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年前,中國人發現澳大利亞,可惜一直不為西方主流認同

2020-12-17 諸史

六百年前,歐洲文藝復興剛剛興起之時,中國最廣為人知的航海家是鄭和,曾前後七次下西洋,最遠抵達非洲,行程數萬裡,成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壯舉。但鮮為人知的是,比鄭和下西洋早70多年時,元朝一位偉大的航海家開始了他的旅程。

此人叫汪大淵,第一個發現、且用文字記載澳大利亞的人,可惜一直不為西方主流認同。

01

在探索海洋世界方面,數千年來中國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只是最近500餘年才逐漸沒落。

比陸上絲綢之路更早的是南方海上絲綢之路,大約形成於商周時期,經過數千年的探索,漢朝時至斯裡蘭卡的航線已經非常成熟,《漢書》記載「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裡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至唐朝時,《新唐書》記載的「廣州通海夷道」遠至非洲。怛羅斯之戰中,被俘的唐朝士兵杜環,曾遊歷西亞、非洲諸國,在《經行記》中講述了亞非諸國風土人情。公元762年,杜環從衣索比亞馬薩瓦港踏上回國的徵程,到波斯灣後搭上了大唐的商船,隨商船在廣州登岸。

唐宋時期,中西方海貿非常發達,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通過海路來到中國,主要聚集在廣州、泉州等地,而中國商船也會遠航西亞,甚至非洲。

通過數千年的航海實踐積累與航海技術發展,七百年前的中國人,已有足夠的能力進行全球性的航海探索。

02

汪大淵,字煥章,南昌人。

從「大淵」二字來看,汪氏或是航海家族,其字「煥章」應該出自《論語·泰伯》中「煥乎其有文章」一語。古人名與字極為講究,通常會相互輔助,因此汪大淵的名與字大概是「大淵中有大文章」之意。

由於汪大淵是民間航海家,個人經歷難入古代官史,所以史料上沒有留下汪大淵的記載。汪大淵留下的唯一一本著作《島夷志略》中,也未提供關於汪大淵身世信息,所以對他的職業、生平、家世只能猜測。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雖是內陸地區,但在中國古代造船與水運史上的地位卻不低。唐朝貞觀年間,李世民命令洪州(南昌)造海船,史載可載六七百人或500噸貨物。南宋時期,南昌所造的「楊麼車船」則可載上千人。明朝永樂年間,江西工匠曾參與鄭和寶船建造。因此,汪大淵能成為航海家,或與家鄉發達的航運業密切相關。

雖然汪大淵個人信息一片空白,但《島夷志略》這本書卻給後人研究中國古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難得的素材,得以見證了中國古代航海輝煌。

03

泉州,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海貿港口之一,更是元朝最大的外貿港口。

1330年,汪大淵第一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海南島、佔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橫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利亞、莫三比克,橫渡印度洋回到斯裡蘭卡、蘇門答臘、爪哇,經澳洲到加裡曼丹、菲律賓返回泉州,前後歷時5年。

1337年,汪大淵第二次從泉州遠航,歷經南洋群島、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非洲的莫三比克海峽及澳大利亞各地,1339年返回泉州。

每到一地,汪大淵都留下當地地理、政治與風土人情等較為詳細的記載,第二次回國之後,汪大淵將其整理成《島夷志》一書,之後再未出海。由於元末戰亂,《島夷志》一書大部分散失,明朝後終於失傳,但汪大淵根據《島夷志》節錄而成《島夷志略》卻流傳了下來。《島夷志略》節錄了100條,其中99條為其親歷,涉及國家和地區達220餘個,對研究700年前世界歷史地理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通過汪大淵路線可知,鄭和走過的路,汪大淵基本都走過,而汪大淵走過的部分路段,鄭和卻並未走過,比如摩洛哥、澳大利亞等地。

04

關於澳大利亞的第一發現者是誰,歐美學界一直頗有爭議,但主要爭論的是西班牙航海家託雷斯(1606年發現)、荷蘭人威廉姆·簡士(1606年發現,被西方人為首次記載澳大利亞)、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1770年)三人,而汪大淵一直被無視,至少不被主流認同。

那麼,汪大淵發現澳大利亞有何確鑿證據呢?

