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這些疑似孤獨症的特徵,家長應該怎麼做?

2020-12-22 騰訊網

生活和職場上的各種巧合,讓我投身到了孤獨症兒童教育的工作中。現開闢此專欄,在此不定期更新一些關於孤獨症兒童教育的手記和感想;若能留給家長或同行一些參考,則深感榮幸!

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一些傾向孤獨症的可疑特徵時,習慣性地在網上求助。你們渴望通過自己的主觀描述,來讓廣大網友為自己的孩子作出醫學診斷:到底是孤獨症呢?還是發育遲緩呢?還是普通孩子的成長過程?

我非常理解你們的急切,然而這個方法一點都不可取!沒有哪位醫生敢說,能夠通過家長對孩子的一段主觀描述,就診斷出孩子是不是孤獨症。

但是廣大網友卻是異常勇猛,動不動就在家長的描述後面下結論:你這孩子不是孤獨症(自閉症)!或者你這孩子一看就是自閉症!

作為家長,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網友給出的結論根本幫不了孩子,而且網友的結論對我們的孩子所造成的任何後果,都還是由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承擔。

一、本著對自己孩子負責的態度,我真誠建議家長們,當孩子出現下面這些可疑特徵,儘快帶孩子去可靠的醫院比如當地人民醫院、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等,看兒童發育行為科、兒童心理行為科或者兒童保健科的專業醫生。

1.孩子3個月:還幾乎不笑或者少笑,很少注視別人,比如媽媽哺乳時也不看媽媽的眼睛和臉。

2.孩子6個月:對爸爸媽媽的離開和回來沒有明顯的情感反應;不主動求擁抱,對擁抱也沒有特別反應;叫孩子的名字 ,孩子沒有明顯反應,不看向叫TA的人;跟孩子說話,TA不會咿咿呀呀做出反應。

3.孩子9個月:對人缺乏興趣,總是玩一些物品;不理解面部表情,比如用鬼臉逗TA,TA也不笑;對陌生人沒有明顯焦慮或恐懼,比如陌生人抱走TA也不拒絕、不哭等。

4.孩子12個月:聽不懂簡單的詞比如「不、要、給、拜拜」等;不認識常見的人和物;不會裝扮遊戲;旁人聊天提到TA的名字,TA也不會看向旁人;不會或者極少用搖頭、點頭、招手等肢體語言。

5.孩子18個月:不會或者極少模仿;不會說話,不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不會表達需求;不會執行大人的指令。

6.孩子24個月:不會玩假裝遊戲;對其他小朋友不感興趣;不聽從指令。

7.孩子36個月:不看別人臉色;不會分享或顯示自己的物品、成就;不會和小朋友玩過家家、捉迷藏等合作遊戲;不會正確地玩玩具;不會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願;不會區分人稱代詞你、我、他。

二、去醫院之前,我們可以做好如下準備,以便醫生快速、準確地對孩子做出評估和診斷。

1.家長對孩子的描述,儘量客觀,可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因素。

作為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親密陪伴,我們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人。如果你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發育異常,說明你的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大概率確實存在差異,甚至是差距。然而,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基本都不願意相信自己孩子是孤獨症,但又搞不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如此不同。

我們總是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話來說,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描述,往往是帶了很多主觀因素的。要麼主觀描述上過於淡化孩子有障礙的表現,要麼主觀上過於強化孩子有障礙的表現。由於整體上家長對孩子的描述不夠準確、客觀,因此可以作為診斷參考,但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廣州的靜進教授曾講過一個例子,有位家長帶孩子去他那看診,這個家長高學歷,自己看了很多關於自閉症的書籍,還參加了一些關於自閉症的講座,可以說對自閉症比較了解。

