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漫畫風靡亞洲,其中有一本更是吸引了大多數青少年的目光——那就是《海賊王》。好動、活潑的青少年們被漫畫中義氣、熱血的海賊們所吸引,崇尚著漫畫中一往無前、充滿未知冒險的航海世界。殊不知,在日本的歷史中,的的確確有著海賊的存在,在那個海賊自由時代裡,那些海賊又是否是真的如漫畫中描述的那樣,是因為嚮往著廣闊自由的大海才做海賊的呢?
近來,在我們觸目可及的影視作品中,海賊的形象通常是乘著懸掛骷髏旗的巨大船隻,船上滿滿的人手持火槍,見人就殺。這些都是影視作品給我們帶來的關於海賊的刻板印象,且我們也通常將日本倭寇與海賊混為一談,但對於此,其實是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二者為一體。
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海賊多數指在水上搶奪官方運輸物資的沿海居民;中世時期,海賊的主體組成部分產生變化,大量的豪族、武士參與其中,並且逐步成為核心。
而日本海賊在《肥前國風土記》中有記載早在景行天皇時期就有出現,只不過那時海賊行為還與部落間的戰爭混為一談,並未明確區分。
與如今大名鼎鼎的索馬利亞海盜相似,當時的日本海賊也是通過在海路設置關卡,以「警固料」、「帆別錢」、「馱別錢」等各種形式向過往的船隻徵收過路費。有點像影視作品中的「買路錢」,你從人家的地盤上過就要留下過路費,但是你用的又是公共的地盤,所以法律就是這樣違反的。
海賊從國家政府那裡竊取海路來進行強買強賣,所以謂之為「賊」,但他們又以「海上大名」自居,意圖構建海上權力體系。但其實,不論海賊在海上如何稱王稱霸,終究也難以掙脫與陸地的關係。所以他們又常以傭兵、家臣等形式同真正的將軍大名聯合,利用自身強大的海路關係網與能力儲備,實現陸地與海洋的強強聯合。
海賊的存在使需要進行海上作業的從業人員的生命及財產受到了很大的威脅,但是這其中有利也有弊,看過武俠作品的都知道,草山流寇中也有那義薄雲天之人。海賊在政府難以涉及的大海上起了一定的維穩作用,雖然收取了一定費用,但也能夠確保地區的穩定與經濟發展。海賊不能說一定是好的,也不能說一定是壞的,社會中有太多的灰色地帶,海賊在保全自身的前提下在其中不斷遊走。
鎌倉幕府滅亡之後,日本陷入了混亂之中。這時候,大量的豪族武士開始加入投身於海上運動,許是這些豪族武士起了作用,海賊活動開始由最初的普通暴徒轉化為海賊武士。而部分未轉化的暴徒則開始頻繁入侵搶奪周邊地區的財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倭寇。
其中,受倭寇侵害最深的當屬朝鮮半島跟中國,在歷史記錄中也可詳見,關於倭寇入侵的事件是逐年遞增,可見,到了後期倭寇已經從海賊中分流了出來,進行海陸兼併的掠奪活動。
而此時的海賊,與成為倭寇的浪人們不同,如今的海賊成員有大部分是日本豪族武士,他們有著一定的見解與知識,並不把燒殺搶奪等普通的掠奪之事列入自己一生中必做的願望清單。
豪族武士們清楚這樣的海上武裝力量存在著可利用的地方也有著自己的謀劃,故海賊武士們內部開始有了約束管理的力量存在。然而,只要是與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有鬥爭,海賊說到底終究是賊,即使是一個劫富濟貧的賊,警方通緝名單上該抓你的還是會抓你。
當時瀨戶內海地區規模最大的海賊糾結戰船數千艘,通過不斷地侵擾周邊沿岸居民與過往船隻來獲利,而這個讓居民們百受侵擾的大海賊團的頭目藤原純友,原是受朝廷欽命的清剿海賊的朝廷命官。他在清掃海賊的同時,將收降的海賊們整編,最後自己成了割據一方的海賊大頭目。
同樣相似的還有伊勢平家武士,靠著打擊海賊而獲得朝廷貴族的賞識,進而接近朝廷中央,然而在後期掌握陸地勢力的同時,將海上的經營私有化,控制了當時部分海域的主要海路。由此可見,戰國時期日本陸地上的將軍大名對大海的覬覦並不會少,甚至可能他們人人都有著一顆當海賊王的心。
在過去,日本武士階級的人會有土地可進行耕作,即使沒有土地,也會有一定的俸祿,可以說,當時的日本武士是一份收入可觀的鐵飯碗,而他們又是為何放棄這樣一份好工作落草為寇,去海上當海賊呢?海賊當真比將軍大名的名頭還吸引人嗎?