島夷志略》中澳大利亞的見聞有兩節:一是麻那裡,二是羅娑斯。當時,中國稱澳大利亞為羅娑斯,根據馬來語(marani)把達爾文港一帶稱為麻那裡,泉州商人、水手認為澳大利亞是地球最末之島,又稱之為「絕島」。

著名教授韓振華考證指出,麻那裡一名是馬來語Maharani、Marani的對音,意為女人國,其地在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港附近。

1,「石有楠樹萬枝,周圍皆水,有蠔如山立,人少至之」。澳大利亞特有一種火焰樹,與中國的「楠樹」比較相似。「周圍皆水」符合澳大利亞達爾文港以東一大片沼澤地的地理情況。「有蠔如山立」,指澳大利亞西北高峻的海岸附著很多牡蠣。

2,「有仙鶴,高六尺許,以榖為食,聞人拍掌,則聳翼而舞,其容儀可觀,亦異物也。」汪大淵介紹的「仙鶴」,非常貼切澳大利亞的澳洲鶴,這種澳洲鶴僅見於澳大利亞東部、北部和紐幾內亞低地。

3,「界迷黎之東南,居垣角之絕島」。古代羅盤24字,即東「甲卯乙辰巽巳」,南「丙午丁未坤申」,西「庚西辛戌乾亥」,北「壬子癸丑艮寅」,其中並無「垣角」,學者廖大珂認為「垣角」乃「坤角」的誤寫。由於坤字角位於217.5-232.5度之間,從泉州出發,澳大利亞正好位於「坤角」位。

總而言之,《島夷志略》中的麻那裡,種種記載與澳大利亞北部地區高度符合。因此,學者韓振華、廖大珂等認為汪大淵去過澳大利亞,比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託雷斯發現澳大利亞早了300餘年。

西方學者一直不承認汪大淵發現了澳大利亞,爭執在於對「麻那裡」的分析。日本學者藤田豐八、美國漢學家柔克義等認為,麻那裡應該是在東非,而不是澳大利亞,但沒有提出立論理由。

不過,儘管西方不承認汪大淵記載的是澳大利亞,但對於《島夷志略》這本書卻高度重視。1867年之後,儘管西方已經主宰了地球,探索了地球絕大部分地區,但《島夷志略》依然給了西方諸多幫助,於是這本書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公認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偉大貢獻。」西文學者稱汪大淵為「東方的馬可·波羅」,承認汪大淵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參考資料:《島夷志略》、《從鄭和航海圖談早期中國人對澳洲的認識》

