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便數伏」,7月16日,農曆五月二十六,周四,庚申日「入伏」!
今年三伏天共40天!
初伏:2020年7月16日~25日
中伏:2020年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2020年8月15日~24日
三伏天通常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熱的日子,此時陽光接近直射。
伏,有蟄伏、躲避之意,即避暑,又有潛伏之意,即陽中伏陰,熱衷藏冷,最熱的時候,也最容易受涼感冒。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一年四季,陰陽交替,此消彼長,從夏至開始,晝開始變短夜開始變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當初起名「伏」是很科學的。
按照傳統的推算方法,伏天以「庚日」為界,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立秋後的第二個庚日止為「三伏天」,即初伏、中伏和末伏。
為什麼是庚日入伏?
「庚」是幹支紀時體系中的十大天幹之一,居第七位,五行屬金,按古人的陰陽相剋相生的理論,夏屬火,庚屬金,火克金,金耗火,此際火最強,金被火克,火伏於金,所以稱「伏」。
而且秋季五行屬金,金主肅殺,收斂,盛極而衰,物極必反,三伏天正是五行火的夏天向五行金的秋天轉換的時期。
為什麼三伏天有時30天,有時40天?
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
由於天幹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初伏、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時10天,有時20天,這是因為夏至到立秋間庚日數量不同決定的,當此時有四個庚日時,三伏天均分為三個10天,否則,中伏會多出10天。
今年7月16日(庚申日)將入初伏,由於今年夏至與立秋間有5個庚日,中伏從7月26日至8月14日共有20天,加上末伏的10天,今年整個三伏天長達40天。
三伏天,是承接夏秋的關鍵時刻,入伏習俗包含著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
「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
納涼消暑,暢意抒懷,寄情山水,飲樂達旦……
伏天養生延續《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的原則,重視脾胃和肺的保健。
夏火生「長夏」長夏為土,對應脾胃,土又生金秋,對應肺金,伏天心火下降生脾胃,脾胃和實生肺金,肺功能強了,秋天就不容易咳嗽或發炎,對冠狀病毒的抵抗力也就強了,所以三伏天養生正當時。
一碗三豆湯,一杯化濁茶,一盅祛溼粥……
你那裡還有什麼入伏食譜,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