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之役時,豐臣秀吉為何相信能和明朝長期抗衡?

2020-12-14 七弦泠泠上

正如一位美國戰略家所說的那樣,日本整個民族「一切的想像力都來自於它對大陸的渴望」。在歷史上,這種渴望驅動著日本不斷從大陸吸收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最終使日本納入了中華文明圈。

1592年,剛剛統一日本不久的豐臣秀吉對中國和朝鮮發動了戰爭,這場戰爭日本稱為「文祿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中國則稱為「朝鮮之役」,這是日本第一次進行徵服大陸的嘗試。

日本整個中華文明圈最外圍的國家,突然試圖打破東亞三國之間長期以來的平衡,將它所渴望的這片大陸據為己有,這一實踐不但對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個國家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也決定著亞洲歷史的走向,可以說日本此後對亞洲大陸進行的歷次戰爭都是沿著豐臣秀吉劃定的路徑進行的。

豐臣秀吉的「新世界觀」

為什麼日本第一次徵服大陸的戰爭會發生在16世紀末這一時間點呢?這還要從日本人的世界觀說起,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觀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儒教世界,二是以天竺(印度)為中心的佛教世界,在這兩個世界中日本都處於邊緣地位。

16世紀是世界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大航海帶來的新地理知識傳入日本後,給日本人的世界觀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他們突然意識到日本並不是天然的邊緣國家,中國也不是天然的中央之國,只要能夠擊敗中國,日本也可以佔有大陸,甚至還可以進而佔有天竺的「極樂世界」,豐臣秀吉的徵服大陸戰略也恰恰反映出了這種「新世界觀」的影響。

當然,豐臣秀吉想要徵服大陸,還有更實際的原因,那就是獲得土地。戰國時代的武士跟隨領主作戰,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獲得封地。隨著戰爭的不斷進行,豐臣秀吉部下們的領地也在飛速增加,例如加藤清正,起初只有後120石,到豐臣秀吉平定九州後,加藤清正獲得半個肥國的領土,共計195000石。

想要獲得領土只能靠戰爭,日本國內戰爭結束後,豐臣秀吉便無法獲得新的領地來封賞他的部下,因此他只能將眼光投向海外,畢竟當時日本的武士實在太多了,耕地根本不夠分的。

豐臣秀吉之所以這麼膨脹,是因為當時日軍剛剛經歷了內戰的洗禮,作戰經驗豐富,且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槍,其性能遠勝於中國和朝鮮軍隊所使用的的火銃。早在1543年,日本就引進葡萄牙的火繩槍,這一新武器立刻被戰國大名們用於實戰並不斷加以改進,不久之後日本就能自制火繩槍並將其大批量地投入到戰爭之中。

到豐臣秀吉統治時期,日本已經形成了近江國友、繼伊雜賀等多個火繩槍製造中心。日本人在火繩槍戰術運用方面也有著很高的水準。當時還沒有發明來複線,所以火繩槍的命中率非常低,因此無法作為單兵武器在一對一的戰鬥中使用,但很多步兵集中在一起使用火繩槍齊射就能形成一片彈雨,從而對敵軍形成致命的打擊。

日軍當時所具備的主要優勢就在於火繩槍和長年內戰使日軍士兵擁有的豐富的作戰經驗。但其缺陷也同樣明顯,首先火繩槍雖然性能優良,但火力不強,日軍使用的彈丸太小,無法造成足夠衝擊力,對擁有重甲保護的士兵不能造成有效殺傷。

其次,日本士兵的護甲多為竹製輕甲,防護能力明顯不足,其實日本之所以製作的彈丸小也跟日本內戰時普遍川竹製輕甲有關,畢竟這也省錢又能造成有效殺傷。

不得不說豐臣秀吉的戰略在前期確實很厲害,僅僅三個月就攻克了朝鮮王京漢城,等到真正的對手明軍出現時,雙方在平壤一戰,明軍也以失利而結束。當然,不久之後,明軍再投入更多的兵力和更優秀的將帥後,終在平壤取得勝利,之後碧蹄館一戰雖然遭遇日軍主力失敗,但日本一時間也奈何不了只能開啟和談,爭取時間重整旗鼓重頭再來。

