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海馬汽車發布公告稱:擬公開出售位於海口市金牛路的住宅樓,共145套房產。一個車企一下子拋售這麼多房產已經讓人十分詫異了,而且還是在海南獲得了超級利好的關鍵節點。事實上,這還不是海馬第一次拋售。早在去年四五月份,海馬共計拋售了四百多套房產,這些房子大多在海南,也有部分在上海。
此處就牽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海馬為何連續兩年都急著拋售房產?第二,一個車企,手中哪來這麼多房子?兩次拋售,海馬公告都給出了同一個理由,「盤活公司閒置資產,補充公司流動資金,有利於公司的經營發展。」 這話很圓滑,怎麼說都不會錯。賣房賺錢,肯定能補充公司的現金流,有利於公司發展。但是,如果是一個不差錢的公司,會如此著急的一下出售這麼多套房產嗎?目前肯定是不會的。
其實,稍微了解海馬這個品牌的人都知道,海馬賣房無非要自救,要保住資本市場上的殼。在行業下行與自身不務正業的影響下,海馬已經面臨可能退市的局面。
海馬的前身是1988年成立於海口的「海南汽車製造廠」,由於沒有獲得轎車牌照,1992年,海南汽車製造廠用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與正處在低谷中的日本馬自達進行聯姻。隨後,兩家公司攜手同行,經過了一段蜜月期,並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也就是海南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而後統稱其為海馬汽車,才有了海馬這個品牌。
但之後馬自達拋棄了海馬,牽手一汽和長安,至此,海馬不得不自力更生。即使這樣,彼時的海馬,依舊雄心勃勃,創始人景柱,帶領海馬在鄭州建設了生產基地,積累資本與技術,之後也闖出了一片天,在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中,獲得了一席之位。
數據顯示,2010到2016年海馬一直保持盈利,年利潤在1億到4億元之間。然而,這些年的海馬沒有專注於汽車的研發,反而去開闢金控等其他產業。在市場變革與產業變革的節點上,海馬產品停滯不前,於2017年開始走下坡路。
數據顯示,2017年,海馬汽車的淨利潤出現了大跳水,當年虧損9.94億元,較上年下降531.90%。進入2018年,頹勢沒有止住,當年淨虧損16.37億元。正因為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淨利潤虧損,海馬汽車不得不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
2019年,海馬股票被披星戴帽。按照A股市場的規定,企業如果連續三年利潤為負,就要退市。於是,2019年的海馬開始了各種騰挪轉移,拋售400多套房產,就是其中操作之一。終於,海馬即使在8月份沒有賣出一輛基本型乘用車的情況下,依舊將盈利轉正,當年實現了8500多萬元的盈利。
這其中與拋售的400多套房產,有很大關係。根據海馬發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去年海馬通過拋售房產獲得的收益達到了6173萬元,到了2020年,隨著疫情的衝擊,汽車行業更加慘澹,導致海馬一季度再次陷入虧損,虧損高達9919萬元,一季度把去年全年的盈利全部虧完。
於是,就有了近日再次拋售145套房產的事件發生。但即便賣房,海馬估計也難解燃眉之急。因為這145套房產淨值太低。按照公告,擬處置房產帳面價值原值437.71萬元,淨值僅為17.51萬元。這裡說的,原值和淨值,都是財務上的數據。
原值,基本上就應該是房屋交付使用時候的市場價;企業名下的房子,其淨值可以按照固定資產來攤銷的。總的來說,淨值越低,不動產增值越大,企業需要繳納的稅費就越高。因為,企業賣房有一筆相當高的稅費需要徵收。為了防止企業炒房,並通過成本攤銷方式放大利潤率,政策有「土地增值稅」站在「出口處」等著他們。等企業賣房子的時候,就能明白土地增值稅,這項政策的厲害之處了。
