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洛陽市新區翠雲路建設中發掘清理了兩座唐墓(唐安國相王孺人唐氏、崔氏墓),墓中壁畫有兩個人物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其一是唐氏墓墓道東壁北端的人物,身高1.4米,頭裹幞頭,身穿桃紅色圓領寬袖長袍,腰束帶,腰間右邊佩箭袋,左邊掛一個虎皮紋彎月形的器物。其二是崔氏墓墓道東壁北端的人物,此人頭部脫落,殘高1.4米,身穿橙紅色交領束腰短袍,下著長褲,右手持弓,在腰間左側佩箭袋,右側掛一個鷹頭虎紋彎月形器物。(上圖)
專家指出,唐代的儀衛一般著袍服黑靴,衣服的顏色有紅、綠、青、白,他們主要的隨身佩器有三,即弓箭、胡祿(箭囊)和橫刀。因此,根據這兩個人所處的位置和衣著裝備,人們可以確定這二人是儀衛武士。而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兩名武士腰間佩戴的虎紋彎月形器物,這些彎月形器物是裝飾品,還是武士們的獵物呢?經過研究,專家認為這是裝弓的袋子,它的名字叫韜(tāo)。
弓韜在古代是一種常見的軍事裝備,它一般由木、革、獸皮、鯊魚皮製成,弓韜分為三部分:韜口、韜身、韜底。目前,人們所見到的弓韜有四種:長筒形、三角形、刀把形和彎月形。
在中原地區見到的最早的弓韜形象是漢代的,在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和山東孝堂山漢畫像石上都出現了弓韜。山東孝堂山的弓韜是長筒形的,韜口比較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弓韜的形狀大多為三角形或刀把形,弓身不能全部納入,外面會露出很長一截弓杆,韜口較大,製作材料大多是皮革。
據專家考證,隋唐時期,彎月形弓韜開始在中原地區流行起來。彎月形弓韜的種類比較多,裝飾豐富,有的弓能夠全部納入弓韜中,有的弓不能全部納入其中,有的在弓韜口處有絲帶,可將其系住。彎月形弓韜韜身比較窄,所納之弓通常為弛弓,即弓弦沒有拉緊的弓。崔氏、唐氏墓中的武士所佩戴的弓韜,就是彎月形的弓韜,韜身用虎皮製成,韜底為鷹頭圖案。這種兵器學術名稱為「虎韔(chàng,古代裝弓的套子)豹韜」。
根據史料記載,彎月形弓韜出自西亞的波斯、安息帝國,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因此,彎月形弓韜應當是西域文明的產物,其傳入中原正是西域兵器影響中原的一個明顯例證。因此,別看這種弓韜不起眼,卻為我們研究古代軍事用具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洛陽是絲綢之路上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體現了隋唐時期洛陽與西域的往來關係。
專家點評(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朱世偉):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東西方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的開闢使大唐帝國與西方各國及北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及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通過歷史文化遺存如唐墓壁畫和隨葬器物毫無保留地展示在後人面前,彎月形弓韜就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洛陽日報記者 劉永娟 通訊員 段躍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