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日本進入了安土·桃山時代。軍閥豐臣秀吉經過多年徵戰,陸續削平各地戰國大名的反抗,於天正18年(1590年)初步實現了國內的統一,而日本也隨著豐臣秀吉統一大業的完成逐漸崛起。
與此同時,中國明王朝在政治腐敗所致內憂外患的困境中,綜合國力江河日下。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出現了此消彼長的變化,由明王朝構築的傳統東亞國際秩序不可避免地受到日本的挑戰。
豐臣秀吉積極推行侵略擴張政策,謀求將朝鮮半島和琉球群島置於日本的勢力範圍,並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明朝,想要先徵服中國之後再吞併印度及攻取南洋地區,從而建立一個日本所主導的包括中國、朝鮮、印度、東南亞在內的亞洲大帝國。
豐臣秀吉積極策劃侵略戰爭的終極政策目標,既有他作為封建軍閥所具有「兼併天下」的權力欲望和領土野心,同時也有其從統治權術出發的考慮,即推行戰爭總動員體制,以強化對農民的專政與剝削,重建封建統治秩序,以鞏固自己的統治,鎮壓人民的反抗。
17世紀中葉,荷蘭人蒙塔納斯經過自己赴日的親身觀察後,在其所著的《日本志》中就揭露了豐臣秀吉藉助對外用兵,來消弭潛伏的內亂和滿足封建軍閥領土野心的陰謀: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目的,完全在於促使開赴戰場的諸侯(即各地大名)自行消滅,至少是為了使其忙於對外的戰事,而無法在太閤的領地內作亂,如果大名獲勝,則將徵服的土地分封給他們,豐臣自己做成為本國的絕對統治者」。
簡單說,豐臣秀吉想通過對外侵略戰爭達到自己兩個目的,一是建立以日本為主導的帝國,自己權傾天下,二是消耗國內各大諸侯勢力,鞏固自己政權,基於此,他在初步統一朝鮮之後,就迫不及待的侵略朝鮮,並想借朝鮮進而侵略中國。
豐臣秀吉垂涎亞洲中國大陸由來已久,早在1577年,豐臣秀吉在答謝織田信長對自己所做出「汝平定中國(指日本本州西部地方—筆者按),即以其地封汝」的封賞許諾時,就將自己借道朝鮮攻伐中國的野心和盤託出。他強調:
「臣借君之威武,迅速平定中國(指日本本州西部地方),而君家的宿將老臣未得領土者極多,益將中國分予之。臣更拜命徵伐九州,親平該地,並率軍進入朝鮮,席捲明朝四百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
豐臣一席話為日本封建軍閥慾壑難填的領土野心做出了最直白的旁註。
隨著豐臣秀吉掃平敵對的割據勢力,統一日本的戰爭走向勝利,其領土野心日趨膨脹,侵略亞洲大陸的計劃也就順理成章地提上了他的議事日程。
公元1585年,豐臣秀吉在徵伐九州的同時就積極醞釀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的計劃,並揚言:為徵討朝鮮與支那,將採伐木材,建造二千艘海船,以壯出徵軍勢。
但是,豐臣秀吉發現要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僅憑藉國內軍閥混戰時期的單純理念: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已經難以奏效,所以他覺得必須要塑造自己的形象,並賦予神話的意義,這樣才能讓才能讓國內信服自己。
公元1590年,朝鮮方面按照日本的要求派遣黃允節、金誠一分別擔任正副使節赴日談判。豐臣秀吉在接見朝鮮使節後,讓使節帶回他給朝鮮國王的回信。
豐臣在該封致朝鮮國王的外交信函中將自我神格化,自詡為太陽神之子:
「予當於託胎之時,慈母夢日入懷中。相士曰:舊光之所及,無不照臨。壯年必入表聞仁風,四海蒙威名者。其何疑乎?」。
他在信中自詡為神靈之子,於是擺出一副君臨天下的架勢,對朝鮮國王頤指氣使,並且在信中公開宣稱要徵伐中國:
「不屑國家之隔,山海之遠,一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於四百州,施帝都政化與億萬斯年者,在方寸中。」
在信中,他不只表達了侵略中國的野心,並且想要讓朝鮮充當日本侵略中國的馬前卒,「貴國先驅而入朝,依有遠慮而無近憂者乎!」。
雖然朝鮮本國實力弱,但是對於明朝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堅決反對豐臣秀吉,但是豐臣秀吉野心不滅,於是公元1592年4月,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文祿之役」。
戰爭初期,日軍一路攻城陷地,勢如破竹。豐臣被初期的勝利衝昏了頭腦,遂燻燻然不能自已,公開做起了君臨亞洲的白日夢,不但如此,借著初期勝利的餘威,豐臣秀吉已經聯想到瓜分中國的場景了。
但侵略朝鮮的日軍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所過之處十室九匾,白骨露野,激起了朝鮮全國人民的義憤,決心與日軍進行殊死的戰鬥,以保家衛國。
日軍侵略朝鮮6年戰爭中,多次對無辜百姓進行屠殺,造成朝鮮平民死傷無數,這也成為了近現代史上日本軍國主義者實施的旅順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新加坡大屠殺、菲律賓大屠殺以及巴丹死亡行軍等一系列戰爭罪行的預演與先聲。
當豐臣秀吉做著侵略中國的美夢時,他帶領的日軍侵略者卻遭遇了慘烈的阻擊,陸上,面對明朝軍隊以及朝鮮各地「義」兵瘋狂進攻,日軍節節敗退。海上,日本水軍在海戰中遭到朝鮮水軍及中國明朝水師的重創,直接宣判了豐臣秀吉侵朝的死刑。
之後,戰爭雖仍舊維持了數年,但那只不過是為了安撫豐臣秀吉失望的野心而進行的無望戰爭而已,侵朝失敗幾年後,豐臣秀吉就病逝了,但是侵略中國的思想,卻留了下來,並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