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是同盟國對協約國之間的戰爭,其實主要戰場是德國和法國之間的戰爭。因為相關利益關係,把其他國家也捲入進來。要不是施利芬死得早,美國如果不介入,鹿死誰手還是一個未知數。
因為馬恩河一戰,協約國頂住了德軍的進攻,轉入相持之後,基本上宣告同盟國失敗。至於結束戰爭,那只是時間的問題。
最終同盟國戰敗,奧匈帝國肢解,義大利中途反水逃脫一劫,但在巴黎和會上遭到恥辱般的無視,成為笑料。德國則為戰爭的失敗買單。不僅割地,還得承擔巨額賠款。
只是讓人沒弄明白的是,沒過幾年,德國鹹魚翻身,實現了大逆轉,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且一舉滅亡了法國。真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關於戰敗後對德國的懲罰
法國在拿破崙時期曾經是橫掃歐洲,成為歐洲諸國的活閻王,虧得滑鐵盧之後,法國的實力下降,而俾斯麥的出現讓德國崛起,法國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日益降低,俄國在遠東,一場普法戰爭讓法國割地、賠款,因此法國和德國成了世仇。
一戰結束,德國敗了,最高興的國家當然是法國,就如同兩個仇人打架,一方被另一方摁倒了,機會來了,必須把對方往死裡整。因此,法國人對德國提出了極為苛刻賠償條件。
至於怎麼苛刻,就不作詳細描述,總額達113億英鎊,並且需要以黃金支付。還有就是德國必須放棄自己海外殖民勢力範圍,其中就包括了把德國在青島轉讓給日本,這樣侮辱一個戰勝國的條款,這些歐美國家都能幹得出來。所以說弱國無外交,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認識得到。
嚴厲的軍備限制和沉重的賠款負擔,法國人的本意就是要把德國徹底搞趴下,幾輩子也翻不了身,使德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再也沒有力量威脅法國的安全。
1919年6月28日,以協約國與德國籤訂《凡爾賽和約》為標誌,歷時半年之久,巴黎和會正式結束。從表面上看法國是一戰及和會的大贏家,不但打敗了德國而且削弱了德國,而且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本來法國還提出要把德國的萊茵區割讓給法國,以萊茵河天塹保障法國的安全。但是法國的提議遭到英美的堅決反對。實際上懲罰結果讓協約國自己都懷疑德國是否有這個償還能力,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樣的懲罰效果物極必反,戰後的德國根本就無法償還。
德國提出減少賠款的意見被協約國否決,協約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表示如果德國不能按照協約國商定的數字和支付方式按時足額支付賠款,協約國將出兵佔領萊茵河東岸的杜伊斯堡、盧羅特和杜塞道夫三地。德國又提出希望能夠得到一筆國際貸款並歸還與波蘭有爭議的上西裡西亞地區,遭到協約國的拒絕。最後協約國出兵佔領了上述三地,佔領軍所有的費用由德國全數承擔,甚至協約國官兵嫖妓也要德國政府掏錢。「在財政部的一份有關萊茵蘭佔領軍的費用的備忘錄中顯示,截至1921年10月份,共為12所妓院支出的費用為80.2萬馬克」。
這堂堂的文明國家都幹了些什麼事啊!
即使是屬於戰勝方的法國,對德國還是心有餘悸
而隨著德國的戰敗、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崩潰,法國已經是歐洲大陸毫無爭議的、最為強大的國家,法國又將恢復歐洲大陸的霸權。 而這恰好是英國不願意看到的。
說到英國這個國度,雖然因為一條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隔,但也算是歐洲國家,因為近代工業革命發起得比較早,因此一度成為歐洲老大。所以全世界都有他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處理歐洲諸國的關係總是本著扶持老二打老大。如果歐洲大陸法國的勢力最強,那英國就一定會勾結其他國家與法國對抗。反之,如果德國變成了老大,那麼英國人則不計前嫌,與法國一起對付德國。在他的字典裡,沒有永恆兩個字,只要誰的實力最強,就是他的敵對國家。