根據土地增值稅的條例,土地增值稅實行四級超率累進稅率:增值額未超過扣除項目金額50%的部分,稅率為30%。增值額超過扣除項目金額50%、未超過扣除項目金額100%的部分,稅率為40%。增值額超過扣除項目金額100%、未超過扣除項目金額200%的部分,稅率為50%。增值額超過扣除項目金額200%的部分,稅率為60%。可以看到,增值額越大,需要繳納的土地增值稅越高。海馬將要出售的145套房子的淨值這麼低,意味著其60%的利潤,將會以「土地增值稅」的方式被徵收走。
換言之,海馬賣掉這145套房子,賺不了幾個錢,除非能享受到優惠的「核定稅率」。那麼,海馬手中哪來那麼多房子?了解海馬過往的人應該知道,海馬當年是借殼「瓊金盤」上的市。瓊金盤,是一家「準房企」,它原名是「海口市工業建設開發總公司」,上市的時候主業是開發運營海口的金盤工業區,「房地產開發」是其名列第一的主業。
所以說,海馬現在手中的房產,很大概率是當時拿下瓊金盤遺留下的產業。當然,這都是猜測,其實這些房產到底是瓊金盤當年遺留下的產業,還是海馬自己投資的房產,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海馬要如何才能扭轉頹勢,海馬2020年4月份銷售汽車數量1376輛,同比下降48%,前四個月累計銷售3967輛,同比下降48.8%。對於一個車企來說,淪落到靠賣手中的房產來實現盈利轉正,其實是非常諷刺的一件事。
海馬的賣房,海南的利好,話題性背後,被討論更多的還是海南的樓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海南在樓市這個維度,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對於工業薄弱,更多靠第一產業和服務業支撐的全省經濟來看,海南的GDP甚至比不過國內的一些地級市。所以某種程度上,海南嚴厲調控後的樓市沉寂,大概就只剩下旅遊會被人們想起。
歸根結底,還是由於海南前幾次大的政策利好,最後或多或少都滋養了樓市,過去30年,這裡反覆上演過樓市的造福與失落。所以這一次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公布之後,很多投機者又開始蠢蠢欲動,但只要去了解在建設自貿港前,海南近乎捨棄樓市「斷臂求生」的動作後,就會發現,這一次海南樓市的結局,也許會不一樣。
為了扭轉房價較快上漲帶來的發展困境,2018年4月22日,海南出臺了堪稱史上最嚴格的限購政策,這次的政策實施的是全域限購,對海口、三亞、瓊海已實行限購的區域,非本省居民,需要提供5年的個稅或社保證明。上述區域以外的,需要提供2年的個稅或社保證明。
一調控就是全省限購,海南全域的房票,開始一票難求。但是調控還沒結束,2019年海南又出臺了兩條政策,算是徹底把企事業單位、新落戶、省內戶籍買房的漏洞給堵上了。新海南人,限購1套,老海南人,限購2套。整個2019年海南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22.1%,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金額分別下降42.1%、38.8%。
即使這樣,調控依然沒有結束,到了2020年3月,海南又出了一條政策:全省新出讓土地建設的商品住房,實行現房現售制度。全域現房制度非常少有,這是利於買房人的政策,但對於房地產投資開發,卻極大地抬高了門檻,開發商靠融資拿地,靠預售爭取現金流回款,本質上這是一條從槓桿到開發再到銷售回血的路徑,而現房銷售,則意味著開發商的成本將幾何級上升。
如果說2018年4月22日之後,海南再驅趕炒房客,那麼今年3月7日之後,就是在驅趕中小開發商。回顧歷史,海南曾在1988年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那時候引發了全國轟動,「百萬人才下海南」成為海南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海南最終以房地產泡沫破裂結局,市場經濟跌入谷底。
當下的海南真的需要空間去發展,沒有產業根基的房價很容易支離破碎。海南在未來,應該會有一番建樹,只不過時間會很長。所以,在海南投資、養老不錯,但投機炒房,還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