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要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讓城市運轉更聰明、更智慧。
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汕頭又部署了一項新的實踐——日前,該市在全省率先啟動數據治理,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政務信息化能力和數據資源摸查工作,將通過建立完善統一的信息系統清單、數據清單和需求清單,逐步形成政務大數據治理長效機制,進一步改善民生服務和優化營商環境。
汕頭具有「人多地少」的顯著特點,其人口密度達到2542人/平方公裡,相當於全省的4.5倍,全國的17.6倍,且城鄉二元結構明顯,75%的人口是農村人口,部分地區仍保留著農村傳統的治理模式。因此,如何提高基層治理效能,實現精細化管理服務,是汕頭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大課題。
四十年來,汕頭經濟特區發揮改革開放「試驗田」和「窗口」的作用,在社會治理實踐中積極探索前行,推動一系列社會治理難題得到有效破解。特別是近年來,汕頭市不斷創新社會治理理念和思路,精心選育首批18個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市域社會治理項目,在依法治市、基層聯防、社會民生、智慧治理、疫情防控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的實踐經驗。
當前,汕頭正以爭創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為動力,全力加快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逐步探索具有汕頭特色、時代特徵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為加快汕頭經濟特區發展、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良好環境和有力支撐。
●南方日報記者 黃嘉鋒 蔡沚彥 通訊員 蔡潤峰
「四級同創」推進基層依法治理
位於南澳島中部的深澳鎮後花園村,因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加之綠色環保的發展思路,集體經濟收入逐年上升,成為南澳海島鄉村旅遊的一個典範,也獲得了「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的美譽。
事實上,這離不開基層治理能力的提升。近年來,後花園村成立「民主法治村」工作領導小組,通過修訂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建立了崗位責任制度、「兩委」聯席會議制度等,為村民的民主管理提供了長效保證。
後花園村的實踐,正是汕頭市大力推動基層依法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大力開展法治建設「四級同創」活動,通過市級引領示範,區(縣)、鎮(街)分工部署,村(居)狠抓落實,把法治建設的觸角延伸到基層一線,全面提升汕頭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作為省市確定的法治建設「四級同創」示範區,金平區結合汕頭交通秩序整治「百日行動」工作,於今年6月成立道路交通事故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由9名具有一定交通事故專業知識的人員擔任人民調解員,為糾紛雙方當事人之間搭建溝通協調的平臺,同時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服務。經實踐,已成為推進「平安金平」「法治金平」建設的一個有力抓手。
而龍湖區則組建了6個區級專業法治宣傳志願者隊伍、7個鎮(街)級綜合法治宣傳志願隊伍和121個村(社區)級法治宣傳小組,印發憲法讀本、宣傳海報進村入戶,實現橫到邊、豎到底、全覆蓋。
此外,汕頭市司法局在全市範圍內依託現有「家長學校」平臺建立500個村(社區)法治教育點,作為村(社區)法治宣傳的新陣地,將法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村居教育,有效推動村(社區)法治創建。
截至目前,汕頭已有1082個村(社區)達到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標準,佔汕頭村(社區)總數的99.54%,村居層面逐步形成文明法治、依法有序、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搭建基層社會組織協同治理平臺
社區醫生錄製防疫宣傳視頻、社區企業提供愛心送餐服務、企業員工當上社區志願者……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金平區東方街道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發揮自身平臺優勢,創新專業服務精準覆蓋,助力守住疫情防控的「最後一米」。
