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聲進行中產生旋律,如蕭邦練習曲Op.25 No.1,和聲色彩功能大於結構功能,旋律具有貴族趣味和浪漫的詩意,極富歌唱性,被譽為旋律大師。
分寸感很強,具有極好的支配、控制節奏的能力,大量使用自由的節拍,即將節奏作伸縮處理,或稱為放鬆嚴格的節奏。
(一)廣泛的體裁風格
蕭邦的鋼琴作品體裁風格有充滿戲劇性激情和史詩般氣魄的敘事曲、諧謔曲和奏鳴曲,有表現民族性格的瑪祖卡和波羅乃茲舞曲。
也有寓意深刻而結構精練的前奏曲和練習曲,還有洋溢著詩情畫意的夜曲、圓舞曲和船歌,此外還有即興曲、迴旋曲、協奏曲等。
(二)和聲語言的運用
在蕭邦的鋼琴音樂中,拿波裡六和弦、增六和弦、屬七系列和減七系列和弦以及屬九和弦層出不窮,大大加強了和聲的色彩功能。
蕭邦通過大量運用半音的手法,動搖了由維也納古典樂派確立的牢固自然音調性體系,成為後世作曲家李斯特、華格納、斯克裡亞賓和德彪西等人的重要先驅。
(三)裝飾音的運用
在裝飾音的運用上,他改變了純裝飾性的用法,在莫扎特的裝飾性旋律的基礎上又朝前發展了一大步。
有時利用裝飾音進行旋律的變奏,使裝飾音與旋律音糅和成不可分割的整體,有時又使一系列由裝飾音組成的經過句成為有旋律及和聲內涵的「有意味的線條」。
(四)優美的旋律
多採用民間音樂為基調,旋律來自舞曲或歌曲,自由運用變化音、半音階來對主題的旋律進行豐富和發展,甚至用和聲本身產生旋律。
有規律的八小節為一句的模式,並且常用反覆的手段對原始的主題加強,導向後面刺激的、激動人心的高潮。
蕭邦非常注重鋼琴踏板的用法,十分小心地處理聲音的延長與削減,以利於增強他的抒情性旋律或英雄性主題的豐富表現力,使之與他獨具匠心的伴奏音型配合得更加完美。
旋律是蕭邦音樂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他其中受舞曲影響產生旋律而進行創作的樂曲形式有:波蘭舞曲、瑪祖卡、圓舞曲以及一部分練習曲;受歌曲影響產生旋律而進行創作的音樂則主要出現在慢的樂曲(或樂章)之中。
這種旋律聲樂化的因素較多,常用另一個構成蕭邦旋律的重要因素是蕭邦的旋律靠它自身的和聲變化、節奏變換、轉調移調、加上美妙的裝飾音來運動發展。
蕭邦的創作對19世紀下半葉鋼琴音樂的繼續發展、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以及以後整個近現代鋼琴音樂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啟發和影響。
蕭邦鋼琴音樂的創作特徵體現在旋律、和聲、音響、節奏上,他的旋律從沒有極端的情感表達,悲傷中沒有絕望,歡樂中沒有狂喜,喜悅中帶有憂鬱,豐富多樣的手法創造出迷人的旋律線條。
他深入地挖掘和豐富了這一系列音樂體裁潛在的藝術表現力,賦予它們以新的內容,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蕭邦的鋼琴作品體裁風格極其豐富廣泛,可以說是無人企及的。
蕭邦的和聲語言為19世紀下半葉的音樂創作開闢了新的道路,他對和聲的出色運用,對新的音響色彩的探索,構成了蕭邦音樂的一大特色,為後繼者展現了新的天地,體現出它重要的藝術價值。蕭邦的和聲概念,在19世紀是非常不尋常的,大大先進於他所處的時代,讓同時代人感到困惑和不可理解,直到德彪西時期,這種和聲色彩才得到肯定和發展。
他的作品在形式體裁上豐富多樣,同時又有高度的獨創性;旋律寬廣如歌、感人至深;和聲色彩豐富而有表現力;節奏生動;並常與波蘭民間音樂舞蹈有密切聯繫。
儘管也有人對蕭邦的鋼琴音樂創作存有非議,認為他的作品含有刺耳的調性和轉調、扭曲的旋律和節奏、怪異的處理和組合等,然而,正是蕭邦在作品中有了這些創新,才成就了他今日的藝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