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豐臣秀吉威脅世界:我是太陽之子,不打明朝就滅誰

2021-01-12 李連利坐古談今

豐臣秀吉曾說:在我有生之年,誓將唐(明朝)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日本是一個因為極端自卑而極端記仇的民族。只要是失敗,他就會記永生永世。敗於唐朝白江口大戰已經過去了929年,然而,日本人念念不忘。

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侵朝伐明戰爭(此段數字計算都是按照分段計算,不是全部與現在對比)。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又記起了二百五六十年前的失敗,為此,大加紀念這場戰爭,將豐臣秀吉捧為英雄,結果1894年發動了甲午戰爭。

日本人很記仇的,幾百年前的失敗都記著,更何況70年前。要知道豐臣秀吉時代對中國文化非常尊崇,而今大不一樣。

豐臣秀吉妄想點評

唐時,日本侵略朝鮮,唐朝起兵保衛,最終中國戰勝,詳見本號內文章:中日首戰,中方大勝,確保了900年和平,日本也開始全面中國化

明治時期,日本社會又開始為二百五六十年前敗於明朝的歷史,決定復仇。1705年,馬場信意的《朝鮮太平記》31卷、佚名的《朝鮮軍記大全》38卷得以刊行(請注意「得以刊行」四個字),豐臣秀吉再次成為日本人的民族英雄。

如果說,豐臣秀吉時期對中國的文化仍然充滿崇敬的話。那麼,明治維新則帶有蔑視,稱中國為「惡鄰」,典型人物就是福澤諭吉。這樣一個軍國主義思想代表,仍然是日元1萬元中的人物,可見,日本社會軍國主義思想多麼深厚。

近年,日本在外交上採用的是「尾隨戰術」,中國交朋友到哪裡,日本就跟隨到哪裡,中國「惡鄰」論、「威脅」論就走到哪裡。對於韓國,日本人甚至喊出了「消滅韓國」的口號。中國與日本的戰爭,除去元朝沒有怎麼直接交戰外,共有四次,其中三次是為了朝鮮。而且,目前日本外交思想很像豐臣秀吉。在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前,他就四處尋找同盟者,要求一起徵伐明朝。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前四處要求他所知道的勢力聽從他的命令,共同討伐明朝

自1587年開始,豐臣秀吉便先後要求朝鮮、臺灣原住民、東南亞國家出兵協助自己攻打中國。他的一貫說法就是:我剛出娘胎時,天下奇瑞頓現,陽光聚攏在我的周圍。我是天授的肩負大任的人,大凡是陽光所照之處,不論海嶽山川、草木禽蟲,都是受我大日本的太陽恩澤照耀的。

意思很明顯,不聽我的話,我就不給你陽光,弄死你們。

例如琉球王國,豐臣秀吉於1591年親自修書給琉球國國王尚寧,要求他第二年率兵支援自己攻打朝鮮。

萬曆十九年(1592年)2月(也就是侵略朝鮮前不到兩個月),豐臣秀吉聽說馬尼拉已經被西班牙人佔領了,因此,便給了經常往返日本和菲律賓的商人原田孫七郎一封信,告訴他:你把這封信交給西班牙人,告訴他們:不要給中國朝貢了,給我朝貢。另外,我要徵服大明國,讓他趕緊派兵來。要不然,我滅了他們。

商人一聽,嚇得魂飛魄散,但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前往馬尼拉。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聽說是日本關白、實際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給自己來信了,趕忙派人迎接到了自己面前。他一看,這封信是用漢字寫的:

予也誕生之時,以有可治天下之奇瑞,自壯歲領國家,不歷三十年,而不遺難丸黑總(痣)之地,域中悉一統也,繇之三韓、琉球遠邦異域,款塞來享。今也欲徵大明國,蓋非吾所為,天所授也。

據說,西班牙總督看完這封信後,輕蔑地一笑,扔了。豐臣秀吉等不及西班牙人的回覆,便於4月進攻朝鮮,直到1598年病死,他也沒有成功,反而,敗仗連連。

日本繼承了豐臣秀吉的極度自卑與極度自信的性格

為了更好地理解豐臣秀吉及日本,我們可以看看豐臣秀吉的人生。1598年,其病死之時,和歌而逝,曰:隨露珠之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之往事,宛如夢中夢。

