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壁畫中的弓韜:武士兵器腰間掛 產自西域來中原

2021-01-09 騰訊網

2005年在洛陽市新區翠雲路建設中發掘清理了兩座唐墓(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崔氏墓),墓中壁畫有兩個人物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其一是唐氏墓墓道東壁北端的人物,身高1.4米,頭裹幞頭,身穿桃紅色圓領寬袖長袍,腰束帶,腰間右邊佩箭袋,左邊掛一個虎皮紋彎月形的器物。其二是崔氏墓墓道東壁北端的人物,此人頭部脫落,殘高1.4米,身穿橙紅色交領束腰短袍,下著長褲,右手持弓,在腰間左側佩箭袋,右側掛一個鷹頭虎紋彎月形器物。(上圖)

專家指出,唐代的儀衛一般著袍服黑靴,衣服的顏色有紅、綠、青、白,他們主要的隨身佩器有三,即弓箭、胡祿(箭囊)和橫刀。因此,根據這兩個人所處的位置和衣著裝備,人們可以確定這二人是儀衛武士。而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兩名武士腰間佩戴的虎紋彎月形器物,這些彎月形器物是裝飾品,還是武士們的獵物呢?經過研究,專家認為這是裝弓的袋子,它的名字叫韜(tāo)。

弓韜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軍事裝備,它一般由木、革、獸皮、鯊魚皮製成,弓韜分為三部分:韜口、韜身、韜底。目前,人們所見到的弓韜有四種:長筒形、三角形、刀把形和彎月形。

在中原地區見到的最早的弓韜形象是漢代的,在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和山東孝堂山漢畫像石上都出現了弓韜。山東孝堂山的弓韜是長筒形的,韜口比較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弓韜的形狀大多為三角形或刀把形,弓身不能全部納入,外面會露出很長一截弓杆,韜口較大,製作材料大多是皮革。

據專家考證,隋唐時期,彎月形弓韜開始在中原地區流行起來。彎月形弓韜的種類比較多,裝飾豐富,有的弓能夠全部納入弓韜中,有的弓不能全部納入其中,有的在弓韜口處有絲帶,可將其系住。彎月形弓韜韜身比較窄,所納之弓通常為弛弓,即弓弦沒有拉緊的弓。崔氏、唐氏墓中的武士所佩戴的弓韜,就是彎月形的弓韜,韜身用虎皮製成,韜底為鷹頭圖案。這種兵器學術名稱為「虎韔(chàng,古代裝弓的套子)豹韜」。

根據史料記載,彎月形弓韜出自西亞的波斯、安息帝國,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因此,彎月形弓韜應當是西域文明的產物,其傳入中原正是西域兵器影響中原的一個明顯例證。因此,別看這種弓韜不起眼,卻為我們研究古代軍事用具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洛陽是絲綢之路上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體現了隋唐時期洛陽與西域的往來關係。

專家點評(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朱世偉):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東西方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的開闢使大唐帝國與西方各國及北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及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通過歷史文化遺存如唐墓壁畫和隨葬器物毫無保留地展示在後人面前,彎月形弓韜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洛陽日報記者 劉永娟 通訊員 段躍輝 文/圖)