街道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發揮「社區正能量」的作用,是汕頭市積極探索黨建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路徑的成效體現。在探索過程中,金平區創新「抓聯合、促黨建」工作模式,推動街道級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建設,通過轉變觀念、打破限制,廣泛匯聚社區資源,探索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社區治理格局。
以東方街道為例,該街道社區類型複雜多樣,社會治理任務頭緒多、困難群體多、公益服務缺口大,為提升治理效能,街道黨工委通過引導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孵化社區基層社會組織,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平臺和機制,合力打造齊抓共管的文明社區。
其中,針對街道物業小區眾多、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的現實,以金海社區建設對標先行點為契機,由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牽頭該社區8家物管公司共同建立物業聯席會議制度,推進商住社區長效管理;龍眼街區推行商戶共建模式,成立龍眼街區商戶共建協會,把原來「髒亂差」的街區變成了品牌示範街區。
目前,金平區將532個社區社會組織全部吸納為街道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會員,並按照「地域相鄰、行業相近、工作方便」的原則,全覆蓋建立社區社會組織黨組織,構建起一個集黨建協同、業務協同、資源協同等為一體的綜合運作平臺。
在此基礎上,立足區域群眾需求,打造各具特色的多樣化服務陣地,為廣大居民群眾提供精準服務。截至目前,金平區共建立社區社會組織黨支部46個、黨小組171個,搭建「文明驛站」「社區書院」「文化活動中心」「心理輔導室」等各類社區服務平臺達219個,從事扶貧、濟困、扶老、助幼、助殘、志願、社工、社區建設、糾紛調解、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務的社區社會組織243個,走出了一條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新路子。
圍繞民生需求 創新惠民舉措
一旦老年人有援助需求,只需通過一臺帶有遙控功能的遠程終端電話座機,即可全天候找到志願者上門提供服務。這是龍湖區創新「網際網路+公益志願」模式,在粵東西北地區率先推行的「呼援通」惠老項目,亦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一項有效探索。
近年來,汕頭市圍繞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居家養老、食品安全、精神衛生、旅遊出行等民生需求,在全市針對性開展了長者呼援公益志願服務平臺、心理危機幹預示範創建、旅遊安全建設創新實踐等項目化試點建設,不斷創新便民惠民舉措,讓群眾更加有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以「呼援通」項目為例,為應對轄區人口老齡化、獨居老人日漸增多的實際情況,龍湖區探索以政府全額出資購買服務的方式,向有資質的服務機構購買老年人遠程呼叫信息化服務,以此解決居家養老等難題。
在實踐過程中,「呼援通」不斷把服務延伸到健康監測、家政便民、物業維修、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諮詢、信息指導等18大類170項公益志願服務內容。「只要能想到的細節和服務,都會被我們納入其中。」項目負責人洪少毅說,老年人的問題十分突出,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出行接送、日常修甲、更換電器這些看似十分簡單的生活技能,對老年人來說可能都難以獨自完成。
不僅是服務城市老年人,「呼援通」還把公益助老的觸角延伸到農村,拓寬養老服務內涵:堅持一月一次的上門探訪,藉助社會資源和發動義工出錢出力,小到為孤寡老人提供物資救濟、救助金,大到為居住危房的老人翻修房子。
如今,該工程已覆蓋龍湖區超過13500名75周歲以上老人和金平區篩選的333名低保鰥寡獨居老人。平均每3.5戶龍湖區戶籍家庭,就有1戶安裝了「呼援通」應急設備。「呼援通」的創新舉措,既減輕了群眾負擔和政府社會保障壓力,也使老年人及其子女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被譽為「生活110」「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運用大數據 打造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線上交辦社會問題,精準「投遞」到屬地網格,實現業務閉環;只要摩託車安裝了防盜搶晶片,盜賊便無從逃匿……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汕頭市還注重以智治強化治理支撐,積極推動現代科技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打造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平臺,推動相關信息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開放兼容,極大提升了社會治理效能。