其實,從這首和歌當中,我們就能看出:因為出身低微,豐臣秀吉的內心有一種悲觀主義人生觀。在重視出身的日本,像這種草根出身的人物必須要以強勢面目出現,不斷地挑戰強勢,樹立威望、震懾住一切出身於貴族的挑戰者。這是他的性格基礎。否則,豐臣秀吉不可能有入侵朝鮮、夢想做中國皇帝的奇思怪想。同時,這也是日本日後軍國主義思想的首次出現。

1894年和1931年,兩次侵略中國的軍國主義思想其實早在豐臣秀吉的身上展露無遺了——對日本國從心底的憂慮,轉化成一種極端傲慢。然而,一體兩面,極端傲慢的背後卻是一種極端的自卑。

附錄:豐臣秀吉小傳

豐臣秀吉(1536—1598年)出生於普通軍事家庭,父親做過織田信長的炮手,1558年,22歲時,子承父業成為織田信長的僕人,被主人賜姓改名。豐臣秀吉出生於日本的戰國時代(15世紀60年代—16世紀60年代)。他的主人織田信長是所謂的「三傑」之首,1568年,織田就有了統一日本的實力和勢力。在追隨織田的歲月裡,豐臣秀吉又改了一次姓名。

豐臣秀吉在服侍織田信長15年後,成為其手下一名較有實力的將領。1582年6月1日,織田手下大將明智光秀率領13000人圍攻在本能寺的織田,織田見狀自焚。

織田之子信忠不久後在鎮守京都時剖腹自盡。其後,明智光秀被戰敗。豐臣秀吉經過與織田之子、其他將領的拼殺後,逐步成為織田的實際繼承人。然而,在其內心深處,那顆既自卑又張狂的心跳動得更激烈了。他夢想著坐在北京的宮殿裡,指揮中國的美景。

