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中期到17世紀初,是日本的戰國時代。在這個島國之上上百個大名依據地勢割據一方,為了土地和人口,不斷發動戰爭。日本的經濟、文化也停滯不前。
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在日本登陸,隨之而來的是西方的文化和技術。在此背景下,尾張大名織田信長崛起,這個從小就被人嘲笑的「傻子」利用西式槍炮武裝了一支精銳部隊,並在手下大將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輔佐下,歷時30年,統一了大半日本領土。
由於織田信長對家臣要求過於嚴苛,稍有不慎就會被處罰。公元1582年,他的手下明智光秀發動了「本能寺之變」,叛亂中寡不敵眾的信長自焚而死。不久之後,豐臣秀吉平定叛亂,繼承了織田信長的產業,同樣也繼承了他統一日本的政策。公元1587年,豐臣秀吉高舉織田信長「天下布武」的大旗,統一了日本。
豐臣秀吉出身貧民,因長相醜陋被人稱為「猴子」,但是醜陋的外表並不能掩蓋他的治國才能。他僅用了十年時間就把日本從歷經百年的戰亂中恢復過來。日本是個島國,土地面積本就很小,60%以上還是山地,導致日本國內物資缺乏。當年豐臣秀吉跟隨織田信長西徵之時,看到了眾多來自中國和朝鮮的走私商品,讓他心動不已。再加上遠在西方的葡萄牙人的到訪,讓他覺得日本已經是威名在外,萬國來朝了。豐臣秀吉覺得日本太小,太委屈自己的才華,於是他決定徵服亞洲,給自己充足的空間來施展才華。

豐臣秀吉企圖把琉球、臺灣、朝鮮變成日本屬國,然後利用朝鮮做跳板,侵略中國,進而一路向西控制亞洲。為了解中國的情況,豐臣秀吉專門向中國海盜頭目汪直的遺黨詢問情況。豐臣秀吉狂妄地說:「以吾之智,以吾之兵,如大水崩沙,利刃破竹,何城不摧,何國不亡,吾帝大唐矣。」
公元1592年4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一次侵朝戰爭。日本侵略軍16萬人,分9個軍團,乘坐大小船隻700多艘,由日本對馬島渡海,在朝鮮釜山登陸。不到20天時間,漢城被佔,平壤淪陷,朝鮮國王出逃,大半個朝鮮淪陷。得意忘形的豐臣秀吉開始打起了印度的主意,因為他覺得接下來攻打中國應該是輕而易舉。然而,令豐臣秀吉沒有想到的是海防廢弛的明朝軍隊居然入朝參戰了。在接下來四個月的時間裡明軍連克平壤、開城,收復王京。日寇開始退居朝鮮南部,並通過議和實現停戰。
然而,豐臣秀吉野心不改。公元1597年三月發動了第二次侵朝戰爭。豐臣秀吉派遣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統帥14萬日軍、萬餘水軍、兵船數百艘,大舉北上,再次血洗朝鮮。讓豐臣秀吉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明軍打的很堅決,沒有了第一侵朝戰爭中的和談。隨著明朝不斷曾兵朝鮮,中朝聯軍開始對日寇反攻,將日寇壓縮到朝鮮南部沿海幾個據點。此時的侵朝日軍已經陷入了絕境,糧草被燒毀,海上補給線也被明朝水師切斷。
1598年8月,感到勝利無望的豐臣秀吉,在四面楚歌中黯然死去,臨死之前他遺命侵朝日軍從朝鮮撤軍。最終,這個妄想稱霸亞洲的野心家自食惡果,掘墓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