1597年2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二次對朝鮮的戰爭,結果到了第二年豐臣秀吉就死在了京都伏見城,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城撤離,被明軍分道進擊,最終在露梁海域開啟海上決戰,日本大敗而回。

豐臣秀吉需要發動戰爭,獲取更多的土地,這樣才能維持他在國內的統治地位,大名們雖然臣服於他,讓他成為了關白,但日本的當時的體制決定了國內根本不可能穩定,只要稍有機會,總有大名跳出來,豐臣秀吉死後,蟄伏多年的德川家康就跳了出來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一開始,豐臣秀吉想要以「閃電戰」的方式迅速徵服朝鮮,倘若明軍再慢一點,大概朝鮮就亡國了,這種摧枯拉朽的輝煌給了豐臣秀吉極大的信心,也使得他的威望登上了人生的頂點。可明軍加入戰爭之後,對於日軍來說越來越不利,日軍的短板逐漸暴露出來。

可對於豐臣秀吉而言,這場戰爭還是要繼續進行下去,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場戰爭,還是一個關乎自身地位的嚴重政治問題,只有繼續打下去,才能證明他決策的正確性,才能將日本繼續擰成一股繩,否則,等待他的就是戰國烽煙再起,輝煌終化昨日煙雲。

從他登上日本實際上的領導者地位後,他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威懾大名需要保持本部實力,保持自己的實力,就需要不斷封賞給自己的武士們土地,沒有那麼多土地,只能對外進行戰爭,而對外戰爭的對象,也只有朝鮮和大陸。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能夠順手點個讚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歡迎評論交流,願每一個朋友平安、歡喜、自在。