因此,一戰之後,俄國雖然變成蘇維埃國家,但還處理工業國家初級階段,不足為患 。而法國變得一枝獨大,這個日不落帝國就不爽了。包括在制定戰後條款不時就為了反對法國而反對。哪怕是損人不利已。
1921年底至1922年初,法國開展積極的外交活動,再次企圖與英國結盟保障法國不受德國侵略。英國的反應極為冷淡:
「根據英國政府的認識,英法同盟尚是兩國之間的一件懸案」,「英法同盟問題難以按照法國所預期的那樣早日得到解決。目前,就同盟條約問題進行會談不會有任何作用」。
戰後的法國企圖繼續削弱德國,這就導致與英國屢屢發生矛盾;另外「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則對歐洲事務毫無興趣。
法國在外交上逐漸陷入孤立,幾乎沒有一個大國與之結盟對付德國。而即使是已被削弱的德國仍然比法國強大,正是因為法國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法國對於德國的崛起保持著一種神經質的敏感,總是力圖在德國真正強大起來之前就再一次將其削弱。
法國和比利時不冷靜的行為,把德國推給了希特勒
1922年7月12日,由於馬克匯率下跌,德國政府出現巨額財政赤字,實在無力繼續支付賠款,故而向協約國提出請求緩付1922年度尚未繳付的現金賠償,並且請求免除1923年至1924兩年的現金賠付。
德國在事先已就此提議取得了英國的支持,並且對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1922年8月7日,協約國在倫敦召開最高會議,英國支持德國的意見,允許德國緩期兩三年再繳納賠款,而法國則針鋒相對地提出要把德國的企業作為抵押品。英法在如何處置德國賠款問題上第一次出現明顯的分歧和矛盾。法國和德國都希望美國可以出面調停,但美國卻表示無意介入德國賠償問題。
1922年12月26日,賠償委員會在英國代表的反對下強行通過決議,認定德國故意不履行木材賠償義務,事態由此急轉直下。
1923年1月11日,法國夥同比利時藉口德國拒不履行賠償義務出兵魯爾,幾天之內,埃森、格爾森基辛、波鴻、多特蒙德等重要工業城市相繼被法比佔領。法比政府也宣布以「監督魯爾工礦使團」的名義全面強行接管佔領區內的工礦企業、行政部門、工商團體及車站碼頭等處。法國佔領當局宣布魯爾煤炭產銷一律由「工礦使團」掌握,魯爾出產的煤炭和焦炭被強行運往法國和比利時。法國佔領當局還頒布戒嚴令,宣布對拒不與佔領當局合作的人可給予軍法制裁。
法比的侵略行為引起了包括魯爾在內的德國廣大民眾的強烈反對,抗議、罷工、遊行此起彼伏。德國政府無力以武力對抗法比的侵略,只好宣布進行「消極抵抗」,召回了駐法國和比利時的大使,停止向法比支付賠款,下令禁止鐵路和水路運輸系統為法比運煤,並且下令公務員只能服從德國政府的命令,不能服從佔領當局的命令。德國總理呼籲德國人不分黨派和職業,統一行動展開「消極抵抗」,拒絕為佔領當局做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也趁火打劫派了兩個技術人員參加了法比對魯爾區的佔領,然後又主動向德國表示願意從中調停。德國早就看穿了義大利這種兩面三刀的做法,拒絕了義大利的虛情假意,把解決危機的希望寄托在真正有實力的英美身上。
法國和比利時還派軍隊進入德國魯爾區,巴登的格爾、阿彭瓦亞、奧芬堡三地;比利時軍隊佔領了威悉河及恩馬希河各港埠;法軍佔領科隆、科布倫茨、美因茨諸橋頭堡之間的地區,法國人對於魯爾群眾的抗議活動毫不手軟,3月下旬佔領當局槍殺了13個進行抗議活動的克虜伯工廠的工人,並且把克虜伯的老闆抓起來判了15年徒刑。
法比對魯爾區的佔領使德國經濟幾乎陷入癱瘓,而德國政府號召進行的「消極抵抗」更進一步加深了企業的困境。為了維持「消極抵抗」政策,德國政府下令:
「凡是法國想要佔用的礦井、工廠和鐵路都停工停產。國家用錢和食品來支援停工的魯爾區」。
但戰後的德國百廢待興,再加上沉重的賠款負擔德國政府財政本來就非常困難,魯爾區被佔領又使德國損失慘重,而為了支持「消極抵抗」,德國政府必須拿錢來補貼停工的企業和罷工的工人。哪裡來的錢呢?只好開動印鈔機了。
大量的印鈔造成德國高度通貨膨脹,馬克的匯率也就直線下跌。通貨膨脹究其實質來說就是一場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從這個意義來說,通貨膨脹不亞於一場革命,只是它把財富從中產階級和工人手中全部剝奪,然後交給大資本家。大資本家在銀行的貸款因為通貨膨脹而一筆消除,為他們付帳的是中產階級和產業工人,他們在銀行的儲蓄全部因通貨膨脹而被吞噬。