1、當海賊成為日本當時的一種政治手段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島國,而作為一個典型的列島國家,日本自古以來的海洋活動就十分的頻繁,並且相關水路設施網絡十分齊全。在過去,日本各地每年都是需要繳納一定的貢物送至京都或者各地,而這時水上運輸交通就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長此以往,日本的海上運輸經過不斷的發展累積,其每年的通航量與日俱增,所產生的巨大利益額外地促進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正是由於海洋領域的擴寬,日本陸地的土地私墾跟兼併現象頻發,大量普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浪人,沒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走投無路的人們開始轉戰海上,與陸地上的貴族作鬥爭。
但是由於海上運輸是日本重要的對外交流通道,若海洋領域長期被暴徒海賊握在手中,那是一定會影響其社會發展的。在足利義滿時期,日本幕府開始致力於恢復同中國、朝鮮之間的關係,並於1404年遣派船隻同中國進行貿易。隨著雙方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改善周邊海域的安全情況就成了重中之重。大量的地方勢力被徵召,海賊逐漸成為半合法的海上護航組織。
隨著海賊逐步地從陰暗的角落中走出,海路運輸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且因為這時海賊起的是保護式的姿態,武士們也逐漸加入其中,或是成為海賊、或是成為官方海上警固保護過往船隻。
且日本戰國時代是群雄肆起的時代,當時日本各地的大名紛紛崛起,而海洋領域在日本的社會發展中起了不小的作用,海賊一時風頭無兩,甚至到了可以跟將軍大名相制衡的地步,故海上的歸屬也成了大名們必爭的地盤。
隨著海賊的趨向光明化,大名們的觸手也紛紛伸向其中,其麾下的武士們自然是馬前卒。到了後期,海賊與將軍大名演變成了家臣與主人的關係,海賊也成為戰國大名的一股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
2、海賊不可忽視的利益吸引著陸地上的武士大名
在日本官方增設海上警固之後,由於普通商戶無法得到官方特別任命的警固保護,所以就只能通過與警固或海賊的私下金錢交易來獲得生命財產的相關保障,日積月累,這成了海賊一筆不菲的額外收入。慢慢地,海賊將其發展成為主業,不再被動等商戶前來求助,而是主動出擊收取過路費,也就是「警固料」。不光如此,海賊還在海上設置了阻礙自由的關卡,從而掠奪過往船隻的錢財。
由於日本地理位置的原因,整個國家的海路交通十分重要,且使用率十分高,所以海賊從中獲取的利益是相當可觀的。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豪族武士們紛紛落草當海賊,畢竟人工作就是為了賺錢,當武士是當,當海賊也是當,有時候利益是足以蒙蔽人的眼睛的。
海賊最初是由於日本社會動蕩,生存難以維持而產生的群體,但在日本社會逐漸轉好、官方政府對海賊的態度也從松轉嚴之後,海賊的的自由生活空間逐漸縮小,也將海賊的自由時代至此終結。1588年豐臣秀吉欽定《海賊停止令》,並且同步頒布了《刀狩令》宣布強制收繳一般百姓的所持武器,從根本上瓦解了海賊的獲利方式,並且將海賊頭目逐漸收編勸降,徹底控制海賊力量。
海賊是因為日本社會動蕩不安而產生,最終也因為其社會的安定而被瓦解,海賊從最初的暴民到警固,再到海上大名,從侵略百姓再到保護百姓,這一步步的發展都說明了一個群體的好壞不在於虛名,而在於其的使用方式,或許他們只不過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或許他們在權力的漩渦中不斷搖擺,但如今日本海賊早已被瓦解,消失於卷卷海渦之中。
參考文獻:
《日本史》
《日本戰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