相關焦點

  • 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原標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在莫高窟第98窟中,有一幅高2.82米的人像壁畫,壁畫上所繪供養人就是于闐國王李聖天。它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于闐國王李聖天  敦煌石窟中多畫有開窟人及其相關人物的形象,這些形象統稱為「供養人像」。正是這些壁畫中的供養人,代代相傳,傾力開鑿石窟,修建佛像,繪製壁畫,才最終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敦煌文化。
  •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畫像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特別是壁畫中有一類名叫供養人的壁畫
  • 風物誌丨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戴冕冠穿龍袍, 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畫像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特別是壁畫中有一類名叫供養人的壁畫,更是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畫像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特別是壁畫中有一類名叫供養人的壁畫,更是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 龔劍:敦煌塑像、壁畫中的唐朝武備
    敦煌塑像、壁畫中的唐朝武備龔劍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存自十六國至元代歷代壁畫四萬多平方米,內容以佛教題材為主,壁畫中佛陀、菩薩、天王、力士、飛天、供養人等為主,故壁畫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以佛教題材內容為主。此種形式的格並未在後世的中原地區得以發展,而是隨著唐王朝的毀滅,退出了中原武備形制。雙附耳提掛形式在敦煌壁畫中展示的不多,榆林窟025窟南方天王隨扈的手中劍鞘就是典型雙附耳形制(圖10),這種雙附耳形制來自於薩珊文化,從北朝開始逐漸出現在中國,至中唐時期逐漸成為唐刀劍一種特有的風格。
  • 5歲嫁入中原的柔然公主,墓中的2枚外國金幣,隱藏了什麼歷史秘密
    一年後,專家對這座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主是一位13歲的柔然公主,墓中的兩枚外國金幣引起了專家們的格外注意。這是一座穹窿頂單室墓,雖然經過多次盜擾,仍出土了1064尊陶俑、150多平米的精美壁畫、兩枚拜佔庭金幣和其它珍貴文物。墓中出土的墓志銘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魏開府儀同長廣郡開國高公妻茹茹公主閭氏」。
  • 井上豪:西域壁畫中的粉本與使用方法
    古代的佛畫中使用了很多的粉本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日本法隆寺壁畫中粉本的使用很早之前就被提出,敦煌壁畫等也使用了很多的粉本。可見在佛教美術的世界裡粉本的臨摹並不一定意味著省力化。本文的研究聚焦西域壁畫,思考新疆庫車的克孜爾石窟裡存在的粉本的使用方法以及它的意義。古代的佛畫中使用了很多的粉本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 敦煌壁畫中異域風格的西域式建築
    敦煌壁畫中異域風格的西域式建築 2020-05-13 0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絲路古墓神秘暗格中藏著鎏金王冠
    考古人員打開了墓頂進入了墓室發現,前室磚牆和後室柏木牆表面均繪壁畫,剝落較嚴重。【前室壁畫:牽馬迎賓圖】前室墓門側壁畫內容為儀衛圖,殘留有執旗和牽馬迎賓侍衛,其他壁面原繪有狩獵、宴飲、舞樂等內容,但損毀嚴重,頂部描繪各類飛禽走獸、祥龍飛鶴。
  • 來到敦煌:冷僻旅遊地,西晉壁畫墓!
    敦煌:一個隱蔽的旅遊景點,西晉壁畫墓敦煌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最西端,甘肅、青海、新疆三省交界處,沙漠與綠洲交織,農耕與遊牧交織,中原文化與佛教由西向西交織,是中西陸路交通樞紐,絲綢之路咽喉。敦煌市區不大,遊客到敦煌的首選是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至於其他景點略顯偏遠,交通略顯不便,要麼開車要麼找旅行社,我在城裡找了一家旅行社,來到了西晉壁畫墓這個僻靜的地方。