她在對自己孩子的描述過程中,大量運用了自閉症相關的專業術語,基本上就是她自己已經給孩子下了自閉症的診斷書。

然而,靜進教授在仔細觀察孩子後,斷定這個孩子沒有任何異常,就是一好好的普通孩子。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出在這個家長身上,她過於焦慮,心理出現了問題,非把這個自閉症的帽子扣在自己孩子身上。後續是這個家長自己去看了心理醫生。

2.提供孩子的日常視頻,作為診斷的客觀依據之一。

自從孩子出生,家長都會經常給孩子拍攝視頻,這些視頻比較真實、客觀,且具有連續性,可以作為醫生診斷的依據之一。

有位家長,她的孩子是非典型的譜系孩子,3歲多的時候去北京由賈美香醫生看診。初診之前,這位家長給孩子突擊了一些社交技巧,比如見面問好、媽媽走了要喊媽媽留下或者跟著媽媽走等等,所以初診時孩子看起來互動還可以,但醫生也觀察到孩子社交比較機械、不夠靈活,注視少等譜系特徵。

醫生初診沒有立即下ASD的診斷,而是將家長帶來的孩子日常視頻U盤留下查看。賈美香醫生是非常負責、專業的一名醫生,她細細看了U盤裡孩子的所有視頻,觀察到孩子從2歲開始就有比較明顯的發育異常了,比如不聽媽媽的指令、自顧自地玩等等。最終,給孩子下了ASD診斷。

所以呢,家長帶孩子看診前,可以將孩子從1歲開始的、具有代表性的日常視頻,按照時間整理放入U盤,帶給醫生觀看,作為診斷依據。

3.醫生與孩子面對面的溝通,才是診斷的最有力依據。

能作為孩子診斷的首要依據,當然是醫生與孩子面對面的溝通。醫生擁有專業的能力和豐富的經驗,他們在與孩子溝通時,所觀察到的異常比我們家長要具體、廣泛,所做出判斷比我們家長要客觀。

典型的孤獨症,2歲以內都可以被醫生確診。但是考慮到孩子的可塑性和家長的心理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一般到3歲的孩子,醫生才給下明確診斷。非典型的孤獨症,尤其是高功能的非典型孤獨症,基本都要3歲甚至4以後才讓家長感受到比較大的異常,所以看診時間比較晚。

不管孩子是否患孤獨症,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異常,就必須立刻重視。如果你不願意帶孩子看醫生,那麼可以在家裡自行強化教育,明確孩子的弱項,加以高強度、高密度的教育。