以濠江區為例,通過建設社會治理現代化實踐中心,設計開發「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採集錄入人口、住房、城市部件、企業、組織等70萬餘條基礎數據,匯集綜治信訪、海洋漁業、三防應急等12個業務系統,集成公安、城管、街道、社區、學校、醫院、景區約1000路公共視頻資源,建設356個「雪亮工程」智能視頻監控點,實現人臉識別、森林防火熱成像預警、電子圍欄越界自動報警、聚集超時自動提示、高空高清抓拍、電子卡口車牌採集等功能,不斷夯實「智治」根基。
依託該系統,濠江區對社會問題進行線上交辦,精準「投遞」到屬地網格,形成「派遣-處置-反饋-辦結」的業務閉環,做到社會問題即知即處。基層網格員每天在網格內走訪收集事關民生的「小事」「瑣事」「煩心事」,能解決的就地解決,不能解決的上報中心,中心接件分派處理,職能部門及時響應落實,實現「街鄉吹哨,部門報到」。
而潮陽區則找準信息技術與社會治安防控的結合點,創新探索「市場化運作建網、群眾零費用且收益化買籤、政府免費使用」的方式,建成物聯網摩託車智能管理系統,通過預植防盜搶電子標籤並運用物聯網傳感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實現對車輛軌跡和位置實時追蹤,在整治交通、治安亂象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目前全區超過21萬輛摩託車安裝有防盜搶電子晶片,物聯網平臺可以清楚地記錄車輛軌跡和位置。」潮陽區公安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防盜搶電子晶片預植在摩託車隱蔽處,除非盜賊把摩託車完全損毀,否則逃到天涯海角都能找到。截至目前,潮陽區已運用該系統抓獲犯罪嫌疑人130多名,搗毀銷贓窩點10個,為群眾追回被盜摩託車350多輛,盜竊摩託車警情同比下降27.3%。
數讀
●目前汕頭有1082個村(社區)達到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標準,佔汕頭村(社區)總數的99.54%,村居層面逐步形成文明法治、依法有序、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金平區將532個社區社會組織全部吸納為街道基層社會組織聯合會會員,全覆蓋建立社區社會組織黨組織,構建起一個集黨建協同、業務協同、資源協同等為一體的綜合運作平臺。
●「呼援通」項目覆蓋龍湖區超過13500名75周歲以上老人和金平區篩選的333名低保鰥寡獨居老人,提供健康監測、家政便民、物業維修、生活照料等18大類170項全天候緊急呼叫公益志願服務。
●將全市進一步細分為8624個小網格、網格員15660名,嚴格落實「四個一」應急處置機制,全面實行網格化疫情防控。
一線實踐
汕頭以「五防五控」構築常態化疫情防控網絡
網格化管理織就「善治之網」
社會治理能力既體現在日常社會運行中,更體現在社會面臨重大挑戰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就是對各地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重要檢驗。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汕頭市在全省率先探索集中隔離模式,以早防早控、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嚴防嚴控、智防智控為抓手,部署落實省際聯合檢疫站點排查、市際交通卡口排查、社區排查、留觀點核酸檢測、發熱門診篩查、密切接觸篩查和重點人員排查等「七道防線」,做到「不留空白,不漏一人」,構築起汕頭市全域聯防聯控的「善治之網」。
在這一張網內,汕頭全市黨員幹部、社會組織人員全方位參與到基層排查管控工作。其中,市、區(縣)二級共下沉黨員幹部12805名、社會組織人員24160名,到基層一線深入開展來汕人員大排查、密切接觸者大篩查、疫情隱患大檢查行動,將防控措施落實到每家每戶、每個工廠企業,切實做到疫情排查管控全覆蓋、無死角,使服務管理、基層網格、群體防控都有了依託。
「善治之網」如何做到「智防智控」?在空中,無人機巡查轄區各主幹道、公共場所,遠程巡邏、高空喊話、在線測溫;在地面,有電子化作戰圖指引,鎮(街道)、村(社區)建立「一圖一帳一日誌」工作機制,每日動態更新,實時指揮調度;在雲端,藉助大數據技術,通過平安汕頭疫情防控系統及時掌握來汕個人基本信息和14天內動態信息,做到智能識別、分類管理,在全省統一使用粵省事粵康碼之前,對全面摸排、精準防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戰疫期間,汕頭市以「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體系為基礎,將全市進一步細分為8624個小網格、網格員15660名,嚴格落實「四個一」應急處置機制,全面實行網格化疫情防控。加強對公安、衛健部門的牽頭抓總,成立市、區(縣)、鎮(街道)組、村(社區)三人小組5592個、11513人,對省公安廳推送數據進行精準落地核查。
此外,圍繞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汕頭探索建立「網格居民群」和「專項微信群」,形成以社區中網格或小網格為基礎的四級網格微信群矩陣,「零距離」提供防疫解答、辦證諮詢、宣傳闢謠等服務,群眾足不出戶就能解決生活復工難題。
在這張網的帶動下,各種社會力量持續向社區下沉、向網格延伸,志願力量參與防控,熱心企業、社區組織提供力量支援、愛心服務和物資保障,「善治」效應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