後全軍覆沒,這就是「夸父逐日」神話的歷史背景,《山海經》同時也如實地記載了這件事,蚩尤、夸父先後被黃帝的部下應龍殺死,而且是在北方殺死的,所以記載在了《大荒北經》裡。
《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
也就是說,蚩尤和夸父其實都是祝融的後裔,他們的祖先來自江漢平原,逐鹿之戰後,黃帝後裔佔據黃河以北,黃帝的另一部分後裔轉向西北,但並沒有影響黃河以南的勢力分部,祝融後裔佔據江漢平原,共工後裔佔據中原地區。
祝融與顓頊
我們都知道楚文化與祝融文化密切相關,也知道祝融文化的發源地就是江漢平原,但卻始終搞不清祝融的脈絡,揭開這個謎題的關鍵其實是另一個上古傳說人物,那就是顓頊。
顓頊是黃帝後裔,但他最讓人不解的是,他不像黃帝一樣來自北方,而是來自蜀地,最大的可能是,黃帝遷徙西北之後,他的一支後裔途經青藏高原東緣延岷江進入蜀地,融合了當地原有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學上所體現的就是川西的寶墩文化,走出蜀地的顓頊部落徵服了江漢平原的祝融後裔,這件事情發生於距今4500年左右,寶墩文化融合了屈家嶺文化,由此發展而來的就是石家河文化,所以石家河文化同三星堆文化是存在共同文化基因的,那就是寶墩文化,說三星堆文化受石家河文化影響是誤解,只能說他們是同一個源頭的不同分支,也就是《山海經》裡所記載的魚鳧同顓頊的分裂。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這裡的「魚婦」既是蜀王「魚鳧」,這句其實講的是顓頊死後他的後裔對蜀地失去了控制,魚鳧稱王。
顓頊徵服江漢平原後繼承了祝融文化,所以「祝融」在顓頊時期已經成了一個職位,最先擔任這個職位的就是顓頊的兒子——黎(重黎)。
《左傳》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
這個重黎追隨顓頊北上中原,而當時佔據中原地區的是共工氏,這就爆發了兩個文化之間的戰爭,可以看做是逐鹿之戰的繼續,這就是神話:「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的時代背景,需要強調的是,共工氏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部落,是前面提及的那個「共工」的後裔部落,而祝融(重黎)就是顓頊與共工作戰的主力部隊。
而楚人就是這個重黎的後裔,因為重黎擔任過祝融一職,所以楚人所崇拜的那個祝融其實是顓頊之子祝融重黎,最早不會超過距今4500年,這個「祝融」顯然是沒有資格位列「三皇」的。
結論
那麼,我們的結論也就有了,《禮》所載的三皇:伏羲、神農、祝融,這裡的祝融其實是炎帝祝融,這個炎帝是首任炎帝,而不是與黃帝發生戰爭的那個炎帝,炎帝祝融所在的年代距今5300年左右,是最早的稻農業的開拓者,完全有資格位列三皇,在《禮》成書的年代應該還是清楚這個淵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