相關焦點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豐臣秀吉屌絲逆襲之後,自信心膨脹,他是相信自己能夠滅了大明的,不然也不會制定計劃付諸行動!在他的計劃中,日本要先滅朝鮮,再滅明朝,隨後佔領天竺稱霸世界。並且在計劃實施的第七年,將首都遷到北京。豐臣秀吉當年只是織田信長手下的一個足輕,但卻結束了混亂的日本戰國,相當於日本的秦始皇,昔日那麼多牛逼的大名都成了過往雲煙,只有豐臣秀吉一人笑到最後,你說他膨不膨脹。在他看來,他是命中注定要統一世界的。1591年,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想要借道出兵大明,並且勒令朝鮮「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 明朝的一個市井無賴,大膽吹牛,連萬曆皇帝和豐臣秀吉都被他騙了
    在中國明朝歷史上,有一位超級大忽悠,視軍國大事為兒戲,把大明的萬曆皇帝、日本的豐臣秀吉和朝鮮國王耍得團團轉,真是令人拍案稱奇! 在明神宗朱翊鈞執政期間,明朝有三次大規模的軍事戰爭,俗稱萬曆三大徵,分別為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朝鮮之役。其中的萬曆朝鮮之役,是明朝戰爭史上極為精彩、曲折的一場戰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
  • 明明是島國,動員的兵力竟比明朝多?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這樣說
    小小的日本,為何能動員比明朝更多的兵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朝鮮周邊的地形。日本九州島和朝鮮之間的日本海峽寬度最窄處僅為180公裡,其間還有對馬島作為跳板,海峽中風浪不多,海況較好。而明朝在北京集中兵力之後,需要越過狹窄的遼西走廊,崎嶇的遼東丘陵,越過鴨綠江之後穿過大同江流域和漢江流域,才能抵達朝鮮半島南部與日軍激戰。可能有人要問,萬曆朝鮮戰爭前期的平壤之戰、碧蹄館之戰,不是都發生在大同江流域嗎?為什麼筆者這裡只強調慶長之役(1597-1598年)雙方膠著的朝鮮南部沿海呢?
  • 日本戰國末期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真是中國人嗎?明朝、朝鮮如是說
    萬曆皇帝出兵朝鮮,是為「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朝鮮之役」。日本最終在戰爭中敗北,豐臣秀吉也隨即身亡,終年61歲。 從豐臣秀吉的人生經歷來看,貌似只有在他晚年侵略朝鮮時,才跟中國產生了交集,那為何會有他是中國人的說法呢?
  • 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
    卻不料,僅僅兩年後(1592年),他就動員了20多萬兵馬,迫不及待地與朝鮮開戰。 豐臣秀吉前後侵朝兩次,第一次是1592年4月到1593年7月的文祿之役,第二次是1597年2月到1598年12月的慶長之役,在我國歷史上統稱為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其為壬辰倭亂。
  • 豐臣秀吉自認為可以打敗明朝
    ②豐田秀吉父親不久就因傷重去世。貧窮的母親帶著七歲的豐臣秀吉和姐姐阿友改嫁給同村的男人竹阿彌。之後有了同母異父的弟弟豐臣秀長與妹妹阿旭(朝日姬)。繼父竹阿彌性情粗暴,秀吉生來瘦小,被稱為「猴子」,繼父十分討厭豐臣秀吉,受盡繼父的暴打,離家出走。
  • 他是豐臣秀吉的養子,萬曆朝鮮戰爭任統帥,慘被德川家康軟禁50年
    ,所以這場戰爭史稱「萬曆朝鮮戰爭」,而朝鮮則史稱「壬辰倭亂」,日本則史稱「文祿慶長之役」。站到中國和朝鮮的角度,這顯然是一場赤裸裸的侵略戰爭,站到日本的角度,那就是一場所謂的「開疆拓土」的戰爭。在萬曆朝鮮戰爭的整個過程,豐臣秀吉始終御駕親徵,也帶上了部分跟他南徵北戰的家臣,其中擔任日本軍隊統帥的家臣叫做宇喜多秀家,是本文要介紹的歷史人物。
  • 萬曆朝鮮戰爭誰贏了?明朝、朝鮮、日本都是輸家
    1588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豐臣秀吉的計劃是以朝鮮為跳板,入侵並最終實現佔領明朝的目標。豐臣秀吉將這一計劃告知了朝鮮宣祖李昖,後者感到大吃一驚,他從道德和常識兩個方面進行拒絕和規勸,敦促豐臣秀吉放棄這個瘋狂的想法。
  • 豐臣秀吉究竟膨脹到什麼地步?竟然想要攻打大明朝!
    「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身亡之後,豐臣秀吉接過了「天下人」的位子。野心勃勃的他繼續四處攻伐,最終實現了統一日本的霸業。但統一日本後又有了新的麻煩。他手下的大名們常常為了土地的爭端吵得不可開交,這讓豐臣秀吉感到頭疼。奈何日本土地太小,而人心膨脹太快。
  • 「倭來了」:明朝曾遭遇了豐臣秀吉怎樣的挑戰?
    明廷兵部曾「移諮朝鮮王」,但朝鮮國王並不知情,只是替自己開脫,史籍載其「但深辯嚮導之汙,亦不知其謀己也」。所以,儘管最初琉球一再報警,甚至正式行諸公文,但明廷仍舊將信將疑,且擔心這是日本與朝鮮聯合起來對付中國的陰謀。即使在豐臣秀吉侵入朝鮮、戰爭已經爆發、朝鮮政府請求支援時,明廷還是擔心被騙。朝鮮《李朝宣祖實錄》記載,明朝曾追問朝鮮求援使者:貴國為東國之強者,為什麼突然失陷?
  • 歷史上的瘋狂計劃:豐臣秀吉準備佔領寧波,遷都北京,攻下印度
