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統領豐臣秀吉:我要佔領朝鮮印度,統治中國,最後葬在寧波

2020-12-22 騰訊網

在日本歷史上,也曾經有過一段被稱為「戰國」的時期,發生過長時間的戰亂,雖然他們的戰鬥規模在我們看來,實在很小,簡直只能稱為村子打架,但是期間還是湧現出了不少知名人物。

其中最為大眾所知的有三個人,被稱為「戰國三傑」,他們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人攪弄風雲,各自留下了不少故事傳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豐臣秀吉曾經放言,自己死後要葬在寧波。

豐臣秀吉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出身貧寒卻最終坐上至尊之位,這個人不簡單

與其他兩傑不同,豐臣秀吉的出身十分低微,是一個貧困農民的兒子,可以說,家族無法為他提供任何助力。甚至,因為從小營養不良,秀吉身材矮小,被他人起了一個「猴子」的外號。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豐臣秀吉在投奔織田信長後,表現出了出眾的才華,逐漸受到重視,在織田信長因為「本能寺之變」而死亡後,經過鬥爭繼承了對方遺留下來的勢力,最終成功統一了日本。

在完成統一之後,豐臣秀吉有了更大的野心。

在近代史上,我們經常會感到驚訝,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日本居然有膽子、有能力來入侵中國,但是如果我們關注其統治者的言論,就會明白,日本對富庶的中國覬覦已久。

豐臣秀吉就是如此,在統一日本後,他很快就感到了不滿足,將眼光放到了鄰國甚至全亞洲。通過與當時明朝的貿易往來,他很快就意識到了對面國家的繁華與富足,因此定下了計劃:首先佔領朝鮮,然後以之為跳板,攻佔中國,最後奪取印度的統治權。

豐臣秀吉的計劃還頗為嚴密,按照他的想法,等到佔領中國後,他要把天皇從日本的京都遷到北京去,讓自己的侄子兼養子豐臣秀次負責處理日本國內事務,而他自己則坐鎮寧波,負責指揮與印度的戰鬥。

寧波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以至於被豐臣秀吉盯上了呢?

在現代,寧波在它的一眾鄰居的包圍之下,似乎並不是非常出彩,但是在豐臣秀吉生活十六世紀,它的繁華卻顯得尤為引人注意。

這一切的發生,來源於明朝實行的閉關政策。當時的明朝在海禁之下,雖然有很多優良的港口,卻將其中的大部分關閉,只剩下寥寥幾個,寧波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這份特殊,中外貨物都在此進行交易運轉,這讓寧波開始飛速地發展起來,再加上它處於江南地區,可以非常方便地獲取江南的錢財和資源,使它的地位更加重要。

但是這些因素就可以讓豐臣秀吉感到滿足了嗎?其實這是一個因為無知而導致的誤會。為什麼以日本當時的國力,膽敢提出佔據中國、印度的計劃?這是因為豐臣秀吉根本對兩國的國土面積沒有清醒的認識。

同樣的,這也是他為什麼會選擇寧波的原因,在秀吉的眼中,只有北京和寧波稱得上是大城市;除了這兩個城市,他對中國其它地區的了解,都少得可憐。

而在今天的我們,很容易就會意識到他計劃的荒謬所在,想要在寧波指揮與印度的戰鬥,當真是做的一場好夢。

好夢易醒,反而為豐臣家族招來了滅頂之災

豐臣秀吉並不是一個空想家,他有著將自己的計劃付諸實踐的行動力。1592年,野心勃勃的他率領14萬人馬出徵朝鮮。一開始,因為這些人久經沙場,再加上以有心算無意,朝鮮方面幾乎沒有抵抗之力,連王京漢城都被輕易佔據。

就在豐臣秀吉志得意滿之時,朝鮮國王向明朝政府發出求救信息,請求支援。而收到消息的大明也沒有辜負自己屬國的期待,派出4萬餘人的大軍跨國相助,使豐臣秀吉攻勢受阻,最終只能選擇和談。

這一次的行動,不僅沒有取得秀吉想要的勝利,反而因為常年戰爭,使得秀吉手中的力量蒙受了極大的損失,間接導致了德川家康勢力的擴張,為幾年後秀吉去世,德川家康發動反叛,最終消滅豐臣家族,建立德川幕府埋下了伏筆。

現在的我們,回頭來看這段歷史,自然會對豐臣秀吉的瘋狂行徑感到可笑,但是與日本幾百年後的侵略行動結合起來,卻又會覺得毛骨悚然。雖然現在正值和平年代,但是惡狼在側,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放鬆警惕。

