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曾經說過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很難想像,如今養豬真的成一個新風口。
近日,#超1000家房企轉行養豬# 的話題火上了熱榜,其中,不乏萬科、恆大、碧桂園等文旅地產大佬,千家房企數字之大,著實讓人震驚!引起網絡大V與網民的熱議。此話題截至12月15日12時,閱讀量達到8014.1萬,討論量5266。
消息傳開後,在網上炸開了鍋。有網友「笑出豬叫」之餘,有關萬科養豬的各種猜測和討論紛至沓來:「圈地養豬?」「畢竟今年二師兄身價暴漲」「以後萬科是畜牧業股了」「也許萬科能建比較好的豬舍」……
跨界玩養豬記
萬達從14年最先試水,恆大、碧桂園隨後進入「養豬賽道」,最後是今年有所動作的萬科......這些都是叫得上名頭的文旅地產大佬,還有很多不為人熟知的地產、網際網路大腕等也在跨界經營。
在18年,阿里巴巴發布全面實現AI養豬的阿里雲ET農業大腦;劉強東宣布成立京東農牧(是京東數科的子公司)正式向養豬業進發;網易老闆截止19年底,已建設三家養豬場·····
跨界玩養豬,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那麼文旅地產大佬們「不務正業」當「豬倌」究竟為哪般?難道養豬比文旅項目更賺錢?從當前文旅市場和豬肉價格居高不下的行情看,顯然養豬比搞文旅更穩妥。現在小編帶大家一起探究養豬背後的「故事」:
1、野蠻生長,項目存量積壓大
近年來,隨著文化旅遊業迅猛發展,大批房地產企業開疆拓地進入文旅領域。截至目前,百強房企中,已有60%的房企涉足文旅地產領域。
市場從增量轉向存量的陣痛正在逼迫房地產行業玩家們上下求索,文旅地產早已成為房企們布局多元化發展,跨界經營的重要陣地。
然而做文旅地產跟做住宅、商業地產的邏輯完全不一樣,很多開發商轉型做文旅,基目的是通過建設和銷售配套商業住宅解決現金流問題。
但目前各地大多數在售的文旅項目,並不是作為旅居地產在銷售,而是本地剛需在消化,尤其是一些配套住宅項目,受全國大範圍的限購政策制約,嚴重影響文旅項目資金回流。
文旅地產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眾多瓶頸仍舊制約著國內相關文旅項目的發展。
2、盲目跟風,違規違建
值得關注的是,文旅地產狂熱介入,在推動文旅產品供給的同時,一些地產開發商盲目跟風,打著「文化旅遊」的幌子瘋狂圈地投資,導致低層級、同質化項目遍地開花。例如四川成都龍潭水鄉、富平和仙坊民俗文化村、武漢萬達電影樂園、常德德國小鎮等等,均因缺乏文化靈魂,幾近荒廢。
且直接或間接導致文旅項目陷入惡性循環,海花島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央視報導,涉嫌違法用海的海花島項目7天就賣了122個億,項目施工造成大面積珊瑚礁和白蝶貝被破壞。對此國家海洋局宣布「史上最嚴圍填海管控」。
由上可知,第一有別於住宅項目,文旅地產項目對於自然與人文環境資源的具有非常強烈的依託性。土地資源原本就非常稀缺,拿地更困難了!
第二在此背景下,文旅產業去「地產化」在政府和業界已經形成共識,再鑽政策的漏洞和法律的空子,最後只會落個「人財兩空」的下場。
近幾年來文旅地產生存越發艱難,不管是大型或小型開發商們都面臨一堆「事兒」,融資難、拿地難,賺錢更難。
3、疫情導致轉型
疫情猶如一次面向所有行業的大考,任何企業過不了這道坎都可能被淘汰,因此2020年「加快轉型」成為行業「活下去」的關鍵詞和重要的分水嶺。
同樣,文旅地產也不例外,在房地產行業的「天花板」和疫情衝擊等疊加效應的助推下,也迎來一輪翻天覆地的大洗牌。
2019年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最新政策表明,生豬養殖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可知,相對於房地產用地的限制,養豬拿地來的容易的多。
文旅地產大佬們當「豬倌」是資本逐利的選擇,也是市場風口的引導。對於房企來說,想要進軍養豬市場,分一杯羹的想法無可厚非。
跨界玩養豬,是否是個好出路?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商業文化旅遊地產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蔡雲
秘書長蔡雲認為,投資開發者應積極響應國家倡導,關注消費者內心需求,以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和資本去尋求項目的轉型升級,專注於打造精品特色項目,忠於市場,更要忠於內心,才能打造出「金玉其外、內秀其中」的好項目。
一旦行情不好的時候,大家都想著轉型、去地產化,或者是想到養豬其他行業。但這些年走過來,會發現賺錢還是房地產。
其實商業、文化、旅遊、養豬等多元化會圍繞著行業去發展,首先核心一點是圍繞著住宅,以主業為延伸,這才是將來發展的方向。
總之,要想戰略轉型成功,並非看風口上一時的利益,而是綜合時代和市場發展趨勢,以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做的方向轉變!
編輯:黃崴崴
策劃:Chris Cheong
轉載請標註來源:《澳門商報》微信號 澳商圈(MacauCP)
有更多想了解的資訊內容,請下方留言告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