點讚分享在這裡

相關焦點

  • 孩子疑似孤獨症?6「不」原則教您判斷
    那麼,我們怎樣早期發現孤獨症的蛛絲馬跡呢?下面闡述的6「不」行為,可以幫助家長們去早期發現孤獨症。 孤獨症兒童在早期(2歲前)就可能會出現以下6「不」行為: 1、不(少)看
  • 把數學書當玩具的孤獨症孩子
    在前一篇裡,我講述了不少人對於孤獨症的一種理解傾向,「孩子是不是不說話啊,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其實大多數孤獨症孩子,尤其是高功能患者,完全不是,很多反而是更加喧鬧、愛動、情緒激烈。這是阿斯伯格孩子的一種常態,把數學書可以換成anything。孤獨症家長有時也會想,人家的孩子都要這要那,咱們多省心,孩子的欲望何其少。所以,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難念的經,特殊兒童也有特殊兒童帶給家長的諸多簡單。那家長對此的困難究竟在哪裡?
  • 她,讓孤獨症兒童不再孤獨
    黃園長堅信,在自己和同事們的努力下,一定能讓更多「孤獨症孩子」得到康復,讓他們可以在社會中有尊嚴地生活。然而,這一路,絕不平坦。當年,很多人不了解什麼是孤獨症,更不能接受孤獨症兒童的鬧騰,甚至有些人認為這些孩子和家長不是什麼好人,是遭報應了。
  • 壓力過大可誘發孩子抽動症!孩子出現眨眼、搖頭等家長要警惕
    但她沒想到的是,孩子4歲的時候,身體突然出現問題,總會不自覺地顫動,醫生診斷為「小兒抽動症」,原因是孩子壓力太大,才會「精神疾病軀體化」。拿到兒子的診斷通知書,她泣不成聲:沒有什麼能比一個健健康康的孩子更重要。 其實這位媽媽的焦慮,也是萬千中國家長的縮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部分父母的心願。
  • 世界孤獨症關注日:北大醫療腦健康「硬核」支援孤獨症家庭,彰顯...
    3 月 24 日,聯合國將「向成人期的過渡銜接(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定為 2020 年孤獨症日宣傳主題,呼籲關注孤獨症人士向成年期的過渡,幫他們更好的融入社會。一邊是孤獨症家長對孩子擁有一個正常人生的渴望。一邊是聯合國做好孤獨症人士階段性銜接的倡導。這些,都將孤獨症兒童的「未來」再次擺到了公眾面前。
  • 大齡孤獨症患者託養機構匱乏 成為家長們的最深憂慮
    大齡孤獨症患者託養機構匱乏,缺少長效救助機制,成為家長們的最深憂慮——  當我老了,孩子咋辦  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孤獨症日。聯合國公布今年主題為:向成人期的過渡銜接。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將宣傳主題定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推動建立孤獨症家庭救助機制」。
  • 孩子不肯認錯,家長應該怎麼做?|微言夜讀 · 親子
    (委屈巴巴)孩子剛聽到這段對話時,以為就是家長教育孩子承認錯誤,孩子不願意。可是聽到後面,卻被孩子那句「你總向著別人,不向著我」扎了心。孩子為什麼不肯認錯?遇到孩子不肯認錯的情況,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其實雙方都有錯,但家長自己也是堅決不認錯,還當著孩子的面和別人爭吵不休。再比如,有的父母和孩子鬧矛盾,永遠要求孩子先道歉,很少反思自己的方式和態度。理由是:你是小孩你就應該認錯道歉。這樣的理由,其實很難讓孩子信服。家長的這些表現,孩子看在眼裡,難免跟著學。
  • 9個與孤獨症有關的術語
    遺憾的是,這些診斷標準常常令人感到困惑。原因是它們不僅較難定義,經常出現不同的醫生對同一人做出了不同的診斷結果,加上國內翻譯術語不一致等,容易令大眾混淆。在診斷過程中,為了讓家長與專業人員的溝通更清晰易懂,在2013年前,從業人員(醫生、治療師及特教)會使用「典型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等術語;然而,這些術語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診斷,而只是一種描述,目的在於更準確描述孩子功能的情況。
  • 兒童多動症的特徵和危害是什麼?
    ● 多動症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兒童多動症又稱腦功能輕微失調、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是一種以注意缺陷和活動過度為主要特徵的行為障礙症候群。
  • 疫情期間孤獨症兒童現狀調查:超半數居家康復幹預不到位
    資料圖片孤獨症兒童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大多數孤獨症兒童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二年就已經察覺到他們的異常。孤獨症兒童第一次確診的平均年齡是29個月,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對於孤獨症孩子的康復有著重要意義。然而,一場猝不及防的疫情,終止了他們原本的康復幹預之路。孤獨症兒童家庭有著怎樣的難題,他們如何應對命運的考驗?在困境之下又有著怎樣的需求和期望?