  • 西域離中國核心文明區相去甚遠,為什麼古代中原王朝拼命爭奪?
    只有沙漠兩側的衝積平原,為歷代中西交通必經之路和大西北經濟文化發達區域,在歷史上是蒙古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重要爭奪區域。北疆的準噶爾盆地,呈向西開口的不等邊三角形,地勢東高西低。盆地中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多固定沙丘。大西洋水汽可以深入該區,水份條件較南疆為好,人口集中,農業發達。
  • 唐中後期的唐刀創造新型劍格形式,造型影響千年,但原始粟特文化
    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在唐初的統一戰爭、盛唐所有的對外戰爭以及平定安史之亂的平叛戰爭中,唐刀成為了唐帝國威儀和武力的代表,唐刀對東亞地區也有近千年的影響。新疆阿爾卡特墓出土突厥石人木板畫中的武士佩劍是典型的十字格形式,此種淺十字格在新疆出土的溫泉縣阿爾卡特墓地發現的9-10世紀的石人中有明確的體現。
  • 吐谷渾王族大墓,揭開一段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歷史
    墓葬所在地屬祁連山北麓,墓葬形制為單室磚室墓,由封土、墓道及壁龕、封門、照牆、甬道和墓室等組成。甬道為磚砌的雙券結構,照牆上繪有雙層門樓形象的壁畫,券頂部分繪有星象圖。墓室中還發現了一具棺木和帶帷帳的床榻。 甬道及墓室內隨葬品眾多,有彩繪陶、漆木、石、銅、鐵、金銀器及革制和絲麻織品等,共計220餘件組。
  • 「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巡展活動第二站開幕
    央廣網西安11月19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今天(19日)從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獲悉,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等共同主辦的「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巡展活動第二站日前在臺灣中興大學開幕。
  • 舞臺劇中的動物服裝,究竟如何構思而來?敦煌壁畫...
    二是中期的寫實與理想:公元6世紀末至10世紀初,包括隋、唐兩個王朝,歷時三百二十多年。這一時期是敦煌動物畫的成熟時期,表現題材以宏大的經變畫為主。造型由浪漫走向寫實,用筆用色皆有中原風範,更有許多畫面畫工細膩,頗具長安筆韻(圖1c)。
  • 印證中原墓葬文化的闢邪神獸
    闢邪神獸,也稱為「鎮墓獸」,是古代人們為保護死者的靈魂不受侵擾而製作的一種冥器,放置墓葬中起到震懾「鬼怪」的作用。 國內考古發現,鎮墓獸最早見於戰國楚墓,流行於魏晉至隋唐時期。唐代以後開始逐漸減少。這種喪葬習俗主要流傳中原地區,後來隨著人口西遷,慢慢流傳到了西域。
  • 考證|廣泛存在於壁畫中的中國武士「山文甲」真的存在過嗎
    但是有一種甲制,從《唐六典》中記載始,宋、明以來歷代皇陵的石翁仲,寺廟中的神將,以山西雙林寺韋陀為代表(圖1),水陸畫(圖2 明 商喜《擒將圖》關羽)和大都採用「山文甲」(山紋甲)形式,其廣泛存在於壁畫、廟畫、雕塑之中,而至今出土資料中從無出現,那麼這種甲在中國武備歷史中真的出現過嗎?
  • 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軍政合一的西域都護府對唐朝控制西域有何作用
    這段經歷對應在真實的歷史上就是唐玄宗時期唐王朝與吐蕃對西域的爭奪戰。西域,始終是中原王朝強盛時勢力擴展的必然方向。為了保證自己對西域的控制,中原王朝大多設立都護府進行直接的控制,盛唐也不例外。那麼西域都護府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又對唐王朝統治西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西域龜茲裝
    因龜茲畫師多以當地居民為原型,因此他們繪製的石窟壁畫、塑像都具有現實生活的世俗性。出現在畫面中的供養人像或神像,真實地再現了當時龜茲人穿著的衣冠服飾。石窟壁畫、塑像不僅是佛教人物造像的寶庫,也是西域龜茲人各個歷史時期衣冠服飾的反射。挎褶褲褶服袍服腰帶從西漢行使對西域的管轄開始,這一時期的龜茲服飾表現為漢、龜茲互融的浸染。
  • 龔劍: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
    圖1 大都會隋刀圖2 敦煌057窟 唐刀格唐刀大量出現刀格應該是武周之後出現,因為唐刀在這個階段開始出現無環圭首造型,此類刀多使用菱形刀格,武周時期太原焦化廠墓室壁畫清晰的展示了此類刀的形制(圖3),此種劍格形式除了在壁畫中出現,在唐陵石翁仲中也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