相關焦點

  • 關於「法輪功」,20年後西方媒體終於發現中國人說的是真的…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在20年前,我國政府依法取締了侵害人權、禍害中國的邪教組織「法L功」。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卻打著「宗教自由」的旗號,將這個毀滅人性,摧殘生命的邪教組織保護了起來,讓其充當他們反華的打手和馬前卒。直到20年後的今天,一些曾經同情「法L功」的西方媒體,才因為不滿該邪教對於美國總統川普的瘋狂支持,重新審視起這個邪教來。
  • 為什麼西方社會辱華事件頻發?澳大利亞有些人,最近嘴挺臭!
    最近這些年,作為西方「五眼聯盟」之一的澳大利亞,一直都是以「反華急先鋒」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先是前總理特恩布爾出面對著中國人高喊「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以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再是舉國封禁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以示反華態度的強硬。
  • 在澳大利亞人的眼裡,中國人還生活在100年前的世界當中
    閱讀本文之前,可以先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每天持續更新文章,帶給您不一樣的精彩體驗,想要了解更多內容,可以點擊關注,謝謝支持!說起澳大利亞,相信大家還是比較了解的,這是我們的一個合作夥伴,跟我國之間的合作有很多,他們的經濟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其實就是在中國的幫助之下才完成的,但澳大利亞卻沒有一點表示感謝的意思,反而還處處針對我們,打壓華為,做出了很多對我們不利的事情,典型的一隻白眼狼!
  • 400年前一種怪病,搞死西方200萬人,卻對中國人毫無辦法
    400年前一種怪病,搞死西方200萬人,卻對中國人毫無辦法從某種角度來說,人類的歷史其實是一個和疾病戰鬥的歷史。等到疾病惡化,就會開始掉齒、出現傷口且無法癒合,病人開始發燒、黃疸,無法控制四肢,而且不管用什麼療法,水手還是大批死亡。一直到1747年終於有了轉機,英國醫生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用患上壞血病的水手進行了一場實驗,分成控制組和各個對照組,各自給予不同的治療。其中一組採用的是當時治壞血病的民俗療法:吃柑橘類水果。而這組患者也迅速康復了。
  • 打破西方的話語權壟斷,兩個層面主動出擊,突破就從澳大利亞開始
    最近所謂西方的文明國家,居然幹出了這種事,因為一幅諷刺澳大利亞軍方在阿富汗濫殺兒童的漫畫,他們不是去譴責澳方這種反人類的罪行,而是指責中國不應該去指責澳大利亞,大部分正常人類聽到這種消息的第一反應是:啥,這也行?先是紐西蘭站出來力挺澳大利亞,接著是英國,法國和美國,都在反過來指責我們不應該揭醜。
  • 中國人發現了70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卻沒有佔領,留下一堆野狗
    因此,我們可以作如下推斷,從非洲遷徙而來的東亞人,有一部分在中國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進行採集狩獵活動,並在9000年前至1萬年前形成了黃河流域農業人群與長江流域農業人群;還有一部分人經過西伯利亞遷徙到了美洲,為美洲的印第安人貢獻了部分基因;而在田園洞人出現之前,中國人的祖先已經與巴布亞人、澳大利亞土著人群分離了。中國人的祖先與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祖先分離的地點是在亞洲的南部。
  • 中國人為何「敬神」卻不「信神」?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前幾年,批評國人的時候,一定會提起「中國人缺乏信仰」這個論點。西方人,甚至幾乎所有的外國人,都一向自詡「有信仰」,他們或者相信上帝,或者相信真主,亦或者相信釋迦摩尼,似乎只有中國人,敬神卻又不信神。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
  • 偏袒澳大利亞?歐巴馬:中國人若達到美國生活水平,就是世界災難
    曾經被公知鼓吹無所不能的過氣總統奧黑子,也向媒體公開表示過,若10多億中國人過上和美國一樣的生活,「將會成為全球的災難」,而奧黑子指的就是所謂的「環保問題」,即「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太大」。西方的軟刀子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雖然人口只有3.2億,但卻是全球浪費能源最多的國家,就拿當前美國病毒累計確診來看,1700萬人確診,約為全美5%的人口,僅是這1700萬人就消耗掉了全球25%的石油和23%的煤炭。資源浪費過渡,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全球最高,也是導致溫室效應問題的罪魁禍首。
  • 一張漫畫,怎麼就把澳大利亞給惹暴了?
    人人平等的說法從來都不適用於英國人和中國人之間……我們沒法通過教化、改良或任何其他手段來使某些種族獲得與其他種族平等的地位。據估計,在1788年,第1批英國流放罪犯抵達澳大利亞時,有接近75萬的原住民,500個部落。
  • 中紀委機關報談澳大利亞漫畫事件:暴露一些西方國家雙重標準