1590年,統一日本,被日本天皇賜姓「豐臣」。

今非昔比!蒸20名倭寇獻媚朱棣,300武士橫掃嘉靖數萬大兵

相關焦點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豐臣秀吉屌絲逆襲之後,自信心膨脹,他是相信自己能夠滅了大明的,不然也不會制定計劃付諸行動!在他的計劃中,日本要先滅朝鮮,再滅明朝,隨後佔領天竺稱霸世界。並且在計劃實施的第七年,將首都遷到北京。不光是豐臣秀吉,他的手下們也是自信滿滿,比如加藤清正仗還沒打就先開口要了二十個明朝的縣城作為封地,龜井茲矩則是要了浙江台州……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豐臣秀吉和他的手下們會自信心這麼膨脹呢?
  • 豐臣秀吉自認為可以打敗明朝
    ②豐田秀吉父親不久就因傷重去世。貧窮的母親帶著七歲的豐臣秀吉和姐姐阿友改嫁給同村的男人竹阿彌。之後有了同母異父的弟弟豐臣秀長與妹妹阿旭(朝日姬)。繼父竹阿彌性情粗暴,秀吉生來瘦小,被稱為「猴子」,繼父十分討厭豐臣秀吉,受盡繼父的暴打,離家出走。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別看戰爭主要在朝鮮半島打,但「朝鮮」在豐臣秀吉眼裡,只是一個小目標。號稱「夢日而生」的他,滿懷著「三步走」的「徵服世界戰略」:第一步先滅掉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滅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則要把寧波當「自留地」。然後還有第三步:揮師南下,吞併印度大陸,讓日本稱霸世界。
  • 「倭來了」:明朝曾遭遇了豐臣秀吉怎樣的挑戰?
    將「我來了」聽成「倭來了」,導致全城驚惶,連守軍都不戰而走,可見嘉靖期間國人對於倭寇的恐懼心理已經到了怎樣的地步。如果這就是大明帝國塑造假想敵之目的,這一目的倒是確實達到了。這種恐倭心理,一直延續至明朝末年,《明史·日本傳》說,「終明之世,通倭之禁甚嚴,閭巷小民,至指倭相詈罵,甚以噤其小兒女雲」。
  • 日本惡之源豐臣秀吉
    ,臺灣,朝鮮等變成日本的屬國,要把整個的第一島鏈全部佔領,利用朝鮮做跳板然後侵略中國,侵略中國之后豐臣秀吉讓日本天皇住在北京,豐臣秀吉本人則住在寧波,為什麼豐臣秀吉選擇住在寧波呢,因為寧波便於進攻印度,這個戰略豐臣秀吉時代並沒有實現,當時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打了七年,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豐臣秀吉的後人慢慢把豐臣秀吉的戰略慢慢實現,到了1868年明治維新,天皇御筆信後來的徵韓論到最後的田中奏摺
  • 日本戰國末期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真是中國人嗎?明朝、朝鮮如是說
    一、來自朝鮮的說法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決定邁出其稱霸亞洲計劃的第一步,派兵20萬侵略朝鮮。 戰爭初期,日軍勢如破竹,迅速攻佔了朝鮮王京和陪都。 朝鮮國王馬上向大明求救,萬曆皇帝於是派遣遼東總兵李如松率兵入援朝鮮。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能滅掉大明嗎?
    織田信長打敗淺井長政後,淺井家的領土和部署歸入織田家,豐臣秀吉因為軍功,被織田信長封為近江國長濱城城主,屌絲逆襲成大名,成為日本戰國群雄之一。公元1577年,豐臣秀吉奉命攻略日本中國地方,出任播磨國國主。公元1582年,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遇刺身亡,豐臣秀吉通過清洲會議,獲得織田家族勢力的掌控權。
  • 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
    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的原因,我這裡舉出了五點:第一點是對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蓄謀已久的覬覦;二、豐臣秀吉對於愛子去世的過激行為;三,緩解國內矛盾;四、中日力量對比的歷史上變化;五、豐臣秀吉個人的野心。本文通俗易懂,史實確鑿,配圖精準,如有不足的地方,還請讀者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 中日兩國對抗,明朝是怎麼得到的勝利?豐臣秀吉是怎麼死的?
    1592年7月17日拂曉,中日兩國軍隊終於開始發生衝突,明朝軍隊失利 大明萬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應昌為經略 李如松為東徵都督,增派四萬兵力渡過鴨綠江,大舉增兵朝鮮 1593年1月3日明軍進駐肅川,會合朝鮮士兵,開始了第二次平壤攻防戰
  • 日本侵華思想由來,豐臣秀吉欲以朝鮮為踏板,瓜分中國
    豐臣秀吉垂涎亞洲中國大陸由來已久,早在1577年,豐臣秀吉在答謝織田信長對自己所做出「汝平定中國(指日本本州西部地方—筆者按),即以其地封汝」的封賞許諾時,就將自己借道朝鮮攻伐中國的野心和盤託出。他強調:「臣借君之威武,迅速平定中國(指日本本州西部地方),而君家的宿將老臣未得領土者極多,益將中國分予之。
  • 秀吉之野望——1592抗日援朝的起源
