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企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最終自食惡果

2021-01-16 隋唐五代史

15世紀中期到17世紀初,是日本的戰國時代。在這個島國之上上百個大名依據地勢割據一方,為了土地和人口,不斷發動戰爭。日本的經濟、文化也停滯不前。

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在日本登陸,隨之而來的是西方的文化和技術。在此背景下,尾張大名織田信長崛起,這個從小就被人嘲笑的「傻子」利用西式槍炮武裝了一支精銳部隊,並在手下大將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輔佐下,歷時30年,統一了大半日本領土。

由於織田信長對家臣要求過於嚴苛,稍有不慎就會被處罰。公元1582年,他的手下明智光秀發動了「本能寺之變」,叛亂中寡不敵眾的信長自焚而死。不久之後,豐臣秀吉平定叛亂,繼承了織田信長的產業,同樣也繼承了他統一日本的政策。公元1587年,豐臣秀吉高舉織田信長「天下布武」的大旗,統一了日本。

豐臣秀吉出身貧民,因長相醜陋被人稱為「猴子」,但是醜陋的外表並不能掩蓋他的治國才能。他僅用了十年時間就把日本從歷經百年的戰亂中恢復過來。日本是個島國,土地面積本就很小,60%以上還是山地,導致日本國內物資缺乏。當年豐臣秀吉跟隨織田信長西徵之時,看到了眾多來自中國和朝鮮的走私商品,讓他心動不已。再加上遠在西方的葡萄牙人的到訪,讓他覺得日本已經是威名在外,萬國來朝了。豐臣秀吉覺得日本太小,太委屈自己的才華,於是他決定徵服亞洲,給自己充足的空間來施展才華。

據說豐臣秀吉身高只有1.4米

豐臣秀吉企圖把琉球、臺灣、朝鮮變成日本屬國,然後利用朝鮮做跳板,侵略中國,進而一路向西控制亞洲。為了解中國的情況,豐臣秀吉專門向中國海盜頭目汪直的遺黨詢問情況。豐臣秀吉狂妄地說:「以吾之智,以吾之兵,如大水崩沙,利刃破竹,何城不摧,何國不亡,吾帝大唐矣。」

公元1592年4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一次侵朝戰爭。日本侵略軍16萬人,分9個軍團,乘坐大小船隻700多艘,由日本對馬島渡海,在朝鮮釜山登陸。不到20天時間,漢城被佔,平壤淪陷,朝鮮國王出逃,大半個朝鮮淪陷。得意忘形的豐臣秀吉開始打起了印度的主意,因為他覺得接下來攻打中國應該是輕而易舉。然而,令豐臣秀吉沒有想到的是海防廢弛的明朝軍隊居然入朝參戰了。在接下來四個月的時間裡明軍連克平壤、開城,收復王京。日寇開始退居朝鮮南部,並通過議和實現停戰。

然而,豐臣秀吉野心不改。公元1597年三月發動了第二次侵朝戰爭。豐臣秀吉派遣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統帥14萬日軍、萬餘水軍、兵船數百艘,大舉北上,再次血洗朝鮮。讓豐臣秀吉沒有想到的是這次明軍打的很堅決,沒有了第一侵朝戰爭中的和談。隨著明朝不斷曾兵朝鮮,中朝聯軍開始對日寇反攻,將日寇壓縮到朝鮮南部沿海幾個據點。此時的侵朝日軍已經陷入了絕境,糧草被燒毀,海上補給線也被明朝水師切斷。

