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位美國戰略家所說的那樣,日本整個民族「一切的想像力都來自於它對大陸的渴望」。在歷史上,這種渴望驅動著日本不斷從大陸吸收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最終使日本納入了中華文明圈。
1592年,剛剛統一日本不久的豐臣秀吉對中國和朝鮮發動了戰爭,這場戰爭日本稱為「文祿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中國則稱為「朝鮮之役」,這是日本第一次進行徵服大陸的嘗試。
日本整個中華文明圈最外圍的國家,突然試圖打破東亞三國之間長期以來的平衡,將它所渴望的這片大陸據為己有,這一實踐不但對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個國家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也決定著亞洲歷史的走向,可以說日本此後對亞洲大陸進行的歷次戰爭都是沿著豐臣秀吉劃定的路徑進行的。
豐臣秀吉的「新世界觀」
為什麼日本第一次徵服大陸的戰爭會發生在16世紀末這一時間點呢?這還要從日本人的世界觀說起,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觀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儒教世界,二是以天竺(印度)為中心的佛教世界,在這兩個世界中日本都處於邊緣地位。
16世紀是世界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大航海帶來的新地理知識傳入日本後,給日本人的世界觀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他們突然意識到日本並不是天然的邊緣國家,中國也不是天然的中央之國,只要能夠擊敗中國,日本也可以佔有大陸,甚至還可以進而佔有天竺的「極樂世界」,豐臣秀吉的徵服大陸戰略也恰恰反映出了這種「新世界觀」的影響。
當然,豐臣秀吉想要徵服大陸,還有更實際的原因,那就是獲得土地。戰國時代的武士跟隨領主作戰,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獲得封地。隨著戰爭的不斷進行,豐臣秀吉部下們的領地也在飛速增加,例如加藤清正,起初只有後120石,到豐臣秀吉平定九州後,加藤清正獲得半個肥國的領土,共計195000石。
想要獲得領土只能靠戰爭,日本國內戰爭結束後,豐臣秀吉便無法獲得新的領地來封賞他的部下,因此他只能將眼光投向海外,畢竟當時日本的武士實在太多了,耕地根本不夠分的。
豐臣秀吉之所以這麼膨脹,是因為當時日軍剛剛經歷了內戰的洗禮,作戰經驗豐富,且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槍,其性能遠勝於中國和朝鮮軍隊所使用的的火銃。早在1543年,日本就引進葡萄牙的火繩槍,這一新武器立刻被戰國大名們用於實戰並不斷加以改進,不久之後日本就能自制火繩槍並將其大批量地投入到戰爭之中。
到豐臣秀吉統治時期,日本已經形成了近江國友、繼伊雜賀等多個火繩槍製造中心。日本人在火繩槍戰術運用方面也有著很高的水準。當時還沒有發明來複線,所以火繩槍的命中率非常低,因此無法作為單兵武器在一對一的戰鬥中使用,但很多步兵集中在一起使用火繩槍齊射就能形成一片彈雨,從而對敵軍形成致命的打擊。
日軍當時所具備的主要優勢就在於火繩槍和長年內戰使日軍士兵擁有的豐富的作戰經驗。但其缺陷也同樣明顯,首先火繩槍雖然性能優良,但火力不強,日軍使用的彈丸太小,無法造成足夠衝擊力,對擁有重甲保護的士兵不能造成有效殺傷。
其次,日本士兵的護甲多為竹製輕甲,防護能力明顯不足,其實日本之所以製作的彈丸小也跟日本內戰時普遍川竹製輕甲有關,畢竟這也省錢又能造成有效殺傷。
不得不說豐臣秀吉的戰略在前期確實很厲害,僅僅三個月就攻克了朝鮮王京漢城,等到真正的對手明軍出現時,雙方在平壤一戰,明軍也以失利而結束。當然,不久之後,明軍再投入更多的兵力和更優秀的將帥後,終在平壤取得勝利,之後碧蹄館一戰雖然遭遇日軍主力失敗,但日本一時間也奈何不了只能開啟和談,爭取時間重整旗鼓重頭再來。
1597年2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二次對朝鮮的戰爭,結果到了第二年豐臣秀吉就死在了京都伏見城,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城撤離,被明軍分道進擊,最終在露梁海域開啟海上決戰,日本大敗而回。
豐臣秀吉需要發動戰爭,獲取更多的土地,這樣才能維持他在國內的統治地位,大名們雖然臣服於他,讓他成為了關白,但日本的當時的體制決定了國內根本不可能穩定,只要稍有機會,總有大名跳出來,豐臣秀吉死後,蟄伏多年的德川家康就跳了出來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一開始,豐臣秀吉想要以「閃電戰」的方式迅速徵服朝鮮,倘若明軍再慢一點,大概朝鮮就亡國了,這種摧枯拉朽的輝煌給了豐臣秀吉極大的信心,也使得他的威望登上了人生的頂點。可明軍加入戰爭之後,對於日軍來說越來越不利,日軍的短板逐漸暴露出來。
可對於豐臣秀吉而言,這場戰爭還是要繼續進行下去,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場戰爭,還是一個關乎自身地位的嚴重政治問題,只有繼續打下去,才能證明他決策的正確性,才能將日本繼續擰成一股繩,否則,等待他的就是戰國烽煙再起,輝煌終化昨日煙雲。
從他登上日本實際上的領導者地位後,他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威懾大名需要保持本部實力,保持自己的實力,就需要不斷封賞給自己的武士們土地,沒有那麼多土地,只能對外進行戰爭,而對外戰爭的對象,也只有朝鮮和大陸。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能夠順手點個讚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歡迎評論交流,願每一個朋友平安、歡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