參考資料:《戰國人物700傑》

相關焦點

  • 豐臣秀吉:我要佔領朝鮮、中國、印度,統治全世界,然後住在寧波
    豐臣秀吉冥思苦想之下,終於想到了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那就是繼續發揮剩餘武力的作用,用它來換取更多的資源,才能平衡武力與生產之間的矛盾。既然如此,豐臣秀吉索性就開始著手大幹一番「事業」,經過他的深入研究,決定了一個根本無法完成,但是看上去美輪美奐的目標——舉國之兵,入侵朝鮮,隨後佔領中國明王朝,他將入駐寧波,劍指印度,最終統治他眼中的「全世界」。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人,侵略擴張的第一個踐行者,豐臣秀吉長得很醜外號叫猴子,出身貧寒草根出身,豐臣秀吉所在的時期日本正處於內戰,戰亂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亂世梟雄,之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感覺日本國力增強,這個時候豐臣秀吉決定要進行對外擴張,把琉球,呂松,菲律賓
  • 歷史上的瘋狂計劃:豐臣秀吉準備佔領寧波,遷都北京,攻下印度
    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就和日本古代的一位狂人和他的計劃有關,相信愛好歷史的朋友對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的「猴子」——豐臣秀吉不會陌生吧?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 豐臣秀吉騎馬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豐臣秀吉曾經計劃徵服包括明國(中國)、天竺(印度)、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等國在內的亞洲大部分地區,
  • 豐臣秀吉剛統一日本,就想先徵服朝鮮,佔領中國後再攻打印度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有限,但自古以來他們的野心可不小。既然自己國家沒有,那就讓那些資源豐富的國家變成日本的殖民地,那麼這些資源自然就是日本的了。不得不說,日本的算盤打得叮噹響。日本也曾有過戰國時代,國內戰亂不斷,最後被一個叫豐臣秀吉的人統一。因此,他被稱為戰國三傑之一。
  • 日本侵華思想由來,豐臣秀吉欲以朝鮮為踏板,瓜分中國
    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出現了此消彼長的變化,由明王朝構築的傳統東亞國際秩序不可避免地受到日本的挑戰。豐臣秀吉積極推行侵略擴張政策,謀求將朝鮮半島和琉球群島置於日本的勢力範圍,並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明朝,想要先徵服中國之後再吞併印度及攻取南洋地區,從而建立一個日本所主導的包括中國、朝鮮、印度、東南亞在內的亞洲大帝國。
  • 豐臣秀吉狼子野心,妄圖攻佔明朝,坐鎮寧波
    豐臣秀吉,終止日本戰國亂世的三傑之一。他統治的桃山時代,處於織田信長的安土時代和德川家康的江戶時代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農民關白統一日本秀吉位居關白,卻是農民出身。卑微的出身,未能限制他的狼子野心。他之所以想要葬於寧波,是因為想要侵略明朝,直達印度。
  • 德川家康能力這麼強,為何豐臣秀吉進攻朝鮮不帶上他?
    豐臣秀吉在成為日本的關白(諸侯老大)不久,就開始不滿足於僅僅統治日本本土,他將目光轉移到了隔壁的朝鮮,甚至明朝。在1592年的時候,認為時機成熟的豐臣秀吉火線通知朝鮮李氏王朝,要上演「假道伐明」的戲碼,得到朝鮮方面的拒絕後,豐臣秀吉讓早已準備好的遠徵軍,在德川家康的建議下,以閃電戰的形式水陸並進進攻朝鮮。
  • 日本戰國末期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真是中國人嗎?明朝、朝鮮如是說
    萬曆皇帝出兵朝鮮,是為「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朝鮮之役」。日本最終在戰爭中敗北,豐臣秀吉也隨即身亡,終年61歲。 從豐臣秀吉的人生經歷來看,貌似只有在他晚年侵略朝鮮時,才跟中國產生了交集,那為何會有他是中國人的說法呢?
  • 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武將—豐臣秀吉
    在中世末期,日本著名的武將豐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bi)繼織田信長之後,為日本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日本歷史上最引入注目的人物。日本人對他毀譽褒貶不一。他不僅是歷史著述的對象,也是民間傳說和文學藝術作品的主人翁之一。在我國,一般讀者對他也並不陌生,都知道他是16世紀兩次發兵侵略朝鮮,妄圖徵服中國以至稱霸亞洲的侵略戰爭禍首。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能滅掉大明嗎?
    有猴子之稱的豐臣秀吉,他的目標可不是大明、朝鮮,先攻朝鮮,再佔中國,攻取印度。他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應該說二戰中日本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基本是繼承了他的想法,看來日本人的野心從來就沒有變過啊!那麼豐臣秀吉,哪裡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滅亡大明,建立自己的亞洲帝國呢?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別看戰爭主要在朝鮮半島打,但「朝鮮」在豐臣秀吉眼裡,只是一個小目標。號稱「夢日而生」的他,滿懷著「三步走」的「徵服世界戰略」:第一步先滅掉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滅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則要把寧波當「自留地」。然後還有第三步:揮師南下,吞併印度大陸,讓日本稱霸世界。