那些在大戰時出於愛國熱情而購買了公債的人也徹底破產了,按照票面金額計算的公債已經淪為廢紙。政府藉由通貨膨脹賴掉了980億馬克的公債,這個980億現在連一片麵包都買不到,而在5年前這些錢支撐德國打了四年的戰爭。
有權有勢的人大肆囤積居奇從事黑市交易,把工薪階層最後一點兒值錢的東西席捲一空,而中產階級和工人則在陷入憤怒而絕望的困境後開始相信希特勒的歪理邪說,政府鎮定沉著地繼續印發這些廢紙,因為如果停止印發的話,政府就運轉不了了,希特勒叫嚷道:
「因為一旦印刷機停止轉動,而這是穩定馬克的先決條件,騙局馬上就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人民注意到,他們即使有幾十億馬克,也只有挨餓的份兒,那他們一定會得出這個結論:我們不能再聽命於一個建築在騙人的多數決定的玩意兒上面的國家了。我們需要獨裁。」
給了德國國家進行獨裁統治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也讓英美擔心德國變成第二個蘇聯而妥協。
法國因為逼債,陷入孤立
在法國出兵佔領魯爾的前一天,美國為抗議法國操縱賠償委員會尋找出兵的理由而決定撤出薩爾佔領區。法國硬著頭皮立即派兵佔領了美軍撤離後的地區,法國與美國的關係由此開始出現裂痕。
由於德國的「消極抵抗」,魯爾區的煤炭生產幾乎陷入停頓,這讓嚴重依賴魯爾煤炭的比利時陷入恐慌。而對德國未來報復的恐懼也讓比利時惴惴不安,比利時主動提出要為魯爾危機的解決制訂一個計劃,不能長期這樣佔領下去。法國不得不多次給比利時鼓舞打氣,好讓自己的侵略行為顯得不是那麼孤單。
1923年5月2日,德國政府提出一個新的賠償方案,但法國表示在德國停止消極抵抗前不進行交涉。英國和義大利雖然從中斡旋,但法國絲毫不肯讓步,並進一步加強了對魯爾區的控制。
自從法軍佔領魯爾以來,魯爾區人民抗議法國佔領當局的活動就沒有停止過。隨著惡性通貨膨脹的發展以及食品的短缺,消極抵抗逐漸走向積極抵抗,船隻被鑿沉封鎖運河,鐵路設備被炸毀,6月30日比利時的一列軍用列車被炸,魯爾區開始出現遊擊戰的跡象。法國佔領當局採取的應對措施是變本加厲,判處從事破壞活動的7名人員死刑。
法國在外交上徹底陷入孤立,不但得不到美國的支持還與試圖調停危機的英國爆發嚴重矛盾。比利時與法國的分歧也越來越大,比利時只是想從魯爾多弄一些煤炭而已,沒想法適得其反。比利時並不願意把自己綁在法國的戰車上與德國、英國對抗到底。就不斷地抽調佔領軍回國。法國在外交上已經徹底陷入孤立。
法國則得不償失,在經濟上蒙受了巨大損失。原本以為佔領了魯爾就可以用魯爾的煤炭供應洛林的鋼鐵企業,緩解國內財政困難。但由於德國人民的消極抵抗,來自魯爾的煤炭反而減少,在消極抵抗的幾個月當中,10餘萬佔領軍的軍費及佔領當局的行政經費每個月就要1億多法郎,成為法國政府的沉重負擔。魯爾企業的停工也造成不少與之有貿易往來的法國工廠的倒閉,法國貿易赤字增加,財政更加困難。也難逃通貨膨脹的厄運,從魯爾危機爆發以來法國每個月的物價上漲都超過200%,可以說是自食其果。
由於惡性通貨膨脹,德國已經開始爆發革命。德國共產黨領導漢堡工人發動起義,歷時三天方才被政府血腥鎮壓下去,11月8日慕尼黑又爆發了希特勒領導的「啤酒館政變」。德國總理施特雷澤曼嚴厲警告協約國,他的政府也許是「德國最後的資產階級政府」。英國外交大臣也警告法國:「德國的解體也就是債務人的失蹤。」俄國爆發革命廢除外債的教訓就在眼前,法國不得不考慮德國爆發革命的危險性。
美英為了迫使法國就範,大量拋售法郎和法債,造成法郎嚴重貶值。法國迫於經濟壓力,也只能尋求美國的財政援助。英美則趁機要求法國召開國際會議重新研究德國賠款問題。
從表面上看法國取得了魯爾危機的勝利,但實際上卻使法國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在美英的打壓下,法國不但失去了在德國賠償事務上的主導權,而且也失去了幹涉德國事務的主動權。
法國對德國的過分行為,給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以德國人的性格,一定不會甘心自己的失敗,更不會長期容忍和約對自己的束縛。加上法國的行為客觀上把希特勒這樣的人推上德國的政治舞臺,德國民眾的思想處於了一種狂熱的復仇心理,加上德國通過與蘇聯建交,打破了外交上的死結,崛起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二戰終歸難以避免,而法國在二戰中也直接被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