    日本在朝鮮的勢力時進時退,最盛時曾一度打到平壤附近。而且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懸海外,要向大陸發展,唯有從朝鮮一途。所以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固有其野心的關係,但傳統的因素也不小。早在徵討毛利的時候,秀吉就寫信給信長說待到大軍平定本州後就要進發九州,然後圖朝鮮以窺大明。在徵服高野寺以後,在給一柳末安的信中也說「日本國之事自不待言,尚欲號令唐國。」甚至他還曾委託傳教士購買兩艘歐洲戰艦。
  • 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武將—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如果不是生在這個時代,他也許會終生默默無聞,過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然而,他生適逢時,在那個舊的等級秩序已經傾覆而新的秩序尚未確立的時代,這位農民之子豐臣秀吉就有機會充當大名和武將,以至登上權力的顛峰。 豐臣秀吉雖生在農民家庭,而生父和繼父都是武將織田家的下級武士。8歲時,秀吉當過小僧,以後又輾轉於商品生產較發達的尾張、遠江、三河、美濃一帶。
  • 豐臣秀吉做錯了什麼?
    作者丨秋楓 公元1600年1月,決定日本歷史走向及豐臣家前途命運的關原之戰打響。他非常信任出任奉行(豐臣幕府政務官)之職的石田三成,長束正家等人。本來,信用文職治理天下是非常正確的舉措。可是,他做的太過,對三成等人信任幾乎是無以復加。到了偏聽偏信,言聽計從的地步。一時,三成等人權傾朝野。有很大的很強的話語權。而三成等人恃寵而驕,橫行無忌。除了秀吉本尊誰都不放在眼裡,誰都敢欺壓。這就造成了一原先在統一戰爭中受到重用的以福島正則為首的親隨武將們的失落和不滿。
  • 日本軍國野心的源頭,蛇心不足欲吞象的侵華第一人,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處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或許這麼說大家心裡還是沒什麼逼數,其實日本的戰國時代和我們的明朝處在同一個時期,這樣大家應該就清楚了。話說當時這個豐臣秀吉一路在江湖流浪,後來最終被織田信長所看重,成為了織田幕府的家臣。此後更是被織田信長任命為大將軍,幫助織田信長建立了政權。
  • 豐臣秀吉究竟膨脹到什麼地步?竟然想要攻打大明朝!
    「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身亡之後,豐臣秀吉接過了「天下人」的位子。野心勃勃的他繼續四處攻伐,最終實現了統一日本的霸業。但統一日本後又有了新的麻煩。他手下的大名們常常為了土地的爭端吵得不可開交,這讓豐臣秀吉感到頭疼。奈何日本土地太小,而人心膨脹太快。
  • 豐臣秀吉挑戰大明,底氣來自哪裡?
    年,豐臣秀吉派遣14萬日軍渡海侵入朝鮮半島,在短短一個月內便攻陷王京,緊接著朝鮮八道盡皆淪喪,國王李昖逃往義州並遣使向明朝求援。單從國家體量上看,明朝與日本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而豐臣秀吉的野心根本不止於朝鮮,他甚至打算在攻下朝鮮之後進軍大明,繼而坐鎮寧波府並向印度進攻。那麼豐臣氏何來這麼大的胃口?日本敢於制定這種作戰計劃的底氣來自哪裡呢?
  • 豐臣秀吉企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最終自食惡果
    在此背景下,尾張大名織田信長崛起,這個從小就被人嘲笑的「傻子」利用西式槍炮武裝了一支精銳部隊,並在手下大將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輔佐下,歷時30年,統一了大半日本領土。由於織田信長對家臣要求過於嚴苛,稍有不慎就會被處罰。公元1582年,他的手下明智光秀發動了「本能寺之變」,叛亂中寡不敵眾的信長自焚而死。不久之後,豐臣秀吉平定叛亂,繼承了織田信長的產業,同樣也繼承了他統一日本的政策。
  • 女真兵血戰日本武士,1592年加藤清正入侵東北之戰
    日本出兵大陸通常要先打朝鮮(壬辰倭亂、九一八事變都是如此)、而如果大陸政權要攻擊日本,通常也是以朝鮮為基地(元日戰爭)等。 這裡要問一個冷知識了:不包括倭寇等海盜勢力,日本正規軍隊第一次入侵中國本土,是在什麼時候呢?
  • 萬曆朝鮮之役時,豐臣秀吉為何相信能和明朝長期抗衡?
    1592年,剛剛統一日本不久的豐臣秀吉對中國和朝鮮發動了戰爭,這場戰爭日本稱為「文祿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中國則稱為「朝鮮之役」,這是日本第一次進行徵服大陸的嘗試。豐臣秀吉的「新世界觀」為什麼日本第一次徵服大陸的戰爭會發生在16世紀末這一時間點呢?這還要從日本人的世界觀說起,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觀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儒教世界,二是以天竺(印度)為中心的佛教世界,在這兩個世界中日本都處於邊緣地位。
  • 豐臣秀吉:侵華戰爭的始作俑者?
    本能寺之變發生在日本天正10年6月2日(公曆1582年6月21日)凌晨,織田信長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謀反,殺害其主君信長。日本歷史也由此被改寫。本能寺之變是日本史上最大也最有名的政變。但豐臣秀吉果真只是織田信長殞命的得利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