  • 豐臣秀吉的帝國夢,把中國和印度納入日本版圖,把首都遷到北京
    出生於日本貧苦農村家庭的豐臣秀吉是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物。他依靠著傑出的政治頭腦從底層一步一步成為日本的權臣。依靠著軍事的手段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統一日本使得他的野心急劇增長,他有了一個更大的目標。那就是徵服朝鮮,以此為依託把中國和印度納入日本。建立起一個亞洲大帝國。
  • 豐臣秀吉企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最終自食惡果
    公元1587年,豐臣秀吉高舉織田信長「天下布武」的大旗,統一了日本。豐臣秀吉出身貧民,因長相醜陋被人稱為「猴子」,但是醜陋的外表並不能掩蓋他的治國才能。他僅用了十年時間就把日本從歷經百年的戰亂中恢復過來。日本是個島國,土地面積本就很小,60%以上還是山地,導致日本國內物資缺乏。當年豐臣秀吉跟隨織田信長西徵之時,看到了眾多來自中國和朝鮮的走私商品,讓他心動不已。
  • 日本為什麼要把豐臣秀吉包裝成神人呢?
    日本和印度這兩個國家,在中國網絡和媒體上,都是瘋狂發軟文,拔高自己,與歷史大人物各種進行對比,通過這種方式,來打亂中國人的閱讀思路,提升日本和印度形象。 比如:豐臣秀吉是不是比希特勒更厲害?,印度人為什麼在美國比中國人強?……其實這只是他們拔高自己的手法,下面我來用新角度說說豐臣秀吉。
  • 豐臣秀吉的野心,侵略朝鮮還想要取代中國,奈何實力不允許
    而此時在東方的亞洲,新興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日本,在軍閥豐臣秀吉的領導下發動了侵略朝鮮並窺視中國的國際性戰爭「文祿·慶長之役」,試圖通過武力挑戰並顛覆中國建立的華夷秩序,然後取代中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最終建立以日本為中心涵蓋中國大陸、東南亞以及印度在內的東亞大帝國構想。
  • 萬曆朝鮮之役時,豐臣秀吉為何相信能和明朝長期抗衡?
    1592年,剛剛統一日本不久的豐臣秀吉對中國和朝鮮發動了戰爭,這場戰爭日本稱為「文祿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中國則稱為「朝鮮之役」,這是日本第一次進行徵服大陸的嘗試。日本整個中華文明圈最外圍的國家,突然試圖打破東亞三國之間長期以來的平衡,將它所渴望的這片大陸據為己有,這一實踐不但對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個國家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也決定著亞洲歷史的走向,可以說日本此後對亞洲大陸進行的歷次戰爭都是沿著豐臣秀吉劃定的路徑進行的。
  • 日本戰國內亂的洗牌者!漫談豐臣秀吉政治改革失敗的歷史必然性!
    豐臣秀吉作為最大的領主,他不可能放任這個局面出現,也不會允許這個局面出現。所以說他必須要找到一個突破口,那就是對外發動戰爭。思來想去,那就只有跟日本經濟不相上下,且軍事實力弱於本國的朝鮮了。於是,就在他晚年的時候發動了侵朝戰爭,他發動侵朝戰爭大概有以下幾點原因。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豐臣秀吉屌絲逆襲之後,自信心膨脹,他是相信自己能夠滅了大明的,不然也不會制定計劃付諸行動!在他的計劃中,日本要先滅朝鮮,再滅明朝,隨後佔領天竺稱霸世界。並且在計劃實施的第七年,將首都遷到北京。不光是豐臣秀吉,他的手下們也是自信滿滿,比如加藤清正仗還沒打就先開口要了二十個明朝的縣城作為封地,龜井茲矩則是要了浙江台州……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豐臣秀吉和他的手下們會自信心這麼膨脹呢?
  • 豐臣秀吉自認為可以打敗明朝
    ④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治國有方,多年戰亂的日本一時間國泰民安。他見日本已經安定,遂萌發了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他決心到比日本更廣大的空間施展一番。首先要徵服朝鮮,再來徵服中國,後再徵服印度。豐臣秀吉得到主位拿了第一,並爭戰統一了日本,想得到亞洲的天下,這小的猴子變成強大的老虎,織田信長沒有想到如同養虎為患一樣防不勝防,可怕的弱小猴子是豐田秀吉。卻不小心讓其統一了全日本。是日本的秦始皇。
  • 他是豐臣秀吉的養子,萬曆朝鮮戰爭任統帥,慘被德川家康軟禁50年
    日本經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亂世後,終於在豐臣秀吉的努力下實現統一,豐臣秀吉因此得到日本歷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下人」稱號,站在日本歷史的角度看,豐臣秀吉確實有傑出的歷史貢獻。站到中國和朝鮮的角度,這顯然是一場赤裸裸的侵略戰爭,站到日本的角度,那就是一場所謂的「開疆拓土」的戰爭。在萬曆朝鮮戰爭的整個過程,豐臣秀吉始終御駕親徵,也帶上了部分跟他南徵北戰的家臣,其中擔任日本軍隊統帥的家臣叫做宇喜多秀家,是本文要介紹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