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爭議比較大的,便是今年11月1號上映的《天氣之子》了,作為新海誠的動畫電影,票房1.7億,口碑褒貶不一,爭議頗大,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與《你的名字》還是有些差距的。
新海誠的電影畫面自然不必說,《天氣之子》與其它「前輩」一樣,都是隨便一張圖都可以做壁紙系列,但這部電影的劇情以及觀念讓不少網友大呼接受無能……
16歲男孩帆高,離家出走到東京闖蕩。如同影片一直陰霾的雨天,帆高一開始在東京找工作並不順利,每天只能到麥當勞吃著最便宜的玉米羹,這時在店裡打工的女主陽菜給帆高一個漢堡,成了帆高吃過最好的一頓飯。帆高因找不到工作,身無分文,只能投靠路途中遇到的須賀先生,並在須賀的一家所謂的都市傳說撰稿小工作室打雜。於是,帆高在東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在某日,帆高再次邂逅陽菜,此時陽菜正要去做特殊成人工作,被帆高制止。從那之後,兩人就此真正認識,帆高也發現陽菜是晴天女孩,只要陽菜祈禱天晴,在她的範圍內的雨天就會放晴一段時間。
於是他們用這種「超能力」作為賺錢手段,有償去為想讓放晴的人服務。但這樣的操作讓東京甚至日本雨一直下,氣氛並不融洽,陽菜的放晴超能力,其實是有代價的,而這個代價,讓影片進入節奏加快的第三幕,最後帆高和陽菜兩人的愛情和結局,都不得不面臨殘酷的選擇。當然結局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得到圓滿,東京被水淹沒。
這部電影本質上來說,講的還是一貫的愛情、社會、環保、成長等,浪漫唯美的青春戀情,為了你可以放棄世界的決絕,真的很浪漫,也真的值得人思考……很多人的批判在於結尾的觀念不正確,在於故事節奏的失控,觀完全影最大的感觸是,新海誠這次的故事節奏確實沒有足夠的把控住,但絕對沒有到達眾人批判的那種一文不值的程度,新海誠的所有作品,有一種刻意避開類型的歸屬,去把主線故事打散,達到一種亂中有序的感覺,而這部電影的失誤點在於主線出現的時間有點晚。
對於結局的觀念問題我毫無異議,作為一個漫威迷,我在看到這部電影結局時突然想到,它和復聯四的結局正好相反,我們都愛英雄,英雄們捨己為人,主張著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久而久之,我們就理所當然的認為,有能力的人,理應犧牲小我成全大家。每一個能做到犧牲的人都應該受到尊敬,但我們無權批判那個選擇「小我」的人。
電影中為帆高的出走留下了大量空白,模糊的信息,但從臉上的傷不難看出他過得不好,甚至還可以聯想到家暴,而這樣飽受世界陰暗的孩子,遇到了屬於自己的光。帆高從不愛這個世界,但他愛陽菜,你無法奢求讓一個沒體會過社會溫暖的孩子拯救世人,放棄他的太陽。為了你放棄世界,或許很中二,但很浪漫。
電影在結尾處處體現出對社會,環境以及生存的探討,三年後的東京,雨水灌溉了半個城市,片中刻意沒有去表現水災對於生命的損失,鏡頭更多的是放在了人們適應東京被淹沒的事實。我認為這裡並不是刻意減輕帆高選擇的負罪感,而是想要表現社會的發展會改變自然,以及人們自身頑強的適應性,三年後到處是水的東京,已經有了水上交通工具,還有因海平面上升實行的規則,人們依然工作生活如常,世界末日的景象並沒有出現。
世界,真的會因為一個少年的選擇而崩塌嗎?
怎麼可能……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幾十年難遇的天氣異象,對誕生了數億年的世界來說並不算什麼;本影片末尾,借須賀的口說到,「不要太自以為是了,這個世界變成這樣不怪你們。世界本來就很瘋狂。」新海誠想以此來告訴眾人,無論如何,人們都會努力活下去,世界從不會輕易崩塌。
當然,這部電影有缺點嗎?
客觀來說是有的。主旨與故事脫節是很大的問題,他想把太多元素放入其中,但並沒有很好的融合,反而有種在結尾拼命扣主題,強行挽尊的感覺,導致一些觀眾在感官上並沒有很好的反饋。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新海誠他的故事本身就已經充滿浪漫色彩了,所以邏輯強度本就被削弱了很多,這種故事結構更加考驗作為導演的故事把握能力和剪輯的功力,而這次的發揮失常,很大可能還是時間受限了,導致很多想表達的沒有到位。
總體來說,故事依然還是很觸動人心的,配樂畫面依然動人,值得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