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之失?加拿大著名生物學家深陷學術造假醜聞 多篇論文面臨被撤回

2020-12-18 前瞻網

近來,又一起論文造假風波在學術界掀起波瀾——這次中招的是生態學界。

此前,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證實,行為生態學家喬納森·普魯伊特涉嫌偽造17篇論文,該校已經開始調查。

與此同時,許多同事也紛紛在博客和推特上表示,普魯伊特捏造了一系列有關動物性格和社交蜘蛛的令人興奮的研究結果背後的數據。

喬納森•普魯伊特(Jonathan Pruitt)是前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B)教授,目前在麥克馬斯特大學工作。為此,加拿大政府為他提供每年35萬美元的研究經費,為期7年。

在麥克馬斯特大學,普魯伊特參與了動物性格的研究,管理自己的實驗室,研究不同物種的動物行為。普魯伊特是加拿大150位著名研究教授之一,曾被譽為該領域的傑出人物。

目前,普魯伊特否認了這些指控,稱任何問題都是無心之過。

學術造假風波

風波起於1月下旬。當普魯伊特在澳大利亞進行野外調查時,他的一位合作作者在推特和博客上發表了關於普魯伊特給她的所觀察到的蜘蛛異常行為中的謬誤。

是來自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的行為生態學教授尼爾斯·丁格曼斯(Niels Dingemanse)最先注意到普魯伊特的數據存在問題。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博物學家》上,名為「個人和群體的表現受到社會生態位破壞的影響」( 「Individual and Group Performance Suffers from Social Niche Disruption」)。

(出於對這些數據的擔憂,他們撤回了兩篇論文,普魯伊特同意了這一做法。)

《美國博物學家》主編、康乃狄克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教授,同時也是普魯伊特的前合著者、合作者和朋友Daniel Bolnick,將這些調查的進展編製成了一份谷歌在線電子文檔。

「丁格曼斯的評論指出,在論文中使用的數據文件中發現了生物學上不可信的模式(Laskowski等人,2016年)。具體來說,某些數字出現的頻率遠遠超出了人們對任何可能的概率分布的預期。」Bolnick在他的博客中寫道。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進化與生態系教授Kate Laskowski曾與普魯伊特合作撰寫了四篇關於社會蜘蛛的論文,其中兩份已被撤回,第三份正在被撤回中。

Laskowski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這些有爭議的數據測量了特定社會蜘蛛的「大膽」行為,或者「蜘蛛在受到驚嚇後恢復運動的潛伏期」。

根據Laskowski的預測,「行為的可重複性」將隨著「在群體中的任期的增加」而增加,這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與同一群體的個體反覆互動將使個體以可預測的方式行為。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蜘蛛會落入特定的社會位置。

「普魯伊特測量時,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即一秒的百分之一。他說他用的是秒表,」 Laskowski在接受Nexus採訪時說。

然而,有許多重複的值,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這看起來很奇怪,對吧?兩隻蜘蛛怎麼可能出現幾乎同樣的時間,而且精確到百分之一秒呢?」

對此,普魯伊特向Laskowski澄清說明稱,這些蜘蛛實際上是按照積木的設計來測量的,用同一個秒表同時觀察和跟蹤多個蜘蛛,因此「如果兩隻蜘蛛同時做某事,它們記錄的時間是相同的。」

Laskowski 表示:「說實話,我有點沮喪,因為他之前沒有告訴我他是如何收集數據的。這是一篇我署名的論文,我不理解數據收集的這一部分,這讓我很沮喪,但對我來說,這些都是無心之過。」

Laskowski說,普魯伊特決定發表對論文的更正。然而,Laskowski發現,隨著她對重複值的進一步研究,數據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異常。

她說:「我想,如果我能弄清楚這些蜘蛛是如何被測量的,我就能從統計學上解釋這一現象,從而恢復我們分析結果的有力程度。」

「所以我開始查看數據,試圖找出蜘蛛在測量時被視作什麼積木,並假設所有這些重複的值都應該發生在同一個觀察中,就像我們對每隻動物進行了多次觀察一樣。」

然而,令她沮喪的是,這些重複的數值並沒有出現在相同的觀察中,而是在相同的動物身上出現,這隻動物本應和別的個體有著至少五周的差距。

她說:「這些重複的值,這種重複的模式,根本不能用積木設計來解釋。」

Laskowski聯繫了另一名合著者Montiglio,他們都同意由於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數據出問題,他們無法改正它,因此這意味著他們的論文結果是無效的。她聯繫了Bolnick,要求撤回論文。