1598年8月,感到勝利無望的豐臣秀吉,在四面楚歌中黯然死去,臨死之前他遺命侵朝日軍從朝鮮撤軍。最終,這個妄想稱霸亞洲的野心家自食惡果,掘墓自焚。

相關焦點

  • 日本侵華思想由來,豐臣秀吉欲以朝鮮為踏板,瓜分中國
    豐臣秀吉積極推行侵略擴張政策,謀求將朝鮮半島和琉球群島置於日本的勢力範圍,並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明朝,想要先徵服中國之後再吞併印度及攻取南洋地區,從而建立一個日本所主導的包括中國、朝鮮、印度、東南亞在內的亞洲大帝國。
  • 豐臣秀吉的野心,侵略朝鮮還想要取代中國,奈何實力不允許
    而此時在東方的亞洲,新興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日本,在軍閥豐臣秀吉的領導下發動了侵略朝鮮並窺視中國的國際性戰爭「文祿·慶長之役」,試圖通過武力挑戰並顛覆中國建立的華夷秩序,然後取代中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最終建立以日本為中心涵蓋中國大陸、東南亞以及印度在內的東亞大帝國構想。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第一人,侵略擴張的第一個踐行者,豐臣秀吉長得很醜外號叫猴子,出身貧寒草根出身,豐臣秀吉所在的時期日本正處於內戰,戰亂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亂世梟雄,之后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感覺日本國力增強,這個時候豐臣秀吉決定要進行對外擴張,把琉球,呂松,菲律賓
  • 豐臣秀吉自認為可以打敗明朝
    ①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在治理國家上讓多年戰亂的日本人民國泰民安,而且有建立亞洲大帝國的野心,並想擴展日本領土萌發夢想計劃首先要徵服朝鮮,再來徵服中國,後再徵服印度。②文祿元年(1592年),豐臣秀吉出兵14萬徵伐朝鮮,兵員以西日本諸大名為主。
  • 豐臣秀吉: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
    豐臣秀吉為中國人所熟悉,是因為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發動了徵服朝鮮的戰爭,並寄望以朝鮮為跳板進而侵略中國。事實上,這也是豐臣秀吉之前織田信長等人的計劃,只不過最後是由豐臣秀吉來實施而已。豐臣秀吉出生於尾張國愛知郡中村的一個貧苦農家,原名中村申之助,跟隨織田信長之後改名木下藤吉郎,後來織田信長為他賜名後改為木下秀吉;織田信長因為希望能夠同織田信長的猛將柴田勝家、丹羽長秀一樣驍勇善戰,改姓羽柴,是為羽柴秀吉;後日本天皇任命羽柴秀吉為關白
  • 日本統領豐臣秀吉:我要佔領朝鮮印度,統治中國,最後葬在寧波
    出身貧寒卻最終坐上至尊之位,這個人不簡單 與其他兩傑不同,豐臣秀吉的出身十分低微,是一個貧困農民的兒子,可以說,家族無法為他提供任何助力。
  • 日本神社供奉野心家豐臣秀吉,曾妄想侵略中國,卻戰敗鬱悶而死!
    豐國神社供奉的是日本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豐臣秀吉,他是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合稱「日本戰國三雄」的響噹噹人物。當年,織田信長相當於微信群主,豐臣秀吉相當於副群主。在織田信長當群主的時間裡,戰鬥力和管理能力都是槓槓的,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結束日本戰國時代的混亂局面,統治了半個日本,本想乘勝追擊,再創歷史,卻謎般死去。織田信長死後,副群主豐臣秀吉接管了整個班底,風捲殘雲般統一整個日本。
  • 豐臣秀吉做錯了什麼?
    武將派非常痛恨三成等人,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可是,屬下文治派和武將派的嚴重對立。並沒有引起豐臣秀吉重視。其基本採取了聽之任之的態度。 心生不滿及怨恨的福島正則等人對豐臣家產生了離心傾向。這就給後來野心家德川家康以可乘之機。豐臣秀吉去世不久,德川家康企圖奪權。而這些武將派毫不猶豫背叛豐臣家,投靠倒向了家康。
  • 日本戰國末期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真是中國人嗎?明朝、朝鮮如是說
    萬曆皇帝出兵朝鮮,是為「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朝鮮之役」。日本最終在戰爭中敗北,豐臣秀吉也隨即身亡,終年61歲。 從豐臣秀吉的人生經歷來看,貌似只有在他晚年侵略朝鮮時,才跟中國產生了交集,那為何會有他是中國人的說法呢?
  • 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武將—豐臣秀吉
