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球初級基本功定義及動作結構說明
二:桌球基礎技術之橫拍正手攻球
三:桌球基礎技術正手兩點走位攻球
四:桌球基礎技術反手攻球
五:桌球基礎技術常見組合訓練
關於動作結構:
首先,個人理解,動作結構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理與否,通過觀察,專業選手的動作結構有個體差異,也有相似之處;
專業選手的動作結構之所以趨同,成為大部分選手共同的選擇,歸根到底還是在實戰過程中得到了檢驗,這一套動作結構是有效的,合理的。
一個好的動作結構,能夠在實戰中能夠發出力量,打出不俗的單板質量,且在能出質量的前提下,同時兼顧穩定性、連續性、和靈活性(兼容性)。
通過平時的訓練,能夠在實戰中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性的使用,比如,對方回接過來的球質量並不高,對我方威脅性不大,那麼我方便可以將自身動作放大,提高單板質量。
如果對方回接過來的球有一定速度,我方進攻空間受限,此時動作結構應為小幅度,以連續、穩定、突出速度為主,待出現機會時,再出質量。
所以,一個好的動作結構,能夠對桌球的弧線高低,落點,速度快慢的(節奏)變化,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節。
在穩定性、連續性、和靈活性(兼容性)這四個指標裡進行平衡,靈活調整,同時能兼容其他技術,並且不影響轉換。
擊球時間:
平時訓練時,一定重視擊球時間的穩定,這幾乎是調節球的依據,擊球時間穩定後,基本已養成擊球習慣,當來球出現變化,那麼擊球時間也相應會發生變化,比如,弧線比平時低了,或距離比平時遠了,此時就可以對球進行調節。
這其實就是空間感,在前期訓練由於需要建立單項技術的感覺,練習較為單一,對於整體的空間感的建立並不系統,因此,單項技術熟練後,可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如:正手或反手前後走位攻球,在近臺攻三板後,再逐步退到中臺攻三板,然後再逐步走到近臺,循環往復,感受不同距離的擊球時間、需要調節的弧線、力量的大小、動作幅度等等。
重心的作用:
重心轉換,腰胯的使用,個人認為在練習前期其實是用不上的,重心轉換是動作起手時,身體從一邊轉換到另一邊,在這個轉換的過程當中,將這個轉換的力量和調節能力作用到球上,重心轉換是調節球和發力的方式之一,調節球的弧線,方向等,基本需要練習幾種不同的技術,才有可能體會到重心調節球的作用,比如高吊弧圈和前衝弧圈,扣殺半高球,練習不同的擊球線路等,能夠感受到重心的作用力也基本是在練習發力之後了。
在練習初期僅需要穩定住動作結構和練習基本球感,將動作結構和桌球進行協調,結合,能用動作結構控制住球即可。
在這基礎上,練習完擺速後再進行專門的發力練習會好一些(肌肉接受來自中樞神經系統的各級控制,肌肉膜的動作電位遵循「全」或「無」的規律,神經衝動閾值達到引起動作電位的限度,肌肉纖維就會作出最大的反應,不過其收縮速度、力量要受到注入氧供應、肌纖維類型、溫度等因素的制約。
在掌握動作初期,基本的動作單位在受到衝動、收縮時是通過緩慢、持久、從5-10Hz開始的收縮中募集低閾值單位。當發揮的張力達到一定的數值時,一個特定的運動單位即開始工作,並持續到張力重新下降到閾值水平以下為止。
隨著收縮力量的增強,這些運動單位將其放電頻率提高到相對低的最大值(25Hz),新募集的新運動單位都已較高的頻率開始活動,有時能達到較高的最大值(65Hz)。這在掌握動作初期閾肌肉用力不準確有關,但也給肌肉本身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有助於對動作的掌握。不過到掌握動作後期,由於動作熟練程度提高,速度加快,運動單位的募集順序與上述形式有所不同,這時高閾值的運動能夠單位最先被快速爆發的放電所激活,形成較熟練動作。
快速運動時的神經-肌肉的聯絡形式不同,這種不同也逐漸程序化。這些神經衝動所引起的結點出Ca2+。Ach等的釋放量也隨著動作的反覆練習逐漸程序化,一旦再現該動作時,其衝動水平、化學遞質的釋放量即定量進行,動作隨之成為一種較少意識支配隨意動作,這些動作的細節部分不需要處處由大腦指揮,大腦僅僅起個「高位啟動器」的作用。如排球的扣球技術,在上網一瞬間旦僅僅指示扣球的方向和力度,而扣球技術動作的過程卻是程序化、自動完成的。)
如果在動作結構不熟練,還在磕磕絆絆的階段,和球還沒有很好的結合,在這種狀態下,強行練習發力,那麼此時的發力狀態也基本上是不穩定的,失誤率較高,養成不合理的擊球習慣,如果訓練完擺速後,且在擺速過程中,動作結構穩定,命中率可觀,有主動迎前找球的意識,那麼發力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發力自然也比較順暢,穩定。
從實戰中來,到實戰中去。
實戰檢驗幾乎是全方面的,技術水平,戰術使用,閱讀比賽的能力,意志品質,心裡素質等等。
當然,這是從競技的層面理解,前期的訓練,主要還是技術的實際使用或者能夠在實戰中將所練習的技術發揮出來;以正手攻球為例,多球練的不錯,單球也能和陪練打到多拍回合,但和自身水平差不多的練習者或者稍差一點兒的,就是練不起來,基本上只能打幾個回合。
基本功包含了該項技術的動作結構,調節球,控制球的能力,反應能力,移動能力等。
在和已經具有一定水平的陪練進行練習時,來球本身具有穩定的特性,不需要練習者做過多的判斷,然而,在和其他練習者練習時,控制球的水平可能就沒有那麼高。
可能的情況是來球的弧線有高低變化,落點有前後變化,線路有左右變化,力量有大小變化,很不穩定,如果自身進行過專項的反應類訓練,同時控制球,調節球的能力也不錯,那麼兩個達到這樣水平的練習者進行互相練習,一般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因此,一個技術從會到能用,再到實戰中發揮出來,是需要先從動作結構開始,再到建立感覺,實際練習,各類模擬實戰中可能出現的情形進行訓練,再到實戰中使用,最終融合進自身技戰術體系這麼一個過程,如果一開始,動作結構不合理,不系統,那麼到後期的實戰能力便會打一些折扣。
如果,練習者僅僅是以鍛鍊身體為目的,只需要簡單打上幾個回合,那麼,練到能夠和其他人互相練習基本足夠了。
在進一步,到能打比賽,那麼需要會發兩種旋轉類型的球,對常見旋轉類型的球有處理能力,對同一種性質的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技術處理,比如下旋球,可以搓球回接,也能夠用弧圈球回接,同時有攻防能力,不僅能進攻,也有一定的防守手段。
如果想以桌球為專業,進行專業訓練建議還是找專門的桌球教練進行專業系統性的訓練。
以上內容,關於感覺類的文字描述,不是十分準確、形象、大多為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肌肉記憶》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