當被問及對此有何評論時,UCSB新聞與媒體關係主任Andrea Estrada在給Nexus的電子郵件中寫道,學校知道這些指控,但「不能討論具體案例」。

此外,「在所有研究工作中保持最高程度的誠信對我們的使命至關重要。」

「我們學校有嚴格的程序來處理研究不當行為,我們會與任何其他機構合作進行調查。」

猶豫不決的學術界

普魯伊特起初對一些人和期刊做出了回應,但後來他說自己不知所措。

當時,普魯伊特在接受Scienceinsider採訪時說,在所有這些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評論之間,「有這麼多聲音,這麼響亮,這麼多樣化,根本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為暫緩論文被接連撤回的困境,近日,普魯伊特在一次新的採訪中承認,他聘請的一名律師已經給幾位期刊編輯和聯合作者寫信,警告他們不要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此事,並告誡他們遵守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制定的撤回準則。

這些指導方針說,期刊應該考慮在任何機構調查結束之前推遲撤回論文,但並沒有要求它們這樣做。

但他表示,「只有當期刊或合著者未能遵守這些準則時,他們才會收到一封信。」

普魯伊特說:「我只是想讓這個過程自己結束,這樣就能讓期刊知道哪些論文是可靠的,哪些是不可靠的。」

而對於是否應簡單粗暴地撤回普魯伊特的所有論文,學術界也顯得有些猶豫不決。

《行為生態學和社會生物學》的主編、波士頓大學的James Traniello說,作為一名科學家,他不習慣處理法律問題,在選擇最佳行動方案時,他感到「進退兩難」。

《美國博物學家》主編Bolnick也對其此前發布的電子表格進行了重新考慮。由於任何人都可以編輯它,他擔心一些被列為有問題的論文可能會被證明是可靠的。

他說:「我不覺得這是一種可以保證所有信息準確性的資源」、「我想要改變這種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傾向。」

Bolnick拒絕透露他是否收到了普魯伊特的來信,也不願透露這封信是否對他決定撤銷電子表格有任何影響。不過,有消息人士表示,來自律師的信件中有所警告,讓他們不要公開討論信件本身。

「出於法律上的考慮(普魯伊特請了律師),我得到的建議是,在圍繞普魯伊特博士的調查結束之前,我不要對此發表任何評論,」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帕克分校的博士後研究員Colin Wright告訴ScienceInsider,他與普魯伊特合著過幾篇論文。

另一位合著者、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行為生態學家David Fisher則表示,解決這個問題的計劃正在擱置。

他寫道:「我們主要是在等待,看哪些論文最終會被撤回,然後看看我認為正在進行的官方調查會有什麼發現。」

期刊編輯也處於類似的態度。

牛津大學生態學家、《生態學快報》編輯Tim Coulson寫道:「我們將等待他現任和前任僱主的調查結果,然後再決定是否撤回論文。」 在這篇期刊上也有發表普魯伊特與人合著的兩篇論文。

還有普魯伊特與人合著的四篇論文發表在《功能生態學》期刊上。該期刊的編輯說,他曾要求這位生物學家提供支持這些論文的數據,但沒有得到任何結果。

(一篇論文使用從其他人那裡收集的數據,但另外有著普魯伊特提供的數據的三篇在得到在線發表所必需的全部數據之前就已經被發布。)

肯塔基大學的進化生態學家Charles Fox說:「我們還沒有這些數據,也不知道我們是否能夠得到它們。」

普魯伊特本星期堅稱,他沒有捏造研究結果。他說,期刊應該為他沒有提供數據負責。

他表示:「我想向這些期刊披露一些信息,但由於它們彼此之間在交流,我不能透露。」

「一旦調查結束,我就可以分享。」

根據麥克馬斯特研究誠信辦公室的指導方針,調查應在2個月內結束,這將使普魯伊特的許多合著者感到高興,他們希望儘快得出結論。

但麥克馬斯特的發言人Wade Hemsworth說,兩個月可能過於樂觀了。

「有些案件需要更長的時間,這取決於案件的規模和複雜程度,以及當事人是否可以接受採訪,」他在電子郵件中寫道。

不過,形勢看起來對普魯伊特不利。

在其他期刊上得知兩篇論文被撤回後不久,《生態學快報》編輯Tim Coulson就寫信給普魯伊特。普魯伊特遲遲沒有給出一個合適的答覆,這讓這位編輯變得更加懷疑。

「我不認為一個簡單、沒有欺詐、令人信服的解釋會浮出水面。」Coulson說。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3/embattled-spider-biologist-seeks-delay-additional-retractions-problematic-papers