    在中世末期,日本著名的武將豐臣秀吉(Toyotomi Hideyosbi)繼織田信長之後,為日本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日本歷史上最引入注目的人物。日本人對他毀譽褒貶不一。他不僅是歷史著述的對象,也是民間傳說和文學藝術作品的主人翁之一。在我國,一般讀者對他也並不陌生,都知道他是16世紀兩次發兵侵略朝鮮,妄圖徵服中國以至稱霸亞洲的侵略戰爭禍首。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別看戰爭主要在朝鮮半島打,但「朝鮮」在豐臣秀吉眼裡,只是一個小目標。號稱「夢日而生」的他,滿懷著「三步走」的「徵服世界戰略」:第一步先滅掉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滅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則要把寧波當「自留地」。然後還有第三步:揮師南下,吞併印度大陸,讓日本稱霸世界。
  • 為什麼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就造反?
    在日本戰國末期,有三位傑出的大名,為日本的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此三人被稱為「日本戰國三英傑」,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織田信長在日本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日本戰國時期最出色的武將。他有曹操的雄心,卻也有一樣的遺憾和功名。有人將張飛和織田信長的性格做對比。織田信長的失敗是被最信任的部下明智光秀背叛而喪命。織田信長性格爆裂,搞得滿城風雨。人人自危的情況下導致親信背叛。
  • 他是豐臣秀吉的養子,萬曆朝鮮戰爭任統帥,慘被德川家康軟禁50年
    站到中國和朝鮮的角度,這顯然是一場赤裸裸的侵略戰爭,站到日本的角度,那就是一場所謂的「開疆拓土」的戰爭。在萬曆朝鮮戰爭的整個過程,豐臣秀吉始終御駕親徵,也帶上了部分跟他南徵北戰的家臣,其中擔任日本軍隊統帥的家臣叫做宇喜多秀家,是本文要介紹的歷史人物。
  • 豐臣秀吉:我要佔領朝鮮、中國、印度,統治全世界,然後住在寧波
    日本有一個苦命孩子 中國在明朝時期,嘉靖十六年,那一年在日本出生了一個苦命的孩子,這位苦命的孩子名字叫豐臣秀吉,他在自己的家中,被繼父每天折磨的活不下去,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
  • 1592年豐臣秀吉威脅世界:我是太陽之子,不打明朝就滅誰
    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又記起了二百五六十年前的失敗,為此,大加紀念這場戰爭,將豐臣秀吉捧為英雄,結果1894年發動了甲午戰爭。日本人很記仇的,幾百年前的失敗都記著,更何況70年前。要知道豐臣秀吉時代對中國文化非常尊崇,而今大不一樣。
  • 豐臣秀吉一死,豐臣家族就很快衰亡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豐臣秀吉的原配寧寧沒有生育能力,這一直被看作豐臣家的一大短板,很多歷史學家都說豐臣家子嗣不旺。誠然,這是一個重要性問題,但卻不是決定性問題!豐臣秀吉唯一的兒子也是他唯一的繼承人為茶茶所生,叫做豐臣秀賴,豐臣秀吉死的時候,他才六歲。
  • 豐臣秀吉(9)——金鑾後的導火索
    北條氏已定,豐臣秀吉,這個五十多歲的男人成為了日本的實際之主。 現在,平定自應仁之亂以來一百多年亂世局面的是豐臣秀吉...... 古語云:「開國易,守成難。」講的就是完成一統的人需要及時洞察潛在的風險,給自己兒子掃除障礙,趁著自己還活著,名號還震得住那些老滑頭的時候,把身後安排給定下來。
  • 豐臣秀吉為何要把朝鮮士兵的耳鼻割下運回日本,還給他們修建耳塚
    在日本,為表對戰死敵軍的敬意,撫慰敵軍亡靈,常有埋耳、築塚、供養的例子。 朝鮮人柳成龍所寫的《懲毖錄》中曾提到,日軍多次為敵軍建墓。熊嶺激戰時,鄭堪等大將戰死,當時日軍將朝鮮士兵的遺骸葬於路邊,建塚,並樹立「紀念朝鮮忠肝義膽」的牌子。柳成龍認為,豐臣秀吉建立耳塚,可能是因為對朝鮮士兵的勇猛萬分敬佩。
  • 「倭來了」:明朝曾遭遇了豐臣秀吉怎樣的挑戰?
    倭寇在國人心中引發的那種恐慌,最終會像預言或者讖語,不僅會自動實現,還會將真倭「召喚」過來——這就是萬曆年間的「真倭」——豐臣秀吉——的入侵。這回不再是那些冒稱的小股海盜,而是被大明王朝當作真正敵人的日本國家發動的戰爭,一場前近代東亞史上最重大的國際戰爭,歷史上稱這次戰爭為「壬辰之戰」。
  • 豐臣秀吉剛統一日本,就想先徵服朝鮮,佔領中國後再攻打印度
    日本也曾有過戰國時代,國內戰亂不斷,最後被一個叫豐臣秀吉的人統一。因此,他被稱為戰國三傑之一。之後,他便攻打朝鮮,企圖佔領朝鮮後在攻打中國,遷都北京,最後佔領印度。1537年,豐臣秀吉出生在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後參軍。他本是一名下級步兵,卻因為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在本能寺之變後,他在織田氏諸家臣內鬥中脫穎而出,成了織田信長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