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上回悟空得了「姓名」知曉自己的本性在菩提處學習七年有餘,菩提老祖便問悟空想學什麼法?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個傍門,此傍門又有術字門,流字門,靜字門,動字門等等,悟空本性頑劣,求菩提只為「長生」,這些道門統統不願學,於是菩提老祖持戒尺打了悟空腦袋三下背手而去,悟空從菩提老祖的行徑中參悟明白,其中暗迷是讓他半夜三更時分去尋菩提。一位有心傳法一位有心得法,兩位不用文字言語,一切都在不言中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符合天道運轉,這個「緣」到了,盤中暗迷兩位皆明白,頗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意境在裡面。
是夜三更悟空來到後門外看到門戶半開著,於是心中更加肯定了猜想,他見菩提老祖在床榻上休息,不敢多打擾於是跪在塌前等待。菩提老祖心中已然知道悟空到來,他依然在觀察悟空的「本性」,傳法的過程需經歷種種艱難方能夠堅定「道心」。菩提老祖確認悟空心性堅定之後口中喃喃道「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閒。不遇至人傳妙法,空言口困舌頭幹」。所謂「至人」乃是古人對修行人的一種劃分,這裡表示一個人的「根性」,根性不同聞法後的反應不同,若是毫無根性如同雞對鴨講白做無用之功。
此時菩提悟空師徒二人心意相通,於是菩提用智慧幫助悟空領悟無上妙法,此時發生的事乃是過去種種結下的因緣,半夜授法於悟空的原因正是「悟空」之人能明了盤中暗迷,時間地點人物都不是固定不變之事,只要明悟盤中的暗迷,菩提就在三更處,菩提自當助萬物眾生悟空,傳無上神通。這裡作者用悟空和菩提這兩個名詞概念化作兩位虛幻的人物,上演一出半夜求法的好戲,目的是為了讓人知曉「悟空」求「菩提」,此法人人具足,只需破暗迷,神通自顯現。
為了故事能夠繼續發展下去,作者擬了一段修養身性的口訣,此口訣蘊含陰陽辯證的道理,再加上五行屬性的相互生克,悟空牢牢記下拜謝了菩提祖師回到自己居住之地潛心修行。菩提傳口訣給「悟空」,讓悟空理解陰陽和五行的辯證關係,這頗有些佛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的意思,佛家思想講究「空觀」,道家講究「無」,兩者本是一樣,但需要藉助其他概念形式慢慢徵得其中關鍵。
所以說儒釋道三家的學問本源一樣,悟空得此根源口訣日日練習,三年時間從不間斷最終堅固了根源,儒釋道所共有的那個根源在悟空心中生了根,換個說法是石猴已經掌握了一些古典知識,其中的信息石猴知曉了,但他此時名叫「悟空」但還沒有真的「悟空」。雖然能夠理知一些事情但沒有行動空有理論也只是一副空架子無法應對變化無常的世間萬物。菩提一日對悟空講,你雖通法性,會得根源,已注身體,但還需要防著三災,此三災便是外亂,會受「雷火風」三劫難。
明心見性可度「雷劫」,所謂雷劫正是考驗人的意志是否堅定,道理是否明白,若是明心見性無論外界如何聲響自己本心絕不動搖。火劫和風劫更是厲害,這些都是人世間種種欲望的代言詞,所以光是知曉根源還無法「長生」還需要「神通」去處理這些「劫難」。菩提讓悟空選擇天罡三十六變或是地煞七十二變,悟空只往多處想,便選了個七十二變,七十二變證悟空,智慧光明還是若隱若現,正因如此才有了之後的種種事端,此後事當如何,下回接著分析。
本文由止一為正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