http://dailynexus.com/2020-02-06/former-ucsb-professor-faces-paper-retractions-suspicions-regarding-anomalous-data/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多名學術大咖被曝造假!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Semenza)也深陷「造假門」。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於是,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讓論文越來越難管嗎?在動輒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團隊裡,經常以通訊作者身份出現的學術帶頭人如何做到為每一篇論文負責?當有人說「我們的圖片放錯了,但結論是對的」時,他們的辯護成立嗎?
  • 學術圈造假之王的戲劇人生,212篇論文183篇被撤稿
    一篇看似完美的SCI論文背後到底有怎樣的「事實真相」呢?學術造假在圈內早已經不是新鮮話題,歷史上的騙子更是數不勝數,但你能想到一個人發表了212篇論文,最後被撤稿竟然高達183篇,堪稱學術界造假之王!他就是日本麻醉醫生藤井善隆!
  • 「老闆學術造假被查了,想退學」
    拉斯卡夫斯基自己重新梳理了數據之後,最終認為這些數據以及基於此做出的研究都不可信,於是,她在今年年初請求《美國博物學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撤回論文。她還要繼續撤回和他合作的另外兩篇論文。 這些研究支持一個假設:個體蜘蛛的行為受到社會互動的影響。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數學圈一直有抄襲
    通過施耐德與另兩位學術打假人的梳理,目前共有65篇論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別來自中國44所高校,其中既包括吉林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985」「211」院校,也有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還有一位作者來自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建築系。近年來國內多個學術領域被曝出論文造假,但數學研究因容易被同行檢驗,一度被視為不太可能造假的學科。
  • 北大藥學院院長被指涉嫌學術造假,同組院士做出回應
    來源 | 募格學術整理自中國科學報、PubPeer、科研大匠、墨香學術、網易新聞編輯 | 學術君今年1月,Elisabeth Bik博士(曾舉報曹雪濤院士大數量論文造假的學者)在pubpeer上質疑一位中國權威學者學術不端。該人系北京大學藥學院院長周德敏。
  • 造假毀了一個「大和撫子」
    罩衫的主人,是日本的美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她最近一直掙扎在論文造假的輿論漩渦之中,幾乎到了舉國關注的程度。今年1月30日,年僅30歲的女生物學家小保方晴子,與其他合作者在英國權威科學雜誌 《自然》上發表了世界首例有效製作STAP細胞(萬能幹細胞)的論文,被媒體視為首位女性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的有力人選,一時名聲大噪,甚至得到了官房長官和首相的青睞。
  • 412 篇論文涉嫌造假,上百家醫院淪陷,論文工廠浮出水面
    學術頭條也將持續跟蹤此事進展,支持學術打假,我們的態度是明確的。文末附有全部 412 篇論文詳細信息及涉及醫院名單。細扒造假痕跡具體而言,在這所有 412 篇論文中,Elisabeth 團隊發現免疫印跡實驗(Westernblot)條帶都是非常有規律的間隔,呈啞鈴狀或蝌蚪狀,沒有任何通常的汙跡。
  • 娛樂圈又曝學術瓜,他被冤枉了?|陳銘|武漢大學|劉吉樺|學術論文|...
    就是這樣一個高學歷,高情商的學霸,這幾天卻被人爆料涉嫌學術造假,爆料人表示而且是有錘;還有一個沒錘的料,是出軌。去年,翟天臨因為學術論文造假被扒,學霸人設崩塌。沒想到,娛樂圈出學術瓜了,這次被盯上的是憑《奇葩說》走紅、經常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的的BBKING——陳銘。
  • 日本丟人了:小保方晴子被證實學術造假-日本,丟人,小保方晴子,學術...
    針對STAP細胞論文的學術不端的質疑,理化學研究所於4月1日宣布研究中確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對於3月14日公開發布的中期報告中被保留看法的4項事項中的2項,判定論文第一作者,理化學研究所發育生物學中心(CDB)研究室主任小保方晴子存在捏造、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然而 5 月 12 日,著名國際「學術打假人」——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 Elisabeth Bik 博士在 PubPeer 和其 Twitter 上質疑該 Nature 論文不端,存在圖片內容重疊問題。
  • 2020年7月,近期學術抄襲造假事件一覽
    我們應當注意,正常來講,畢業後學校給發兩個證書,一個是畢業證,代表你在學校裡讀了三年書,無重大違紀違規行為,成績合格,這個證與學術造假無關;另一個是學位證,代表你在經過三年的學術訓練之後,達到了一定的學術水平,完成學術論文,這個證書與學術造假有關,應予撤銷。