  • 3歲男孩對玩具車有偏執喜愛,原是患有孤獨症
    感覺異常的爸媽帶他到處檢查,最終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湖南省腦科醫院)兒少心理科,球球被診斷為孤獨症。該院醫生今天通過本報向更多家長們發出提醒,孤獨症越早康復治療越好,一般症狀在3歲以前就已經出現,如果家中孩子出現相關表現,就引起注意,儘早帶孩子就醫確診。他喜歡一個人的「玩具世界」球球家住長沙,今年已經3歲了。
  • 孩子手上出現倒刺,難道是孩子缺鈣的表現?這些原因需要家長知道
    而後醫生問到雯雯孩子平時是不是有亂摸東西的習慣,雯雯回想了一下發現確實如此,這就更加肯定了醫生的推斷。醫生表示孩子平時的用手習慣沒有保持好,經常摸各種東西,既不衛生也增加了摩擦,久而久之,孩子的手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孩子手出現倒刺的時候,難道只是孩子缺鈣的表現?
  • 幫助孤獨症兒童走出陰影
    到2023年,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政策保障更加完善,康復機構布局更為合理,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孤獨症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每一個孤獨症患兒的背後,都有一個沉重的家庭,如何幫他們「減負」?昨日從市殘聯獲悉,我市出臺《關於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的實施意見》,為幫助孤獨症兒童走出「孤獨」陰影列出時間表。
  • 孩子生長過快並非好事?出現3種情況,就要小心「巨人症」
    現在小宋最擔心的是兒子會不會患上巨人症。之前,經常聽說某某孩子患有發育遲緩,從而影響發育與身高,而令家長擔憂。但現在的孩子卻出現生長過速,而又令人不放心。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是高,孩子在飲食營養的充足供給之下,身體的生長發育便開始加速,不但個子比之前快速高,而且發育年齡越來越提前,於是早熟也已經成為一個危害健康的正常話題。
  • 「六等星的繽紛視界」—玖富公益六等星孤獨症兒童公益...
    9月9日,北京玖富公益基金會聯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共同舉辦「六等星的繽紛視界——玖富公益六等星孤獨症兒童公益微畫展」,通過一幅幅五彩斑斕的畫作和行雲流水的音樂表演,展示了孤獨症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呼籲社會各界給予這些孩子更多的關注,用愛心長長久久地守護這些可愛的小天使們。
  • 孩子做事磨蹭怎麼辦?家長從這些方面入手,幫他糾正「拖延症」
    這些都是拖延症的表現,愛拖拉的習慣對孩子非常不好,家長一定要及時幫助孩子糾正過來。 那麼家長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不妨試試以下幾點。 第一、制定目標,並設立獎罰措施。
  • 長條漫畫:孩子意見多跟你唱反調,家長應該怎麼做?
    今日漫畫主題:孩子意見多,家長怎麼做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繪本《大衛,不可以》,主人公大衛是一個調皮淘氣、愛搞惡作劇,讓小朋友喜歡、家長頭疼的小男孩。像大衛這樣想法豐富,意見迸發的小朋友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
  • 孩子寫作業或做事「拖拉磨蹭」,這些方法輕鬆「根治」孩子拖延症
    想必很多擁有孩子的家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總是慢吞吞,磨磨蹭蹭,不知道時間的寶貴,特別是在關鍵時候拖延時間,更是讓家長感到頭疼,而家長們也擔心孩子都一直拖延,會慢慢的導致孩子形成壞習慣,從而對孩子造成惡劣的影響。
  • 孩子沉迷「玩手機和網路遊戲」,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
    網絡中什麼最吸引孩子們的注意,無疑是各種網路遊戲,在遊戲中,可以馳騁沙場,可以拉幫結派,可以實現孩子心中的武俠夢想;再或者學習上的不如意,與父母之間的摩擦,一進入到網絡世界,通通可以消失。因此身邊總會出現一些沉迷網路遊戲,不可自拔的孩子。網癮,對於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
  • 以科技助力孤獨症兒童幹預康復 大米和小米在路上
    作為中國專業的孤獨症(自閉症)兒童服務平臺,大米和小米受邀出席此次活動,並圍繞「幫助孤獨症兒童的科技和智能解決方案」的話題進行分享。中丹兒童友好型社區論壇聚焦城市建設和發展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尤其關注邊緣兒童,響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倡議,喚起全社會對特殊群體的關愛和關注,從實際出發打造更為公平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