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時的退市新規終於來了。12月14日晚間,滬深交易所發布了改革後的退市制度徵求意見稿,與現行退市制度相比,退市新規力度空前。
退市新規導致問題企業、績差企業的退市壓力大增。受此影響,12月15日ST板塊整體大幅下挫。截至下午收盤,203隻正常交易的ST股中,有141隻下跌,佔比約70%。其中逾50隻ST個股跌停,創業板個股ST金剛(300064.SZ)則大跌14.44%。
退市新規將給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新規下哪些上市公司危險了?今日,紅星資本局進行了梳理。
退市新規力度空前,紅線已變高壓線
近年來,滬深交易所已建立起財務類、交易類、規範類和重大違法類等4類強制退市指標體系和主動退市情形,此次退市制度改革對退市指標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在財務類指標方面,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取消了原來單一的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新增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人民幣1億元的組合財務指標。這意味著對於主營虧損,靠變賣資產、領取補貼等方式實現扭虧為盈的上市公司來說,這條路是走不通了。
在交易類指標方面,原來的「面值退市」指標修改為「1元退市」指標,同時新增「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盤總市值均低於人民幣3億元」的市值指標。
新增規範類指標,包括信息披露、規範運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拒不改正,和半數以上董事對於半年報或年報不保真兩類情形。出現上述情形,且停牌兩個月內仍未改正,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再有兩個月未改正,終止上市。
在重大違法類指標方面,新增造假金額加造假比例的量化指標:連續3年虛增利潤、淨利潤每年平均金額均超當年相應數據的100%,且總額超10億元;或資產負債表各科目連續3年虛假記載金額合計數額超淨資產50%,且總額超過10億元。
此外,直接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環節,明確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觸及財務類指標即終止上市。簡化退市流程整理期,由30個交易日縮短至15個交易日,退市整理期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深市則設立包含風險警示股票和退市整理股票在內的風險警示板,對風險警示股票予以「另板警示」。
觸及這些指標的股票危險了
紅星資本局根據財務類指標對照,目前*ST晨鑫(002447.SZ)、ST運盛(600767.SH)、*ST中絨(000982.SZ)、德新交運(603032.SH)、寶蘭德(688058.SH)、興圖新科(688081.SH)、威帝股份(603023.SH)、新光光電(688011.SH)、香梨股份(600506.SH)、*ST雅博(002323.SZ)、*ST斯太(000760.SZ)等個股,其扣非利潤為負且營收低於1億元。按照退市新規,很可能會觸發退市風險,投資者需要保持警惕。
對比交易類指標,此次修改為「1元退市」指標,即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同時新增「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均低於3億元」的退市指標。據紅星資本局統計,*ST剛泰(600687.SH)連續16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已經提前鎖定退市;而*ST金鈺(600086.SH)、*ST宜生(600978.SH)股價也低於1元。在退市線的邊緣掙扎的個股還有*ST天夏(000662.SZ)、ST龐大(601258.SH)、*ST節能(000820.SZ)、*ST中絨(000982.SZ)等。目前共有逾40隻個股低於1.5元。
再來看「市值低於3億元」這一指標,紅星資本局發現目前還沒有低於這個標準的個股,但*ST成城(600247.SH)、*ST長動(000835.SZ)、*ST長城(002071.SZ)、*ST赫美(002356.SZ)等個股市值在4-6億元之間,且屬於連續虧損的績差股,後續也可能觸發退市風險。從年內股價表現來看,這些ST類個股的表現也大幅跑輸同期指數。
規範類指標新增信息披露、規範運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拒不改正和半數以上董事對於半年報或年報「不保真」兩類情形。包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責任人失聯、重大消息不及時對外披露等,都可能觸及退市紅線。事實上,近年上市公司有董事認為財報「不保真」情況並不少見,以2020年半年報為例,就有*ST鵬(600614.SH)、天翔環境(300362.SZ)、*ST眾泰(000980.SZ)、*ST勤上(002638.SZ)、*ST天夏(000662.SZ)等多家上市公司董事對公司半年報「無法保證真實、準確、完整」。
留給部分「高危」上市公司的時間不多了
統計顯示,2015年以來,退市公司的數量呈逐年增加態勢,2019年全年共有9家公司退市。而在今年,已有17家公司退市,也超過2005年成史上退市公司數量最多的年份。
但這樣的退市紀錄將很快會被刷新。隨著退市新規的出臺,優化了退市指標,縮短退市流程,並遏制退市炒作,特別是遏制垃圾股的炒作,今後的退市企業數量無疑也會大幅增多。由於2020年第四季度已接近尾聲,實際上留給部分「高危」上市公司的時間已經不多,投資者更是要主動遠離這些個股。
華泰證券認為,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出臺,邊際變化有三:優化退市標準、簡化退市流程以及強化退市監管。退市新規的實施有望發揮市場化退市功能,助力A股實現「良幣驅逐劣幣」,疊加註冊制的全面推進,股票市場資產質量有望進一步提高,A股估值有望重塑,殼公司、殭屍企業等估值或將進一步收縮,而龍頭企業則有望享受更高的估值溢價。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退市新規進一步完善了退市制度,讓一些觸犯退市條件的公司及時退市,從而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他舉例說,這次退市新規中對於市值低於3億元的公司直接退市,可以減少了一些公司通過財務操縱等方法來「惡意保殼」。同時,完善退市制度也是新證券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像美股等成熟市場,每年都有大量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進行退市,同時也有大量新公司上市,從而實現優勝劣汰,保持資本市場的活力和賺錢效應。
對於A股退市股摘牌後,會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市場)掛牌。但新三板市場的流動性遠不及A股,甚至可能長期無人問津。
紅星資本局統計發現,近年來退市股能重返A股的極為有限,僅有兩家,分別是招商南油(601975.SH,原長航油運)、ST國重裝(601399.SH)成功回到A股市場。而這兩家公司之所以能重返A股,也與其央企的背景、大股東的雄厚實力有關。因此,一些投資者希望賭退市股重返A股的想法,這樣的機會也更是渺茫。
紅星新聞記者 李偉銘 實習生 強亞銑
編輯 白兆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