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歐洲文藝復興剛剛興起之時,中國最廣為人知的航海家是鄭和,曾前後七次下西洋,最遠抵達非洲,行程數萬裡,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壯舉。但鮮為人知的是,比鄭和下西洋早70多年時,元朝一位偉大的航海家開始了他的旅程。
此人叫汪大淵,第一個發現、且用文字記載澳大利亞的人,可惜一直不為西方主流認同。
01
在探索海洋世界方面,數千年來中國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只是最近500餘年才逐漸沒落。
比陸上絲綢之路更早的是南方海上絲綢之路,大約形成於商周時期,經過數千年的探索,漢朝時至斯裡蘭卡的航線已經非常成熟,《漢書》記載「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裡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至唐朝時,《新唐書》記載的「廣州通海夷道」遠至非洲。怛羅斯之戰中,被俘的唐朝士兵杜環,曾遊歷西亞、非洲諸國,在《經行記》中講述了亞非諸國風土人情。公元762年,杜環從衣索比亞馬薩瓦港踏上回國的徵程,到波斯灣後搭上了大唐的商船,隨商船在廣州登岸。
唐宋時期,中西方海貿非常發達,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通過海路來到中國,主要聚集在廣州、泉州等地,而中國商船也會遠航西亞,甚至非洲。
通過數千年的航海實踐積累與航海技術發展,七百年前的中國人,已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全球性的航海探索。
02
汪大淵,字煥章,南昌人。
從「大淵」二字來看,汪氏或是航海家族,其字「煥章」應該出自《論語·泰伯》中「煥乎其有文章」一語。古人名與字極為講究,通常會相互輔助,因此汪大淵的名與字大概是「大淵中有大文章」之意。
由於汪大淵是民間航海家,個人經歷難入古代官史,所以史料上沒有留下汪大淵的記載。汪大淵留下的唯一一本著作《島夷志略》中,也未提供關於汪大淵身世信息,所以對他的職業、生平、家世只能猜測。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雖是內陸地區,但在中國古代造船與水運史上的地位卻不低。唐朝貞觀年間,李世民命令洪州(南昌)造海船,史載可載六七百人或500噸貨物。南宋時期,南昌所造的「楊麼車船」則可載上千人。明朝永樂年間,江西工匠曾參與鄭和寶船建造。因此,汪大淵能成為航海家,或與家鄉發達的航運業密切相關。
雖然汪大淵個人信息一片空白,但《島夷志略》這本書卻給後人研究中國古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難得的素材,得以見證了中國古代航海輝煌。
03
泉州,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海貿港口之一,更是元朝最大的外貿港口。
1330年,汪大淵第一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佔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利亞、莫三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裡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裡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歷時5年。
1337年,汪大淵第二次從泉州遠航,歷經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三比克海峽及澳大利亞各地,1339年返回泉州。
每到一地,汪大淵都留下當地地理、政治與風土人情等較為詳細的記載,第二次回國之後,汪大淵將其整理成《島夷志》一書,之後再未出海。由於元末戰亂,《島夷志》一書大部分散失,明朝後終於失傳,但汪大淵根據《島夷志》節錄而成《島夷志略》卻流傳了下來。《島夷志略》節錄了100條,其中99條為其親歷,涉及國家和地區達220餘個,對研究700年前世界歷史地理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通過汪大淵路線可知,鄭和走過的路,汪大淵基本都走過,而汪大淵走過的部分路段,鄭和卻並未走過,比如摩洛哥、澳大利亞等地。
04
關於澳大利亞的第一發現者是誰,歐美學界一直頗有爭議,但主要爭論的是西班牙航海家託雷斯(1606年發現)、荷蘭人威廉姆·簡士(1606年發現,被西方人為首次記載澳大利亞)、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1770年)三人,而汪大淵一直被無視,至少不被主流認同。
那麼,汪大淵發現澳大利亞有何確鑿證據呢?
《島夷志略》中澳大利亞的見聞有兩節:一是麻那裡,二是羅娑斯。當時,中國稱澳大利亞為羅娑斯,根據馬來語(marani)把達爾文港一帶稱為麻那裡,泉州商人、水手認為澳大利亞是地球最末之島,又稱之為「絕島」。
著名教授韓振華考證指出,麻那裡一名是馬來語Maharani、Marani的對音,意為女人國,其地在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港附近。
1,「石有楠樹萬枝,周圍皆水,有蠔如山立,人少至之」。澳大利亞特有一種火焰樹,與中國的「楠樹」比較相似。「周圍皆水」符合澳大利亞達爾文港以東一大片沼澤地的地理情況。「有蠔如山立」,指澳大利亞西北高峻的海岸附著很多牡蠣。
2,「有仙鶴,高六尺許,以榖為食,聞人拍掌,則聳翼而舞,其容儀可觀,亦異物也。」汪大淵介紹的「仙鶴」,非常貼切澳大利亞的澳洲鶴,這種澳洲鶴僅見於澳大利亞東部、北部和紐幾內亞低地。
3,「界迷黎之東南,居垣角之絕島」。古代羅盤24字,即東「甲卯乙辰巽巳」,南「丙午丁未坤申」,西「庚西辛戌乾亥」,北「壬子癸丑艮寅」,其中並無「垣角」,學者廖大珂認為「垣角」乃「坤角」的誤寫。由於坤字角位於217.5-232.5度之間,從泉州出發,澳大利亞正好位於「坤角」位。
總而言之,《島夷志略》中的麻那裡,種種記載與澳大利亞北部地區高度符合。因此,學者韓振華、廖大珂等認為汪大淵去過澳大利亞,比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託雷斯發現澳大利亞早了300餘年。
西方學者一直不承認汪大淵發現了澳大利亞,爭執在於對「麻那裡」的分析。日本學者藤田豐八、美國漢學家柔克義等認為,麻那裡應該是在東非,而不是澳大利亞,但沒有提出立論理由。
不過,儘管西方不承認汪大淵記載的是澳大利亞,但對於《島夷志略》這本書卻高度重視。1867年之後,儘管西方已經主宰了地球,探索了地球絕大部分地區,但《島夷志略》依然給了西方諸多幫助,於是這本書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公認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偉大貢獻。」西文學者稱汪大淵為「東方的馬可·波羅」,承認汪大淵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參考資料:《島夷志略》、《從鄭和航海圖談早期中國人對澳洲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