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學術圈有一句行話,說研究結果「好看得不可思議」其實並不是一種讚賞,也有可能是等於指責研究者漫不經心,甚至是偽造結果。一篇看似完美的SCI論文背後到底有怎樣的「事實真相」呢?
學術造假在圈內早已經不是新鮮話題,歷史上的騙子更是數不勝數,但你能想到一個人發表了212篇論文,最後被撤稿竟然高達183篇,堪稱學術界造假之王!他就是日本麻醉醫生藤井善隆!
藤井善隆何許人也?
這位可是學術圈裡的「大神」人物。其研究領域是用於治療手術後經常發生的噁心和嘔吐的藥物臨床試驗。1991年博士畢業,1993年開始編數據,到2012年東窗事發,一共發表了212篇論文,其中183篇被發現完全是偽造的,一個人就佔了從1980年到2011年撤稿總篇數的7%。
騙局再美終是一場空
2000年,學術期刊《麻醉與鎮痛》(Anesthesia & Analgesia)上發表了彼得·克蘭克的一篇致《學報》的編輯信,認為藤井善隆的數據太過完美。而《學報》把這封信同藤井善隆的解釋一同發表。之後藤井善隆又在《學報》上接連額發布了11篇英文論文,但藤井善隆似乎察覺到了什麼,在2005年之後就不在麻醉學界發表論文了,而是轉身投身到了眼科學和耳鼻喉學。
以2011年在《麻醉學報》上的最後一篇文章為截點,他一共發表論文212篇,事情敗露被調查中的兩年內,查出186篇涉及偽造數據,成為目前單個作者撤回論文數量最高記錄人員。最終的結果藤井善隆因學術不端不僅被供職的大學解聘,社會地位也一落千丈,成為學術界典型的「反面教材」。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和小編想法一樣,感嘆這位「大神」真是不容易啊。咱們都知道英文論文的難寫程度,最終能發表中間的艱辛過程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而藤井善隆十年如一日,編了183篇,這種精神小編竟然有一絲絲的感動。
敲響學術界的警鐘
學術圈造假屢見不鮮。
德國Ludwigshafen大學醫學院的約阿希姆·博爾特(Joachim Boldt)教授,同樣來自麻醉學領域,主要研究是關於羥乙基澱粉的應用,一種作為手術期預防和治療循環血量不足或休克的膠體。
這位大神同樣也是很「高產」的,捏造了96篇論文。
小編弱弱的發出疑問:難道麻醉學的論文如此好發表?有相關領域的讀者可否答疑解惑。
在被揭發之前(2010年),他在液體治療領域尤其是膠體治療領域是超級大腕。在任何國際會議上,他一開口,其他人就只能Shut Up了。
即使是這樣,在最後蓋棺定論的時候,四大名刊之一的BMJ也還是用了這樣的標題:《Boldt: the great pretender》(博爾特:偉大的造假者)。
學術女神STAP細胞造假事件
除了以上兩位,還有同樣來自日本的小保方晴子,為什麼要說她,是因為人們對她給予厚望。2014年1月29日,兩篇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引發了全球幹細胞學界的關注。在論文中她表示發現了一種能更簡便培養多能幹細胞(STAP)的方法,這預示著未來像更換零件一樣簡單的器官移植成為可能,一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在日本媒體的炒作下,小保方晴子被視為「國寶」,甚至被追捧為有望衝擊諾貝爾獎的「日本居裡夫人」。
但是很快,有科學家指出論文有造假嫌疑,雖然小保方晴子仍然堅稱STAP製取方法真的存在,但在8月5號導師同樣也是論文的共同作者笹井芳樹頂不住輿論的壓力自縊身亡之後,11月30日,STAP驗證實驗提前結束。同一天,小保方晴子辭職,這樁縈繞了將近一年的科學醜聞終於塵埃落定。
學術淨土何時歸
維護科研誠信,優化學術生態,是一個系統工程,路漫漫其修遠兮。
科學研究還是應該要以誠實守信為基礎的事業,科研誠信是從事科研活動應該遵守的基本價值。
科研一旦趨利,必定會摻雜行為不端。為了達到研究目標而刻意挑揀數據,甚至直接編造假數據的種種做法許多研究人員承認這是很常見的,這真是令人悲傷的事情。
弘揚學術道德和倫理道德,對任何一起「學術造假」疑雲,都不可曖昧處之,或許學術界會迎來嶄新的「春天」也未可知。
本文來源:無憂潤色公眾號
關注了解更多科研資訊。|cover letter模板|500+PPT模板|翻譯工具|2020期刊因子|學術論文交流社群|菜單欄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