  • 全球top10醫學院《nature》重磅論文被撤稿,涉及多名華人科學家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可賦予骨骼保護和改善癌症的骨轉移。該篇論文也是作為非編碼RNA領域的重要論文,隨著這篇重磅論文的被撤稿,讓非編碼RNA研究蒙上了陰影,而這篇重磅論文的作者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西南醫學中心不僅是美國最頂尖的醫學院和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之一,培養了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且也是世界top10級別的醫學院,西南醫學中心在2016年的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世界大學排名)中被排在全球醫學院第
  • 學術不端頻現背後:有導師助長抄襲之風,學術界官場化嚴重
    成果創新的程度可能有差別,但最後的底線在於,論文和成果是自己寫的,實驗數據不能造假。近年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產出的論文數量屢放衛星。但究竟有多少高質量的創新成果,的確值得檢討。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是抄襲和造假。國際著名醫學期刊、英國《柳葉刀》雜誌2010年1月9日專門發表的題為《造假:中國需採取行動》的社論,就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曝光中國學術造假的問題。
  • 又現學術造假?西安建科大、吉大兩碩士學位論文高度雷同
    據澎拜新聞報導,10月9日,針對「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一碩士學位論文與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存在雷同」一事,當事的兩所高校的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已經展開了調查工作。此前,有網友爆料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工程碩士杜剛的碩士學位論文《榆樹壹號院小區工程項目成本管理研究》與吉林大學工程碩士孫福安的碩士學位論文《壹號院工程項目成本管理研究》具有高度的雷同,並認為其中有人存在抄襲的嫌疑,此事一出便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 《奇葩說》著名辯手陷「學術造假、第三者」案,幕後推手竟是同事
    近日,《奇葩說》著名辯手陳銘,突然被打上了「學術造假、拆散婚姻第三者」的標籤,引起了網絡上極大的熱議。 敏感。
  • 售賣SCI論文百餘篇 網上論文小鋪咋成了打不死的小強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   槍手店主稱論文買賣「不違法」 多位院士認為應立法管制學術不端   作為店主的「老熟人」,記者耗時半年再次暗訪發現,「SCI論文小鋪」生意依舊紅火,至今已賣出100多篇SCI稿件,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購買者基本來自高校師生,店主因此牟利數百萬元。
  •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被實名舉報學術造假?
    首先對研究生呂翔的舉措表示支持和讚賞,只有這樣的越來越多,才會讓我們的所屬的環境變得更加乾淨,更加公平。他的勇敢與氣魄值得所有的人去效仿,只有勇敢地去維護自己利益才是正當的。長達100多頁舉報有理有據,呂翔認真地把所有的有造假的文章和細節都一一列舉出來。
  • 「論文小鋪」網上賣SCI論文百餘篇,店主稱「不違法」
    作為店主的「老熟人」,記者耗時半年再次暗訪發現,「SCI論文小鋪」生意依舊紅火,至今已賣出100多篇SCI稿件,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購買者基本來自高校師生,店主因此牟利數百萬元。在與記者討價還價中,「論文寫手」將漲價原因歸為發稿難,他說現在發稿嚴格得「變態」,導致價格飛漲。「論文寫手」將售賣的學術稿件分成A類(預先寫好的稿件)、B類(定製稿件)、C類(翻譯稿件)、M類(特別保留稿件)四種類型。記者統計發現,從2010年至今,四類稿件賣出114篇,其中預先寫好的有109篇。售出論文高峰在2016年,一年賣出33篇SCI論文。
  • 格樂留學|scopus最新檢索,33篇論文發成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
    33篇學術論文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據scopus最新檢索,格樂大學在今年1月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共計有33篇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什麼是scopus?Scopus收錄了來自於許多著名的期刊文獻,因為擁有60%的內容來自於美國以外的國家,通過檢索,就能夠獲得最全面的世界範圍內的前瞻性科學、技術、醫學文獻。一所高校,有好的科研環境和水準,大學裡每年的科研成果中,碩士和博士生的論文既保證了數量、也能夠發表在國際期刊上,質量之高,都是一所高校學術和科研水平實力的重要體現。
  • 論文抄襲、「冒名騙獎」……學術不端行為是否違法?
    而除了論文抄襲之外,學術圈裡還有論文代寫、「冒名騙獎」、花錢買版面發論文等等學術亂象,在日益重視版權的今天,緣何這種亂象仍屢禁不止?若自己的學術成果被剽竊,該如何維權?論文抄襲、「冒名騙獎」……寫論文異化成「生意」2019年1月11日,因偽造他人籤名和單位蓋章、以弄虛作假手段騙取省科學技術獎,浙江省慈谿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範飛能被撤銷2017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獎勵證書和獎金也被追回;2018年年底,因學術不端,多篇論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被學校處以行政記過、黨內嚴重警告等七項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