    澳大利亞漫畫事件暴露出一些西方國家在人權問題上的偽善和雙重標準不譴責虐殺平民的戰爭暴行,反而指責聲討暴行的人士「令人反感」;不懲罰犯下反人類罪行的士兵,反而千方百計阻撓世人獲悉真相。這不禁讓人疑惑:發表這種言論的人到底是站在戰爭罪犯一邊?還是站在國際正義和人類良知一邊?「莫裡森的憤怒到底是什麼?
  • 中國人不去旅遊後,澳大利亞30%代購店倒閉,澳媒:中國人變了
    中國人不去旅遊後,澳大利亞30%代購店倒閉,澳媒:中國人變了 現在很多人都不會再為溫飽問題而發愁憂鬱,更多的人能夠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閒暇時間可以去旅旅遊,欣賞一下祖國的大好山河。旅遊業的發展為遊客提供了眾多的美景,也為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帶來了經濟收入。
  • 電影創作家陳澤松:用影歌的方式記錄兩岸中國人的「文化認同」
    從二十幾年開始進行「影歌」創作至今,陳澤松拍攝的腳步從未停歇,而他關於「土地」的思索也一直在延續著……  土地與創作之影歌  「於我而言,每一寸土地都像一個指紋,你很容易辨識它在哪裡跟別人不一樣。」  20多年間,一直行走在鏡頭和土地之間,陳澤松記錄下這樣的感悟。
  • 澳大利亞發現120年前巧克力 什麼味道?
    圖為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發現的古老巧克力。圖片來源:英國廣播公司(BBC)視頻截圖。據報導,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管理員從澳大利亞知名詩人帕特森的私人收藏中,發現了這盒巧克力。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管理員託德(Jennifer Todd)告訴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把包裝紙打開時,巧克力散發著有趣的氣味。這是一盒古老的巧克力盒,為帕特森所有,巧克力還包裝得好好的,放在盒子內。」這些巧克力還包裹著用稻草等製成的老舊包裝,周圍還有銀箔。
  • 澳大利亞發現神秘金屬柱,柱身覆蓋坐標,已解密三個位置
    有關於UFO以及外星人的傳聞一直以來都沒有停止過,許多相關愛好者甚至為此做了許多研究以及假設,除此以外,其它神秘事件也經常出現,這雖然吸引了世界許多民眾的目光,但是同時這些輿論也成為了可被操控利用的工具。
  • 西方學者:中國人的信仰我們做不到
    中國這個名字從清朝起一直沿用到現在,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當今世界的格局關係中也變得尤為重要。有一種說法認為,「履歷豐富」的中國不應該被討論,面對如今實力日益強大的中國,有些人陰謀論,有些人發自內心的讚許,有些人則暗中反對中國的發展。然而,無論外界如何猜測阻礙和讚美,中國始終保持著一種大國應有的姿態。
  • 英國突現1600年前遺址,考古發現「簡體漢字」,難道是中國人穿越
    這一發現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最牛的馬賽克事情還得追溯到一八七零年,在英格蘭東南部西伯克郡的伯克斯福德,這裡有一座四世紀的羅馬別墅遺址,這遺址很早的時候就被工人給發現了。不過可惜的是,當地的工人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價值,因此在換地漏的時候,根本沒把他當一回事。
  • 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澎湃研究所從社區形成歷史、身份認同、社會網絡建構以及家庭關係四個角度整理了此次調研的四篇文章,展示池袋華人的生存圖鑑。日本移民局數據所最新的數據顯示,當前在日中國人(未入日籍)的數量已達70多萬,約佔在日外國人總數的三分之一,還有十幾萬未計入統計數字的已歸化華僑。其中,有將近一半的中國人生活在東京及其周圍的「首都圈」區域。
  • ...原本棲息在澳大利亞的紅背毒蜘蛛,17年前在日本國內首次發現...
    外來物種紅背毒蜘蛛在日本肆虐  據日本電視臺11月14日報導,日本環境省近日調查顯示,原本棲息在澳大利亞的紅背毒蜘蛛,17年前在日本國內首次發現以來,至今其棲息領域已擴大至日本23個府縣。  據悉,這種毒蜘蛛原本棲息於澳大利亞,雌性有毒,且體型大於雄性,體長1公分左右,通體黑色,背部有紅色帶狀條紋。  日本國內自1996年在大阪首次發現這一物種後,知道本月12日在神奈川縣川崎市一居民住宅中再次發現這種蜘蛛。據日本環境省的調查顯示,這種蜘蛛的棲息領域已從宮城縣擴大至衝繩縣等23個府縣地區。
  • 為什麼中國人在西方眼中統統變成了「眯縫眼」?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今天的西方,即使種族主義已經被嚴厲批判、成為一種「政治不正確」,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種種不公正的負面偏見依然作為一種刻板印象固執地銘刻在大眾文化的深層。前一陣沸沸揚揚的「DG辱華事件」又一次勾起了國人的民族情緒,但其實只是整個西方文化潛意識的冰山露出了一角。中國人在憤慨之餘,卻不一定了解西方人眼裡的中國人形象為何常常被醜化。
  • 澳大利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為什麼說澳大利亞的狗是中國的狗?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澳大利亞的歷史,長期以來,我們對澳大利亞的歷史與地理存在誤解,認為澳大利亞地大物博,但人口卻很少,即人均資源佔有量非常的豐富。認為澳大利亞大陸長期與世界隔絕,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在歷史上肯定與中國人沒有任何的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