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中國證券報記者黃靈靈)12月14日,滬深兩市就退市新規發布徵求意見稿。專家認為,此輪改革的核心亮點,在於不再採用原來單一的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代之以「淨利潤+營業收入」的組合財務指標,這與新證券法發行股票「具有持續經營能力」的有關要求高度契合。總體而言,退市新規標準更合理,退市節奏更快。從15日市場表現看,新規威懾力顯現,*ST板塊情緒萎靡,個股跌多漲少。
(資料圖,新華社發)
(小標題)豐富退市路徑
對於採用組合財務指標的初衷,交易所表示,隨著註冊制理念不斷深入,盈利已經不是衡量公司價值的唯一標準。本次改革在總結前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新增組合類財務指標,通過多維刻畫,將主營業務持續虧損且收入規模不足1億元的公司識別出來。同時,明確淨利潤取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多年來少數上市公司通過外部輸血、出售資產等盈餘管理手段規避退市的問題。本次改革後,那些長期沒有主業、持續依靠政府補貼或出售資產保殼的公司將面臨股票退市風險。而主業正常但尚未開始盈利的科技企業,或因行業周期原因暫時虧損的企業則獲得發展空間。
專家認為,引入組合指標,從持續經營能力判斷公司是否應當退市也更貼近國際成熟市場經驗。如在美國上市的亞馬遜,自創立起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即便在1997年上市後,也常年處於虧損或接近虧損狀態,但其股價居高不下,市值一路增長。這是因為亞馬遜沒有把收入轉化成利潤,而是用來投資未來、投資先進科技。如果因單一的淨利潤指標,判定這樣的企業退市,顯然會「錯殺」好公司。
而且,新規下各項財務類指標都是交叉適用的,交叉適用指標將帶來多項排列組合,退市路徑更多,對空殼殭屍企業的打擊面會更廣。
(小標題)優化退市效率
上述專家表示,此次退市新規取消了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環節,既體現了新證券法精神,也延續了科創板、創業板的改革思路。
由於新舊規銜接,新規生效前的*ST公司將「轉換賽道」,如果其2020年年報觸及新規下的退市風險警示情形,股票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並進入新規下的退市路徑;如果其2020年年報未觸及新規退市風險警示指標但觸及原有規則暫停上市標準的,將被ST,後續根據其2021年年報披露情況判斷公司股票交易狀態。
專家稱,上述過渡期安排是因為退市標準發生改變,這既符合退市制度改革大方向,也是對全市場統一標準的公平處理方式。在本次過渡期安排下,由於新規退市流程縮短至2年,導致*ST公司預計的退市周期與實施暫停上市一樣,並無放鬆,但由於進入新規退市軌道,其適用的標準更加合理。
在新規下2年退市周期內,投資者可以自由交易股票,而不會像此前不能交易暫停上市股票。這在保障投資者權益的同時,進一步體現了改革的市場化導向。「總的看來,退市新規標準更加合理,退市節奏更快,對現有*ST企業的退市標準並未放鬆。」上述專家說。
新規的威懾力可以通過*ST和ST股票的市場表現窺見一二。Wind數據顯示,截至15日收盤,滬深兩市*ST和ST股票迎來大面積跌停,*ST板塊內139隻個股中有87隻下跌,佔比近63%。ST概念指數下跌1.47%,兩市逾40隻戴帽個股跌停。
以公開披露的三季度數據測算,滬深兩市中扣非前後淨利潤孰低者為負且營業收入少於1億元或淨資產為負的公司共有130餘家,這些公司股票在退市新規下可能被實施*ST。(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