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職場上的各種巧合,讓我投身到了孤獨症兒童教育的工作中。現開闢此專欄,在此不定期更新一些關於孤獨症兒童教育的手記和感想;若能留給家長或同行一些參考,則深感榮幸!
有些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一些傾向孤獨症的可疑特徵時,習慣性地在網上求助。你們渴望通過自己的主觀描述,來讓廣大網友為自己的孩子作出醫學診斷:到底是孤獨症呢?還是發育遲緩呢?還是普通孩子的成長過程?
我非常理解你們的急切,然而這個方法一點都不可取!沒有哪位醫生敢說,能夠通過家長對孩子的一段主觀描述,就診斷出孩子是不是孤獨症。
但是廣大網友卻是異常勇猛,動不動就在家長的描述後面下結論:你這孩子不是孤獨症(自閉症)!或者你這孩子一看就是自閉症!
作為家長,必須要清楚地認識到,網友給出的結論根本幫不了孩子,而且網友的結論對我們的孩子所造成的任何後果,都還是由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承擔。
一、本著對自己孩子負責的態度,我真誠建議家長們,當孩子出現下面這些可疑特徵,儘快帶孩子去可靠的醫院比如當地人民醫院、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等,看兒童發育行為科、兒童心理行為科或者兒童保健科的專業醫生。
1.孩子3個月:還幾乎不笑或者少笑,很少注視別人,比如媽媽哺乳時也不看媽媽的眼睛和臉。
2.孩子6個月:對爸爸媽媽的離開和回來沒有明顯的情感反應;不主動求擁抱,對擁抱也沒有特別反應;叫孩子的名字 ,孩子沒有明顯反應,不看向叫TA的人;跟孩子說話,TA不會咿咿呀呀做出反應。
3.孩子9個月:對人缺乏興趣,總是玩一些物品;不理解面部表情,比如用鬼臉逗TA,TA也不笑;對陌生人沒有明顯焦慮或恐懼,比如陌生人抱走TA也不拒絕、不哭等。
4.孩子12個月:聽不懂簡單的詞比如「不、要、給、拜拜」等;不認識常見的人和物;不會裝扮遊戲;旁人聊天提到TA的名字,TA也不會看向旁人;不會或者極少用搖頭、點頭、招手等肢體語言。
5.孩子18個月:不會或者極少模仿;不會說話,不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不會表達需求;不會執行大人的指令。
6.孩子24個月:不會玩假裝遊戲;對其他小朋友不感興趣;不聽從指令。
7.孩子36個月:不看別人臉色;不會分享或顯示自己的物品、成就;不會和小朋友玩過家家、捉迷藏等合作遊戲;不會正確地玩玩具;不會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願;不會區分人稱代詞你、我、他。
二、去醫院之前,我們可以做好如下準備,以便醫生快速、準確地對孩子做出評估和診斷。
1.家長對孩子的描述,儘量客觀,可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因素。
作為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親密陪伴,我們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人。如果你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發育異常,說明你的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大概率確實存在差異,甚至是差距。然而,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基本都不願意相信自己孩子是孤獨症,但又搞不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如此不同。
我們總是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話來說,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描述,往往是帶了很多主觀因素的。要麼主觀描述上過於淡化孩子有障礙的表現,要麼主觀上過於強化孩子有障礙的表現。由於整體上家長對孩子的描述不夠準確、客觀,因此可以作為診斷參考,但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廣州的靜進教授曾講過一個例子,有位家長帶孩子去他那看診,這個家長高學歷,自己看了很多關於自閉症的書籍,還參加了一些關於自閉症的講座,可以說對自閉症比較了解。
她在對自己孩子的描述過程中,大量運用了自閉症相關的專業術語,基本上就是她自己已經給孩子下了自閉症的診斷書。
然而,靜進教授在仔細觀察孩子後,斷定這個孩子沒有任何異常,就是一好好的普通孩子。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出在這個家長身上,她過於焦慮,心理出現了問題,非把這個自閉症的帽子扣在自己孩子身上。後續是這個家長自己去看了心理醫生。
2.提供孩子的日常視頻,作為診斷的客觀依據之一。
自從孩子出生,家長都會經常給孩子拍攝視頻,這些視頻比較真實、客觀,且具有連續性,可以作為醫生診斷的依據之一。
有位家長,她的孩子是非典型的譜系孩子,3歲多的時候去北京由賈美香醫生看診。初診之前,這位家長給孩子突擊了一些社交技巧,比如見面問好、媽媽走了要喊媽媽留下或者跟著媽媽走等等,所以初診時孩子看起來互動還可以,但醫生也觀察到孩子社交比較機械、不夠靈活,注視少等譜系特徵。
醫生初診沒有立即下ASD的診斷,而是將家長帶來的孩子日常視頻U盤留下查看。賈美香醫生是非常負責、專業的一名醫生,她細細看了U盤裡孩子的所有視頻,觀察到孩子從2歲開始就有比較明顯的發育異常了,比如不聽媽媽的指令、自顧自地玩等等。最終,給孩子下了ASD診斷。
所以呢,家長帶孩子看診前,可以將孩子從1歲開始的、具有代表性的日常視頻,按照時間整理放入U盤,帶給醫生觀看,作為診斷依據。
3.醫生與孩子面對面的溝通,才是診斷的最有力依據。
能作為孩子診斷的首要依據,當然是醫生與孩子面對面的溝通。醫生擁有專業的能力和豐富的經驗,他們在與孩子溝通時,所觀察到的異常比我們家長要具體、廣泛,所做出判斷比我們家長要客觀。
典型的孤獨症,2歲以內都可以被醫生確診。但是考慮到孩子的可塑性和家長的心理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一般到3歲的孩子,醫生才給下明確診斷。非典型的孤獨症,尤其是高功能的非典型孤獨症,基本都要3歲甚至4以後才讓家長感受到比較大的異常,所以看診時間比較晚。
不管孩子是否患孤獨症,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異常,就必須立刻重視。如果你不願意帶孩子看醫生,那麼可以在家裡自行強化教育,明確孩子的弱項,加以高強度、高密度的教育。
點讚分享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