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紀曉嵐,相信很多人都頗為熟悉。我們不僅在《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電視劇當中,能夠了解到紀曉嵐這個人一些故事,更能在歷史書當中目睹紀曉嵐的才學。要說清朝在入關之後,很少讓漢人做官,但實際上,因為滿人實在是太少,又對中原的風俗地貌不夠熟悉了解,最終還是啟用了不少漢人為官。
這也得以讓許多漢人的才學沒有受到壓抑,在官場上,也經常能夠目睹到許多漢人的身影。且說這紀曉嵐雖然是和珅的下屬之一,但在當時,也是為乾隆做過不少貢獻的。歷代皇帝都喜歡在青史上留下一點自己的成績,而這個乾隆更是不例外。
究竟是有多不例外?乾隆在位時,雖然清朝正值康乾盛世,而乾隆本人也政績頗豐,不過這些都不妨礙乾隆好大喜功。歷來皇帝好編纂史書,比如說現已經遺失的《永樂大典》,在當年,乾隆是想要將這本大典修補完全的,但是想來想去,最終還是覺得編纂他人所著、不如自己操刀創作更方便一些。
但是乾隆本人畢竟沒有那個閒心和功夫去編纂大典,只能額外請人。這請過來的人必須學富五車、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而著名官員劉統勳向乾隆引薦道,說這紀昀或許可以勝任編纂官一職。要問紀昀是誰,其實就是紀曉嵐的本名了。
如果不是劉統勳向乾隆引薦,其實這紀昀在皇帝身邊是混不出什麼名堂的,因為在先前,紀曉嵐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四品官員,連個名字皇帝都聞所未聞。但劉統勳終歸也是有分寸之人,終究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推舉他人。而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劉統勳早些年所聽聞的一個關於紀曉嵐的故事。
說是紀曉嵐在年幼的時候,家中是書香門第,父親、祖父分別都曾經當過官,而曾祖父更是太學的官員,紀曉嵐也從小受到家中文化氣息的薰陶,自幼修習儒學、研讀四書五經。但即便從小家教嚴格,紀曉嵐小時候還是會和街坊的孩子一起嬉戲玩耍。
彼時的孩子們都喜歡玩球,而紀曉嵐玩起球來也是不亦樂乎,用腳踢的用手扔的,只要家裡人不訓斥他,便也從下午玩到傍晚。而正當一幫孩童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一臺轎子從街道正中穿過。不知道是哪個孩子一腳沒有剎住,就把球直直踢進了轎子裡。
這下孩子們都愣住了,雖然有人提議要上去轎子的主人討要,但誰也不敢——畢竟看這轎子的架勢,一看就是官家人乘坐的東西。且不說裡面的官老爺有多大的架子,萬一剛才那記把人砸到了,被興師問罪的話要躲都來不及。
但是在一眾孩童當中,唯獨紀曉嵐沒有害怕,三兩步跑了過去,上前找轎子裡的人索要飛走的球。而轎子裡坐的正是當地的知府老爺,雖然知府臉上並沒有怒意,見到來者又長了一副小機靈鬼的樣子,就對紀曉嵐說,我出一條對聯給你,如果你能對出下聯,我就把這球還給你們。知府道:
「童子七八人,惟汝狡。」
紀曉嵐見了也沒拒絕,稍作思考之後,立馬開口答道:
「太守二千石,獨公……」
紀曉嵐在句尾故意拖長了聲音,意思就是暫不公布這對聯的最後一個字。但是這位知府聽了,立馬把孩子們的球從手中拿了下來,對紀曉嵐擺擺手說:「實在是妙,你贏了!」
劉統勳把這個故事講給了乾隆聽,並向乾隆解釋其中的奧妙。知府出的上聯意思是,七八個小孩當中,只有你最狡猾。而紀曉嵐卻沒有給出一個確定的回答,只是皆「太守」這一舊稱代指「知府」,並說知府每年有二千石的俸祿,卻沒有說這位知府是如何。如果紀曉嵐拿回了球,就可以在最後一個字上補一個「廉」,而如果知府為難他,他大可補一個「貪」,所以在最後,知府還是把球還給了紀曉嵐。
一個孩童居然能對出這樣的妙句,不愧為奇才,乾隆聽了之後也頗為讚賞,安排紀曉嵐參與了《四庫全書》的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