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股閃電開啟「避雷」模式
摘要
【A股閃電開啟「避雷」模式 ST公司在退市新規威懾下大面積跌停 業內認為資本市場投資生態迎來重塑】12月14日晚間,滬深交易所發布退市新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引發資本市場強烈關注。有行業人士認為,新規出臺能有效縮短退市流程,為註冊制全面實施保駕護航。15日,受消息影響,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和其他風險警示(ST)的個股大面積跌停。
12月14日晚間,滬深交易所發布退市新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引發資本市場強烈關注。有行業人士認為,新規出臺能有效縮短退市流程,為註冊制全面實施保駕護航。15日,受消息影響,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和其他風險警示(ST)的個股大面積跌停。
新增多條退市「紅線」
近幾年,滬深交易所已建立財務類、交易類、規範類和重大違法類等4類強制退市指標體系和主動退市情形,此次退市制度改革是對退市指標作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在財務類指標方面,取消了原來單一的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新增連續兩年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的組合財務指標,並對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後的下一年度財務指標進行交叉適用。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就此表示,新增淨利潤加營業收入的組合類財務指標,通過多維刻畫將持續虧損且收入規模不足1億的公司識別出來,表徵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更加精準。此外,明確淨利潤取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多年來公司通過外部輸血、出售資產等手段規避退市的問題。
交易類指標方面,將原來「面值退市」的指標修改為「1元退市」,同時新增了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3億元的退市指標。此外,在規範類退市指標中,新增了信息披露、規範運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拒不改正和半數以上董事對於半年報或年報不保真兩類情形,並細化具體標準。
在退市流程上,退市新規取消了暫停上市、恢復上市環節,一旦連續兩年觸發財務類指標就退市。並且退市整理期由30個交易日縮減至15個交易日,整理期首日不設漲跌停板。
兩市「高危股」清單來了
滬深交易所明確,按照「區別對待存量和增量公司、不溯及既往」原則,在新老規則銜接上給予市場一定的緩衝期,並將以2020年為首個起算年度。
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12月 15 日,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的公司共計135家,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的公司共計82家。金融投資報記者通過梳理上市公司最新披露的2020年三季報發現,扣除ST股和*ST股,有55家未被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營收低於1億元且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其中包括了滬深主板公司31家,創業板公司14家,科創板公司10家。
在這些「高危股」中,前三季度虧損最嚴重的是神州細胞U、吉艾科技和澤璟製藥U,分別虧損5.15億元、4.43億元和2.28億元。同時,前三季度營收最低的公司分別是吉艾科技、神州細胞U和中房股份,其中吉艾科技營收為負。雖然還需根據最終公布的年報數據來判斷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危險,但是目前這些公司已處在危險邊緣,很可能會觸及退市「紅線」。
如果將2019年作為統計年份,約有52家上市公司營收低於1億元且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其中未被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約有22家。
從交易類指標來看,從12月14日收盤價來看,目前A股市場股價低於1元的只有6家公司,但沒有市值低於3億元的公司。
ST公司大面積跌停
「高危股」的風險已經體現二級市場上。
數據統計顯示,目前A股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的公司共計134家,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的公司共計83家,12月15日正常交易的ST股共209隻。周二一開盤,ST板塊整體大幅下跌,有144隻股票告跌,佔比近70%,其中逾40隻跌停。
而在上述55家未被風險警示、營收低於1億元且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的上市公司中,有41家公司股價下跌。其中跌幅最大的是吉艾科技,報2.8元/股,跌幅為13.04%。緊隨其後的是三家跌停公司,分別是香梨股份、威爾泰、大東海A。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危股」全線下跌的背景下,澤璟製藥U收報漲停。今年1月23日,通過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上市的澤璟製藥至今仍未實現盈利。財報顯示,2019年澤璟製藥扣非淨利為虧損2.72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扣非淨利為虧損2.53億元,而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僅0.28億元。
華泰證券認為,退市新規的實施有望發揮市場化退市功能,助力A股實現「良幣驅逐劣幣」,疊加註冊制的全面推進,股票市場資產質量有望進一步提高,A股估值有望重塑,殼公司、殭屍企業等估值或將進一步收縮,而龍頭企業則有望享受更高的估值溢價。伴隨退市新規的實施,A股市場價值投資生態有望逐步形成。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