    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就和日本古代的一位狂人和他的計劃有關,相信愛好歷史的朋友對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的「猴子」——豐臣秀吉不會陌生吧?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 在發完這篇膽大包天的文書第二年(大明萬曆二十年),在沒有獲得朝鮮同意答覆的情況下,豐臣秀吉就悍然發動了一場影響後世東亞三國數百年的戰爭,中國史稱「朝鮮之役」,即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朝鮮方面稱為「壬辰之亂」或「壬辰倭亂」,日本方面則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能滅掉大明嗎?
    有猴子之稱的豐臣秀吉,他的目標可不是大明、朝鮮,先攻朝鮮,再佔中國,攻取印度。他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應該說二戰中日本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基本是繼承了他的想法,看來日本人的野心從來就沒有變過啊!那麼豐臣秀吉,哪裡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滅亡大明,建立自己的亞洲帝國呢?
  • 不為人知的英雄:萬曆朝鮮之役中潛伏於日本的大明間諜
    明萬曆二十年 (1592 年), 剛剛同意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派遣軍隊入侵犯朝鮮。 承平日久武備鬆弛的朝鮮 一觸即潰, 敗退千裡, 半月之內, 首都漢城淪陷, 兩月之後, 北方重鎮平壤亦落入敵手。瀕臨亡國的朝鮮的,遣使者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朝求救,經過一番討論大明朝廷決定出兵援救。
  • 清官修《明史》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
    對於萬曆朝鮮之役人物傳記的歷史書寫,萬斯同頗為重視,王鴻緒不夠重視,張廷玉則加以否定和抹殺。在張廷玉的《明史》中,《神宗本紀》奠定否定朝鮮之役的基調;東徵朝鮮明將領的入傳,或因家族,或因播州之役,或因遼東事變,幾乎無人是因朝鮮之役入傳的;《朝鮮傳》對於相關人物與戰役,採取否定、貶低的負面評價。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臺灣,朝鮮等變成日本的屬國,要把整個的第一島鏈全部佔領,利用朝鮮做跳板然後侵略中國,侵略中國之后豐臣秀吉讓日本天皇住在北京,豐臣秀吉本人則住在寧波,為什麼豐臣秀吉選擇住在寧波呢,因為寧波便於進攻印度,這個戰略豐臣秀吉時代並沒有實現,當時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打了七年,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豐臣秀吉的後人慢慢把豐臣秀吉的戰略慢慢實現,到了1868年明治維新,天皇御筆信後來的徵韓論到最後的田中奏摺
  • 德川家康能力這麼強,為何豐臣秀吉進攻朝鮮不帶上他?
    豐臣秀吉在成為日本的關白(諸侯老大)不久,就開始不滿足於僅僅統治日本本土,他將目光轉移到了隔壁的朝鮮,甚至明朝。在1592年的時候,認為時機成熟的豐臣秀吉火線通知朝鮮李氏王朝,要上演「假道伐明」的戲碼,得到朝鮮方面的拒絕後,豐臣秀吉讓早已準備好的遠徵軍,在德川家康的建議下,以閃電戰的形式水陸並進進攻朝鮮。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其他諸如朝鮮琉球呂松之流,都是圍繞「中心國家」的小國。所以先滅中國再滅印度,就等於徵服了世界。豐臣秀吉的「三步走」,就是以這「世界觀」為參考的。那麼豐臣秀吉,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得到?其實,他的自信,就是來自當時剛剛完成統一的日本,那兇悍的軍事實力。
  • 豐臣秀吉:我要佔領朝鮮、中國、印度,統治全世界,然後住在寧波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憑藉濃厚的文化發展和海納百川的民族融合,成為了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如一尊巨獅霸踞東方。即便如此,卻總有一些野心家覬覦中國的富庶,對中國屢屢伸出貪婪之手,試圖破壞和平。
  • 日本侵華思想由來,豐臣秀吉欲以朝鮮為踏板,瓜分中國
    豐臣秀吉積極推行侵略擴張政策,謀求將朝鮮半島和琉球群島置於日本的勢力範圍,並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明朝,想要先徵服中國之後再吞併印度及攻取南洋地區,從而建立一個日本所主導的包括中國、朝鮮、印度、東南亞在內的亞洲大帝國。
  • 1592年豐臣秀吉威脅世界:我是太陽之子,不打明朝就滅誰
    豐臣秀吉曾說:在我有生之年,誓將唐(明朝)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日本是一個因為極端自卑而極端記仇的民族。只要是失敗,他就會記永生永世。敗於唐朝白江口大戰已經過去了929年,然而,日本人念念不忘。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侵朝伐明戰爭(此段數字計算都是按照分段計算,不是全部與現在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